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 |
|
自由与市民社会的关系研究:以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为中心 |
本书详细阐述了他如何以自由概念为中心, 推演出现代社会的诸多实体和规范, 建构起完备的自由谱系。再次, 在其自由谱系中, 深入剖析市民社会概念的形成和运行机制, 阐释自由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内在关系; 最后, 借助于马克思的黑格尔批判视角, 进一步深化对自由和市民社会关系的理解。 |
郭伟峰著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B516.35 |
66 |
0 |
荐购
|
| 42 |
|
阿尔都塞的哲学思想研究 |
阿尔都塞是以“保卫马克思”的立场进入意识形态斗争之中的,“永恒的哲学战场”不仅是他对于哲学史的看法,更是他对于马克思主义所处的当下环境的清醒认识,因而将阿尔都塞的思想置于革命政治与理论斗争的场域中加以把握是恰当的。阿尔都塞始终将自己的理论成果认为是发表一份政治“宣言”,其目的不仅是宣布一个理论体系的诞生,而是考虑它对于改变世界能否起到战略或战术上的作用。基于这一认识,本书的核心内容是重新回归阿尔都塞理论的斗争属性和政治本质,详细梳理他在哲学研究中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历程,总结他对当代社会的分析研究,他对哲学形势的认识判断,他所坚守的理论立场、所采用的理论方法、斗争策略、概念范畴以及他的后学对其思想的继承发展等等一系列能帮助无产阶级争夺政治领导权的思想资源。 |
王文轩著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B565.59 |
98 |
0 |
荐购
|
| 43 |
|
批判性思维的认知神经基础与教育 |
本书立足认知科学、神经科学与教育学的交叉视角, 构建“认知-神经-教育”三位一体研究范式, 系统探讨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结构、认知过程、神经机制及其可塑性, 深入分析信念偏差推理中的脑活动特征, 并结合行为实验与脑成像技术, 提出具有实证基础的认知与教学干预策略。全书不仅总结了高校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关键方法, 也通过元分析等手段实证验证其教学效果, 旨在为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
任学柱著 |
科学出版社 |
B80 |
108 |
0 |
荐购
|
| 44 |
|
知道者悖论及其解决方案研究 |
本书是关于“知道者悖论”( KnowerParadox) 的专题逻辑思想史和逻辑哲学方面的研究。基于逻辑悖论的语用学概念, 详尽梳理代表性解悖方案的来龙去脉, 评析其成就与问题, 试图为以往丰富而繁杂的研究理出一条明晰的线索。在此基础之上, 详尽探讨知道者悖论研究与相关重大逻辑与哲学问题研究之间的深刻内在关联。 |
雒自新著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B81-05 |
65 |
0 |
荐购
|
| 45 |
|
“中道”伦理与秩序的重建:米南德喜剧《古怪人》中的伦理学问题 |
本书一方面通过对《古怪人》的伦理学研究, 试图揭示其同“漫步学派”伦理学的承续关系, 另一方面, 本书将尝试提出“理念-灵魂-实践”这一“希腊秩序”的解释范式, 以便勾勒出从古希腊“英雄时代”到“希腊化早期”的“秩序史”, 从中发现米南德所试图重建的“秩序”的历史渊源, 并且, 本书将论证该“秩序”与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温和民主”之间, 存在密切的“同构”关系。 |
陈彦, 李亚男著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B82 |
88 |
0 |
荐购
|
| 46 |
|
幸福的本质 |
本书对幸福哲学进行了历史性和当代性的概述, 并通过批判性的评价帮助读者追溯这一概念的演变过程。作者探讨了现代幸福概念如何从其古老的起源发生变化, 并试图澄清幸福的确切价值。这种探索引出研究幸福的道德要求以及幸福是否可以被视为最大的善, 或者仅仅是众多善中的一种等话题。本书的最终目标是为幸福的本质下一个定义, 以最好地反映我们今天使用这个词的方式。 |
(美) 克里斯蒂娃·维特拉诺著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B82 |
62 |
0 |
荐购
|
| 47 |
|
两周政治信任研究 |
本书聚焦于西周至战国时期政治信任演变问题。“政治信任”是指在政治活动中一方相信另一方而敢于托付。不同时期的政治信任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西周政治信任中最显著的是“亲旧信任”。人们倾向于相信血缘近的“亲”、姻亲, 或者世代交往的“旧”。春秋政治信任中最显著的是“盟誓信任”。诸侯频繁地通过盟誓来构建信任, 诸侯国内在面对政治危机时也往往通过盟誓取信。战国政治信任中最显著的是“才能信任”。士人崛起是战国的特征, 士人凭借才能以及由才能而来的功劳取得君主信任。 |
贾坤鹏著 |
河南大学出版社 |
B82-051 |
60 |
0 |
荐购
|
| 48 |
|
主动学习视域下的工程伦理教学 |
本书是面向“工程伦理”课程教师的工具书, 基于主动学习的理念, 结合教育学研究成果和作者在“本、硕、博”层次的工程伦理教学经验。本书介绍了工程伦理课程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并通过大量课堂活动和教学案例的分享, 协助教师在伦理学概念和分析方法、工程伦理的职业属性、基于工程活动的“伦理实践”等领域规划和开展教学。 |
唐潇风著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B82-057 |
45 |
0 |
荐购
|
| 49 |
|
美学史 |
本书是一部比较详细而完整的西方美学史专著, 对上自古希腊罗马, 下迄当代的美学发展历程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 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唯心主义美学史现。重点论述了自然美同艺术美的关系, 从论述美学史和美的艺术史、自然美和艺术美、美的定义及其与美学史的关系入手, 在对这些关系作了明确阐述的基础上, 按美学史发展的线索对各个时代的美学理论予以考察和论证, 并叙述了各个时期审美意识的特征以及这些审美特征赖以形成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 |
(英) 鲍桑葵著 |
商务印书馆 |
B83-095 |
188 |
0 |
荐购
|
| 50 |
|
金花的秘密 |
本书是荣格对汉学家卫礼贤译介的中国古籍《太乙金华宗旨》《慧命经》做的心理学评述。荣格阅读两书之际, 正值他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 陷入人生低谷, 他意外地在古老的中国智慧中找到了知音, 在东方典籍的启发之下, 发展出了以集体无意识等为核心的心理学体系。荣格认为人类具有“集体无意识”, 即人类心灵有着超越文化、种族的相同基底。不同的是, 西方人因为太注重“意识”或者说“理性”的控制, 过于追求后天发展出的意识对本能的控制, 意识和无意识产生冲突, 就产生了心理问题;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把意识和无意识都视为构成人格的重要因素, 不主张用意志力量去压制本性, 而是追求在二者的和谐统一中, 超越意识与无意识的分裂, 回归本性。 |
(瑞士) 卡尔·荣格, (德) 卫礼贤著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B84 |
39.8 |
0 |
荐购
|
| 51 |
|
转化的象征 |
本书中, 荣格借用诸多神话传说与考古资料, 以及原始文化的图画, 来确认这种特殊的心理联结, 为其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做论证。相比于弗洛伊德, 荣格更加注重象征背后的原型意象及其表达, 并从文化的视野来扩展对“力比多”概念的理解, 发掘“英雄”与“母亲”古老意象背后的精神分析内涵。 |
(瑞士) C.G. 荣格著 |
译林出版社 |
B84-065 |
78 |
0 |
荐购
|
| 52 |
|
动机式访谈手册 |
本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分三章介绍不改变所面临的矛盾心理、社会压力等; 第二部分分三章介绍了改变的重要性、如何建立改变的信心、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 第三部分分三章介绍了如何为改变制订行之有效的计划, 在这个计划当中哪些机制是真正在起作用, 改变能够持久有效的影响因素。本书适合所有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想做出改变的人。 |
(美) 艾伦·祖科夫, 邦妮·戈斯卡克著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B841 |
99 |
0 |
荐购
|
| 53 |
|
精神分析术语和概念 |
本书对精神分析领域的整体概况进行了描绘。概括起来, 这些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精神分析重要概念的演变史。这部分主要包括该术语的词源学含义、弗洛伊德对该术语的最初使用、该术语之后的演变过程, 以及该术语的当前含义。(2) 精神分析的流派或分支。这部分词条主要有“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人际精神分析”“关系精神分析”和“分析心理学”等。(3) 精神分析领域的关键人物。(4) 精神分析的治疗技术。(5) 精神分析的最新进展。(6) 精神分析的跨学科对话。 |
(美) 伊丽莎白·L. 奥金克洛斯, 埃斯莉·萨姆伯格编著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B841-61 |
138 |
0 |
荐购
|
| 54 |
|
认知心理学 |
本书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总论”, 主要介绍认知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沿革以及基本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基本的认知加工”, 主要从动态的加工过程来分析认知加工。第三部分“表征与知识的组织”, 主要从内容和产品的角度来分析认知操作的对象。第四部分“人类高级认知”, 强调人类对信息处理的复杂应用, 各章同时牵涉动态的过程和相对静态的表征, 各自对所属的认知成分有不同的界定。第五部分“认知的差异与应用”, 讨论认知心理学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王穗苹, 陈琦, 周晓林主编 |
科学出版社 |
B842.1 |
168 |
0 |
荐购
|
| 55 |
|
儿童, 天然的现象学家:梅洛-庞蒂心理学中根本的和原初的经验 |
本书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梅洛-庞蒂对儿童发展的理解, 以拓展当前的研究, 采取跨学科的方法, 结合现象学、儿童心理学和多种学科理论, 系统介绍了梅洛-庞蒂的儿童心理学及其哲学意义, 展示了他对儿童心理学讨论的现实意义, 是对梅洛-庞蒂学术的一流贡献。 |
(美) 塔莉娅·威尔士著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B844.1 |
69 |
0 |
荐购
|
| 56 |
|
婴幼儿行为观察与指导 |
本书的设计思路是每一章节先理论后分类, 特别是勾勒出0-3岁婴幼儿的成长轨迹, 以使读者清楚地了解0-3岁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如: 皮肤饥渴理论, 通过对皮肤饥渴即精神维生素的了解, 抚养人员就知道抚触、拥抱对婴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
主编张云亮, 杨梦萍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B844.11 |
50 |
0 |
荐购
|
| 57 |
|
乐龄:健康老龄化的积极心理学 |
本书引用了数百项研究的结果, 介绍了关于衰老心理学的最新科学研究, 提供老龄化科学背后的解释, 并结合了那些成功应对衰老的人士的见解, 告诉读者如何健康地变老, 以及如何享受老年美好生活。成功老龄化概念只有采取多元化的综合视角, 而非简单地选择单一模型, 才能真正发挥“成功老龄化”在政策制定中的指导作用。成功老龄化包括富有成效, 精神健康, 最重要的是过着有意义的生活, 那么什么是保持敏锐和成功衰老的要素呢? 研究者在本书中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
(美) A.D. 卡斯特尔著 |
科学出版社 |
B844.4 |
98 |
0 |
荐购
|
| 58 |
|
理解生活 |
本书讲述的是如何生活的科学, 它按照个体发展的时间顺序, 结合大量临床案例和治疗经验, 通过对问题儿童的身体与精神、意识记忆与无意识记忆、生活风格与社会兴趣的深入分析, 探索由个人缺陷所引发的社会适应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自卑情结, 引领我们认识生命不同阶段问题的形式、本质和根源, 从容应对社交、职业和婚恋三大人生难题。 |
(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B848 |
39.8 |
0 |
荐购
|
| 59 |
|
中外人文精神研究:第18辑 |
本书围绕中外人文精神展开多维度探讨, 涵盖中国经典阐释学、哲学与文化、西方哲学等多个领域。在“中国经典阐释学笔谈”部分, 探讨了经典诠释学的理论创构, 包括从正典到经典的存在论视域转换、诠释学方法论的重要性、经典对阐释方法论的影响、本体论与方法论的融合等议题。学者们强调经典诠释学应结合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理论资源,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诠释学体系 |
孙伟主编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C53 |
88 |
0 |
荐购
|
| 60 |
|
《东方杂志》与晚清社会:1904-1911 |
本书对《东方杂志》中关于清末政治状况的呈现与展示进行梳理与分析, 并进一步阐释期刊与政治、期刊与社会变革之互动关联。 |
凡樊著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C55 |
58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