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61 |
|
雨果胶囊传 |
本书是最近二十多年来第一本在英美国家出版的雨果传记, 在雨果精彩戏剧生活的背景下, 对雨果不朽的作品进行了简明而全面的探索。雨果在曲折的一生中, 感受到某种无力, 这种软弱感提升了他无止境的创作力和想象力。正如作者所言, 雨果的恐惧和不安使他无法舒适地坐在文学伟大的基座上; 雨果的思想与他生活的时代一样具有先驱色彩。 |
(英) 布拉德利·斯蒂芬斯著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K835.655.6 |
59 |
0 |
荐购
|
| 1262 |
|
梭罗传 |
本书分为《梭罗的一生》与《梭罗著名演讲选》两部分, 作者和编者均为亨利·索尔特。《梭罗的一生》回顾了梭罗的生平事迹, 描述了梭罗的性格和为人, 对梭罗的思想、写作风格和贡献做了全面介绍。与同类书籍相比, 此书的特点是深入浅出, 高度概括, 严谨生动, 可读性强, 抓住了梭罗生平和思想的要点。作者对梭罗的生平和贡献做了高度评价, 可以说是20世纪西方梭罗形象转变的奠基之作。第二部分是梭罗批判奴隶制和西方现代价值观的三篇讲演, 展现了梭罗敢于挑战强权、蔑视金钱、清高独立的品格和雄辩的口才。他对美国政治制度、功利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批判今天读来依然生动、深刻, 具有振聋发聩的效果。 |
(英) 亨利·S. 索尔特, (美) 亨利·D. 梭罗著 |
商务印书馆 |
K837.125.6 |
49 |
0 |
荐购
|
| 1263 |
|
江南器物志 |
本书分别从科举、稼穑、节庆、风俗、嫁娶、餐饮、庭院、家具、服饰、舟车、礼品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来描绘民间器物的起始、传承、契合、演变, 写器物背后的文化特质、传统菁要与文明传承, 写中国文化在江南土壤中的落地与生发演变。从古代农民创造的龙骨水车, 到犁耙锄钎等农具, 从碗碟盘盏的日常器皿, 到鼎龛鬲匜等古代器皿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 作者凝视着一件件江南器物, 在温习稻饭羹渔里的古老农具之余, 挖掘出其中的历史、文化、掌故、情感, 想象着器物背后的人与中国文化精神。 |
徐风著 |
译林出版社 |
K87 |
79 |
0 |
荐购
|
| 1264 |
|
中国面孔:文物上中华民族的凝望与记忆 |
本书讲述了全球文物藏品中的中国面孔、中国故事, 呈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回应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提炼与展示, 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本书中的中国面孔来自陶器、瓷器、玉器、青铜器、壁画、石刻、雕塑、书画等珍贵文物, 展现了中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表情, 呈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构筑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向国际传播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
翁淮南著 |
东方出版中心 |
K870.4 |
78 |
0 |
荐购
|
| 1265 |
|
2025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 |
本书为通讯2025年刊, 主要刊发的研究综述如下: 2024年敦煌学研究综述、2024年吐鲁番学研究综述、21世纪以来国内敦煌历史地理研究综述、敦煌佛教赞文研究综述、汉文《天地八阳神咒经》研究综述; “典范”与“牵引”--读荣新江《满世界寻找敦煌》的若干体会, 孜孜不倦传承发展--《敦煌寺院会计文书整理研究》评介, 月氏的历史迁徙与文化融合--读《丝绸之路上的大月氏》, 等等。此外并有会议介绍、书讯、论著目录数篇。 |
郝春文主编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K870.6-55 |
88 |
0 |
荐购
|
| 1266 |
|
观天下:大明的世界 |
本书分为日月所至、航海传奇、白银贸易、无问西东、美美与共等五章, 这些鲜活的明朝文物, 见证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相互启迪和互通共融, 也展示了意大利人在欧洲与明朝中国相遇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
南京博物院编 |
文物出版社 |
K871.452 |
600 |
0 |
荐购
|
| 1267 |
|
中国西部考古 |
本书是斯坦因在1900-1901年, 第一次的中亚探险形成的文字。他发掘和田地区、尼雅遗址,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写成了这个报告。1902年, 斯坦因参加了在德国汉堡召开的第十二届国际东方学家代表大会, 并提呈了这份初步报告, 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国际中亚与远东探险协会也因此成立。 |
(英) 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著 |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
K872.45 |
48 |
0 |
荐购
|
| 1268 |
|
桐庐县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 |
本书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石器, 以史前文化遗址为单元, 共收录32件, 主要介绍了大麦凸、小青龙遗址和零散建设工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器, 有石钺、石锛、石刀、石斧、石矛、石镞、石凿等; 第二部分为玉器, 共收录26件, 主要介绍了小青龙、大麦凸遗址出土的各类玉器16件, 明清时期玉器10件; 第三部分为陶瓷器, 共收录111件, 分别为新石器时代4件, 商周至战国时期15件, 汉三国两晋南北朝30件, 隋唐五代11件, 宋代34件, 元代5件, 明清时期12件; 第四部分为金属器, 共收录32件, 年代有战国、汉、唐、宋、元、明、清时期, 按功能分有礼器、武器、铜镜、度量衡器等; 第五部分为书画, 共收录40件, 其中绘画28件, 书法11件。富有代表性, 地域辨识度高, 充分展现了桐庐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底蕴。 |
桐庐县博物馆编 |
西泠印社出版社 |
K872.554 |
198 |
0 |
荐购
|
| 1269 |
|
国色:中国传统色彩中的文化现象 |
本书分为“家国重色”“彰施五彩”“中国特色”三大板块, 图文结合, 从多层次、多角度阐释中国传统色彩的来源、“正色”和“间色”的概念与意涵, 以及中国色的搭配、常见图案纹样和文化寓意等。图录中所有文物经重新拍摄, 特别采用微距角度摄影, 高精度放大呈现文物的色彩细节和质感, 展现中国传统色彩和传世文物之美的同时, 意在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深厚内涵, 并为中国绘画、文物修复等相关领域提供专业的图录。 |
杭州市临平博物馆编 |
上海书画出版社 |
K873 |
248 |
0 |
荐购
|
| 1270 |
|
观茶:“故宫·茶世界”茶文化精品文物展图录 |
本书为故宫博物院、浙江博物馆主办的展览图录, 该展览时间为2025年1月1日至4月1日。茶文化, 这一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智慧的瑰宝, 在历经岁月的洗礼后, 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展览分为两个单元: 宋人与茶、清人与茶。精选相关展品与茶文化书画珍品, 展示中国茶事鼎盛时期的风采, 梳理茶器、饮茶之风、茶论、茶艺术等相关文化, 汇集了故宫博物院、浙江博物馆珍藏的110件( 套) 文物与相关史料。在杭州这座南宋都城, “琴棋书画诗酒花茶”成就宋式生活美学, 今天继续细述中国茶穿越历史、连通地域、融合文化、影响世界的发展历程。 |
故宫博物院, 浙江博物馆编 |
西泠印社出版社 |
K875.22 |
268 |
0 |
荐购
|
| 1271 |
|
止水文集:续 |
本书汇聚了一批新视角的文章, 文章顺序仍按历史年代排列, 分别有秦镜5篇、西汉镜15篇、莽式镜5篇、东汉镜4篇、汉后镜3篇、小计32篇。加上有关的前言、目录等8篇, 合计40篇。《秦镜中的素数情怀》是分析秦国工匠怎样用圆规直尺, 来挑战圆周素数等分的数学难题。 |
王纲怀编著 |
上海书画出版社 |
K875.24-53 |
198 |
0 |
荐购
|
| 1272 |
|
楚木胎漆古乐器制备工艺研究 |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即第一章为楚漆工艺概述, 第二章为楚式漆木乐器出土总况, 第三章总结了楚木胎漆乐器美学特征, 第四章是楚木胎漆乐器工艺制备流程, 是展现本次研究成果的重要章节, 第五章为楚木胎漆乐器工艺的保护与传承, 作为本次研究课题的结尾与展望部分。 |
王灵毅著 |
湖北美术出版社 |
K875.5 |
98 |
0 |
荐购
|
| 1273 |
|
走进“CHINA”:中国陶瓷鉴赏与制作 |
本书稿共有十二章, 划分为上篇、中篇和下篇。上篇介绍中国陶瓷发展简史, 有四个章节, 系统介绍中国陶与瓷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各个朝代制陶制瓷的基本历史, 从工艺艺术的角度出发, 对陶瓷器种类、制瓷名窑、釉色变迁、装饰进步等方面向读者进行介绍。中篇介绍陶瓷鉴赏与批评的内容, 有四个章节, 主要从鉴赏与批评的主体与对象、过程与方法、视野与标准、能力的培养四个方面为读者系统介绍如何进行陶瓷鉴赏批评, 如何具备陶瓷鉴赏批评的能力。下篇介绍陶瓷工艺制作相关专业知识, 有四个章节, 分别阐述了陶瓷原料及制备工艺、传统成型工艺、陶瓷装饰工艺和烧造工艺。 |
龙洲主编 |
西南大学出版社 |
K876.3 |
98 |
0 |
荐购
|
| 1274 |
|
玉成其美:龙山时代的用玉制度与工艺美学 |
本文通过对龙山时代玉器的细致梳理, 重点考察不同地区的用玉制度与工艺美学。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龙山时代用玉传统的嬗变和玉器所反映的龙山时代社会。龙山时代早期玉器主要见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黄河中游的陶寺文化早期。大汶口文化晚期玉器在参与墓葬等级划分和标志身份所发挥的作用不甚突出, 玉器只是起到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 从地域分布来看, 呈现出“南重北轻”的格局。此时中原地区的众多遗址虽然多处出有玉器, 但是数量既少而又残破, 无亮点可言。晋南的陶寺遗址则在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基础上, 用玉亦突然兴盛起来, 成为黄河中游耀眼夺目的用玉中心, 但玉器并不是唯一指征身份与等级的因子。龙山时代晚期黄河流域用玉呈现“全面开花”的态势。黄河下游的用玉中心进一步向鲁东南沿海地区转移, 玉器在墓葬中发挥的作用延续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状况。晋南和陕北是黄河中游前后相继的两个用玉文化核心区域。龙山时代晚期新器类的融入和等级性的更加规范, 使得晋南地区一跃成为当时用玉文化的领头羊。 |
曹芳芳著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K876.84 |
128 |
0 |
荐购
|
| 1275 |
|
敦煌丝绸艺术全集:研究卷 |
本书为敦煌丝绸艺术全集的最后一本, 一方面对之前几卷未列入的, 来自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印度新德里国立博物馆、大英图书馆馆藏的敦煌纺织品进行了补遗, 进一步填补了敦煌学在丝绸研究方面的空白。另一方面, 从历史研究、文献考证和艺术图像、实物研究的角度增加了荣新江、包铭新、赵丰、扬之水、常沙娜、柴剑虹、尚刚、王进玉、王乐等著名专家关于敦煌纺织品的最新研究成果。市场上目前尚未有相关内容的图书出版。 |
赵丰主编 |
东华大学出版社 |
K876.9 |
498 |
0 |
荐购
|
| 1276 |
|
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旅顺卷 |
本书首次发布了旅顺博物馆收藏的50多件“大谷收集品”敦煌丝绸, 这些丝绸遗存有力地证明了中国西北地区丝绸贸易的频繁往来, 尤其是敦煌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该卷通过著录、研究和复原图, 为国际敦煌学和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同时也为现代汉服等服饰的服装设计、面料设计提供了准确的范本。此外, 它还展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如蓝夹缬织物上的狮子、格力芬等动物题材图案, 反映了当时文化融合的情况。 |
赵丰主编 |
东华大学出版社 |
K876.92 |
498 |
0 |
荐购
|
| 1277 |
|
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敦煌卷 |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部分论文: 包括收藏经过、总体介绍、技术和艺术特点, 邀请敦煌研究员、相关博物馆研究员分别对其馆藏的敦煌织物进行总体性介绍研究, 东华大学的教授学者将对各国藏的敦煌纺织品进行年代、品种、技术风格以及敦煌文书中的纺织品等方面的研究; 第二部分图录: 收录纺织品图片, 都为实地拍摄或者对方提供的图片, 包括纺织品的图片及其对应的研究和分析; 第三部分总表: 收录敦煌藏纺织品所有目录及其基本信息和技术分析; 第四部分附录: 包括纺织词汇、编号系统对照、文献、索引等。 |
赵丰主编 |
东华大学出版社 |
K876.92 |
498 |
0 |
荐购
|
| 1278 |
|
敦煌丝绸艺术全集:法藏卷 |
本书是一部汇集了法国吉美博物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200多件敦煌纺织品文物的学术著作。这些纺织品包括了幡、帙、巾、织物、缬、绘、刺绣等多种类型, 其中许多是首次发表或最近修复的。该卷详细分析和解读了150件文物, 展现了敦煌丝绸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为研究丝绸之路上的纺织技术、宗教活动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赵丰主编 |
东华大学出版社 |
K876.92 |
498 |
0 |
荐购
|
| 1279 |
|
敦煌丝绸艺术全集:俄藏卷 |
本书收录了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所藏的敦煌纺织品文物, 这些文物包括织、染、刺绣等不同技法制成的佛幡、经帙、残片等, 反映了敦煌丝绸艺术的丰富性和历史价值。该书通过论文、图录、总表和附录的形式, 对这些丝绸文物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记录, 为丝绸之路的研究、纺织服饰美术史等领域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支撑。 |
赵丰主编 |
东华大学出版社 |
K876.92 |
498 |
0 |
荐购
|
| 1280 |
|
敦煌丝绸艺术全集:英藏卷 |
本书是一部对英国收藏的敦煌丝绸遗存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的学术著作。它涵盖了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以及英国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敦煌丝绸, 包括了详细的论文、图录、总表和附录等内容。 |
赵丰主编 |
东华大学出版社 |
K876.92 |
498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