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 |
|
儒家道德话语 |
本书以儒家道德话语为考察对象, 从历史视角追溯了儒家道德话语体系形成、发展、成熟和转型的演变过程; 从古汉语的语音、字形、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入手, 揭示了古代汉语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深刻影响以及这些要素中蕴含的丰富伦理意义; 运用现代概念分析和语义分析的方法, 对一些儒家道德的基础概念和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哲学分析和创造性改造; 通过对早期儒家经典文本中有关“言语”论述的研究, 深入阐述了儒家的言语道德思想; 通过对儒家经典文本、家风家训、戏曲艺术、日用器物中的叙事分析, 阐述了儒家的道德叙事思想。本书的研究对丰富和发展儒家道德语言思想, 构建中国道德话语体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
刘永春著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B222.05 |
95 |
0 |
荐购
|
| 42 |
|
中国孔孟儒学 |
本书为《中华传统文化丛书》之一, 以简明的文字, 合适的图片, 生动而系统地介绍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之一--儒家学说, 描述创立者孔子、孟子的生平事迹和他们的思想内涵, 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主要章节内容包括: 风云激荡--孔孟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孔孟的生平故事; 孔孟联称的历史过程; 孔孟仁者爱人的思想核心, 足食富民的主张, 言而有信的诚信观, 犯颜好辩、弘道强恕的人格精神, 以道求富的富民观, 等等。本书是一种深入了解孔孟儒家学说精髓的简明文化读本。 |
胡发贵著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B222.05 |
28 |
0 |
荐购
|
| 43 |
|
论语 |
本书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 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 以语录体为主, 叙事体为辅, 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作品多为语录, 但辞约义富, 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 浅近易懂, 而用意深远, 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 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
姜波译注 |
中国书店 |
B222.2 |
59 |
0 |
荐购
|
| 44 |
|
解惑青年成长:读《论语》悟生涯 |
本书尝试将《论语》中的内容和现代生涯教育相结合, 尝试利用《论语》并结合生涯教育理论和方法, 讲解生涯教育中的内容。用以融入国人血液中的《论语》思想来解答我们在生涯发展中所遇到的困惑, 并利用现代生涯教育中与其相关的知识来帮助我们找到有效解决生涯发展问题的方法。本书从生涯教育与《论语》相结合的五个方面: 成长、修德、勤学、处事、自省展开, 选取大学生生涯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结合相关观点做指导, 并结合案例作讲解, 让学生更好理解。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理解生涯发展之“道”, 通过现代生涯教育的知识与方法, 学习生涯发展之“术”。 |
王秉楠著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B222.25 |
95 |
0 |
荐购
|
| 45 |
|
孟子 |
本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 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 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 (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 民贵君轻) 和政治行动, 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 提出“仁政”、“王道”, 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 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 |
杨逢彬, 杨柳岸译注 |
崇文书局 |
B222.5 |
69.8 |
0 |
荐购
|
| 46 |
|
孟子 |
本书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 “此书, 孟子之所作也, 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 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 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 已佚 (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
(战国) 孟子著 |
中国书店 |
B222.5 |
55 |
0 |
荐购
|
| 47 |
|
荀子研究:第二辑 |
《荀子研究》第二辑, 精选了蔡家和《乐记是否为荀学》、颜炳罡《从“天人相分”到“化性起伪”》、周启荣《礼法儒家: 荀子群居和一的社会论与性恶论的关系》等相关研究文章, 对荀学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些具体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 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颜炳罡主编 |
上海三联书店 |
B222.65 |
80 |
0 |
荐购
|
| 48 |
|
道德经 |
本书分上下两篇, 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 不分章, 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 第38章之后为《德经》, 并分为81章。《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 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 《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春秋) 老子著 |
中国书店 |
B223.1 |
55 |
0 |
荐购
|
| 49 |
|
老子今注今译 |
《老子》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也是我国重要文化遗产。陈鼓应先生根据多年研究心得, 在大量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又参考新出土的简帛文献材料, 对《老子》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整理和解释。它以《老子》原有篇章为序, 先引原文, 再加注释, 而后是今译, 最后是引述。注释通俗易懂, 今译文字优美, 注释、引述学术容量大, 对《老子》一书的文本有自己精审的考订, 因此它是一部既便于初学者阅读, 又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指南的优秀普及性专著。 |
陈鼓应注译 |
商务印书馆 |
B223.1 |
62 |
0 |
荐购
|
| 50 |
|
中国古代思辨认识论解析及其生态文明启示 |
本书在归纳总结读懂《庄子》哲理论述方式和语文表达方式的基础上, 对《庄子》主要章节的内容进行了“逻辑合理”和“语文合理”的重新解读, 得出了若干新的认识。进而, 以《庄子》的思维方法和哲理论述了其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即, 借鉴《庄子》认识世界、认识事物、认识人类的视角和思维方式, 去认识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物种的关系, 进而获得对人类确定合理行为准则的启示。 |
钟茂初著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B223.55 |
95 |
0 |
荐购
|
| 51 |
|
墨子 |
本书大部分是墨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记录的汇集。它是研究墨子思想的直接材料。其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 是后期墨家的著作。也有人认为《经上》《经下》两篇是墨子的著作。墨子的基本主张是: 反对剥削, 崇尚劳动; 反对以强欺弱, 主张兼爱、非攻; 反对儒家礼乐, 主张节葬、节用; 反对世卿世禄, 主张尚贤、尚同。于是, 在墨子晚年, 儒墨齐名。他去世后, 墨家弟子仍“充满天下”、“不可胜数”, 故战国时期虽有诸子百家, 但“儒墨显学”则是百家之首。 |
(战国) 墨翟著 |
中国书店 |
B224 |
55 |
0 |
荐购
|
| 52 |
|
吕氏春秋 |
本书又称《吕览》, 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 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道家学说”为主干, 以名家、法家、儒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 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一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 使包括儒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吕氏春秋》集先秦诸子百家之大成, 是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 全书共分二十六卷, 一百六十篇, 二十余万字。 |
(战国) 吕不韦编著 |
中国书店 |
B229.2 |
55 |
0 |
荐购
|
| 53 |
|
元代朱子易学研究史 |
本书旨在勾勒元代学者研究朱子易学的全貌, 揭示其在朱子学、易学、经学、理学等方面的地位与意义。全书主体部分七章: 第一章概述朱子易学的主要内容, 及其在南宋后期发展的基本情况。第二章从元代以《易》应举的士人情况、指导治《易》应试类著作的出现, 阐明科举对朱子易学发展的推动。第三章讨论胡方平、胡一桂父子的朱子易学研究著作, 及从中体现出的从保守到开放的思想转变。第四章叙述胡炳文、张清子、熊禾、熊良辅注释和阐发朱子易学著作的情况, 以及其不同的思路取象。第五章研究元代学者对朱子象数学的基本态度, 以及对其象数学具体方法与易图学的不同看法。第六章研究朱子的理气、太极、阴阳等哲学命题, 以及有关《易》书性质、作者、读《易》之法、古《易》面貌等说, 在元代引起的讨论。第七章研究梁寅、赵采、董真卿三位元代学者, 折衷程朱二家易学的情况。 |
谢辉著 |
人民出版社 |
B244.75 |
100 |
0 |
荐购
|
| 54 |
|
岭南学术与心学文化 |
本书共收录论文14篇, 涉及明代心学的历史场域、明清学者对岭南心学的传承与发展、陈白沙的心学思想、湛甘泉的心学思想、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岭南心学与阳明心学之关涉等主题。诸位作者对于岭南学术及心学均有自己观察问题的独特视角, 以及对于问题的深入思考与研究, 对于推进岭南心学的研究与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故汇集成册以期能明人以理、启人以思。 |
宁新昌主编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B244.8-53 |
79 |
0 |
荐购
|
| 55 |
|
2019阳明学研究报告 |
本书是2019年中国阳明学界关于阳明学研究论著、学术活动的全面梳理与系统总结。 |
宁波市王阳明文化研究促进会主编 |
华夏出版社 |
B248.25 |
158 |
0 |
荐购
|
| 56 |
|
求是编·王学质疑点校注释本 |
本书对明清之际两位抨击阳明心学的思想家的古籍名篇--明代冯柯《求是编》及清代张烈《王学质疑》进行点校。内容包括: 亲民、知止、知行、尽心知性、格物、主一、尧舜桀纣、精一、心即理也、致知格物、知行合一、杂论、总论等。 |
钟世娟校注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B248.25 |
59 |
0 |
荐购
|
| 57 |
|
泰州学派研究 |
本书是一部对泰州学派进行全面研究的专著。基于文献, 本书对泰州学派成员的组成提出了新的看法, 突出了泰州学派的历时特征以及泰州学派的核心思想内涵, 对此前泰州学派研究中鲜有论及的赵大洲、邓豁渠的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 肯定了其在泰州学派传衍中的作用。通过文献细读, 本书对传统的学术观念提出了一些质疑, 分析了泰州学派思想家们通过不懈努力为儒学注入的鲜活因子, 分析了泰州学人豪杰精神背后的经世情怀, 为客观评价泰州学派的历史作用提供了学理依据。 |
周群著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B248.35 |
80 |
0 |
荐购
|
| 58 |
|
江藩生平与学术研究 |
本书着力探讨清代扬州学派代表人物江藩其人其学, 内容涉及江藩的生平、交游、著述以及江藩在经学、史学、子学、文学等方面的特色和成就。江藩具有宗奉汉学, 兼顾宋学, 又糅合佛学的治学思想, 所著《周易述补》《尔雅小笺》《乐县考》《隶经文》等皆有独到之处, 尤以《汉学师承记》扬名后世。经学深湛之外, 江藩又有史学融贯、子学博杂的特点, 且其文辞清疏俊朗, 在文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
高明峰著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B249.9 |
95 |
0 |
荐购
|
| 59 |
|
探索良政:章太炎思想论集 |
本书通过解读章太炎在清末撰写的几篇重要的政治文献, 深入分析他的思想特征。既涉及对于章氏《明独》《代议然否论》《秦政记》《五朝法律索引》《思乡原》等文章的阐释, 也有对于章学的其他议题, 如章氏对阳明心学的认识和阐释、章氏对民初政局的批评、章氏的辛亥记忆等探讨。 |
王锐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B259.25 |
68 |
0 |
荐购
|
| 60 |
|
西方古典学术史:第三卷:18世纪的日耳曼与19世纪的欧美 |
本书首先讲述德国18、19世纪的学术史; 其次分国别关注16世纪的西班牙与葡萄牙、比利时与荷兰; 接着用一些篇幅回顾此世纪的丹麦、挪威以及瑞典; 并讲到希腊与俄罗斯的古典学术史; 也有简短的论述涉及匈牙利; 在最后一章, 讲述古典学19世纪在英国的历史, 并延伸至美国。 |
(英) 约翰·埃德温·桑兹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B502 |
108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