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订目录:正价25年第30期2114条记录数:20返回征订目录
题名 摘要 责任者 出版信息 分类号 价格 荐购人数 荐购
21 论衡之人:王充传 本书以王充曲折的人生轨迹为主线, 介绍了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深度剖析王充奇书《论衡》, 刻画了一位近两千年中国历史上少有的, 敢于以“疑问, 假设, 证验”为治学特色的思想先锋。 徐斌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B234.8 68 0 荐购
22 朱熹乡村自治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本书以朱熹有关天理公共秩序生成的理路为主线, 从认知层面、规制层面、规范层面、实践层面、评价层面探讨朱熹的基层自治伦理思想, 力图突出朱熹有关公共性问题的思考, 并结合当代乡村建设的要求, 探索其切入当今社会治理问题的可能性, 做出相应的评估和思考, 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理论作基础性工作。 孔凡青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B244.75 68 0 荐购
23 婺学之宗:吕祖谦传 本书介绍了吕祖谦的生平及其哲学、经济、政治、伦理、教育、历史等诸多思想, 尤以他的历史哲学思想最具特色。吕祖谦 (1137-1181), 南宋乾淳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 浙东金华学派 (婺学) 的创立者、婺学之宗师, 与朱熹、张栻齐名, 并称“东南三贤”。他不拘门户之见, 兼取其长, 综合当时各家学说。他又是历史上著名的朱 (熹)、陆 (九渊) 思想异合论辩的“鹅湖之会”的组织者和主持人。其思想反映了南宋社会思想的总趋向。 徐儒宗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B244.99 88 0 荐购
24 梁启超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本书是一部综合性的学术史。原为1923年秋至1924年春夏间, 梁启超在清华等校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课程的讲义, 成书后共分十六讲。这部书综括明清已降近三百年的学术之演变, 描摹数以十计的学科概貌, 涉及好几百本专门论著, 纵横论列, 巨细兼顾, 头绪清楚。分别以问题叙史、人物 (学派) 叙史、学科叙史, 构成社会思潮史、学派史与学科史三大板块。是“清学”历史研究名篇, 是五四以后思想文化领域的代表作, 是梁启超学术论著中的佳制, 深受学术界的重视。 梁启超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 B249.05 86 0 荐购
25 日知録:論世風 本书主要收录于《日知录》的卷十三, 顾炎武在此围绕 “世风” 问题, 排比古今, 辨析优劣, 针砭时弊, 立意深刻。以 “周末风俗” 起首, 共收二十四条, 从纵向的朝代更迭与横向的风俗表现两个维度, 阐述了两千余年间社会风俗衰颓与亡国亡天下因缘相连的运行轨迹。主张以儒家传统道德观念为基础, 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提倡 “行己有耻”, 认为每个人都应坚守道德底线, 通过个人道德的提升来带动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他还指出 “风俗者, 天下之大事”, 认为统治者应重视风俗的引导, 通过表彰节义之士、提倡节俭等方式, 促进社会风气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清) 顧炎武著 安徽大学出版社 B249.1 25 0 荐购
26 日知録:論古事真妄 本书位于《日知录》卷二十五。顾炎武在此卷中通过对诸多古代事例的考证与辨析, 判断古事之真伪, 纠正流传的错误认知, 以还原历史真相, 卷中还涉及对历史人物事迹的考证, 纠正了一些关于历史人物的错误说法。通过对多种史料的综合研究, 他还原了一些人物的真实生平、行为和功绩, 避免了因讹传而导致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偏差。 (清) 顧炎武著 安徽大学出版社 B249.1 20 0 荐购
27 日知録:論政事 本书是散见于《日知录》各卷中关于文学、艺术及学术思想的论述合集, 其内容围绕 “经世致用” 的核心思想, 对传统艺文观进行批判性梳理, 集中体现了顾炎武以考据为基础、以经世为目的的学术思想, 对清代朴学及后世的文学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为中国古代艺文理论中 “实学” 一脉的重要代表。 (清) 顧炎武著 安徽大学出版社 B249.1 69.8 0 荐购
28 日知録:論天象術數 本书位于《日知录》卷三十。顾炎武在此卷中对古代天象知识和术数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 展现了古代天象术数的风貌及相关文化背景。作者提及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列举了 “七月流火”“三星在天”“月离于毕” 等例子, 说明这些天象知识在古代农夫、妇人、戍卒等群体中都有认知, 反映了古代天象知识与人们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对古代术数相关的内容进行考证和辨析, 可能包括对古代历法、干支纪法、刻漏计时等方面的研究。如提到历史上十二时辰与百刻制的使用和演变, 梁武帝时期曾将昼夜百刻分配十二辰, 后又有九十六刻、一百八刻等不同制度。 (清) 顧炎武著 安徽大学出版社 B249.1 23 0 荐购
29 日知録:論注書 本书位于《日知録》卷二十七。该卷主要是顾炎武对古代经典注释相关问题的探讨, 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经典注释的深刻见解, 通过对《左传》等书注释的分析, 指出注释中存在的问题, 强调注释应准确、严谨, 以还原经典原意。诸多经典注释进行细致考证, 纠正其中错误。如针对《左传》中 “郑公子突使勇而无刚者尝寇, 而速去之” 等内容, 指出杜预注释存在将不同事件误合为一的问题。他还对一些注释的合理性提出质疑, 认为注释应符合历史背景和文意。如《左传》中 “围新密, 郑所以不时城也”, 杜预注释称郑因非时兴土功被齐桓公声罪, 顾炎武认为郑逃盟之罪更大, 此注释将重点放在非时兴土功上不合理。 (清) 顧炎武著 安徽大学出版社 B249.1 34 0 荐购
30 日知録:論雜事 本书主要收录了顾炎武对诸多杂事的见解, 内容涉及内廷管理、服制改革、宦官问题等方面。作者指出根据周礼, 阍人、寺人属于冢宰, 九嫔、世妇也属于冢宰, 这样内廷就不会有乱政之人, 后宫也不会有因美色而引发的事端, 太宰不仅要辅佐君王治国, 还要教诲其齐家。论述了宦官制度的演变及危害。汉和熹邓后诏中官近臣于东观受读经传以教授宫人, 秦苻坚选奄人及女隶有聪识者置博士授经, 而明太祖深惩前代宦寺之弊, 命内官不许识字, 宣德中设立内书堂, 这一举措逐渐导致宦官权力增大。 (清) 顧炎武著 安徽大学出版社 B249.1 23 0 荐购
31 日知録:論藝文 本书是散见于《日知录》各卷中关于文学、艺术及学术思想的论述合集, 其内容围绕 “经世致用” 的核心思想, 对传统艺文观进行批判性梳理, 集中体现了顾炎武以考据为基础、以经世为目的的学术思想, 对清代朴学及后世的文学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成为中国古代艺文理论中 “实学” 一脉的重要代表。 (清) 顧炎武著 安徽大学出版社 B249.1 53 0 荐购
32 日知録:論經義 本书主要位于《日知录》前七卷。顾炎武在此部分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释, 通过考证、辨析等方法, 探讨经义真谛, 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 倡导经世致用。作者反对宋明理学中一些学者对经典的主观臆断和穿凿附会, 主张回归经典原义。他通过对古代音韵、文字、训诂的研究, 以扎实的考据方法, 对《周易》《尚书》《诗经》等儒家经典进行解读。大力倡导学术经世的理念, 反对当时学术界空谈心性、不切实际的学风。他认为学术研究的目的应是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强调文章和学术研究要紧密联系六经的宗旨和当世的实际事务。 (清) 顧炎武著 安徽大学出版社 B249.1 89.9 0 荐购
33 日知録:雜考證 本书是《日知录》的第三十二卷, 属于杂考之属, 涵盖了顾炎武对诸多方面内容的考证, 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的考据功底。作者在该卷中对一些文字的含义和演变进行了考证, 并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进行了考证辨析。他通过详细考察历史文献, 纠正了一些流传已久的错误说法, 还原了历史的真相。卷中还包含了对古代名物制度的考证, 如对古代的礼仪制度、天文历法、地理行政区划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分析。 (清) 顧炎武著 安徽大学出版社 B249.1 28 0 荐购
34 日知録:論禮製 本书涵盖了婚姻、祭祀、丧服、拜礼等诸多方面的礼制内容, 体现了顾炎武对古代礼制的深入研究和思考。作者认为礼规定不娶同姓, 这不仅是为了防止嫌疑, 也是为了戒除私欲。指出唐人所议服制有过于圣人之处, 如嫂叔无服, 太宗令服小功; 曾祖父母旧服三月, 增为五月等。他认为这些做法是务饰其文, 不探其本而妄为之增益, 且人心弥浇, 风化弥薄。他强调应知晓亲亲之杀, 礼所由生, 不应随意增加服制。介绍了古代拜礼的等级, 如首至手为拜手, 手至地为拜, 首至地为稽首, 这体现了礼的等级差异。他还提到《大明会典》中关于拜礼的记载以及一些历史上关于拜礼的奏疏和明旨, 反映了拜礼在古代礼仪中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情况。 (清) 顧炎武著 安徽大学出版社 B249.1 28 0 荐购
35 日知録:論史法 本书位于《日知录》的第二十六卷, 主要收录了顾炎武关于历史编纂方法、历史事实考证以及历史观点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体现了他严谨的史学态度和独特的史学见解。作者重视史书记载的真实性, 对一些史书存在的虚构、夸大等问题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史书应该如实反映历史事件和人物, 不能为了迎合某种政治目的或个人情感而歪曲事实。注重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他认为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原因。通过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梳理, 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和规律。 (清) 顧炎武著 安徽大学出版社 B249.1 25 0 荐购
36 日知録:論科舉 本书主要收录于《日知录》卷十六和卷十七。顾炎武在其中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涉及科举的历史演变、考试内容、影响等方面, 比较了唐代与明代科举的差异, 指出唐制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六科, 以诗赋取者谓之进士, 以经义取者谓之明经, 而明代科举则以经义为主, 认为 “今之进士乃唐之明经也”。详细介绍了明代科举的考试形式和内容, 如经义论策的具体要求等。指出明代经义始于宋熙宁年间王安石所立之法, 到明代时, 科举考试第一场考《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等, 且对答题格式有严格规定, 如破题、承题、原起、大结等环节都有相应要求, 万历后格式更为僵化。 (清) 顧炎武著 安徽大学出版社 B249.1 29.8 0 荐购
37 日知録:論地理 本书位于《日知录》卷三十一, 主要是顾炎武对古代地理相关内容的研究与论述, 包含对地名、地理方位等方面的考证。对许多古代地名进行了详细考证, 如通过对《诗经》等文献的研究, 考证 “大原” 之地, 认为《诗》中所指大原应是今之平凉, 而非山西晋阳。还对 “代”“河东”“山西”“山东”“河内” 等地名的具体位置及演变进行辨析, 指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指范围有所不同。将地理因素与历史事件相结合, 探讨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以及历史事件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 解释某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和影响, 体现出地理与历史之间的紧密联系。 (清) 顧炎武著 安徽大学出版社 B249.1 32 0 荐购
38 史学大师:章学诚传 本书叙述了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志学家章学诚一生虽生活穷困之极, 却不作肥缺知县, 矢志不渝, 深耕文史事业。他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永平敬胜书院、保定莲池书院等, 重启发、贵独创、主质疑, 独创了一整套系统完整的史志理论体系。他的论著《文史通义》《校雠通义》, 集古之大成, 成一家之言, 在中国文化史上继孔子的“春秋笔法”之后, 又提出了“笔削之义”的重要理论。他修志达十六部之多, 修志理论对中外方志学界产生深远影响。梁启超称他为方志圣人, 世界尊其为颇有影响的国际文化名人。 鲍永军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B249.7 78 0 荐购
39 郑珍理学思想研究 本书内容讲述在晚清理学的贵州区域, 郑珍是一位独特且值得研究的学者, 作为立足于程朱理学、精通考据学的宋诗派杰出代表, 郑珍治学以“汇聚汉宋”为宗旨, 契合了晚清学术环境下学人的情感诉求, 郑珍主要以孔孟、程朱、张履祥的思想作为治学根基, 不断继承和吸收儒家思想的积极成分, 为晚清理学在地方的学术场域开辟了一条路径。郑珍理学思想是以理气论、工夫论、知行论、伦理观、经世思想等方面构成的学说体系。在这个学说体系中, 蕴含了许多思想精华, 对晚清理学作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 在实践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值得我们研究和关注。 王安权著 上海三联书店 B249.95 98 0 荐购
40 柯林武德的“历史理性批判”:以“历史哲学讲稿”(1926-1928) 为中心 本书稿在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细致梳理和评估的基础上, 重点围绕以往很少关注的柯林武德在1926年至1928年的历史哲学讲稿来分析其历史哲学的内涵, 依照康德批判哲学的四个范畴 (质、量、关系、模态) 来分层次地辨析柯林武德能否对“历史学是怎样成为可能的建立起一种独立的证明”。本书稿尝试探究柯林武德历史哲学思考的阶段性特征, 也即历史理性批判的工作, 并在整体的文本脉络中重构柯林武德历史哲学的话语体系。 顾晓伟著 厦门大学出版社 B561.59 68 0 荐购
页码:2/86页  每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