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41 |
|
基于大数据驱动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体医融合”智慧化发展路径研究 |
本书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 深入探讨了成渝双城经济圈“体医融合”智慧化发展。首先, 分析成渝双城经济圈“体医融合”智慧化发展的研究重点、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 为成渝双城经济圈“体医融合”智慧化发展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撑。其次, 参考借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体医融合”发展的具体模式, 从理念、机制、内容和政策4个层面入手, 探析大数据驱动背景下成渝双城经济圈“体医融合”智慧化发展新模式, 并构建理论模型。最后, 构建发展指标, 为成渝双城经济圈“体医融合”智慧化发展提供顶层设计。 |
刘余著 |
人民体育出版社 |
R199.2 |
64 |
0 |
荐购
|
| 1442 |
|
上海市医疗服务需求方服务利用年度分析报告:2024 |
本书旨在整体呈现上海市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规模的基础上, 深度剖析这些服务利用人次以及所属的人群特征, 并且全面展示上海市不同级别、类型机构门诊和住院服务利用人群的属性结构。本书数据均来源于上海市卫生健康信息中心所采集的海量大数据, 具有业内的权威性; 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挖掘, 全面展示上海市全年度医疗服务人群和结构的属性。 |
上海市卫生健康统计中心组编 |
科学出版社 |
R199.2 |
200 |
0 |
荐购
|
| 1443 |
|
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 |
本书首先对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进行介绍, 着重分析了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总体框架、发展历程与现状, 并针对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总结出四种有特色的地方实践模式, 同时辅之以适当的国际经验介绍, 展望了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未来。 |
顾海著 |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R199.2 |
86 |
0 |
荐购
|
| 1444 |
|
森林康养学 |
本书共分3篇11章。其主要内容包括: 第1篇森林康养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旨在系统地介绍森林康养学相关基本概念、内涵和发展历程, 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森林康养学的起源和发展, 了解森林康养学的学科特点和研究热点。从森林康养环境要素和森林康养资源的特点、森林文化与人类发展关系出发, 深入阐述森林康养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为深入了解和掌握森林康养学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第2篇森林康养与身心健康, 阐述了森林康养与心理学、医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关系, 包括自然环境对人类心理的积极影响、森林康养的心理机制和效应、中医养生理念在森林康养中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等, 以及森林康养在预防和治疗嗅觉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方面的应用。第3篇森林康养学的实践和应用旨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森林资源促进人类健康和福利。 |
程小琴主编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R199.2 |
48 |
0 |
荐购
|
| 1445 |
|
传统医学确有专长/师承考试辅导用书 |
本书包含四本书《传统医学确有专长/师承辅导讲义》《传统医学确有专长/师承实践技能图解》《传统医学确有专长/师承同步习题》《传统医学确有专长/师承押题三套卷》, 各级名师根据各项考试总结考点、精心编撰, 并辅以重点提炼的方式, 向学生展现笔试考试各项重点、难点, 使学生能够更快速、全面地进行自我学习。 |
医师资格考试指导用书命题研究组编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R2 |
268 |
0 |
荐购
|
| 1446 |
|
满山芳草杏林路:守真堂行医笔记 |
本书讲述作者艺成归乡后白手起家建立守真堂, 造福一方、潜心精进、深体世情的曲折故事。在守真堂建立的过程中, 作为一名未及而立的年轻中医, 面对怀疑、猜忌、刁难、排挤, 皆是在所难免。作者虽为杏林青年才俊, 但并非圣人, 在最初面对这些负能量时, 也曾彷徨, 也曾颓丧, 但最终依靠大愿大行, 渐悟世间行走之法, 将事业做大做强; 同时在大量先贤智慧和临床实践的滋养下, 于岐黄之道终有明悟, 自创六经生理模型, 验之临床, 多有良效。 |
杨守真著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 |
50 |
0 |
荐购
|
| 1447 |
|
中医适宜技术 |
本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上中下三个篇章: 总论、中医适宜技术、中医适宜技术应用。总论内容以中医医养照护适宜技术的概况、理论基础为主; 中医适宜技术包括推拿、艾灸、拔罐、导引、针刺、刮痧、贴敷、熏洗等内容; 中医适宜技术应用包括体质辨识和调理、临床常见病的中医适宜技术等内容, 同时对相关内容进行拓展。本教材结合了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工作中的能力要求, 对中医适宜技术的教学内容进行整理, 系统而全面地阐述针对医养照护的中医适宜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医养照护临床常见老年问题的应用。 |
吴云川主编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R2 |
59 |
0 |
荐购
|
| 1448 |
|
中西医结合基础概论 |
本书涵盖中西医结合研究发展简史, 简述我国独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历程; 简要介绍中医的基础理论, 着重概述针刺、中药在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和一些常见病、难治病中的应用和基础研究, 包括中西医结合镇痛的基础研究、中西医结合神经保护功能的基础研究 (脑卒中、老年痴呆、帕金森病、癫痫、多发性硬化、小儿脑瘫、抑郁症、成瘾等)、中西医结合内分泌功能调节 (性早熟、多囊卵巢综合征、绝经综合征等) 及类风湿关节炎、慢性疲劳综合症等疾病的基础研究, 为医学生今后深入学习及应用中西医结合理论和知识打好基础。 |
俞瑾, 王彦青, 冯异主编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R2-031 |
128 |
0 |
荐购
|
| 1449 |
|
实用临床中西医疾病诊治 |
本书主要介绍了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 各种常见疾病的诊疗措施, 其内容由浅入深, 通过对中西医结合医学基础的详细描写, 为后面内容奠定了基础; 然后简单介绍了对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心脏疾病以及皮肤疾病等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其中主要介绍了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包括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 |
孙一睿 ... [等] 主编 |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031 |
65 |
0 |
荐购
|
| 1450 |
|
走近燕赵中医药文化:保定非遗篇 |
本书主要包括保定市各区县传统医药知识、技艺、文化等非遗项目的介绍与研究。此外, 书中还涉及保定市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等方面的讨论和分析。本书的特点在于它是对燕赵中医药文化传承传播的一项重要成果, 因此可供中医药领域从业者、学者、爱好者等阅读和参考, 对于该领域的非遗保护和传承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 本书把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相结合, 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独创性、系统性的目的。 |
赵汉青, 葛少钦主编 |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05 |
59 |
0 |
荐购
|
| 1451 |
|
喻嘉言醫學全書 |
本书全面辑录喻嘉《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及《痘疹生民切要》四部重要著作, 由中医文献专家蒋力生教授主持整理、句读、注释, 并精选珍善本进行仔细校勘, 全面总结喻嘉言的医学临床经验, 真实反映其学术思想和人文关怀。 |
(清) 喻昌著 |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52 |
256 |
0 |
荐购
|
| 1452 |
|
世补斋医书全集:前后集 |
本书分正集、续集。正集为作者自撰, 计6种, 三十三卷。刊于1884年。包括文 (指有关医学的文集) 十六卷。《不谢方》一卷, 《伤寒论阳明病释》四卷, 《内经运气病释》九卷 (附《内经遗篇病释》一卷), 《内经运气表》一卷, 《内经难字音义》一卷。续集为陆氏校刊的医书, 共4种, 二十五卷。由其子陆润庠刊于1910年。包括《重订傅青主女科》三卷, 《重订戴北山广温热论》五卷, 《重订绮石理虚元鉴》五卷。 |
(清) 陆懋修编撰 |
中医古籍出版社 |
R2-52 |
80 |
0 |
荐购
|
| 1453 |
|
少林内功应用与研究 |
本书详细阐述了少林内功的释义、渊源、传承、功法特点及现代研究, 介绍了少林内功主要套路、临床应用, 包括在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代谢类疾病、运动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心理疾病等方面的应用, 为少林内功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姚斐主编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R212 |
48 |
0 |
荐购
|
| 1454 |
|
黄帝内经注释 |
本书包括《黄帝内经素问注释》《黄帝内经灵枢注释》。《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组成, 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 大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素问》共24卷, 81篇, 所论内容十分丰富, 包括阴阳五行、藏象气血、腧穴针道、病因病机、诊法病证、治则治法、医德养生、运气学说等, 较为详尽地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的有关内容, 突出了古代的哲学思想, 强调了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 从而成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渊薮。《灵枢经》共12卷, 81篇, 是《素问》的姊妹篇, 全面阐述了五脏六腑、精神气血津液、人体气质类型等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内容, 特别是对经络腧穴理论和针刺方法的记载和阐述更爲翔实和丰富, 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郭霭春编著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21.02 |
1988 |
0 |
荐购
|
| 1455 |
|
伤寒论改正并注 |
本书是陈逊斋先生参考诸家之说, 以多年研讨心得校注《伤寒论》, 随文释义, 正讹补脱。《伤寒论改正并注》分十四章, 前四章为伤寒、六经、脉法、药量概说, 后十章为张仲景原序、太阳篇 (上、中、下)、阳明篇、少阳篇、太阴篇、少阴篇、厥阴篇、阴阳易瘥后劳复篇、霍乱篇。此书影响颇大, 当时的政界大员或医药界泰斗如林森、于右任、陈果夫、陈立夫、黄竹斋等, 均为之题词、作序, 是近代《伤寒论》研究著作中较典型的注疏之作。 |
陈逊斋著 |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22.22 |
62 |
0 |
荐购
|
| 1456 |
|
八纲解析《金匮要略》 |
本书是在继承胡希恕八纲解伤寒的基础上, 突出病位、治法、病机层面对“六经”的深刻认识, 亦有别与传统脏腑经络六经辨证, 分提要与解析两部分对《伤寒论》398条内容进行解读, 书名八纲解析《伤寒论》, 究其实质病位已含半表半里, 治法已包含和法, 是包含汗吐下和治法的“六经”辨证。跳出脏腑经络辨证, 用八纲六经方证思想解析《伤寒论》398条, 突出治法、合并病辨治, 是一次全面解析仲景书的尝试, 陆渊雷在《伤寒论今释》后叙中说“学问与年俱进, 今以为是者, 安知他日不以为非, 订正宁有止境”, 个人学识有限, 对条文认识不免有“错误”之处, 有待学识进步, 后修正之。 |
马培锋主编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R222.39 |
65 |
0 |
荐购
|
| 1457 |
|
《辅行诀》脏腑补泻方临证发微 |
本书内容包括: 第一章至第五章论述了《辅行诀》一书的宗旨和主要内容, 与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的联系及其自身的独特价值。尤其重要的是, 阐明了以《辅行诀》和《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中医经方的组方规律, 也就是汤液经法图和药精的结合方式。本书第七章至第十一章, 将“五脏大小补泻方”24首处方分为肝木门、君火相火门、脾土门、肺金门、肾水门, 详细阐述相关处方和药物, 并且附有临床应用的病案。第十二章“辅行诀处方的综合应用”, 论述了“五脏大小补泻方”24首处方的综合应用。为中医处方用药定规矩, 立法则, 用最少的药味、合理的药量, 达到最佳的临床效果。 |
韩永刚主编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R223.1 |
79 |
0 |
荐购
|
| 1458 |
|
圆运动古中医思想与十三鬼穴临床应用 |
本书是一部融合古典医理与现代临床的创新专著, 旨在利用“圆运动”古中医思想解析十三鬼穴的临床应用。本书不仅详细介绍了“圆运动”古中医思想的理论基础、发展及其在十三鬼穴中的应用, 还聚焦于十三鬼穴的临床应用, 包括穴位的定位、主治功能、针刺方法等详细阐释。其间考据《黄帝内经》《备急千金要方》《针灸大成》等大量古典医籍, 同时也吸收了十三鬼穴的现代研究及临床经验, 旨在为揭开十三鬼穴的神秘面纱做出一定的贡献。 |
孟宪军, 李鹏主编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R224.2 |
45 |
0 |
荐购
|
| 1459 |
|
五运六气临床三联证 |
本书的创新是: 第一, 依据《黄帝内经》和《伤寒论》构建了外感病因寒、症状热和症状水三联证体系; 第二, 依据《脾胃论》脾胃阳虚、阴火、水湿构建了内伤三联证体系; 第三, 依据五运六气理论创建了五运六气体质三联证体系。以上三者合称五运六气临床三联证体系。从《黄帝内经》至《伤寒杂病论》的外感伤寒热病三联证, 到李东垣的内伤热病三联证, 再到作者提出的五运六气体质热病三联证, 作者创新构建了五运六气临床三联证体系, 对中医临床基础理论有切实重大的指导意义, 值得在中医临床中推广普及, 以便学者学习。 |
田合禄著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26 |
138 |
0 |
荐购
|
| 1460 |
|
简明针灸推拿学 |
本书除了介绍针灸推拿的基础知识, 还以针灸、推拿技术与临床治疗应用为主线, 对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产科疾病、儿科疾病等常见疾病的针灸和推拿治疗方法进行了详细地阐述。本书突出中医特色, 保持针灸推拿学的完整性, 全面反应了针灸推拿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 |
迟晓伟主编 |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4 |
88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