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1 |
|
公共卫生与护理实践 |
本书从公共卫生理论出发, 分析了公共卫生项目管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现状, 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卫生安全、公共场所卫生与健康等进行了探讨, 重点研究了公共卫生政策与管理。此外, 本书还以社区健康护理为线索, 在此基础上研究社区家庭健康护理、孕产妇健康管理、常见的一般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等内容, 对社区康复护理、社区传染病的预防与管理等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 |
阎永芳 ... [等] 主编 |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R126.4 |
98 |
0 |
荐购
|
| 1222 |
|
牛津全球公共卫生教科书:下册 |
本书主要对公共卫生的实践进行了充分的探索, 包括具体的公共卫生问题、预防和控制方法、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以及公共卫生服务和专业人员的职能。 |
(美) 罗杰·德特尔斯等主编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R126.4 |
398 |
0 |
荐购
|
| 1223 |
|
牛津全球公共卫生教科书:中册 |
本书主要涵盖了公共卫生的方法, 包括流行病学、社会科学和环境科学的方法。 |
(美) 罗杰·德特尔斯等主编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R126.4 |
298 |
0 |
荐购
|
| 1224 |
|
同一健康与输入性传染病防控 |
本书内容主要分为八章。第一章“绪论”, 旨在对全书内容进行总体概述, 让读者对本书的主题和结构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第二章“同一健康”, 强调人类、动物和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 介绍同一健康理念的内涵、外延及其在输入性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第三章“输入性传染病”, 介绍重点输入性传染病的发现与流行特征、病原学特征与防控技术等。第四章“监测策略”, 介绍疾病监测、症状监测、媒介生物监测等。第五章“实验室检测策略与技术”, 介绍实验室检测在输入性传染病中的关键地位, 包括实验室检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等。第六章“处置原则与应对技术”, 论述输入性传染病处置原则的重要性, 介绍各类输入性传染病的发现策略与处置原则、出入境口岸输入性传染病应对、风险评估等等。 |
许国章主编 |
科学出版社 |
R183 |
59.8 |
0 |
荐购
|
| 1225 |
|
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卫生管理研究 |
本书深入探究信息技术与卫生管理的融合, 全面剖析其在医疗信息系统构建、卫生资源调配、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等多方面的应用。通过大量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 阐述信息技术如何优化卫生管理流程, 提升管理效率与精准度, 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 促进医疗数据共享与利用, 为卫生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助力构建更加高效、智能、人性化的卫生管理体系, 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与期望。 |
陈慧芳, 丁平亮著 |
旅游教育出版社 |
R19 |
78 |
0 |
荐购
|
| 1226 |
|
浙派医家论医德医风 |
本书即辑选了他们有关医德医风的相关论述, 荟为一编, 可以为医者借鉴, 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浙派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的精彩篇章之一, 具有鲜明的浙派标识, 经过历代医家的言传身行而不断传承演进, 积淀了深层的精神追求, 留下了绚烂的之江印记。之江大地自古以来涌现出大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学大师, 他们或强调“无恒德者, 不可以作医”, 或提倡“凡看病施治, 贵乎精一”, 或告诫“毋怀妒忌, 大发婆心”, 于今日依然有非常重要的引领价值, 是从业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 需要不断发掘开发。 |
黄文秀主编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R192 |
58 |
0 |
荐购
|
| 1227 |
|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研究 |
本书从理论构建、历史经验和实证研究三个方面出发, 全面审视了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现状, 并提出了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创新模式。首先, 本书在理论构建方面有所突破, 解析了医师职业精神的内涵和结构, 提出医师职业精神是由基本价值观、医疗实践的具体问题、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以及医院组织文化背景等共同交织而成的。中国医师职业精神建设, 既要传承中医药文化, 又要结合时代背景, 从红色医疗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中寻找根与魂。其次, 对东西方医师职业精神教育的历史进行了全面总结, 本书将东西方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历史划分为师承模式、学院模式以及整合模式三个阶段, 展示了世界范围内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演变过程, 并总结了各个历史阶段的教育经验和不足。 |
刘晓英著 |
学苑出版社 |
R192 |
88 |
0 |
荐购
|
| 1228 |
|
健康素养监测技术指南 |
本书共十五部分, 内容包括: 健康素养概念, 国内健康素养评价与监测, 监测指标、对象及流程, 监测工具, 抽样和抽样方法, 调查实施, 质量控制, 管理后台操作, 调查App操作, 数据整理, 健康素养水平计算, 监测数据统计分析, 监测报告撰写与结果发布, 健康素养研究进展, 健康素养促进实践。 |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编写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R193-62 |
98 |
0 |
荐购
|
| 1229 |
|
门诊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手册 |
本书主要以门诊质量控制管理和质控指标为主题, 从门诊工作制度、传染病疫情传报工作制度、门诊规定、门诊工作职责、门诊流程、应急预案、门诊质量控制指标7个方面来编写, 基本涵盖了门诊部需要掌握的全部知识, 还包括每个指标具体的意义。 |
黄英 ... [等] 主编 |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R197.1-62 |
75 |
0 |
荐购
|
| 1230 |
|
中国医学装备发展状况与趋势:2025 |
本书以全方位、多视角的方式, 对全球和我国医学装备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该书还对年度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 使读者能够了解国家在医学装备领域的政策导向和支持力度。此外, 书中对行业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新技术的介绍更是该书的一大亮点, 它展示了新技术在临床领域的具体应用。 |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编著 |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R197.38 |
218 |
0 |
荐购
|
| 1231 |
|
卫生应急管理:第2版 |
本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卫生应急管理的理论篇, 系统阐述和介绍卫生应急管理的学科内涵、性质、任务和基本理论与方法, 主要包括卫生应急风险管理、应急沟通管理、社会心理行为管理、应急要素管理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卫生应急管理的实践篇, 主要包括卫生应急预防与准备、卫生应急响应与处置、卫生应急中的恢复与重建、卫生应急管理评估、卫生应急协同治理、中外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等内容。 |
吴群红, 杨维中主编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R199.2 |
82 |
0 |
荐购
|
| 1232 |
|
新安医学文化补遗 |
本书内容: 新安医学名医世家一代一代的薪火相传, 兼容并蓄。坚持以徽州文化的精神内涵来浸润新安医学, 以新安医学的传承创新来丰富徽州文化, 深入做好新安医学文化的研究、消化、吸收和展示、教育、传播等工作, 健全完善新安医学资源数据库, 加快建设新安医学传承创新中心, 积极打造新安医学国医名师品牌, 切实增强新安医学文化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
胡永久, 刘宝荣主编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R2 |
75 |
0 |
荐购
|
| 1233 |
|
中医科研设计与方法 |
本书为适应新医科教育, 顺应医学从“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教育模式”向以“医+X交叉学科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的转变, 同时全面整合精准医学、转化医学等医学新领域, 培养中医、中药领域创新卓越人才, 培养能适应以合成生物学为代表的生命科学变革, 能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中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教材内容设计与编排思路: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文献研究方法、临床试验设计及实验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具体实施的基本技能, 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同时, 初步掌握研究中医药科研的思路和方法。 |
温成平主编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3 |
78 |
0 |
荐购
|
| 1234 |
|
伦理学视域下《黄帝内经·素问》英译译者伦理倾向研究 |
本书从伦理学视域建构《黄帝内经?素问》译者伦理倾向研究理论框架中, 系统探析《素问》的西方译者、华裔译者和国内译者的伦理倾向, 以及译者伦理倾向对其《素问》英译的影响。全书分伦理学视域下《素问》英译译者伦理倾向研究框架的建构和《素问》译者伦理倾向两个部分进行论述。该著作为中国翻译伦理学建设提供了案例支持,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医翻译理论建设。 |
梅阳春著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R221.1 |
95 |
0 |
荐购
|
| 1235 |
|
《伤寒论》证候拾遗 |
本书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原文赏析: 主要介绍原文、方剂组成、煎服法及名家注释等, 并通过分析总结概括出主要功效, 为辨证拾遗提供依据。第二部分辨证拾遗: 主要是在原有主症、兼症的基础上, 根据主要功效, “以方测证”推断补充相关症状及舌象、脉象, 使证候更加完善。第三部分古方今用: 主要介绍113方在近十年的临床应用经验, 并注明来源, 便于读者查阅。 |
葛建立, 李德辉, 张欣主编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22.29 |
76 |
0 |
荐购
|
| 1236 |
|
中医症状学 |
本书以实现中医基本理论的自然科学化或客观实在化。中医症状学是一门研究症状、体征的发生原因和机制的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学理论没有明确正虚、阳虚、血虚的生物学基础。本书拟解决的科学问题是使症状、体征的中医病因病机成为可实验验证的机制。本书建立了症状和体征的中医病因与西医病因、中医病机与西医病理生理之间的映射关系。本书从各临床学科中筛选了588个症状、体征, 给出了每个症状、体征的中医病因与西医病因, 中医病机与西医病理生理之间的映射关系。全书分为5章介绍了脾、肺、肾、肝、心脏症状体征的病因病机。 |
张启明主编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4 |
95 |
0 |
荐购
|
| 1237 |
|
中医适宜技术外治法 |
本书主要分为外治和内治两种, 外治包括针法类、灸法类、按摩类、导引类、其他类五大类, 每一类又包含许多种中医适宜技术。中医适宜技术临床应用历史悠久, 治疗疾病范围广泛, 遍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肛肠等科, 因此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中医适宜技术有舒筋通络、祛风除湿、理气活血、恢复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 并具有简、便、廉、验的特色。 |
张磊等主编 |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44 |
68 |
0 |
荐购
|
| 1238 |
|
足反射靶向疗法:五十种常见问题点对点靶向调理 |
本书通过作者近三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常见五十种病症的精准靶向反射区, 通过运用一个点位的反射区, 就能调理一种病症, 简单、易学、安全、高效。 |
程静波著 |
西北大学出版社 |
R244.1 |
90 |
0 |
荐购
|
| 1239 |
|
针灸微妙 |
本书共分三篇: 第一篇为“针刺手法”, 列举35种针灸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症, 附加典型病例155则, 并以病例为轴, 阐述其病因、辨证、选穴、治疗、方义及感悟。第二篇为“专病论治”, 手法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关键, 手脑的互感性是驾驭针法的关键, 从指端的触觉来辨析针下经气反应, 从气至与否来掌握迎随的针刺时机, 从是动病和所生病来判断针刺的贵缓, 从病之虚实来决定针刺的补泻, 从以知为度来掌握针刺的深浅, 整个过程环环相扣, 连贯自如, 同时强调“上守神”的重要性。第三篇为“临证辑要”, 详细论述了腧穴治神, 针刺治神和针刺治痛, 并用中医思维诠释了“神”的理论内涵, 同时强调特定穴在临床中的应用。 |
王自兴著 |
学苑出版社 |
R245 |
88 |
0 |
荐购
|
| 1240 |
|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及考核标准 |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临床常用、疗效较好且受患者普遍认可的44项中医护理技术, 编者将其归类为罐法、刮痧法、针法、灸法、推拿法、贴敷法、熏洗法、其他疗法等八个篇章, 便于读者对相似技术进行系统学习。通过概述让读者了解各类技术的作用原理、常用穴位、常见病症及选用穴位、定位及取穴方法等, 所有穴位均采用手绘图法, 将人体解剖结构与穴位的关系标注得非常清楚。导入典型病例引出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流程, 并将每个步骤赋分, 形成考核标准。 |
薛莉主编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48-65 |
89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