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61 |
|
中医方歌与临证 |
本书贴切临床, 通俗易懂, 作者集一生的经验写就此书, 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常用药方有选择地收录于书中, 并收集历代名方于书中, 并结合临床“方证同记”, 学以致用, 书写方歌注意押韵, 读来朗朗上口, 着重阐述方证主治功用, 特别是对方证的临床应用多有拓展和发挥, 并列举方证的具体应用。作者突出辨证, 不拒中西, 以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学习体会, 收录了以西医病名应用中药治疗的案例, 为现今在西医大环境下工作的中医人提供了宝贵资料, 拓展了临证思路。 |
李鸿琦, 李子澎, 李文昭编著 |
中医古籍出版社 |
R24 |
78 |
0 |
荐购
|
| 1462 |
|
中医脉学文化史 |
本书稿从政治、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等方面研究了历代文化对中医脉学发展的影响, 包括历史史实与脉学、太素脉法、古代伦理等内容。探讨了中医脉学在古代的社会影响力。书稿通过分析二十六史中脉学相关史料与历代小说、笔记等文学作品中的脉学相关内容, 探讨了中医脉学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影响力。解析古代社会民众对中医脉诊的需求、认知与评判。书稿从社会心理学、社会伦理学等角度, 解析了诊脉辨生死、诊脉辨孕、独取寸口、诊脉辨胎儿男女、考脉、隔衣诊脉、隔帘诊脉、悬丝诊脉等颇具特色的中医脉学文化现象。 |
汪剑主编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R241.1 |
79 |
0 |
荐购
|
| 1463 |
|
零基础轻松学脉诊 |
本书以系统的方式介绍了脉学的历史、理论、方法以及常见脉象的鉴别与诊断, 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和掌握脉诊技术, 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和疗效。《零基础轻松学脉诊》从脉诊的基础知识入手, 配合精美图片, 详细直观地教授读者脉诊定位的具体方法、步骤、要领及入门技术, 操作性强; 本书图文并茂, 内容丰富, 不仅介绍了脉诊的理论知识, 而且详细介绍了各疾病的脉诊技术, 主要内容包括: 脉诊的原理与方法、常见脉象的鉴别与诊断、常见病症的脉象诊断。 |
王维峰编著 |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41.2 |
68 |
0 |
荐购
|
| 1464 |
|
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图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本书除介绍了三字经派手法的相关基础知识、常用穴位和基本手法外, 书中还收录了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在临床运用中治疗得效的三十余种小儿常见疾病, 每种疾病下叙述了辨证分型及对症治疗, 使读者对手法的学习和小儿疾病的治疗变得更加容易。 |
李先晓编著 |
青岛出版社 |
R244.15-64 |
49.8 |
0 |
荐购
|
| 1465 |
|
本性针灸临证心悟 |
本书稿主要介绍于本性老师多年针灸经验, 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笔者临床中常用的两种针灸方法, “脉诊针灸”和“经络能量平衡针针法”。这两种方法是根据中医传统针灸理论凝练的体系完善的方法, 每种方法都会配合多个案例讲解并附有操作视频。第二部分临床医话, 介绍笔者行医多年在临床中的感悟。第三部分教学体会, 主要介绍笔者在大学授课《针灸学》的过程中的教学体会。 |
于本性编著 |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46 |
78 |
0 |
荐购
|
| 1466 |
|
中医护理学:供本科护理学、助产及其他医学相关专业使用 |
本书共五章, 分别为绪论、中医护理基础理论、中医护理基本内容、中医护理常用技术、常见病证的辨证施护, 引导学生走进中医护理、学习中医护理、实践中医护理、应用中医护理的同时, 注重对中医护理临证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徐桂华, 周秀玲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R248 |
65 |
0 |
荐购
|
| 1467 |
|
姜良铎经验传承:从状态辨治疑难病 |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 四个章节, 上篇大医之道展现姜良铎教授的为医, 为师, 为学的精神, 提出一套继承传统师承, 培养中医人才的方法, 提倡理论与实践并重。独创“从态论治”, “从通从毒论治”和“外感病的内伤基础”的学术思想, 从状态辨其病机, 每个疾病病机可分为核心病机、当前病机, 潜在病机, 重视当前病机所主导的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治疗上多从三焦着眼, 从三焦郁滞状态入手, 调畅三焦气机, 善用角药, 妙用经方复方, 常以四逆散合柴胡桂枝汤加减为调畅三焦基础方, 疗效显著。下篇大医之术以临床医案的形式展示姜良铎教授治疗呼吸热病, 脾胃病以及其他内科疑难病的临床经验。 |
姜良铎, 康雷主编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49.7 |
49 |
0 |
荐购
|
| 1468 |
|
李远实医案集 |
本书收集整理李远实先生临证典型医案200例左右, 涵盖内、外、妇、儿诸科, 对其临床用药思路、治病理念等进行细致解析。每病后由李老亲撰结语, 高屋建瓴, 依各型之病因病机及相应诊疗方法, 概而论之, 细而析之, 总结规律, 叙谈感悟, 可使读者对该病有较为全面的整体认识, 有助于提升临床工作者诊疗水平。是书的出版对传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
李远实主编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R249.7 |
69 |
0 |
荐购
|
| 1469 |
|
御医国医传人吴作君传承实录:吴氏师门医案医话撷英 |
本书从吴作君跟师学习经历出发, 将其几十年的跟师心得体会, 临床经验以及教学体会一一悉数, 总结成章。同时, 吴作君老师的弟子们还整理了数十年临床的跟师心得, 通过栩栩如生的临床典型医案体现吴老师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 除此之外, 修丽梅作为吴作君老师的得意弟子之一, 在临床耕耘30余年, 在传承吴老经验的基础上, 注重临床科研, 成绩突出相关的科研成果与发表论文情况倾囊分享。 |
修丽梅, 张凤霞, 李琰琴主编 |
中医古籍出版社 |
R249.7 |
68 |
0 |
荐购
|
| 1470 |
|
沈红权临床经验集 |
本书稿为沈红权的临床经验集, 主要介绍了沈氏在心肺、消化、肝胆等疾病方面的辨治经验和用药特色, 以及膏方临证特色, 整体内容上反映了沈氏经验特色, 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
张志丹, 蒋元烨主编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49.7 |
78 |
0 |
荐购
|
| 1471 |
|
赵守真医案解读 |
本书汇集赵守真先生临床验案一百例, 在叙述病证表现、辨证要点、诊断依据、处方准绳等完整记录病证治疗过程的基础上, 借鉴全国名中医黄煌教授方证相应的临证思维模式, 并参考现代经方大家胡希恕、刘渡舟先生的学术观念, 对每例医案深入解读, 说理丝丝入扣, 剖析跌宕起伏, 解读畅快淋漓。 |
苏巧珍主编 |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49.7 |
68 |
0 |
荐购
|
| 1472 |
|
岐黄悟道求真录( |
本书记载了笔者教学、临床32年来积累的医论医话数十篇, 疑难、危重各科病案上百例, 不仅原生态地记录了整个病历, 辨证思维过程, 处方用药, 而且尽可能用直白平实的语言阐释病因病机, 治法, 方药方面的独到经验, 对于启发临床中医师针对复杂病症病机的辨证( 病因病机) 技巧, 选方用药思路, 提高临床疗效有所裨益。 |
张斌著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49.7 |
99 |
0 |
荐购
|
| 1473 |
|
中医内科常见病辨证论治与康复 |
本书不仅深入剖析了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证候分类、治则治法等, 还针对内科疾病的不同阶段和患者个体差异, 提出了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
主编楼丹飞 ... [等]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R25 |
198 |
0 |
荐购
|
| 1474 |
|
古中医医算法:下卷:伤寒内经 |
本书作者长期搜集检索各类古代文献, 书中很多资料在市面上是很难看到的, 是研究伤寒的极佳参考。功夫不负苦心人, 长期酝酿之后, 作者对伤寒理论的逻辑框架终于有了自己比较清晰的认识, 特此集结成书, 希望天下研习伤寒者不仅知伤寒方证之然, 且能知伤寒方证之所以然。 |
路辉著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54.1 |
228 |
0 |
荐购
|
| 1475 |
|
腹痛 |
本书主要围绕中医领域的腹痛病症展开。现代定义中, 腹痛是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其病因复杂, 可由六淫外邪、七情内伤及痰饮、宿食、瘀血等病理产物引发, 且广泛涉及内、妇、儿、男、外科等多种疾病。从古籍文献来看, 腹痛从症状到疾病的演变具有明显阶段性。先秦时期, 腹痛仅作为临床症状出现, 并非独立病名。两汉至南北朝时期, 逐渐向病名转变。隋唐时, 《诸病源候论》标志着腹痛已成为独立病名。宋元时期, 腹痛相关内容得以丰富。明清时期多沿用前人对腹痛病名的论述, 创新较少。明代存在腹痛与胃脘痛混称为心腹痛的情况, 而清代《症因脉治》精准界定腹痛病位为“痛在胃之下, 脐之四旁, 毛际之上”, 将腹痛与胃脘痛清晰区分, 此界定沿用至今。 |
刘毅主编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56 |
159 |
0 |
荐购
|
| 1476 |
|
中医诊治肺疫临床精粹 |
本书作者在系统梳理祖国医学对肺系疫病认识的基础上, 结合其临床实践, 选取典型病例, 从中分析和总结了中医药防治肺系疫病的宝贵经验, 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防治肺系疫病的理论和实践, 可为临床应对疫病诊治提供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
周大勇, 施卫兵主编 |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56.1 |
78 |
0 |
荐购
|
| 1477 |
|
糖尿病全国名老中医治验集萃 |
本书分别从医家介绍、学术观点、临床特色、病案精选四方面对6位名老中医临床经验进行了阐述。医家简介部分介绍了名医的学术背景、地位以及成就。学术观点部分展现了名医独特的学术观点, 及其源流与发展过程。临床特色部分展现了医家诊治的特色, 如特色诊疗、常用方药、特殊药物剂量、药物配伍等。精要部分或发皇经典之古义, 或融会现代之新知, 蔚为大观。 |
高彦彬主编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59.871 |
79 |
0 |
荐购
|
| 1478 |
|
风湿病临证精粹 |
本书分为三章: 第一章为学术思想, 介绍了曹炜教授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渊源。第二章为临证心得, 分别介绍了曹炜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风湿性多肌痛、系统性硬化、银屑病关节炎、成人斯蒂尔病、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产后风湿、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体会和辨治思路。第三章为医案精选, 用14个典型病案, 对曹炜教授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进行了生动阐释。 |
曹炜, 范肃, 智恺主编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59.932.1 |
69 |
0 |
荐购
|
| 1479 |
|
肿瘤疑难病证破难之思及医案例析 |
本书精心挑选临床病例, 对各个病例的诊治过程进行复盘, 详细剖析、娓娓道来, 令人印象深刻, 收获良多。肿瘤是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主要致死疾病之一, 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 肿瘤治疗也日新月异, 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涌现其中抗肿瘤药物治疗的进展较为明显。这些有力的武器, 让我们对战胜肿瘤这一顽疾充满信心。在循证医学时代, 肿瘤的诊治一般依靠指南来规范和指导, 但很多疑难罕见肿瘤缺乏现成的指南。 |
刘亚娴主编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R273 |
49 |
0 |
荐购
|
| 1480 |
|
和调平衡:中医肿瘤辨治心法与案例赏析 |
本书首先介绍了与徐荷芬教授相关的大事记; 然后整理了徐荷芬教授及其弟子撰写的关于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理论总结、学术思想凝练、临床经验、个案报道及围绕徐荷芬教授效方、验方开展的基础研究文章, 详细地向读者展示了徐荷芬运用中医药论治肿瘤的学术思想及经验; 最后简要介绍了徐荷芬弟子传承脉络。 |
霍介格, 魏国利主编 |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
R273 |
98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