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订目录:正价251022(3839条)记录数:20返回征订目录
题名 摘要 责任者 出版信息 分类号 价格 荐购人数 荐购
281 养老项目全过程咨询服务与智慧养老应用实践 本书系统介绍了养老建筑设计及服务体系,以及智慧养老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内容涵盖养老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需求分析、服务策划及主要内容,现代养老建筑适老化设计的关键指标与技术,适老化过程管控,以及交付要求。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当前及未来智慧养老技术的应用前景。整体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便于读者全面理解养老建筑与服务的各个方面。 刘印主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D669.6 88 0 荐购
282 数字化时代农村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研究 本书共分为6章,主要介绍了农村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现状描述、农村空巢老人社会支持影响因素分析、农村空巢老人社会支持因素解读路径、纾解农村空巢老人社会支持困境的因应策略等内容。全书将农村空巢老人放置在网络化社会框架内,基于不同分期要求从现象与成因上探讨他们留守农村生存境遇总体性表达、类别化表征以及数字化困扰等社会支持不足问题、分期异同所在,并据此提出应对策略,旨在帮助农村空巢老人较快较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生存模式,过上幸福自在的晚年生活。 陈继著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D669.6 42 0 荐购
283 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撷英:第二辑 本书是《中国当代政治史研究撷英》系列论文集的第二辑,由以下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特邀论文;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是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国当代政治史年会部分特邀和人选论文。这些论文的内容既包括对党的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等重要学术议题的探析,也有对政府职能转变、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等具体问题的阐释,反映了近年来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的研究动态和最新成果。 李正华,张金才主编 当代中国出版社 D69 98 0 荐购
284 秦制两千年:封建帝王的权力规则 本书选取了中国古代从秦代至清代这两千多年里的16个历史横断面进行论述,讲述了商鞅之道与韩非之术如何构造出秦帝国,此后的历代王朝依着这条路径在一直不停地走下去。无论历史怎样向前,王朝的统治者们对“理想国”和“理想民”的追求却一如既往。可以说,用商鞅、韩非之道治国,而讳言自己是商鞅、韩非的信徒,是古代中国两千年秦制时代的常态。 谌旭彬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D691 88 0 荐购
285 不验辄死:秦汉时期的方术、谶纬与政治文化 本书主要关注方术和谶纬因何能够影响秦汉时期的政治运行和制度建设,以至于秦汉政治文化充满神秘之特色,着重对秦汉政治文化神秘特质的研究。通过探讨谶纬的应验方式和应验逻辑,认为包括巫术和方术以及谶纬在内,各类神秘数术的影响之所以能够波及社会整体,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在特定情况下被认为能够验证,尽管这种验证方式是充满各种偶然以及刻意人为因素的,但各类巫师和方术士总能够有办法让人们相信他们的技术是能够验证的,显然这也是数术在中国历史上留存几千年之久的根本原因。 董涛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D691 68 0 荐购
286 画龙:西方传世影像里的中国形象 本书共三卷。该书从宏观层面将西方的中国形象分为1500—1800、1800—1900、1900—1949三个大的阶段,以各个历史时期西方传世的各类影像资料(包括插图、绘画、版画、艺术图案、漫画、招贴画、摄影、电影等)为对象,分析这些影像背后映照的西方中国形象的变迁,旨在为现实提供历史的借鉴和启示。作为西方审视中国的重要载体之一,流传至今的海量影像无疑成为透视西方“中国观”的一扇窗户。回望历史不难发现,自地理大发现以来,中西方的交流交往日益密切,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观看”彼此的具象化。时至今日,国家形象的研究、传播、塑造等课题已成为当代中国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毋庸置疑,研究西方中国形象演变历史,把握不同时代西方塑造中国形象的特点,有助于我们重塑中国形象,扭转西方对中国形象塑造逻辑的错误认识。 杨红林著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D691 158 0 荐购
287 清代湘西凤凰、乾州、永绥三厅治理研究 本书从清初湘西苗疆社会秩序与政治认同基础的确立,苗疆“开辟”,苗疆屯政,苗疆社会之基层组织、集场与书院,苗疆祭祀之文化象征等而观,认为清代凤凰、乾州、永绥三厅之治理叙事及国家认同建构,展现了“大一统”国家建构过程中国家与地方力量的多重用功,反映了清代湘西苗疆之国家化进程情状。或谓清代苗疆之治理、一统的国家建设、地方的政治与社会秩序要求,不仅规约边地社会的治理模式,同时塑造了各族民众心理,趋向一体的政治文化与国家认同,为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重要历史要素。 暨爱民,刘卫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D691 89 0 荐购
288 乾纲独断:康乾盛世的帝王心术 本书从言官制度的视角,通过对其身世沉浮的展现,观察了清朝皇权和官僚政治之间的关系,重塑了清代,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历史叙事,通过对这一时期雄才大略的君主和身世浮沉的言官的鲜明对照,解读这个既振奋也沉寂的朝代。作者以宏观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历史,跳出历史的局限来反思历史,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见解。 林乾,句华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D691.2 79 0 荐购
289 渤海国政治制度研究 本书对渤海国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朝唐制度、外交制度、交聘制度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在尽可能穷尽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历年出土的金石碑刻与考古学材料展开研究,力争最大程度地还原渤海国政治制度的原貌。同时重视搜集中、日、朝、韩、俄等国内外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各种观点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讨论,体现了作者们较强的国际视野,将渤海国政治制度研究推进到新的学术研究层面。 程妮娜等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D691.21 99 0 荐购
290 孝宣之治:汉家制度与西汉中兴 本书以汉宣帝刘询的生平经历为经,以西汉王朝中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为纬,详尽叙述了汉宣帝刘询统治西汉王朝时期的“孝宣之治”,全面分析了汉家制度的形成机制和西汉中兴的成因,以及汉代“霸王道杂之”的治国理念与国富民富的实践轨迹,直接呈现了西汉王朝中兴时期的行政、学术、军事和外交的诸多局面,侧面展现了古代大一统中国的历史运行机制如内外朝制度、经济运行路径、国家治理理念、思想文化形态及其特征等,深度剖析了西汉的制度生成与运作基本脉络及其对后世两千年的深刻影响。 曹胜高著 现代出版社 D691.21 78 0 荐购
291 唐代贬谪制度与相关文体研究 本书以制度研究为切入点,结合“礼”“法”“权”三大因素对贬谪概念进行界定,详细考察了唐代贬谪制度的相关情形,大体恢复了唐代贬谪制度的全貌,这是对以往相关研究的深层推进。全文共分五章:第一、二、三章为具体的制度研究,第四、五章则主要分析与贬谪制度相关的两种文体:一为贬谪制诏,一为贬谪官员谢上表。这两种文体的研究乃贬谪制度在文本层面的具体落实,既体现出贬谪制度权威性及其背后的礼制文化旨趣,又反映了在此政治环境中的士人内心既依赖又畏惧等种种对皇权的复杂情绪,彰显出唐代士人独特的人格。 段亚青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D691.21 98 0 荐购
292 风雅与狂欢:明朝人的极致生活 本书围绕明代人的生活展开,从吃穿住行、文化娱乐、民间信仰等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明代社会的艺术审美和文化风貌。明代社会生活的演变,书中提到,明代初期由于朱元璋的严格控制,社会生活较为压抑。然而到了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逐渐开放,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书中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展现了明代人如何打破礼法束缚,追求极致的生活艺术。生活细节的极致追求,书中详细描述了明代人在饮食、服饰、建筑、娱乐等方面的极致追求。例如,明代人对美酒、美食的热爱,以及对服饰时尚的独特见解。 袁灿兴著 团结出版社 D691.9 68 0 荐购
293 揭开神秘的面纱:上古华夏妇女与婚姻 本书主要介绍上古时期的两性起源与关系变迁。上古时期,女子曾为社会维系之关键,是社会最显性的存在。至夏商周,妇女在社会中地位逐步丧失,女性在社会中渐隐而难为后人所知,在此背景下,婚姻中女性的自主权也一步步丧失,渐变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个中过程,扑朔迷离。郑慧生先生据史料而大胆假设,小心考证,从女性视角出发对上古神话、夏商周文献遗存进行了颠覆式的解读,剥开了历史层层迷雾,还原出上古时期华夏妇女的真实生活和婚姻演变过程,新见迭出,至今仍有振聋发聩之效。 郑慧生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D691.91 79 0 荐购
294 先秦人的日常时光 本书包括71篇文章和200幅古文物图版,对160个甲骨汉字进行解读,同时援引《诗经》《楚辞》《尚书》《论语》《孟子》《左传》《礼记》《考工记》等典籍论证,解析几千年来的中国历史文化演进脉络。这些象形文字的一笔一画,皆是历史的记忆刻痕,隐含了先民的智慧,描绘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细致与深度。 许进雄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D691.93-53 98 0 荐购
295 媒介·空间·事件:当代美国政治视觉修辞研究 本书从“所有形式的传播都是修辞性的”认知出发,图像如何以修辞的方式作用于观看者为基本问题。将政治视觉修辞看作一种建构社会现实的手段和一种象征性行动,具体分为统治与劝服、出场与表演、回忆与记忆、对抗与抵抗。在具体研究对象上,分为视觉化的媒介文本、空间文本、事件文本,不同的文本形态对应不同结构作用和修辞方法。 袁雪著 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D771.2 58 0 荐购
296 政治极化:21世纪美国政治的新现实 本书是对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美国政治极化研究的全面盘点和阶段性总结。全书围绕何为政治极化、美国的政治极化何以产生且有何影响、未来趋势如何等问题展开。本书共分五编,从“政治极化的多维呈现”“政治极化的经济与制度根源”“政治极化的文化与技术根源”“政治极化的民主后果”“政治极化的可能走向”等五个方面,对政治极化这一美国政治的最新变化和显著特征进行了深入阐释和全面剖析,立足古今中西、文明互鉴的视角,通过对美国政治文明演进的观察和思考,为中国的当下和未来提供借鉴和启迪。 庞金友主编 天津教育出版社 D771.2 108 0 荐购
297 全球中国:区域国别学的跨学科探索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探讨了区域国别学的相关理论,该学科在世界范围内、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必要性,以及中国区域国别学的科学定位、方法论创新和全球意义。第一部分“跨学科探索”收录了吴小安、谢湜和欧阳琳浩、梁永佳、谢韬、刘少楠和许亮等学人的五篇论文,指明区域国别学的跨学科特色,不仅从宏观的全球化视角梳理了中国区域国别学的处境,又有近代通商口岸(谢湜和欧阳琳浩)、人类学(梁永佳)、非洲问题(刘少楠和许亮)等微观案例和概念解析,为中国区域国别学的发展提供指导性启示。第二部分为历史学的探讨,收录有吴小安、张杨、程美宝、祝湘辉和李晨阳等人的四篇论文,对中国区域国别研究学科建设和实际研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通过相关概念、东南亚史研究和美国实践的参考等,指明中国区域国别研究可能的路径选择。第三部分为圆桌讨论和个人访谈,收入了针对吴小安2023年作品《区域与国别之间》的相关研讨会实录和部分访谈。 吴小安主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D81 79 0 荐购
298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友好城市建设地方实践:以广西为例 国际友好城市(友城)作为增进友谊、深化合作与文明交流的关键平台,对国家发展大局及地方经济社会进步具有深远影响。广西友城工作历经四十余年,取得了丰硕成果,友城网络遍布全球,尤其在东盟地区表现突出,为服务国家外交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也面临着发展不均衡、实质性交往不足等问题。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一带一路”倡议为广西友城合作提供了新方向、新空间和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为此,本文基于习近平外交思想,结合学者研究成果及云南省、广东省、江苏省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八条推动广西友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旨在优化布局以助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因地制宜推进各地友城协同发展,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确保交往流程规范,构建资源共享的“大友城”格局,丰富合作内容与形式以加速各领域发展,强化要素保障提升友城工作效能,并加强宣传塑造包容并蓄的广西品牌形象。 唐甜薇著 研究出版社 D822.2 69 0 荐购
299 中西交通史 全书以时代为顺序,上自先秦,下至晚清,系统而全面地对古代整个中西交通历程、渊源、演变及相互影响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向达学贯中西的学术素养、扎实的史料基础和注重文献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向达著 重庆出版社 D829 48 0 荐购
300 烽火逐鹿:巴尔干军事史话 本书紧紧围绕“历史”、“军事”和“巴尔干”三个维度形成的立体坐标系构建并展开。在历史维度上,以时间为标尺全书共分七章,将巴尔干军事历史粗略地划分为七个时期进行阐述;在军事维度上,以重要战争和冲突为主线,其中涉及到战略战术、武器装备以及军事条约等与军事相关内容;在地理维度上,本书以巴尔干地区为研究范围,不包括土耳其但包括土耳其的欧洲部分。 张北晨著 五洲传播出版社 D854 98 0 荐购
页码:15/166页  每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