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1 |
|
中西医结合治疗神志病医案集:第一辑 |
本书从中西医结合诊疗神志病的视角遴选总结了本院中医神志病科成立以来的14个有效典型临床案例, 案例分为神志病案、情志病案和形神失和病案三个类别。书中每个医案均体现中西医不同参与度及各有侧重的中西医结合诊疗过程, 且有细致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并结合案例涉及内容以问答形式对个案的难点问题开展了讨论。在每个医案结束后, 附有相似症情的古代医案, 并作简要分析供读者拓展阅读。此外, 本书在附录中将病因病机分析出现的中医四大经典经文和常用的神志病诊疗方剂、抗精神病及抗抑郁药物进行了分类整理, 供读者索引参考使用。 |
介勇, 徐阿红主编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56.2 |
58 |
0 |
荐购
|
| 1162 |
|
肾脏病中医临证与传承创新实录 |
本书内容分为五章: 第一章邱模炎学术思想体系, 介绍了邱教授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创新历程; 第二章慢性肾脏病中医诊疗思路, 着重介绍邱教授基于“湿热伤血”理论提出的“调补分化”治疗大法, 用于慢性肾脏病辨治的学术观点及制方经验; 第三章特色方药, 介绍了邱教授如何灵活运用临证中常用的经典方药方法、角药运用经验, 并总结了行之有效的经验方等; 第四章临证医案实录, 整理了部分邱教授诊治内科疾病的典型病案和弟子的跟师心得体会, 其中以肾病相关医案为主, 着重突出治疗肾脏病的中医特色和优势。 |
栾洁主编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56.5 |
69 |
0 |
荐购
|
| 1163 |
|
老年常见病中医诊疗方案 |
本书以老年疾病为面, 以中医特色为核心, 对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全书突出了老年常见病的中医特色诊疗, 有理论系统性和临床使用性, 将是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类医学研究生研究老年疾病的重要参考书籍, 将为老年医学的中医诊疗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思路探索, 为中医临床进行诊疗提供规范。本书概况了十三种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包括疾病概述、源流、病因病机、辨治要点、诊断及病情评估方法、常见共病评估方法、中医证治、中医预防、中医特色疗法、中医护理等。 |
杨忠奇主编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R259.92 |
68 |
0 |
荐购
|
| 1164 |
|
中医适宜技术在肿瘤内科的运用 |
本书共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以肿瘤内科常见并发症的临床验案基础, 介绍应用中医适宜技术、营养治疗、心理社会支持的效果与经验;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中医适宜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操作规范等, 包括耳穴压豆、耳部铜砭刮痧、火龙罐等多种疗法。 |
吴巧玲, 李柳宁主编 |
中山大学出版社 |
R273 |
98 |
0 |
荐购
|
| 1165 |
|
中药信息学 |
本书共9章, 分别为概论、中药信息学数据基础、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经典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学习方法、数字技术发展与应用、中药信息学在中药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中药信息学在生产中的应用、中药信息学在临床中的应用。通过本教材的学习, 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中药信息学基本理论知识、常用技术手段及相关软件的正确操作方法, 还将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和国际视野, 培养学生多学科交叉创新发展思维。 |
孟昭鹏, 赵鸿萍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R28 |
98 |
0 |
荐购
|
| 1166 |
|
中药信息学 |
本书共9章, 分别为概论、中药信息学数据基础、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经典机器学习算法、深度学习方法、数字技术发展与应用、中药信息学在中药基础理论研究中的应用、中药信息学在生产中的应用、中药信息学在临床中的应用。通过本教材的学习, 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中药信息学基本理论知识、常用技术手段及相关软件的正确操作方法, 还将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和国际视野, 培养学生多学科交叉创新发展思维。 |
孟昭鹏, 赵鸿萍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R28 |
52 |
0 |
荐购
|
| 1167 |
|
本草略言 |
本书简略载录常用中药400余味, 不分章节, 以汉字笔画排列, 主要从临床应用出发, 介绍作者对于药物的认识和感悟。对于每一味药物的文字解读以实用性为出发点, 结合作者个人的认知, 将该药物的主要特点予以阐发, 便于读者认知药物、熟悉药物, 更好地应用药物。每一味药物先简略介绍来源, 再结合药物应用特点, 阐述应用依据, 尤其是独特用法, 特殊功效结合作者自己的认识, 加以介绍, 在介绍具体药物时, 掺录作者自己的经验方于内, 便于读者能从中受益。 |
王绪前编著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R28 |
59 |
0 |
荐购
|
| 1168 |
|
中药经验鉴别与质量控制 |
本书介绍了临床常用中药及其炮制品近300味。每个品种从来源、药材性状、饮片性状、经验鉴别特征、经验鉴别歌诀、功能与主治、伪品及混淆品特征七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本书中药按药用部位分为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种子类、全草类、藻菌类、树脂类、动物类、矿物类、其他类共计12类, 内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品种为基础, 结合地方用药特点展开介绍。 |
李喜香等著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R282 |
188 |
0 |
荐购
|
| 1169 |
|
中药资源学 |
本书共8章, 包括绪论, 中药资源品质形成的遗传因素, 中药资源品质形成的生态响应特征, 道地药材资源, 中药资源调查、评价与管理, 中药资源更新与保护, 中药资源人工培育, 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内容, 着重反应中药资源学科的自然科学理论、知识及方法, 并融入新进展、新理论和新技术, 如新增中药资源品质形成的遗传因素和生态响应特征两章内容, 紧跟学科研究动向, 并插入实际案例, 培养高阶创新拔尖人才。 |
裴瑾, 谷巍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R282 |
118 |
0 |
荐购
|
| 1170 |
|
中药资源学 |
本书共8章, 包括绪论, 中药资源品质形成的遗传因素, 中药资源品质形成的生态响应特征, 道地药材资源, 中药资源调查、评价与管理, 中药资源更新与保护, 中药资源人工培育, 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内容, 着重反应中药资源学科的自然科学理论、知识及方法, 并融入新进展、新理论和新技术, 如新增中药资源品质形成的遗传因素和生态响应特征两章内容, 紧跟学科研究动向, 并插入实际案例, 培养高阶创新拔尖人才。 |
裴瑾, 谷巍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R282 |
56 |
0 |
荐购
|
| 1171 |
|
湖南省中药材产业协会团体标准汇编:2019-2024 |
本书内容涵盖了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技术研究、服务、商业流通等多个方面。该汇编详细列出了协会公布的多项标准, 如黄精贮藏技术规程、白花前胡种子储存技术规程、栀子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等, 为中药材产业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此外, 汇编还包含了对“湘九味”区域公用品牌标志使用、产品评定等规范, 旨在推动湖南省中药材产业向品牌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
湖南省中药材产业协会组编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R282-65 |
168 |
0 |
荐购
|
| 1172 |
|
走近大别山黄精 |
本书共八章, 系统调查大别山黄精的时空分布、传统加工方式、大别山特色技术、药材质量评价、现代研究与应用、市场动态等, 整理大健康组方, 从本草考证与文化传承、基源植物与遗传变异现状、种苗繁育、高效栽培、功能物质、功效机理解析、经典名方组方、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几个方面介绍黄精。 |
王书珍, 何峰, 陆毅主编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R282.71 |
128 |
0 |
荐购
|
| 1173 |
|
中药药剂学 |
本书共20章, 第1-3章为绪论、药品生产通用技术和中药制剂中间物料制备技术, 第4-15章主要介绍中药常用剂型的特点、制备方法和质量评价, 第16-17章介绍药物制剂新技术与药物新型给药系统; 第18-20章介绍中药制剂的稳定性、生物有效性及中药制剂研发设计思路与方法。 |
狄留庆, 傅超美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R283 |
94 |
0 |
荐购
|
| 1174 |
|
中药药剂学 |
本书主要包括绪论、制药卫生、中药调剂、中药制剂的前处理、浸出制剂、液体制剂、注射剂、散剂、丸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外用膏剂、栓剂、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其他剂型、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中药制剂稳定性、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中药制剂的配伍变化、中药制剂的设计等。 |
狄留庆, 傅超美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R283 |
186 |
0 |
荐购
|
| 1175 |
|
新安医家中药炮制与临证应用 |
本书是一部介绍汪机、陈嘉谟、方广、方有执、程伊、余午亭、叶天士等21位明清至近代的代表性新安医家中药炮制理论与临证应用的专著。涉及新安本草及相关著作50余部, 如《本草蒙筌》《伤寒选录》《医旨续余》《本草备要》《医理》《婺源余先生医案》《山居本草》《方氏脉症正宗》《丹溪心法附余》《伤寒论条辨·附录》《程氏释方》《诸证析疑》《临证指南医案》《本草经解》《怡堂散记》《散记续编》《热辨》《医学入门万病衡要》《医读》《聊复集》《杂症会心录》《脉症治方》《医宗粹言·药性论》《医林纂要探源》等。 |
朋汤义, 郭锦晨主编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R283 |
69 |
0 |
荐购
|
| 1176 |
|
中药化学 |
本书系统阐述了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与实践应用, 涵盖中药成分的分类、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与分离方法、结构鉴定技术、典型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以及质量控制等核心内容。同时, 教材紧跟学科前沿, 增补了近年来兴起的新型提取技术, 基于结构、生物活性、基因簇的导向分离策略, 收录了晶体学分析、计算机辅助结构解析、多细胞共培养、类器官技术等研究热点, 助力读者全面构建中药化学与现代科技融合的系统认知。 |
李宁主编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R284 |
89 |
0 |
荐购
|
| 1177 |
|
中药功效速查 |
本书内容覆盖了中药养生常识以及各类中药的功效与应用。全书首先为读者提供了中药学的基础入门知识, 包括中药的起源、发展、采集、炮制以及性能等; 接下来分别深入介绍了补益类、化痰止咳类、清热类、理血类、理气类、安神类、解表类以及祛风湿类等中药, 每一章都详细阐述了各类中药的特点、功效和适用症状。书中不仅包含了传统中药方剂的精华, 还特别强调了药物之间的对比和配伍, 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精准地理解和记忆中药的功效。 |
周林编著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85 |
25 |
0 |
荐购
|
| 1178 |
|
中药新药创制 |
本书以中药学知识为基础, 结合新药创制的理念、政策和要求, 介绍中药新药的发现、药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和临床研究等中药新药研发环节的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重视中医理论学习、人用经验搜集整理和临床试验科学规范等相关内容的深度思考与实践。 |
张彤, 韩波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R286 |
126 |
0 |
荐购
|
| 1179 |
|
中药新药创制 |
本书共8 章, 包括绪论, 中药资源品质形成的遗传因素, 中药资源品质形成的生态响应特征, 道地药材资源, 中药资源调查、评价与管理, 中药资源更新与保护, 中药资源人工培育, 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等内容, 着重反应中药资源学科的自然科学理论、知识及方法, 并融入新进展、新理论和新技术, 如新增中药资源品质形成的遗传因素和生态响应特征两章内容, 紧跟学科研究动向, 并插入实际案例, 培养高阶创新拔尖人才。 |
张彤, 韩波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R286 |
63 |
0 |
荐购
|
| 1180 |
|
清代方剂学史研究:1644-1840 |
本书选择清代前中期方剂学史为研究对象, 有其重要的学术意义。中医方剂, 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 是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临床防病治病的有力武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中医方剂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简到繁的成长壮大过程。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到清末, 各类中医药文献中所记载的中医方剂, 总数已达40万张以上。中医方书的数量也很多, 仅《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方书”类所记载的书籍就有1950种, 可谓汗牛充栋。清代前中期 (1644-1840) 是中医方剂学从方剂的经验积累上升到主动探寻配方理论, 并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时期。 |
马红治著 |
学苑出版社 |
R289 |
128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