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81 |
|
文化产业研究:28辑 |
本书是一本关于文化产业相关研究的论文结集, 融合了现代经济学、文化消费、产业创新、文化贸易、版权经济、管理学、社会学、艺术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研究国内外最新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全书分为7个板块, 从各个方向、各个角度探析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新动向和新特征, 理论结合具体实际, 力求关注全球文化产业理论和实践动态, 跟踪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进程, 把脉文化企业发展态势, 以期为丰富国内外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添砖加瓦, 作出文化产业研究者的贡献。 |
主编顾江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G114-53 |
65 |
0 |
荐购
|
| 2182 |
|
文化产业研究:27辑 |
本书是一本关于文化产业研究的学术论文合集, 关注的重点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主要从学术前沿、市场消费、产业创新、文化金融、文化贸易、版权经济、博士论坛七个方面展开论述, 论文内容涉及经济、管理、艺术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选题注重学科的交叉性、融合性、前沿性, 内容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有理论, 有具体案例, 能够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以及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这些论文或宏观阐述文化产品的价值传承与价值追求, 阐述“后疫情时代”地区文化事业一体化发展的路径等; 或从微观角度分析某省 (市、区) 文化发展现状、困境及改进策略。这些论文具有较宏观的视野, 提出的改进策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主编顾江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G114-53 |
68 |
0 |
荐购
|
| 2183 |
|
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研究 |
本书是对早期东西文化交流的系列研究。人类自走出非洲四散各地后, 不是就此别过, 而是在发展各自文化的过程中, 因迁徙、贸易、战争等因素而反复接触、交融, 文明正赖此而形成并发展。也即是“文明因多样而交流, 因交流而互鉴, 因互鉴而发展”。东西方文化的最早接触, 不始于张骞所“凿空”的丝绸之路, 而是有着更久远的历史。本书将其追踪到旧石器时代晚期, 并通过石器制作技术、彩陶、冶金术、家培动植物中的黄年、绵羊、山羊、小麦等的东传, 考察石器时代就已极为波澜壮阔的东西交往史。 |
宋亦箫著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G115 |
95 |
0 |
荐购
|
| 2184 |
|
现代跨文化交际教程与实训 |
本书共六章, 从语言、文化和交际, 跨文化交际的学科背景, 跨文化交际的表现形态、跨文化交际的适应与认同四个方面切入, 重点探讨跨文化交际类型与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情景比较、跨文化交际的职场对话、跨文化交际翻译的技巧、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
董召锋主编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G115 |
58 |
0 |
荐购
|
| 2185 |
|
外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
本书主要围绕外语教育与文化自信展开, 在介绍选题背景、厘清文化及文化自信等基本概念理论内涵的基础上, 对外语教育中关于文化自信培育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 主要涵盖外语教育的历史沿革、文化使命、文化自觉、文化安全等相关内容, 并探讨了外语教育中文化自信培育的策略重构、四重维度以及实践路径。 |
李莉著 |
群言出版社 |
G12 |
78 |
0 |
荐购
|
| 2186 |
|
当代中国的代际文化和谐研究 |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以代际为主轴、文化为对象、和谐为目标、当代中国为场域, 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多学科的知识, 对当代中国的代际文化和谐作系统的分析和深入的探讨, 既要科学分析存在的问题, 又要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
李学勇著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G12 |
75 |
0 |
荐购
|
| 2187 |
|
文化自信铸就大国复兴之魂 |
本书着重从三条脉络尝试回答上述问题: 其一是政策发展的脉络, 其二是文化发展的脉络, 其三是国际化发展的脉络。同时还梳理了当代中国走向世界过程中的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等标志性事件, 解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以及文化自信所带来的新时代中国博大胸怀与政治风度, 展现了中国文化话语权的提升及其对人类思想文化整体的贡献。 |
龙迎春著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G12 |
58 |
0 |
荐购
|
| 2188 |
|
文化凝聚中国:新时代文化建设读本 |
本书内容介绍: 文化是的血脉, 是的精神家园, 是一个国家、一个的灵魂, 社会发步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 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 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步。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 就没有中华伟大复兴的的实现。在这个意义上, 文化兴国运兴, 文化强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全书共分七章, 从理论到现实, 充分展示文化对于凝聚中国力量的磅礴之势。 |
戴有山, 秦强著 |
中国旅游出版社 |
G12 |
59.8 |
0 |
荐购
|
| 2189 |
|
新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 |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为指导, 以提高文化软实力为指向, 围绕着“什么是文化软实力”“为什么要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怎样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等话题进行论述。 |
董召锋著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G12 |
69 |
0 |
荐购
|
| 2190 |
|
汉语国际教育视域下的跨文化传播 |
本书稿主要关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中的跨文化传播问题。汉语国际教育, 传统上称为“对外汉语教学”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近年来又称为“国际汉语教学”。无论使用何种称呼, 从根本上说, 汉语国际教育不单单是语言教学的过程, 同时也是跨文化传播的过程。本书稿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
刘继红著 |
中西书局 |
G12 |
80 |
0 |
荐购
|
| 2191 |
|
2019年文化观察选粹 |
本书收录了《咪蒙系的坏不在造假, 而在于把年轻人赶上孤岛》《“毒鸡汤”: 一种时代的话语符号修辞》《安心做“好卢瑟”》《在刘慈欣的科幻里, 有他对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深刻体验》《十二时辰: 终点暧昧引发的混乱》等文章。 |
金浪主编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G12-53 |
48 |
0 |
荐购
|
| 2192 |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明传承 |
本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分保护理论篇、文明传承篇、合理利用篇三个部分, 共由25个专题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具有各民族共创共享的生活属性, 在传承发展的历史中延续了中华文明的优秀成果, 体现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 彰显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结合的具体表现, 为在新的起点上巩固文化主体性、创造新的文化形态、推动文化繁荣、实现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
张景明著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G122 |
78 |
0 |
荐购
|
| 2193 |
|
以文化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
本书聚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成就。这些成就不仅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清晰的价值观指引和不竭的精神动力, 同时也为解决全球化正遭遇的诸多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
周玲俐, 张应杭著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G122 |
95 |
0 |
荐购
|
| 2194 |
|
宏览博物 守望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展示与本真性体验研究 |
本书综合梳理了博物馆旅游者体验的相关研究, 概括了遗产旅游背景下体验真实性的各种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 尤其关注博物馆背景下的真实性话题。选择的案例地包含长江三角洲的三个非物质文化博物馆。综合运用直接观察法、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访谈三种质性研究方法以及大规模问卷调研, 实现了归纳和演绎两种分析逻辑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 试图阐释参观者与博物馆的物质实体、导引指南、现场解说系统、手工艺人、传统手工艺展示以及现代科技介入的互动与沟通如何定义和传递真实的博物馆参观体验。 |
金浏河著 |
山西经济出版社 |
G122-282 |
69 |
0 |
荐购
|
| 2195 |
|
文化:发展、服务与治理 |
本书汇集作者近年关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研究成果。近年, 作者先后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研究》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文化发展研究》。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 作者对当代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农村文化发展、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书展现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文化服务的主要成果, 探寻其基本规律。 |
吴理财著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G123 |
95 |
0 |
荐购
|
| 2196 |
|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测度理论、方法与实践 |
本书在实地调查和梳理并借鉴已有公共文化服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公共文化服务理论研究入手, 以公共文化服务测度方法研究和测度实践为重点目标, 借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和空间统计等相关领域的方法和技术, 遵循先理论剖析后方法应用、先单项分析后综合研究的思路, 对我国主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单项内容 (公共图书馆服务、公共博物馆服务、群众文化与艺术机构服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以及公共文化服务整体发展绩效进行测度分析。 |
魏和清, 李燕辉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G123 |
78 |
0 |
荐购
|
| 2197 |
|
新时代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
本书共分为六章, 其中包括: 绪论、文化创意产业的要素与特质、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与拓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与创新, 期望通过分析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 总结出可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借鉴的经验, 为我国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良好发展的实现尽一份微薄之力。 |
张汝山著 |
研究出版社 |
G124 |
58 |
0 |
荐购
|
| 2198 |
|
文化与文创: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创产品开发 |
本书主要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创产品开进行分析论述, 具体内容包括: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化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装饰图案分析, 文化创意的理论、人才培养以及文化创意的产业化研究, 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 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创产品的融合研究等。本书理论与实践并重, 脉络清晰, 观点创新, 具有良好的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
卓娜著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G124 |
76 |
0 |
荐购
|
| 2199 |
|
公共文化:城市实践与文化服务 |
本书属于“城市文化创新研究系列”丛书, 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文丛、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智库文丛最新研究成果之一。本书聚焦近年来公共文化领域的理论前沿和最新实践, 通过理论维度、创新实践、上海经验、全球视野四个层面的深入论述, 全面展示了公共文化业内动态, 解析了公共文化行业发展趋势, 将公共文化发展的机理和脉络层层剥茧般展示在学人眼前, 可为上海、乃至全国公共文化“十四五”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公共文化研究室编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G124 |
89 |
0 |
荐购
|
| 2200 |
|
文化产业动态能力研究:基于理论及实证 |
本书首次提出文化产业动态能力概念, 并对文化产业动态能力进行审视和规律性探索, 分析文化产业动态能力的影响因素, 提出文化产业动态能力表征, 构建文化产业动态能力评价体系, 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文化产业动态能力评价模型, 选择江苏省作为研究案例, 进而对该省进行文化产业动态能力实证研究。本书既是将动态能力理论运用于文化产业研究中的创新, 也是对于文化产业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它有助于为变化发展中的中国文化产业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
朱云著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G124 |
95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