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
|
儒家敬畏观钩玄 |
本书共分6个部分, 在探讨儒家敬畏观之缘起的基础上, 重点介绍先秦儒家自觉自律之敬畏观、汉唐诸儒虔诚自适之敬畏观、宋明理学自得洒落之敬畏观、清代儒士笃实切理之敬畏观, 最后总结道释两家对儒家敬畏观之影响。研究儒家“敬畏”观氤氲着的深刻文化内涵, 不仅对于深入探究儒家思想的起源、走向以及儒道释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而且对于在当今社会以敬畏之心克制人性弱点, 以道德智慧抑制丛林法则, 从而为人们真正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亦具有当代价值。 |
郭淑新, 王子廓著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B222.05 |
66 |
0 |
荐购
|
22 |
|
齐文化精粹撷珍 |
本书包括《稷下学宫》《晏婴》《齐兵学》《姜太公传》《管仲》5册。齐文化植根于中华文明古老而丰厚的文化土壤,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巨大影响, 丰富深厚的文化积淀, 奠定了山东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囊括齐文化的主要内容, 可窥齐文化与中华文明之关系。 |
王志民主编 |
山东文艺出版社 |
B222.95 |
198 |
0 |
荐购
|
23 |
|
吕祖全书 |
本书作者点校整理的《吕祖全书》, 是道光二十六年 (1846年) 李涵虚编纂, 空青洞天刊本, 由《海山奇遇》和《纯阳诗集》两部分组成, 主要阐述了吕洞宾现身度化、济世助人、修炼成仙的道教善行和思想信仰。 |
盛克琦点校 |
华龄出版社 |
B223.05 |
148 |
0 |
荐购
|
24 |
|
帛书道德经 |
本书按照帛书《老子》篇次, 《德经》在前, 《道经》在后, 参照今本章次, 依次按照帛书甲、帛书乙、王本的顺序分句段抄录, 以便互相勘校和比较。本书在勘校文字之余, 还对异行辨证, 对经行解释。 |
(春秋) 老子著 |
中国和平出版社 |
B223.1 |
98 |
0 |
荐购
|
25 |
|
《庄子·齐物论》研究 |
本书稿深入探讨了《齐物论》篇的政治伦理内涵, 这是学界之前很少关注的领域。虽然庄子比较注重个体自由的实现, 但这并不妨碍庄子对政治伦理的深切关注, 该成果特别花费了两个章节来仔细探析《齐物论》篇中所蕴理想社会的憧憬, 这为读者从政治伦理的视角来看待庄子之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切入口, 是本书的点睛之笔。尤其是作者认为, 从“生命”进路理解“齐物”观念或庄子哲学不惟不应排斥, 反而内在吁求着对它的政治解读--“政治”本身就是隶属于生命“之内”而非“之外”的重大问题, 具有一定的开创之功。 |
王玉彬著 |
山东大学出版社 |
B223.55 |
89 |
0 |
荐购
|
26 |
|
程子年谱 |
本书内容丰富、全面, 也颇有特色, 如《程氏世系图》、《二程子年谱提纲》等内容, 为以往二程年谱所未有。《程子年谱》稿本、修订稿本及初刻本今俱存, 今以初刻咸丰乙卯 (1855) 味经室刊本为底本, 参校浙江图书馆藏修订稿本及清吕留良《二程全书》。 |
(清) 池生春, 诸星杓撰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B244.6 |
80 |
0 |
荐购
|
27 |
|
张九成哲学思想研究 |
本书主要以“心”为主线, 论述了张九成的生平经历、心与天的关系、心与性的关系、心之工夫、心与王道的关系。除此之外, 还对横浦学派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对整个学派的学派特色进行了归纳总结。本书认为张九成主要以心解释天、性理、工夫、王道, 最终形成了他的心本论的理论体系。他通过心, 实现了天人合一、心性合一、内外合一, 贯通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层次。他使“心”获得了独立的本体地位, 建立了心本论的理论体系, 对后世心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朱琳著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B244.995 |
88 |
0 |
荐购
|
28 |
|
阳明学研究:第七辑 |
本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客观理性、开拓创新, 包括先秦儒道思想与宋明理学心性论研究、文献考证与思想史研究、阳明心学的哲学解释、阳明后学与清初思想、现代新儒学与心学传统等部分, 如心性之学--你究竟在追求什么; 《大学》《中庸》义理规模下的修身工夫--《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正义; 想象的诗学--《庄子?逍遥游》诠解; 明代的讲学山人--以阳明心学的流行为背景; 王阳明《坠马行》辨伪; 从知行合一到致良知--兼论陈立胜与耿宁的阳明学诠释之异; 学贯四部, 功在八方, 分庭王学--湛若水先生学行及影响; 方以智对晚明清初学风的批判--以《易余》为中心; 钱德洪对于佛教思想的运用及其遗留的理论问题; 熊十力体用论的思想要义与思辨困境; 熊十力体用哲学体系建构过程中的“即用显体”概念; 等等。 |
郭齐勇主编 |
人民出版社 |
B248.25 |
60 |
0 |
荐购
|
29 |
|
此心光明:王阳明心学十二讲 |
本书是基于江西省社科课题《王阳明心学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的研究成果, 主要探究王阳明的人生历程和心学思想, 力图从一个不一样的角度来讲述一个不一样的王阳明。作者尝试用大众化的学术表述向读者讲清王阳明的传奇人生和心学思想, 注重王阳明著作、语录、诗句等文本的解读, 以丰富翔实的文图资料展现王阳明在各地的行迹和遗迹, 以严肃的态度、严谨的学风来研究王阳明的人生和心学, 特别挖掘了王阳明在江西的人生经历、立功立德立言的实践及其文化遗址, 为读者刻画出一个更加完整的王阳明形象。 |
姚亚平著 |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
B248.25 |
68 |
0 |
荐购
|
30 |
|
日本与德国:两种战后思想 |
本书我社“历史学堂”系列中的一种, 是一部关于外国思想史作品。作者作为出生于战后日本的德国思想史研究者, 尝试以一种让尽可能多的读者能够理解的方式呈现出关于日德战后对于战争责任问题不同态度的方方面面。尽管德国和日本的战后思想看似相似, 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细微差异, 这既因为两国在近代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上的不同, 也受到战后国际格局的影响。 |
(日) 仲正昌树著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B313.5 |
48 |
0 |
荐购
|
31 |
|
爱与勇气:印度思想家斯瓦米·辨喜传 |
本书主要讲述辩喜的生活──从其早期的道院冥想和云游岁月直至其离世, 辨喜的思想以及其影响, 西方思想与印度思想的关系等。本书不仅使读者全面深刻地了解辩喜的思想, 也因传记作者与传主的思想碰撞而激发出诗意的文学魅力, 给读者带来精神的冲击。 |
(印) 斯瓦米·尼基拉南达著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B351.4 |
88 |
0 |
荐购
|
32 |
|
苏格拉底之死 |
本书收选三篇柏拉图对话录, 完整地展现了甘为信仰和真理献身的苏格拉底对自我、对人生价值、对生命和灵魂的看法, 让我们在领略他光辉独具的人格与思想魅力的同时, 更好地了解到古希腊人是如何将哲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的。《申辩篇》: 苏格拉底被指控是因为指出了人们的无知; 《克力同篇》: 苏格拉底认为留在城邦就是承认公民与城邦间的协议, 而自己之前比任何人都更承认这个协议。如果现在逃跑, 就是违背协议; 《斐多篇》: 灵魂不朽, 死亡就是使灵魂摆脱肉体的纠缠, 不需要畏惧死亡。 |
(古希腊) 柏拉图著 |
海南出版社 |
B502.231 |
32 |
0 |
荐购
|
33 |
|
沉思录 |
本书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哲学日记, 记录了他对斯多葛哲学的深刻思考。在这部作品中, 他探讨了个人德行、社会责任、自然法则以及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逆境。作为斯多葛派的代表, 马可·奥勒留强调理性的重要性, 认为理性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键。他提倡内心的平静和自足, 鼓励人们超越物质欲望, 追求道德上的完善。本书不仅是对斯多葛哲学的阐释, 也是一本关于如何生活的指南, 其思想至今仍对追求精神成长和自我反省的人们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
(古罗马) 马可·奥勒留著 |
海南出版社 |
B502.43 |
32 |
0 |
荐购
|
34 |
|
德国古典诗哲的启蒙路径及其中国资源 |
本书选择莱布尼茨、沃尔夫、康德、歌德、席勒、黑格尔等在德国思想史进程中具有开辟性意义的哲学和文学大家、以及具有承上启下或独特功能的关键人物, 提出重新理解德国古典时代的理论模型、启蒙路径的德国模式和哲学史之外的诗思功能。以代际迁变为线索、以三元思脉架构为背景、把握德国文学史的历时性过程, 理解德国文学史、思想史和文化史, 进而凸显中德文学、文化关系史的重要意义, 重点论述在20世纪西方现代性形成的过程中, 作为重要外来资源的中国文化如何创造性地介入独特的“德国现代性”道路, 更好地理解中国资源在德国古典时代的关键性作用。 |
叶隽, 董琳璐著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B516 |
78 |
0 |
荐购
|
35 |
|
康德的生平与学说 |
本书既是康德的生活传记, 又是他的学术活动的记述, 而且在这部书中, 康德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的历程结合起来一并叙述的, 在描述他的生活过程时, 同时交待了他的思想发展脉络; 在阐述他的学说时, 又顺便勾画出他的生活状况以及与朋友的交往, 当然也少不了对他的个性特征的刻画。这样的结构安排和叙述方式使得出现在读者眼前的既是一个具有北德意志性格的内心坚定不移的男子汉 (尽管他身材瘦小), 又是一个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伟大思想家, 二者紧密交融, 构成了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真实的人。 |
(德) 恩斯特·卡西尔著 |
商务印书馆 |
B516.31 |
78 |
0 |
荐购
|
36 |
|
建议与箴言 |
本书所探讨的话题主要集中在孤独、健康、精神世界的丰富与贫乏、个性与幸福等几个方面。哲学家叔本华说, 整天苟且于世俗交往的人, 往往是低智和庸俗的代表。孤独不是坏事, 人人都值得享有宁静和精神的富足。他用这部作品告诉读者, 由于交际无法带来精神上的满足, 我们才会选择另一种生活, 而它恰好被命名为“孤独”。孤独, 是一条捷径, 通往安宁、简朴、智慧; 自由, 是经过省察, 为我们所选的生活找到哲学的依据。 |
(德) 叔本华著 |
海南出版社 |
B516.41 |
32 |
0 |
荐购
|
37 |
|
瞧, 这个人 |
本书是尼采在临近精神崩溃时, 用纸和笔回顾的他“超人般”的一生。尼采曾以“炸药”自喻, 是“与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对抗的‘狄奥尼索斯’”, 也是进入本世纪才大放光芒的哲学家和诗人。尼采以第一人称的自问自答, 在生平唯一一部自传和绝笔之作中, 逐一点评了自己的代表作, 对“尼采”如何成为“尼采”, 做出了权威的诠释。这是一部以思想为核心的自传, 也是阅读尼采其他著作, 理解他的哲学思想的指导之书, 为尼采的其他著作提供了某些心理学和传记性的材料。 |
(德)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著 |
海南出版社 |
B516.47 |
25 |
0 |
荐购
|
38 |
|
深渊的哲学:海德格尔《哲学论稿 (从本有而来)》研究 |
本书共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哲学论稿》: 深渊的哲学”共六章, 依次对应于《哲学论稿》的回响、传送、跳跃、建基、将来者与最后之神这六个赋格。第二部分“《哲学论稿》之后: 深渊哲学的拓展”共两章, 分别阐述了后续“秘密手稿”中的深渊哲学以及二战后深渊哲学的拓展。本书还在一种更高的层面来重审海德格尔的深渊哲学, 通过对海德格尔深渊哲学与老子的深渊之思的共通性的揭示, 开启一种一般意义上的深渊哲学之可能。 |
罗益民著 |
山东大学出版社 |
B516.54 |
83 |
0 |
荐购
|
39 |
|
霍耐特社会自由思想的当代解读 |
本书以承认理论为背景, 以霍耐特社会自由思想为主题对其政治哲学进行文本解读和现实分析。首先, 通过对霍耐特社会自由思想的理论渊源和生成逻辑进行解析, 引出其政治哲学的出场背景。主要从其《为承认而斗争》《不确定性之痛》和《自由的权利》三部主要文本入手, 描绘了霍耐特社会自由思想从提出到发展再到成熟的过程, 说明其政治哲学对个体自由的呼吁和追求。其次, 从霍耐特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中, 指出其政治哲学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再现实化。 |
何海涛著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B516.6 |
95 |
0 |
荐购
|
40 |
|
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
本书是分析哲学的经典之作。起初, 是罗素为哈佛大学洛威尔讲座所写的讲稿, 它通过八讲, 来说明“哲学上的逻辑分析方法的性质、能力和限度”。其中, 作者引用逻辑分析方法来讨论和解决的主要是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问题, 他认为这是最古老的哲学问题之一, 而逻辑分析方法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全新的阐明, 从而说明方法的中心问题在于粗糙的感觉材料和数学物理学的空间、时间、物质之间的关系问题。 |
(英) 伯特兰·罗素著 |
海南出版社 |
B561.54 |
32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