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订目录:特价251010(8079条)记录数:20返回征订目录
题名 摘要 责任者 出版信息 分类号 价格 荐购人数 荐购
1661 两种工业化战略进程中比较优势动态转换与产业升级研究 本书以两种工业化战略为基点, 通过对国内外比较优势与产业升级理论的梳理, 创新性地将其概括为比较优势动态转换的三条途径与产业升级的四个维度, 并将两者融会贯通, 构建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动态转换与产业升级演进轨迹的理论框架, 对中国制造业细分产业间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与产业升级进行系统全面的实证研究。 牛志伟, 邹昭晞著 经济管理出版社 F426.4 98 0 荐购
1662 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升级的机制和对策研究 本书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升级的机制与对策。首先, 作者从出口复杂度、全球价值链地位等角度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出0技术结构的现实特征。其次, 在内生技术增长模型框架下剖析了我国制造业出0技术结构升级机制。再次, 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本书的结论。结果显示: 人力资本积累、研发投入显著促进了出口贸易技术结构的升级, 且人力资本积累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最后,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制造业出0技术结构升级的相关政策建议。 郭惠君著 经济管理出版社 F426.4 78 0 荐购
1663 中国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策略研究 本书内容包括装备制造业特点和战略地位、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装备制造业集群式创新的相关理论、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现状研究、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与创新的内在机制、装备制造业集群式创新的区域联动机制构建、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化发展及治理以及装备制造业集群式创新路径及对策等8章。 刘晓辉, 白玉英著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F426.4 79 0 荐购
1664 “四新经济”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 本书综合了201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定位、路径与支撑体系研究”(17BGL007), 以及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美贸易新形势下我国先进制造业应对策略及转型升级路径研究”(19BJY096) 的主要研究成果, 基于制造业发展实态, 从价值链定位、市场定位、产业定位三方面揭示转型升级的战略定位, 从区域协同发展、产业、企业、产品四方面设计转型升级的路径方案, 从创新驱动发展机制、绿色发展协调机制、平台建设带动机制和产业政策措施建议四方面明晰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研究结论对于丰富转型升级理论和指导企业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杨水利著 经济管理出版社 F426.4 88 0 荐购
1665 国家制造产业集群的中国道路 本书通过采用理论检验型过程追踪技术, 将广州开发区这一典型案例经验与从三大机制部件推导出来的六个研究假说逐一比对, 发现几乎都能通过检验, 这说明上述理论框架具有现实可靠性。如此, 既有助于从深入国家内部的全新视角开启有关产业集群形成的国家理论的进阶篇章, 也有助于为国家制造产业集群的文献脉络提供源自中国的知识增量。本书的研究对关注我国制造产业的管理人员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钟本章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 F426.4 78 0 荐购
1666 现代制造业服务化创新路径研究 本书由制造服务化基本概念与理论、制造业服务化的成因、制造业服务化的环境效应、制造业服务化的动力机制、制造业服务化的创新路径、制造业服务化案例分析等组成, 全书以制造业为核心, 针对制造业服务化的理论、现状、服务化模式以及创新路径等做了具体论述, 并列举了相关案例, 对制造业相关方面的研究者与从业人员具有学习和参考价值。 白珂著 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F426.4 69 0 荐购
1667 先进制造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演化研究 本书主要对我国先进制造企业动态核心能力产生和演化的方式和规律进行研究, 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五部分核心内容: 一是界定了先进制造业的概念、内涵和特征; 介绍先进制造企业动态核心能力内涵和本质属性, 分析先进制造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演化的四个条件。二是在确定先进制造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演化基本单位的基础上, 首先对企业演化进行了惯例诠释; 其次, 对先进制造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的演化惯例进行描述, 解释了动态核心能力演化惯例的内涵和构成要素以及演化惯例与动态核心能力因子的关联关系; 最后, 确定了先进制造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演化的基本单位--动态核心能力因子, 并分析其构成及协同效应。三是利用遗传演化博弈模型、适应度景观与NK模型、马尔科夫链和加权熵模型等数理模型对先进制造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演化的四种形式模型构建, 有针对性地分析演化结果并总结演化规律。四是识别出先进制造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演化路径形成的动力影响因素并分析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通过设计和发放问卷, 运用结构方程数学统计方法对先进制造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演化路径形成的动力影响因素进行验证; 在此基础上, 借鉴生物演化的特征以及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 冷单, 刘志军, 司志强著 经济管理出版社 F426.4 68 0 荐购
1668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制造业创新集聚与研发效率提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的重要战略选择。本文以空间经济学的核心视角--“集聚”为观察角度, 探讨中国经济供给侧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与制造业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对企业研发效率的影响, 以期从集聚的视角为供给侧的空间优化配置和效率提升提供相关启示。首先, 以空间基尼系数和嫡指数为主要集聚度测算指标, 测算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及细分行业的空间集聚度演进趋势。同时提出有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动因的机理分析, 最后利用系统GMM两步法进行实证检验。 王志强著 经济管理出版社 F426.4 88 0 荐购
1669 基于专利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研究: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与新能源产业为例 本书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研究对象, 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与协同创新网络的内涵与特征,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进行深入研究, 并基于专利视角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与新能源产业为例, 分别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核电产业、智能电网产业、风能产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协同创新网络进行实证研究。 刘微微 ... [等] 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F426.4 96 0 荐购
1670 绿色创新驱动我国制造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理与模式研究 本书紧密跟踪产业经济学、生态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 基于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 系统梳理了绿色创新驱动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理论演进脉络, 构建了绿色创新驱动制造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理模型。 林寿富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F426.4 58 0 荐购
1671 大数据驱动的协同制造机理及支撑技术研究 本书针对制造企业在订单获取、生产运作、制造执行、过程控制、支撑工具等阶段协作松散、生产周期长、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 通过研究大数据环境下的协同制造机理, 突破开发大数据支撑工具集、主动制造、分布式生产计划、制造资源优化配置、柔性作业计划和动态调度等关键技术, 研究基于大数据和知识融合的协同制造机理, 实现复杂产品研制过程中数据、规划、运作、执行及控制等阶段的协同, 提高资源利用率, 缩短制造周期, 实现均衡化生产的需要。 王萌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F426.4 69.8 0 荐购
1672 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从低端同构到协同集聚有序升级的路径研究 本书以长三角制造业低端同构现象为切入点, 探寻以制造业协同集聚为目标的有序升级路径。在合理选择产业同构测度方法的基础上, 对长三角制造业低端同构现象进行了考察。在产业细分与区域细分条件下, 深入分析了制造业的低端同构现象。深入探讨了长三角制造业低端同构与主要影响因素、经济效益、增长趋同以及产能过剩的关系。分别考察了长三角地区内部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地区间的协同集聚现象及其与低端同构的关系。评价了长三角制造业有序升级水平, 并分析了有序升级与低端同构、协同集聚的关系。给出了长三角制造业升级的目标取向和协同升级的路径。 王志华著 中国社会出版社 F426.4 95 0 荐购
1673 “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机理与路径研究 本书通过对四次工业革命、各国先进制造业与“互联网+”相关发展战略进行梳理, 立足当前及未来“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情况, 深入剖析“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机遇和升级的必然性; 以制造业结构升级规律以及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规律探索为主线, 在系统梳理前沿文献基础上, 利用历史分析与对比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进一步研究“互联网+”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机理与路径, 试图为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变身制造业强国提供决策的理论基础与政策工具选择。 刘淑萍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F426.4 68 0 荐购
1674 中国制造业规模与结构的时空演化及耦合协调研究 本书立足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历史实践与未来需求, 从经济地理学的空间视角出发, 尝试性地对中国制造业规模与结构的时空演化及耦合协调进行系统研究, 包括探究中国制造业规模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规律、评价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态势及其影响因素, 以及探索规模与结构间耦合协调关系的演进态势及空间结构特征等。 李建新, 梁曼著 经济管理出版社 F426.4 78 0 荐购
1675 协同演化视角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实证研究 制造业是推动中国实体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 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集中体现出国家整体的综合实力。现阶段, 制造业发展仍面临产品附加值低、创新能力薄弱、高端人才匮乏等诸多现实问题, 而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有效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强化生产价值链的核心环节, 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效依托。与此同时,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从制造业内部生产部门独立发展起来中间性投入产业, 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是生产性服务业能够繁荣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从产业协同演化发展的视角出发探寻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间互动演化过程中的规律和特征, 能够为揭示两产业间复杂演化过程提供独特的视角, 有利于深入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机制问题。 张欣钰, 李阳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F426.4 68 0 荐购
1676 信息化视阈下的精益生产管理研究 本书共分为七章, 内容包括: 信息化视阈下中国制造业发展概况、精益生产概述、精益管理、信息化视阈下的精益生产工具、信息化视阈下的精益质量管理、信息化视阈下的精益设备管理、信息化视阈下的精益生产绩效管理。 贺晓辉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F426.4 45 0 荐购
1677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绩效变化和溢出效应: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实证分析 本书以中国汽车行业为例, 从产业链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产业的发展。从20世纪末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绩效变化出发, 分析这一绩效变化如何纵向溢出到整车行业。结果发现, 零部件行业的技术进步不仅与整车行业的自主发展能力息息相关, 同样关系到整车行业的市场势力。 谭诗羽著 经济管理出版社 F426.471 78 0 荐购
1678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本书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出发, 结合我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需要, 探讨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探索与发展过程, 分析了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选择现状和演进轨迹, 将基本模式区分为生产性海外投资模式和非生产性海外投资模式, 细分了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的三个层级和八项种类, 并逐项分析了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各项模式的种类与特征。本书围绕汽车企业对外直接的模式选择、区位选择、战略选择及主要风险, 从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个角度阐述了详细的对外直接投资参考原则和建议。 刘刚著 吉林大学出版社 F426.471 58 0 荐购
1679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论 本书是一部全面论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学术专著, 共分上下两篇。上篇的时间跨度为1920-1978年, 主要论述中国汽车工业早期历史中形成的各种模式, 探究该产业历史结构的转换以及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下篇主要描绘1978-2008年中国汽车工业成长的历程, 并在经济史的研究框架下分析若干理论问题。本书一方面以时间顺序来安排篇章结构, 力图展现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 做大做强的发展脉络, 另一方面主要采取专题式探讨, 即通过特定的理论聚焦, 来选择合适的个案, 进行指向特定问题的深度分析, 以此来满足经济史研究的历史与理论之结合。 关云平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F426.471 158 0 荐购
1680 SUV绿皮书:中国汽车SUV行业发展报告 本书内容共包括五个部分: 市场篇、企业篇、产品篇、前景篇、企业案例篇。本书首先分析了海外以及国内SUV市场情况, 并总结了SUV市场格局的变化特点; 其次对合资汽车企业和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业务状况以及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和介绍, 对小型SUV等SUV细分市场及产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再次, 阐述了存量市场状态对SUV竞争态势的影响, 以及双积分政策、“一带一路”倡议给企业带来的发展机遇; 最后, 对奥迪SUV、长安SUV、北京越野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案例介绍。 汽车评价研究院编著 经济管理出版社 F426.471 79 0 荐购
页码:84/289页  每页: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