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5年第1期(总第35期) |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2001年创刊,自2007年以来连续三次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本刊从2015年起改版,每年出版两期,主要发表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论文、评论和学术信息,主要栏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等。本刊于2020年转入我社出版,每年两期。本辑为2025年第1期总第35期,分为 7 个栏目,覆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多个领域的重要议题。其创新之处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栏目有 12 篇文章,探讨文明形态与社会形态关系、“第二个结合” 的主体性等,涉及从理论逻辑到实践进路、从群众史观到生态文明观等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栏目有 5 篇文章,围绕资本主义财产权、人的本质、抽象劳动概念等展开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研究栏目含7篇文章,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等经典文本,对资本主义 “过度劳 |
汪信砚主编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B0-0 |
138 |
0 |
荐购
|
| 22 |
|
人类世的宇宙论:泛心论、万物有灵论与后人类主义的局限 |
本书探讨的是经典哲学问题: 物质与心灵, 或者说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问题。作者阿恩·约翰·维特勒森看来, 这个经典问题在人类世的时代意义已经发生了改变, 面对人类与自然的决裂、物种的灭绝, 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和迫切。维特勒森认为哲学理论从笛卡尔开始就误解了物质世界, 或者广泛的自然世界, 而忽视了物质世界具有的意识维度, 从此在人类的实践上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
(挪) 阿恩·约翰·维特勒森著 |
商务印书馆 |
B016.8 |
98 |
0 |
荐购
|
| 23 |
|
价值评估的本质与法则:一般价值理论导论 |
本书系统地探讨了价值的本质、法则以及价值理论的一般框架, 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构建一个全面的价值理论体系。本书为该书的第一个中文译本。该书在英语世界中首次系统探讨价值理论的专著, 为价值研究奠定了基础。书稿对价值评价学科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作者不仅提出了价值评价的哲学框架, 还强调了价值评价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推动了跨学科研究, 并为价值评价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美) 威尔伯·马歇尔·乌尔班著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B018 |
98 |
0 |
荐购
|
| 24 |
|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
本书稿是对海德格尔经典著作《存在与时间》的导读, 作者提取海德格尔最为关键的哲学概念, 逐节对《存在与时间》进行分析与解读, 进而把握海氏宏大而晦涩的哲学理念。书稿分为九个章节, 可概括为三个部分: 一、在导论中, 书稿总括了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整体设计; 二、在第一至四章, 阐述《存在与时间》第一部分的写作内容, 包括人的世界、语言、真理、人的日常生活等; 第五至八章, 论述了海德格尔的自我修正, 涉及海氏对时间、历史的论述。书稿较原书更为简洁明了, 是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的重要工具书。 |
(英) S. 马尔霍尔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B086 |
88 |
0 |
荐购
|
| 25 |
|
韧性赛博格:与起搏器和除颤仪同生共死 |
本书探讨了面对参与改变其生死的设备, 心脏起搏器和除颤仪植入者可能使用的物质资源以及这些混合身体如何建立韧性技法。在大众和医学报道中, 这些体内装置往往被描绘得神乎其技; 一旦植入人体, 它们不需要任何“使用者”的能动性。本书以温暖细腻的笔触, 通过技术地理、交叉性分析、身体伴侣技术等方法分析了大量访谈实例后得出结论, 任何假定使用这些植入装置的人处于被动地位的言论或政策都会掩盖这样一个事实, 即维持人-机混合身体的生命需要他们的积极参与。 |
(荷) 娜莉·奥德肖恩著 |
商务印书馆 |
B086 |
98 |
0 |
荐购
|
| 26 |
|
“更好”有多好?:理解人类增强计划 |
本书深刻探讨了现代社会技术发展对人性和伦理带来的冲击。面对基因编辑、认知提升、身体改造和赛博化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潜在的“增强”时代。本书以严谨的哲学分析和丰富的案例探讨了“人类增强”这一核心议题, 反思了技术进步是否能够真正使人类变得更好, 以及“更好”这一概念本身所隐藏的主观性与复杂性。书中通过对认知增强、长生不老、外貌优化等技术的分析, 深入探讨了这些“增强”措施是否能够满足我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期待。 |
(德) 迈克尔·豪斯凯勒著 |
商务印书馆 |
B089.3 |
80 |
0 |
荐购
|
| 27 |
|
畿辅哲学研究:第四辑 |
本选题论文按研究主题, 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 学术观点前沿, 学理论证严谨, 文献征引翔实, 其研究有较强的独创性和较高的学术质量。分为畿辅哲学综论、先秦思想研究、宋元明清思想研究、比较哲学研究和名家访谈等, 主要对中国哲学史中畿辅哲学中的哲学流派、哲学家的思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
程志华主编 |
河北大学出版社 |
B215 |
39 |
0 |
荐购
|
| 28 |
|
礼治三千年:制作与因革中的法理 |
本书既探究礼法枢要, 从六经和历代典章中梳理“礼”和“法”, 又呈现礼之本、礼之义以及礼法接轨, 爬梳出婚礼、射礼、封禅礼等的含义与影响, 扩及礼俗、礼法的演变和应用, 并最终上升到礼学研究与中国式现代化、制作与因革中的法理, 从而使这一古老的命题获得了当下的生命力。作者顾涛细致考索礼仪、礼俗以及影响后人理念的礼教等, 给予读者以启发和思考。 |
顾涛著 |
商务印书馆 |
B222.05 |
128 |
0 |
荐购
|
| 29 |
|
读《论语》 学做人:第2版 |
本书汇集了其研究《论语》的重要成果。全书共十五讲, 围绕“读论语学做人”这一核心议题, 鲜明地指出《论语》的中心思想在于讲做人的道理, 其出发点和终极目标都在于人的提高和完善, 也就是以修身为本。进而指出儒学及整个中华文化“义以为上, 群己统一, 崇德乐群”的核心思想。该书作为钱逊先生解读《论语》、砥砺后进的又一部力作, 阐述了对《论语》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理解。作者集数十年研究《论语》之功, 取其精华, 娓娓道来, 旨在搭建传统典籍与大众之间的桥梁, 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解决人们现代生活中的精神困惑。 |
钱逊著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B222.25 |
68 |
0 |
荐购
|
| 30 |
|
解读《论语》:修订版 |
本书作者傅佩荣教授四十年来研读中、日、英三种语言的注疏著作, 用现代白话译文取代了一般读本的注释, 以适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在注解部分, 专门就《论语》中构成孔子思想系统的重要观念, 作必要的引申、联系、发挥与省思, 希望能以清晰流利的白话与完整连贯的系统, 呈现孔子“一以贯之”的哲学体系和《论语》的永恒义蕴, 为新世纪的读者提供一部较为理想的《论语》读本。 |
傅佩荣著 |
东方出版社 |
B222.25 |
88 |
0 |
荐购
|
| 31 |
|
四海创生:事功学说与温州华侨经济 |
本书将永嘉学派事功思想与当代温州海外经济相结合, 探讨两者相互关系与影响。从北宋时期周伫到高丽做贸易, 再到晚清孙诒让遴选并资助学计馆中20位学生到日本留学, 再到现在温州人移民130多个国家创业。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经世致用、义利并举以及弥纶通变等事功思想是温州华侨经济在曲折的社会进程中永葆先发优势的文化基因, 也是温州人自宋永嘉学派叶适、陈傅良等人提出事功学说以来, 一直在继承中创新, 促进温州华侨经济蓬勃发展的鲜活实证。 |
金庆伟著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B244.92 |
58 |
0 |
荐购
|
| 32 |
|
知行合一:王阳明传 |
本书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 为读者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在蛮荒的龙场, 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 吾性自足”, 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 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 是“知行合一”, 即遵循内心的良知, 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在经历了无数磨难后, 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 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 王阳明率文吏弱卒, 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以几封书信, 一场火攻, 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
度阴山著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B248.2 |
49.9 |
0 |
荐购
|
| 33 |
|
破心中贼:王阳明心学修炼法门 |
本书围绕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解读, 梳理出了清晰易懂的完整心学脉络。书中, 作者以“无善无恶心之体”讲解阳明心学的世界观, 从而让心学爱好者了解“心即理”的核心思想; 以“有善有恶意之动”讲解阳明心学的人生观, 从而让心学爱好者了解“内圣外王”的核心思想; 以“知善知恶是良知”来讲解阳明心学的价值观, 从而让心学爱好者了解“致良知”的核心思想; 以“为善去恶是格物”来讲解阳明心学的方法论, 从而让心学爱好者了解“事上练”的核心思想。 |
度阴山著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B248.25 |
39.9 |
0 |
荐购
|
| 34 |
|
东亚文明互鉴:王阳明《传习录》在日本的译介与影响研究 |
本书内容: 《传习录》作为阳明学的核心内容, 其在日本的传播路径、流变过程、思想概念的整理与释义等方面值得更为细致的推敲和系统的研究。通过对《传习录》多个日译本的全面详实的整理、校勘和考证, 探索阳明学经典文献在日本的传播、流变及发展过程。同时扩大研究范围, 从语言文学、历史社会学和儒家哲学等多个角度, 深入探讨《传习录》在东亚地区及西方世界的传播发展情况, 对推进阳明学多维度、多地域、多视角的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
丁青著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B248.25 |
98 |
0 |
荐购
|
| 35 |
|
中国近世思想研究 |
本书收录了当代著名哲学史家陈来教授多年来在宋明哲学思想研究领域发表的多篇论文。内容包括对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道学”与“心学”的考论研究、文献史料考证及社会文化史研究。“道学”和“心学”是宋元明请四个朝代中国居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 道学起源于北宋, 心学源自理学, 经南宋陆九渊、明代王阳明而彰显。陈来教授受国际史学界认同的“内藤假说”(即“近世说”) 的思想影响, 指出唐宋之际的文化转向是中国“近世化”过程的一部分, 认定这个近世化的文化形态是“中世纪精神与近代工业文明的一个中间状态”。故而, 将宋元明清四代的思想发展研究统称为“中国近世思想史”。 |
陈来著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B25 |
98 |
0 |
荐购
|
| 36 |
|
迈向“外部”:柄谷行人的思想历程 |
本书对柄谷行人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分析。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 关于柄谷行人思想的系统论述尚处起步的阶段。本书以柄谷重大的思想转折为线索, 勾勒柄谷在20世纪60年代初作为文艺批评家的身份亮相日本文坛一直到2000年代建立自身哲学体系的几十年间经历的思想变化。通过考察柄谷行人的思想, 作者也向我们展现了日本战后学术思想的发展和当代思想的状况。 |
王钦著 |
东方出版中心 |
B313.5 |
75 |
0 |
荐购
|
| 37 |
|
柏拉图的理念论 |
本书是1948年罗斯在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所做的关于柏拉图理念论的系列演讲的结集。罗斯在本书里系统探讨了柏拉图理念论的起源、理念论在柏拉图各个重要对话中的异同、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解释和批评, 以及现代柏拉图学界关于柏拉图的各种重要理论争论。现代学者对柏拉图思想的诠释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亚里士多德的转述和评价, 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亚里士多德专家, 罗斯同时精熟于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原始文献, 对于师生二人的思想也最有发言权。 |
(英) 大卫·罗斯著 |
人民出版社 |
B502.232 |
65 |
0 |
荐购
|
| 38 |
|
康德、义务与道德价值 |
本书重新回到了康德哲学的核心论题: 是否只有出于义务的行动才具有道德价值, 出于混合动机的行为在道德上是不是善的。本书引入外部概念, 从一个全新的框架--对具体个人的关切, 道德上的正确与善的区分, 规范性理由和动机性理由的区分, 以及证据性道德考量与裁决性道德考量的区分--入手, 对康德的道德价值理论进行理性重构。作者斯特拉顿-莱克勾勒出一种对“出于义务而行动”的独特解读, 基于主要动机和次级动机的区分, 并提出道德法则应该被理解为一种先验的知道, 而非规范性的道德理由。 |
(英) 菲利普·斯特拉顿-莱克著 |
商务印书馆 |
B516.31 |
78 |
0 |
荐购
|
| 39 |
|
生命意向性的历史演绎:黑格尔逻辑学体系的现象学塑造 |
本书讲述辩证法是一门极易被误解和误用的逻辑科学, 它虽明确反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但又常常被僵化的形式思维所影响, 成为被人们诟病的“变戏法”。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在于黑格尔思辨逻辑的生命内涵被完全抽离了, 只剩下空洞的躯壳。相反, 恰恰是生命意向性有序的新陈代谢, 创造了辩证法的逻辑, 赋予思辨的丰富价值和意义。为了基本的生存, 生命意向性在存在论中进行着盲目的“过渡”。在“过渡”中, 它看到了让它疲于奔波的背后本质。生命意向性是自由的存在, 绝不甘于被本质所限定。它将目光锁定本质, 于是, 既作为参与者也作为旁观者的生命意向性, 便开始了一场“反思性”的演绎。最终的结果却是看清了自身自在自为的本质, 从而实现了存在与本质的统一, 达成自由的概念。生命意向性将这种自由的概念推及到整个世界中, 使得全体存在共享生命的崇高荣耀。虽然黑格尔逻辑学具有“唯心论”的局限, 但其能动性方面, 还是得到马克思认可的, 能动性的始源恰恰在于生命意向性的活动。 |
贺长余著 |
人民出版社 |
B516.35 |
85 |
0 |
荐购
|
| 40 |
|
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的思想研究:以“实际生活经验”为核心 |
本书以“实际生活经验”为核心, 以其“前理论”和“动荡”这两个基本特征为参照点和关节点, 理清和把握住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思想的基本脉络、方法和意旨, 进而阐明海德格尔这一思想对于其后来的思想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后来的思想, 乃至为恰当地把握其思想的整体做一些必要的铺垫工作。其中, 第一部分梳理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第二部分集中阐述了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 第三部分分析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对其整条思想道路所具有的意义; 余论部分考察了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思想的“界限问题”。 |
朱松峰著 |
人民出版社 |
B516.54 |
99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