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世界观的汇通 |
本书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世界观在各自发展历程中的交织与汇通、统一的价值观和未来向度层面的汇通。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世界观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是紧密捆绑在一起的, 并无时间点上的先后, 我们将二者分开论述, 只是为了方便研究而已; 同时, 马克思关注资本的逻辑, 进行政治学批判, 着重于政治经济学框架、文明论批判等维度的深度思考, 在历史发展中找到了无产阶级承担缔造未来之大任, 世界观从历史深处得到了响应。 |
黎学军著 |
甘肃人民出版社 |
B03 |
60 |
0 |
荐购
|
| 22 |
|
纯粹理性批判 |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它从认识何以可能出发, 对唯理认和经验论进行了批判、扬弃, 认为人类知识的来源有两个: 一个是人的感官提供的后天感知经验, 另一个是人类思维中先天的、给知识带来必然性和普遍性的先天形式和范畴, 它们只适用于现象界, 而不适用于超验的本体--自在之物。康德哲学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 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
(德) 康德著 |
商务印书馆 |
B081.2 |
88 |
0 |
荐购
|
| 23 |
|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第四辑:[优质均衡目标下的区域教育改革] |
本书以“优质均衡目标下的区域教育改革”为议题, 探讨“自然”和“区域”两大主题。叶澜教授的《溯源开来: 寻回现代教育丢失的自然之维--<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续研究之二 (中编、下编)》的发表, 意味着“生命·实践”教育学在“教育与自然”的问题上形成了自身的奠基性理论; 上海市闵行区和江苏省常州市“新基础教育”20周年纪念特稿, 则展示出“区域变革”和“研究共生体”的力量, 表明“生命·实践”教育学走出了一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新基础教育”之路, 同时也是一条“成事成人成区域”之路。 |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编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B083 |
68 |
0 |
荐购
|
| 24 |
|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索与研究 |
本书首先对生命及生命教育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 继而围绕“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主题概念, 分别在其内涵、理论基础、发展模式和路径、存在的问题等多重角度, 进行了多元化的分析。 |
孙一峰, 马娟娟著 |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B083 |
72 |
0 |
荐购
|
| 25 |
|
当代西方左翼学者的技术政治观研究 |
本书着重从整体上阐述西方左翼学者的技术政治观念, 主要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 按照历史发展脉络理清当代西方左翼学者的技术政治观发生发展及未来趋势, 对技术政治观出现的背景、动因、特征进行逻辑和哲学概括。首先, 在技术哲学研究基础上将研究重点转向技术领域内的政治问题。其次, 重视技术政治的马克思主义立场。第三, 注重技术政治观的整体研究。第四, 注重西方左翼学者技术哲学研究的经验转向也是其发展方向。本书可以为相关研究部门和高校有关院系研究提供直接参考。预计将会增强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技术哲学专业注重该领域研究, 在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培养方面, 拓展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知识面。 |
黄雪丽著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B089.1 |
95 |
0 |
荐购
|
| 26 |
|
现代外国哲学:总第18辑 |
本书收录了《语境主义反怀疑论与标准下降难题》《信念与意志--访斯托耶普教授》《感觉材料理论的重构与辩护: 一项初步尝试》《个体演算及其应用》《追寻语言的本质》等文章。 |
张庆熊, 孙向晨主编 |
上海三联书店 |
B15-55 |
78 |
0 |
荐购
|
| 27 |
|
潘富恩自选集 |
本书所收的论文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潘富恩教授40多年来在中国哲学研究中发表的众多论文里的精粹之作。该书收入三十四篇文章, 分为三个部分: 中国哲学命题与学派研究、中国若干哲学家的专题研究、学术争鸣与学术评论。34篇论文中, 关于宋明理学的就有23篇, 遍涉理学的各个主要部分。既有宏观的学派研究, 如《洛学与末代文化》、《洛学及其实学思想》等, 又有微观的范畴、概念和命题的探讨, 如《论格物致知》、《论天理与人欲》等。 |
潘富恩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B2 |
168 |
0 |
荐购
|
| 28 |
|
从经学到理学 |
本书分序曲、正篇和尾声。序曲主要聚焦于中国传统知识谱系中的知识观念分析以及马一浮的“六艺论”; 正篇以列于马一浮“群经通类”中的经学著作, 即啖助新《春秋》学、胡瑗《洪范口义》、程颐《周易程氏传》与王宗传《童溪易传》、敖继公《仪礼集说》、李光地《诗所》、黄道周《孝经集传》、朱熹《论孟精义》为核心, 讨论理学如何从经学中转出, 形成自己的问题关怀、理论诉求和治学方法; 尾声则从顾炎武的《五经同异》讨论理学的后续影响和清学与理学的关系。 |
何俊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B2 |
88 |
0 |
荐购
|
| 29 |
|
经史求识录 |
本书为作者精选多年公开发表的经史方面研究成果的论文集。上编收入经学论文, 作者继承其先师金景芳先生的治学思想, 从孔子《易传》入手, 以儒家的“天人之学”为旨归, 重视对“时义”的研究。下编收入中国思想史研究论文, 以孝道思想研究为主。其中提出的主要或基本观点, 如孝道的定义和本质、中国孝观念产生的年代问题、孝道与西周礼制的关系、孔子对传统孝道的继承和改造、儒家孝道的历史演变等等, 多为孝道研究领域最早提出的见解, 至今为学术界所广泛摘引。 |
康学伟著 |
长春出版社 |
B2-53 |
78 |
0 |
荐购
|
| 30 |
|
中国思想史方法论集 |
作者关注中国思想史方法有二十多年了。已经发表了一些学术论著, 也有尚未发表的学术论文。本书将这些内容汇集成册, 公诸于世, 定能受到思想史师生们的欢迎。全书内容约有两大部分: 一是探讨历史上思想家、学者们的思想方法, 如儒家学习方法、孔孟“思”(反思) 的方法、儒家经典诠释 (文本理解) 方法, 以及近代中国学者同情的了解方法、源于西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外来学说中国化的方法经验等; 其中, 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史研究方法当然尤为重点。二是作者探讨思想史和社会史结合方法的相关内容。含思想史和社会史结合方法的思考, 思想史和学术史关系, 学术社会问题, 中道精神, 道论方法, 以及直接针对研究生讲解如何提高理论思维水平的学术报告。 |
张茂泽著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B2-53 |
98 |
0 |
荐购
|
| 31 |
|
宋元明清思想史纲 |
本书为谭丕模先生《宋元明思想史纲》和《清代思想史纲》两书的合编, 由开明书店分别于1936年和1940年首印。本书从严正的科学观点出发, 把宋元明清思想的范畴及流派重新划分, 整理出一个新的条理。不仅是从思想本身发展上去研究思想, 也不仅从政权表面的形式上去研究思想, 而是从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诸多关系去探求思想产生的必然性, 既有时代的激情, 又有历史的理性。书中不少论题与论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检验, 至今闪耀着光辉, 具有很高的价值。 |
谭丕模著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B21 |
85 |
0 |
荐购
|
| 32 |
|
中国古代身体思想研究 |
本书共分三大部分, 以马克思主义身体观为指导, 合理地吸收运用西方身体理论, 在传统经典研究的基础上, 参考有关的研究著作、论文, 对中国古代身体思想作出逻辑梳理、科学分析和辨证批判。 |
伍小涛著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B215 |
158 |
0 |
荐购
|
| 33 |
|
竹简学:中国古代思想的探究 |
汤浅邦弘教授是日本的中国出土文献研究领域的代表性学者, 著述颇丰。本书收录了汤浅教授最近十年来关于竹简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本书围绕战国至秦汉的重要思想史问题进行探索, 特别是楚王故事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全书视野广阔, 探究深入, 体系严整, 论述精到。本书的翻译出版, 不仅便利于我国学者的参考借鉴, 而且对广大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先秦秦汉时期社会、思想与文明的状态和特征, 极有帮助。 |
(日) 汤浅邦弘著 |
东方出版中心 |
B215 |
78 |
0 |
荐购
|
| 34 |
|
此道之美:先秦诸子人性艺术论 |
本书分八章, 从先秦诸子人性论入手, 对儒墨道法几家代表人物的文艺思想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分章节介绍了孔子、老子、庄子、韩非子、荀子、孟子、墨子和庄子后学的人性艺术论; 采用哲学研究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 对大量史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缜密的考辨, 提出了一系列有创见的观点; 以现代视角观察传统思想, 体现出一种对现实人生的深切关怀。书稿思路清晰, 论证严谨, 语言生动流畅, 叙述深入浅出, 既有很高的学术性, 又有一定的普及性。 |
张学君著 |
华文出版社 |
B220.5 |
49 |
0 |
荐购
|
| 35 |
|
周易 |
本书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 卦和爻各有说明 (卦辞、爻辞), 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 统称《十翼》, 相传为孔子所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 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 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 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
(古) 佚名著 |
中国书店 |
B221.2 |
59 |
0 |
荐购
|
| 36 |
|
中庸的大众哲学 |
本书作者运用逻辑推论等方法, 以中庸本体论、中庸认识论与方法论、中庸社会历史论三条主线, 展开了对中庸的大众哲学系统的论述。作者结合时代发展, 对人生意义, 以及整体、混沌、因果、悖论、无限、博弈、融合等哲学问题, 都以中庸视角予以新的解读,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中庸哲学。 |
钱钧华著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B222-49 |
138 |
0 |
荐购
|
| 37 |
|
比较视阈下儒家思想的现代困境及其转型问题研究 |
本书是研究儒学现代化的学术专著。本书集中围绕人性问题、孝悌问题、认知问题、生死问题, 阐释了儒家思想的现代困境源自遭遇西方而产生的合法性危机, 说明对西方之学习不在其结果而在于其方法和理性传统, 论证了对传统之发掘表现为普世价值的理性建构与对现代人类危机的回应, 包含价值重估、体系完善、问题响应等, 指出基于理性思维方式的重建是化解现代困境的根本出路。 |
张永超, 刘君莉著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B222.05 |
85 |
0 |
荐购
|
| 38 |
|
当代儒学:第20辑 |
本书所称的“当代儒学”, 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儒学复兴中所出现的新的儒家思想创造、新的儒学理论形态, 旨在回应当今时代的呼唤、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通过对当代儒学的研究与评介, 推动儒学复兴、中华文化复兴; 着眼于儒家的“活的思想”, 推进当代儒学的思想原创、理论建构, 推出当代儒学的重要学派、代表人物。 |
主编杨永明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B222.05 |
75 |
0 |
荐购
|
| 39 |
|
儒家道德话语 |
本书以儒家道德话语为考察对象, 从历史视角追溯了儒家道德话语体系形成、发展、成熟和转型的演变过程; 从古汉语的语音、字形、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入手, 揭示了古代汉语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深刻影响以及这些要素中蕴含的丰富伦理意义; 运用现代概念分析和语义分析的方法, 对一些儒家道德的基础概念和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哲学分析和创造性改造; 通过对早期儒家经典文本中有关“言语”论述的研究, 深入阐述了儒家的言语道德思想; 通过对儒家经典文本、家风家训、戏曲艺术、日用器物中的叙事分析, 阐述了儒家的道德叙事思想。本书的研究对丰富和发展儒家道德语言思想, 构建中国道德话语体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刘永春著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B222.05 |
95 |
0 |
荐购
|
| 40 |
|
中国孔孟儒学 |
本书为《中华传统文化丛书》之一, 以简明的文字, 合适的图片, 生动而系统地介绍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之一--儒家学说, 描述创立者孔子、孟子的生平事迹和他们的思想内涵, 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主要章节内容包括: 风云激荡--孔孟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孔孟的生平故事; 孔孟联称的历史过程; 孔孟仁者爱人的思想核心, 足食富民的主张, 言而有信的诚信观, 犯颜好辩、弘道强恕的人格精神, 以道求富的富民观, 等等。本书是一种深入了解孔孟儒家学说精髓的简明文化读本。 |
胡发贵著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B222.05 |
28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