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1 |
|
全球文明视野下的中国历史:上册:古代卷 |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 运用全球史的研究范式, 从中外互动、文明互鉴的视角, 讲述史前时期至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册由史前讲述到三国、两晋、南北朝, 下册由隋、唐、五代讲述到清前期。以时间脉络为主线, 将历史事件融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变革社会关系等内容之中, 辅以表格、插图, 并补充介绍研究方法、重要史料、学术前沿等方面。 |
姚胜, 王梓主编 |
九州出版社 |
K2 |
68 |
0 |
荐购
|
| 802 |
|
全球文明视野下的中国历史:下册:古代卷 |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 运用全球史的研究范式, 从中外互动、文明互鉴的视角, 讲述史前时期至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册由史前讲述到三国、两晋、南北朝, 下册由隋、唐、五代讲述到清前期。以时间脉络为主线, 将历史事件融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变革社会关系等内容之中, 辅以表格、插图, 并补充介绍研究方法、重要史料、学术前沿等方面。 |
宋宇航, 闫妍主编 |
九州出版社 |
K2 |
68 |
0 |
荐购
|
| 803 |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
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为主题, 致力于从道家思想、魏晋玄学、春秋学、阳明心学及易学等中国思想的不同领域探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华文明早在三代的奠基时期就已实现人文转向, 从而以礼乐文明为主导演绎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为主题, 致力于从道家思想、魏晋玄学、春秋学、阳明心学及易学等中国思想的不同领域探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
张广保, 祭立怀, 史金亭主编 |
中华书局 |
K203 |
78 |
0 |
荐购
|
| 804 |
|
牵合与创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通约性检视 |
本书重点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会产生勾连的发生契机--“第二个结合”进行全面的梳理, 主要对“第二个结合”历史回眸与文化内涵、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契合性、在“守正创新”中推进“第二个结合”等三个问题进行阐述, 说明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牵合与创变的时代语境, 从而实现批判与建构、理论诠释和行动实践的高度统一。 |
杨小华著 |
郑州大学出版社 |
K203 |
68 |
0 |
荐购
|
| 805 |
|
中国文化英语教程:a journey through culture and heritage |
本书内容共分为7个部分, 主题分别为中国哲学、汉字和书法、文学、艺术、典型建筑、饮食、民俗, 每个部分包含2-3个单元, 共17个单元。每个部分设有Warming-up环节, 包括词汇学习、音视频学习、阅读和翻译内容, 作为该部分的导入内容。各单元包括Leading-in、Introduction、Video、Reading1和Reading2,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语言知识和技能, 提升文化意识, 增强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 |
王琳主编 |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K203 |
56 |
0 |
荐购
|
| 806 |
|
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论丛:一 |
本书旨在立足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和内涵, 探索文化遗产价值的多元阐释路径, 研究文化遗产的有效利用方式和活化转化途径, 及其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以探讨如何进一步发挥文化遗产内外部价值的显性、隐性效应, 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共生。 |
张颖岚主编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K203 |
98 |
0 |
荐购
|
| 807 |
|
儒学心体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
本书立足历史唯物主义视域, 系统考察孔子、孟子、王阳明、牟宗三的心体论思想, 梳理揭示其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基点, 批判儒学心体论“向内求”的唯心主义局限。结合各思想家时代背景展开分析。儒学心体论既是中国哲学的精髓所在, 也是参与现代文明对话的重要资源, 其当代价值不仅在于道德哲学层面, 更在于为人类整体性危机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通过创造性转化, 心性传统可以成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基之一。 |
翦蕊, 刘小兵, 罗阳著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K203 |
79 |
0 |
荐购
|
| 808 |
|
形象史学:2025年:秋之卷 |
本书为《形象史学》第三十五辑, 《形象史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办, 是CSSCI来源集刊。“形象史学”, 是指把形与象作为主要材料, 用以研究历史的一门学问。本辑有器物研究、图像与形象、壁画研究、地理图像、考古札记等五个栏目, 兼具图像与实物、文献与考古的研究文章。上至上周, 下至明清, 所跨时段较长。入选的文章符合学术规范, 都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较为圆满的论证和说明, 使用的史料和文献、图像材料等丰富、可信。 |
刘中玉主编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K203-53 |
158 |
0 |
荐购
|
| 809 |
|
中华君子文化研究文集 |
本书稿由三篇内容组成: 第一篇君子文化与中华文明, 追溯了君子文化的起源和流脉, 如实还原了萌芽时期君子的原型, 阐发了君子文化内涵和精髓, 全面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基因; 第二篇君子观与君子人格修养, 探讨了君子人格的演变发展及其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逐渐形成了自身实质性的内容; 第三篇君子文化的特质与当代价值, 从先秦儒家对于君子的不同要求出发, 总结出当时社会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标准, 并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 把理想人格的评价标准置于现代核心价值体系中, 从而建构现代社会理想人格的标准和模型。 |
何善蒙主编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K203-53 |
98 |
0 |
荐购
|
| 810 |
|
易筌 |
本书涉及历史、哲学等不同领域, 颇能反映赵大煊的学术特点。其中《记粤匪两陷黔江始末》既是考察赵大煊生平的重要史料, 也是研究黔江和鄂西地区近代史、太平天国运动的珍贵史料。在整理完《易筌》及赵大煊另外七篇遗作之外, 整理者撰写了“前言”, 用以介绍赵大煊的生平、学术思想以及《易筌》一书的内容和学术特色。以上正文、附录和“前言”共计16万余字, 组成了一份可供赵大煊《易筌》及其学术思想研究的文献。 |
王化平点校 |
西南大学出版社 |
K207-53 |
98 |
0 |
荐购
|
| 811 |
|
周秦之变:地理·人文·技术 |
本书以“周秦之变”为主题, 讨论中国历史的延续性问题。从周代到秦代, 除政治形式、社会结构等发生巨变外, 新的地理格局与区域形势形成、文化演进与知识人活跃、技术与科学发明迅猛发展, 体现出值得重视的历史特点, 当时人们有了全新的“天下”意识、海洋意识。本书从地理、人文、技术三个全新视角出发, 以严谨的史学态度和生动的叙事笔法, 深入剖析、重新审视与深刻反思这一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展现这一变革如何重塑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 |
王子今著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K220.7 |
98 |
0 |
荐购
|
| 812 |
|
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
本书是一部有关中国自先秦至元末历史的漫笔集。收入了黄仁宇先生在《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表过的33篇文字, 发表的时间自1987年年初至1989年夏天。作者用归纳法将史料高度压缩, 用”大历史”观勾画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 自先秦至元末, 通过还原其人其事在历史关键处的作为, 细致入微地分析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因果以及现代型的经济如何在中国的土地上落脚。表彰了中国历史的自有特色, 即经过各朝代及政治上分裂的阶段而前后连贯。作者治史, 每每从常人不经意的细节处入手, 挖掘出极富启发性的新见, 娓娓叙来, 发人深省。 |
(美) 黄仁宇著 |
九州出版社 |
K220.7-53 |
79 |
0 |
荐购
|
| 813 |
|
左氏传说 |
本书为《儒藏》精华编选刊之一。《左氏传说》《左氏传续说》是南宋理学家吕祖谦对《左传》进行评议、讲论的作品, 原收于《儒藏》精华编第76册经部春秋类左传之属。吕祖谦字伯恭, 婺州金华人, 祖籍山东东莱, 世称东莱先生。隆兴元年 (1163) 中进士及博学宏词科。历任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等, 终直秘阁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在学术上, 吕祖谦力图调和朱陆, 并吸收永嘉学派、永康学派的经世致用之说, 于《左传》用力精深。《左氏传说》是吕氏为门人讲授所作。 |
(南宋) 吕祖谦撰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K225.04 |
128 |
0 |
荐购
|
| 814 |
|
《左传》与战国诸子的春秋记忆研究 |
本书探讨了《春秋》对春秋记忆的建构, 以及《左传》与战国诸子对春秋记忆的重构, 通过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 系统梳理了《左传》及诸子著作中关于春秋人物和事件的记载。本书总结了战国诸子对春秋历史的不同关注点和记忆热点, 分析了这些记忆选择背后的学术思想和时代背景, 揭示了不同学派如何根据自身的学术主张对春秋历史进行解读和利用。本书还比较了《左传》与战国诸子在春秋记忆上的互补性与差异性, 探讨了这些差异对于后世历史认知和文化传承的影响。 |
邢猛著 |
九州出版社 |
K225.04 |
78 |
0 |
荐购
|
| 815 |
|
如果长江能结冰:宋王朝的绝境与重生 |
本书分为三部, 第一部南渡, 从神宗变法到建炎南渡。神宗一变宋初立国战略, 引发新旧党争、内忧外患。靖康后, 高宗即位, 以马上之策巡狩东南, 成功以水上优势, 困金人于黄天荡, 败其于缩头湖, 立足东南。第二部北望, 描述宋人致力恢复而终至失败。宋人趁金人忙于西线, 平寇定乱, 形成四大主力。收复中路襄邓, 将东南防线推至淮上, 进窥中原。为了掌控军队, 张浚谋收淮西军兵权, 引发郦琼兵变, 宋人战略收缩, 失去收复之望, 南渡不返。第三部偏安, 描述宋金最终议和过程。双方合兵淮西决战, 金败于柘皋, 不得过江, 宋溃于濠州, 无力越淮, 南北遂于秦岭江淮一线达成战略平衡。金人内部斗争以太祖系获胜告终, 宋人则形成秦桧专权, 最终以政治和议达成鼎立格局。 |
项秉光著 |
中华书局 |
K244.07 |
68 |
0 |
荐购
|
| 816 |
|
月照崇徽:章献刘后与宋真仁之际政治 |
本书是一部全面研究传奇女性刘皇后及其时代的政治史著作, 从贫女到垂帘太后, 以刘后一生为线, 全景呈现宋真宗至仁宗朝的君臣互动、党争博弈与士风变化, 展现宋代政治的复杂与人性温度。作者利用多方史料文献, 以严谨考证, 生动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历史人物, 同时, 以女性视角深入其背后的时代, 透过其与真宗的感情、对仁宗的教育及朝臣博弈, 与唐武则天、辽萧太后等比较考察, 揭示刘后在内政、外交、法制等方面的成就, 发掘出女性主政特点与智慧, 客观呈现男权社会中女性主政的真实处境, 为研究中国政治史与妇女史提供了新视角。 |
刘广丰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K244.07 |
98 |
0 |
荐购
|
| 817 |
|
宋学研究:第七辑 |
全书分为多个专题, 涵盖宋学研究的多个维度, 为读者呈现了宋代社会的多元面貌。在“宋学大讲堂”栏目中, 曹家齐探讨了交通对两宋立国战略的重要性, 指出开封和临安的定都不仅基于地理条件, 更依赖于便捷的水陆交通网络, 这成为两宋维持财政、安全与统治秩序的关键。“职官与选举”栏目聚焦宋代官僚体系与选官制度。龚延明分析了《礼部韵略》对科举考试的影响, 晁芊桦研究了南宋四川边疆的军事布局, 陈烽则探讨了太学校定流程与积分法的运作机制, 揭示了宋代官僚体系的复杂性与运作逻辑。“文献与文化”栏目挖掘了宋代文化与社会的深层内涵。余辉研究了江西世医家族与医学发展, 李灵均译介了关于抄本《咸淳临安志》的研究, 张益哲探讨了朱子《家礼》在宋元日用类书中的书写, 孙鹏飞和杨军则从契丹语人名入手, 分析了辽代契丹族的命名观念。“政治与人物”栏目关注宋代政治史与人物研究。张希清考证了庆历新政的行废过程, 彭锋探讨了南宋叛臣李全的生平与功绩, 田丰分析了元祐党争中的政治理想, 史泠歌研究了抗金名相李纲的事功, 罗昌繁则从党争视角考察了北宋晚期的官私石工。“哲学与思想”栏目深入探讨了宋代哲学思想的演变与创新。吴铮强 |
龚延明主编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K244.07-53 |
98 |
0 |
荐购
|
| 818 |
|
档案为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
本书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 (1931年) 至七七事变 (1937年) 前后, 京津冀地区社会各界的抗日声援、宣传、救护、捐助等活动, 以及天津事变、榆关抗战等重要战役情况。第二部分时间从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 (1937年) 至抗战胜利 (1945年), 又分为敌后抗日根据地斗争和沦陷区城市斗争两个方面。第三部分主要反映的是燕赵大地上, 吉鸿昌、白乙化、左权、佟麟阁等殉国将领, 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曹坝岗五勇士”等英雄团体, 刘髯公、赵天麟等爱国人士谱写的雄壮史诗。第四部分主要内容为抗日战争期间, 日本军国主义在华北的侵略行径, 以及北平军事法庭审判战犯等情况。 |
北京市档案馆, 天津市档案馆, 河北省档案馆编著 |
新华出版社 |
K265.06 |
89 |
0 |
荐购
|
| 819 |
|
基于语料库的海外客家研究 |
本书聚焦海外客家这一核心研究对象, 以海外客家相关文献与史料为基础, 突破传统移民史的线性叙事, 运用语料库分析方法, 结合不同时期海外客家迁入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背景, 深入探讨其族群认同、物质生产、精神生活及文化适应与发展等议题, 提炼客家社会文化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呈现的共性特征, 揭示其在文化异域空间的生存与发展机制。同时, 分析不同学者在各自历史语境中对客家族群“常”与“变”的书写, 深化对海外客家与国内客家“同”与“异”的理解。海外客家在离散空间中依然保持强烈的族群认同, 具有突出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这为全球化时代的族群研究提供具有方法论意义的范式参照。 |
邓晓宇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K281.1 |
125 |
0 |
荐购
|
| 820 |
|
追寻《元朝秘史》中的山川草原:早期蒙古地理考察记 |
本书是一部依据多年蒙古高原实地考察, 结合史籍记载, 对《元朝秘史》记载的同蒙古族源和成吉思汗相关的地名进行详细介绍、研究和考证的作品。作者历经40多次实地考察, 几乎走遍了蒙古高原, 从蒙古祖先圣地额尔古纳河、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到大蒙古国兴起的斡难河, 到统一蒙古高原过程中历次战役发生地, 最后到成吉思汗去世的六盘山, 考证《元朝秘史》书中提及的每一个地名的地理位置, 对一些存在分歧和争议的地名的位置提出自己的观点, 修正长期以来对一些地名的错误认识。本书还有150多幅作者拍摄的相关照片。 |
孟松林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K281.2 |
138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