181 |
|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 |
本书根据“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实践和理论中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不相一致甚至片面的理解,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应该是什么”这样一个主题,着重从人学的角度展开研究,问题意识明确,颇具特色和新意。 |
曹清燕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D64 |
38 |
0 |
荐购
|
182 |
|
科学实践观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 |
本书分为五部分:一是导论,评析现有研究优长与不足。二是理论基础,指出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系统整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人与环境关系思想。三是历史考察。在科学实践观视域中系统整理中国古代、近代和西方思想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思想。四是科学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划分其内容体系,分析内容体系间的同构与互动。五是科学实践观视域中环境建构的原则。指明环境建构一般原则、核心原则和具体原则。六是科学实践观视域中环境建构的路径。系统论证环境建构的理念、机制、载体、方法。 |
刘娜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D64 |
48 |
0 |
荐购
|
183 |
|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论 |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系统论为指导,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纳入结构思维的视阈之中,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本质属性和价值意蕴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建构依据和建构原则,解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成要素和组合方式,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体系和结构关系,进而提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目标和路径,并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被有效接受的条件和规律。 |
熊建生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D64 |
69 |
0 |
荐购
|
184 |
|
广州政工:2019年广州市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论文集 |
本书内容包括:广州红色文化融入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企业政工人员如何加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建设;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及对策研究等。 |
胡训军主编 |
广州出版社 |
D64-53 |
48 |
0 |
荐购
|
185 |
|
福建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指南 |
本书从福建全省2500余处红色文化遗址中,遴选出最具代表性的140余处遗址并整合成64个教学主题。最后按照遗址类型将这些教学主题分成“重要革命组织旧址实践教学”“重要革命事件旧址实践教学”“重要革命人物故居旧居实践教学”“重要革命纪念设施实践教学”和“重要革命纪念馆实践教学”五个部分。 |
李方祥主编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D642 |
68 |
0 |
荐购
|
186 |
|
新时期道德建设基本问题学习与研究 |
本书研究的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和发展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中国共产党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活动的理论指导,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任国忠[等]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D648.3 |
48 |
0 |
荐购
|
187 |
|
新时期社会公德建设研究 |
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以往的行为理论进行批判分析,尤其侧重于对不良道德行为的理论分析,发现问题的实质并尝试提出解决对策,为有效地开展社会公德行为塑造,提供理论解释和方法指导。 |
程立涛,曾繁敏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D648.3 |
45 |
0 |
荐购
|
188 |
|
中国不同公民群体的政治认同与危机压力 |
本书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联合进行的全国性“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问卷调查数据,对性别、民族、年龄、学历、政治面貌、职业、户籍、收入、单位性质等不同身份的公民群体在政治认同和危机压力方面是否有显著的差异性,作了全面的说明。 |
史卫民,郑建君,田华等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D648.3 |
128 |
0 |
荐购
|
189 |
|
现代视域下公共道德及其基础的研究 |
本书从宏观的角度为当代中国道德生活的变迁和道德建设的努力方向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释和有价值的思考。既从公共性的理论谱系去研究了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道德的价值诉求及社会结构基础,又从公共性的实践谱系去探究了当今社会道德实践的新模式。把握住了伦理学理论范式、中心视域和它的生活基础三者的内在关联,特别提倡和推崇尊重、宽容、信任和积极参与等体现公共精神的道德价值,并分析论证了我们的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因此而调整的哲学基础和价值基础。 |
廖加林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D648.3 |
68 |
0 |
荐购
|
190 |
|
博弈的天平: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格局与利益制度研究 |
本书内容包括:当代中国社会利益格局的变迁;强势利益群体:社会资源的操控力量;弱势利益群体:社会舞台边缘上的抗争者;地方政府:追逐多元目标的特殊利益人等。 |
季燕霞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D66 |
29 |
0 |
荐购
|
191 |
|
社会层级结构理论:关于“中国问题”的一种分析框架 |
本书共分为四章,内容包括:社会层级结构理论何以可能、政治哲学视野的社会层级结构理论、社会层级结构理论与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确立核心理念、走向理性政治等。 |
韩庆祥,汪业周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D663 |
49 |
0 |
荐购
|
192 |
|
身份政治:国家整合中的身份建构:以土地改革以来鄂北洪县为分析对象 |
本书着重探究国家如何建构农民身份,以身份为基点的政治符号进入乡村的过程、机制和困境,以及国家整合乡村的方式、能力和限度。 |
李海金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D663.2 |
35 |
0 |
荐购
|
193 |
|
李罗侯村七十六年的变迁:河北保定市清苑县魏村镇李罗侯村村情调研究告 |
本书以反映村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为重点,分析了李罗侯村七十六年来在村庄建设、产业结构、农业生产、非农产业、收入支出、村民生活等方面的显著变化。 |
朱文强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D668 |
68 |
0 |
荐购
|
194 |
|
中国西部报告 |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西部社会和西部人。上篇从西部社会整体的角度出发,包括人口与健康、家庭、社区、民族、民生五个部分;下篇关注西部人个体,包括社会价值观、个人现代性、社会网络、宗教信仰、环境意识、劳动力流动等六个部分。 |
边燕杰等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D668 |
48 |
0 |
荐购
|
195 |
|
社会变迁的民俗记忆:以近代山西移入民村落为中心的考察 |
本书以山西移入民村为调查对象,通过对移入民逃荒、定居的民俗生活进行访谈调查,尝试从微观民俗细节入手,观察社会变迁中民俗记忆生成的社会感受,寻检山西移入民融入地方社会的复杂进程。 |
卫才华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D668 |
56 |
0 |
荐购
|
196 |
|
中国当代家庭结构变动分析:立足于社会变革时代的农村 |
本书以家庭结构为切入点分析中国当代农村家庭在社会变革和转型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动,通过剖析有代表性的家庭类型揭示家庭结构与家庭功能的关系,从人口迁移流动行为增多、出生人口大幅下降、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提高等视角探讨家庭变动的原因和未来趋向。 |
王跃生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D669.1 |
60 |
0 |
荐购
|
197 |
|
当代农村代际关系研究:冀东村庄的考察 |
本书以冀东一个农村为考察对象,力图通过家庭成员居住方式、多代家庭户主和主事之人代位、亲子分爨和兄弟分产方式、亲代在子代婚事操办中的贡献、老年人赡养和轮养规则、亲子关系中的交换行为等揭示农村代际关系的状态和变动,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加以探讨,对代际关系的水平作出评价,并对新型代际关系的建立提出建议。 |
王跃生,伍海霞[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D669.1 |
48 |
0 |
荐购
|
198 |
|
社区参与在路上 |
本书的研究主题是社区参与,认为社区是安全和福利场所、基层治理单元、居民互动场域。从社会治理理论以及公共行政到新公共服务的理论流变可以为社区参与研究提供有效视角,居民参与和社区发展是相契合的,个体、群体、组织具有不同的参与动机。社区参与主体须建构三维角色结构,社区参与的方式、程度有异,因此应形塑不同的参与决策。 |
李雪萍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D669.3 |
66 |
0 |
荐购
|
199 |
|
社区归来:一个珠三角村庄的公共生活与社区再造 |
本书从公共生活这一独特视角出发,对珠三角一个村庄的社区共同体再造进行了民族志考察。研究表明,在工业化、都市化背景下,社区共同体、村落传统和社会团结并不一定会消失,依托积极活跃的公共生活,社区共同体不但能够得以存续,而且更加充满活力。 |
李翠玲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D669.3 |
55 |
0 |
荐购
|
200 |
|
走进老年群体:从关怀到关照 |
本书分为认知与实践两部分,认知部分围绕老年群体的人文关怀展开研究,以老龄化高峰推进过程中的老年人为对象,透视人生进入老年阶段所具有的特殊性,让老年人被社会、被家庭所认识、理解、关怀;实践部分围绕对老年群体的社会关照开展研究,针对快速到来的老龄化高峰期,探讨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性的养老保障制度。 |
蒲新微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D669.6 |
58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