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
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一种历史性的解读 |
马克思与蒲鲁东的思想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一个基础性议题。在马克思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蒲鲁东理论中的积极因素对于马克思的早期思想转变具有不可忽视的先期影响;而随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蒲鲁东的理论缺陷则充当着马克思不断磨炼其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参照。本书稿基于新文献推进对马克思与蒲鲁东思想关系的深层解读,以历史性的视角深化对马克思与蒲鲁东的思想关系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创立发展历程的认识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 |
陈铮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A81 |
128 |
0 |
荐购
|
| 2 |
|
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研究:以整体性为视域 |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文本作为依托,遵循马克思主义发展逻辑,根据马克思主义在不同阶段的批判理论,阐释其批判的缘起、内容和整体性指向。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演进过程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确认,批判理论的各个环节是紧密衔接和环环相扣的整体,前一环节的批判是建构后一环节批判内容的基础和前提,后一环节的批判内容则是对前一环节批判的进一步深化和完成。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围绕人类解放的终极价值追求展开的各个环节的批判,在内容和逻辑上表征着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在整体性视阈下研究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李冰著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A81 |
98 |
0 |
荐购
|
| 3 |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中国” |
本书从经典文本的整体关联性入手,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有关中国问题的论述作为一个研究整体,在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结合中,深入考察了经典作家“论中国”的形成情况,揭示了中国问题在经典作家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经典作家超越西方中国观的根本所在;系统化地梳理和阐释了经典作家在有关中国的六个重要问题上提出的重要思想和观点,并结合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挖掘了这些重要思想和观点的现实启示。 |
徐芹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A811 |
99 |
0 |
荐购
|
| 4 |
|
马克思私有财产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
本书主要是对马克思私有财产理论的阐述和分析,围绕马恩经典著作阐明私有财产的历史演变、私有财产的积极构成、私有财产的本质澄明、私有财产积极的社会批判、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历史逻辑以及私有财产批判的当代价值,呈现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批判逻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彻底批判。马克思对私有财产权的批判既有哲学批判,也有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前者主要存在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后者主要存在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及之后,特别是《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它们共同揭示了私有财产权不是自然权利,而是基于市民社会的权利。 |
刘秀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A811.66 |
79 |
0 |
荐购
|
| 5 |
|
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 |
本书是介绍马克思教育思想的专著,全书分九章,从教育社会性质、人的全面发展、教师劳动属性、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经济思想与教育、自然科学与课程、道德与道德教育等方面分析了马克思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实践及面临的挑战,体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深度。本书特设导读部分,简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相关研究的新发展、新成果与时代价值。 |
王焕勋主编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A811.67 |
88 |
0 |
荐购
|
| 6 |
|
南方谈话文本的哲学意蕴及时代价值 |
本书着重研究了南方谈话文本的哲学意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建设的贡献和意义,分析和阐释了南方谈话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对进一步研究和认识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重要的时代意义。 |
张心亮著 |
安徽人民出版社 |
A849.164 |
88 |
0 |
荐购
|
| 7 |
|
“杠”出美丽新世界:哲学与社会正义的对话 |
本书教读者面对热点话题,如何保持清醒头脑进行思考,进而展开自己的论据,形成自己的观点。书中以女权主义等现代社会大众热议话题为切入口,直击这些关系的核心,试图用哲学拆解这些问题,检视各种说词背后的假设,让读者突破思考盲点,寻求理解与对话的可能,并能像一份漂亮的数学答卷一样,对问题进行抽丝剥茧、逻辑缜密、充分周全、令人信服的作答。 |
(英)阿里亚娜·沙维希(ArianneShahvisi)著 |
文汇出版社 |
B |
76 |
0 |
荐购
|
| 8 |
|
思想与时代:第2辑:全球语境下的哲学 |
编者认为,全球语境给哲学反思提出了三个要求。其一,对任何一种思维范式和哲学进路的局限性的充分且清醒的意识;其二,对于任何一个文化传统的独特性和其在历史上形成的自足性的完全尊重;其三,作为人类整体责任的哲学反思是一个开放的过程,而不是以某种目标为导向的规约和固化。本辑《思想与时代》将重点关注这三个问题,邀请国内主流学者来进行笔谈,一起讨论这些问题。 |
孙周兴,王俊主编 |
商务印书馆 |
B-53 |
108 |
0 |
荐购
|
| 9 |
|
文明互鉴的时代哲思 |
本书是对第一届与第二届湘潭大学碧泉青年哲学论坛优秀获奖论文的汇编收录。湘潭大学碧泉青年哲学论坛依托于湘潭大学研究生院、教务处及碧泉书院主办,面向湖湘地区高校在校学生征稿。两届论坛共计收入110余篇稿件,由碧泉书院教师以及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南大学、安徽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的数十位外校专家共同组成评阅小组。本书从获奖作品中优中选优,收录了湖湘青年哲学学人在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二级分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充分反映了湖湘尤其是湘潭大学学子的学术水准,是湘潭大学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构成。 |
刘牧,罗伯中,周骅主编 |
湘潭大学出版社 |
B-53 |
49 |
0 |
荐购
|
| 10 |
|
自然、权利与正义 |
本书共分五部分:论古典自然法的特质;论自然权利的不完备性;说人权内外;正义;文选。主要内容包括:作为问题的自然法;神法、永恒法与自然法;古典自然法的宇宙论基础;理性的不同内涵;来源上的阙如等。 |
陈志敏著 |
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 |
B0 |
68 |
0 |
荐购
|
| 11 |
|
现代性背景下的交往异化问题研究 |
本书阐述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即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以及人同人相异化,异化劳动的落脚点已经触及交往异化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现代社会阶段,马克思所揭示的异化现象以人对物的依赖性为表现形式呈现,其实质却是人与人交往的异化更加普遍,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弊端。现代性危机体现在诸多方面,但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最深层的异化就是交往的异化。所以,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坚信,马克思提出的异化理论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意义。本书比较全面地阐述交往异化的概念、表现形式、负面效应、导致交往异化的原因、如何克服交往异化等问题,尝试在理论与现实交织的层面上对交往异化问题进行综合性和总体性的研究。 |
赵慧著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B0-0 |
98 |
0 |
荐购
|
| 12 |
|
坚持问题导向 |
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的理论基础切入,聚焦于为解决新时代面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问题而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探讨了“坚持问题导向”对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意义,勾勒出在新征程上增强问题意识、提高能力水平的实践路径,力图呈现出“坚持问题导向”的三重逻辑——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创作出研究“六个坚持”之“坚持问题导向”的理论读物。 |
颜晓峰等著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B0-0 |
88 |
0 |
荐购
|
| 13 |
|
领悟“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道 |
本书深刻剖析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系统阐述了其在治国理政、理论创新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本书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不仅强调求实、辩证、实践、社会结构与过程、人本等核心思维,还鲜明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逻辑与最新成果,揭示了其学理化与哲理化精髓。同时,本书还将其作为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框架,展现了其广阔的全球视野和深刻的人类情怀。 |
韩庆祥,张健著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B0-0 |
68 |
0 |
荐购
|
| 14 |
|
意义的迷失与追寻:当代生活世界的价值哲学批判 |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生活世界中个体所面临的意义迷失现象,并从价值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感到精神空虚、生活乏味,对社会现实深感失望,从而陷入了一种意义迷失的困境。本书通过详细阐述这种迷失的根源与表现,揭示了当代生活世界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
晏辉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B018 |
128 |
0 |
荐购
|
| 15 |
|
共同体与价值共识:基于马克思价值哲学的考察 |
本书厘定了共同体、价值共识以及价值共识基础的概念,梳理了共同体观念变革与价值共识追寻的历程,分析了价值共识的时代状况以及多元社会价值共识诉求的困境与根源,对马克思关于虚幻共同体批判、价值共识基础建构的思想做了探究与阐发。在此基础上,对共同体与价值共识的关系、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机制做了学理的研究与阐发,对深化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研究,推进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与建构,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
马瑞科著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B018 |
128 |
0 |
荐购
|
| 16 |
|
重新发明工作 |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围绕“新工作机制”展开,主张打破传统的、以岗位为基础的工作模式,通过解构和重构工作元素,提升组织的敏捷性和适应性,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新兴技术的挑战。本书不仅为管理者提供了应对未来工作挑战的理论框架,还为组织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实践指南。 |
(美)拉万·杰苏萨桑,(美)约翰·布德罗著 |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B026-49 |
109.9 |
0 |
荐购
|
| 17 |
|
古典儒学的生存论阐释:2版 |
本书以“思”与“在”的关系为中心,基于生存论与智慧学的统一,对孔子及《论语》《孟子》《荀子》《大学》《中庸》《易传》,尤其是其典型章节、典型论述的生存论意义,进行了深入的解读、阐释,富含作者的沉潜思考。相对于2014年八个章节的安排,增订本增加了三章,加入了荀子哲学和《大学》思想的阐释,使得“古典儒学的生存论阐释”内容更加丰富完善,展示出相当的理论与学术价值。书稿尝试将生存论的视角引入古典儒学的解读中,为理解儒家经典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具备一定的学术创新性与出版价值。 |
郭美华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B086 |
68 |
0 |
荐购
|
| 18 |
|
诺曼·莱文视域中的马克思恩格斯关系 |
本书以马克思恩格斯关系为主线,并以黑格尔为中介,试图发掘N.莱文“马恩对立论”的形成过程、揭示其理论背景与思想渊源以及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并融合四种关系模式:即“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视黑格尔为其隐性逻辑;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祛除‘黑格尔的幽灵;西方马克思学力图基于纯粹的文本考据还原二者关系的原貌;新辩证法学派致力于重审《资本论》与《逻辑学》的内在关联”以期对N.莱文思想的理论前提、思想实质、理论目标以及理论方法等进行系统研究和阐述。将莱文的思想理论置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背景中,试图在当代视域中对N.莱文的思想进行理论定位,分析其理论内涵与得失。 |
袁芃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B089.1 |
98 |
0 |
荐购
|
| 19 |
|
与诸神相伴的夜晚 |
本书总共分为七个章节,记录了七个夜晚的对话,对话的开场者是宙斯,对话者有奥林匹亚诸神,有政治家阿尔喀比亚德、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恺撒,希腊哲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第欧根尼,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等等,对话内容包括亚里士多德论英国的专业化,第欧根尼与柏拉图论托尔斯泰、易卜生、萧伯纳,阿尔喀比亚德论英国的妇女、恺撒论下议院,阿波罗与狄俄尼索斯在英格兰,苏格拉底、第欧根尼、柏拉图论宗教等几个方面。 |
(英)埃米尔·赖希(EmilReich)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B1 |
49 |
0 |
荐购
|
| 20 |
|
思想的手法:如何“做中国哲学” |
“中国哲学”缘起百余年来中西文明互动的历史背景,它的性质、内容及方法等问题,与传统学术现代转型和哲学的自我省思相连。2015年,陈少明出版《做中国哲学》,尝试克服西方哲学定式和形而上学预设,并基于本土经验直面现实问题进行哲学建构,以此回应学界长期存在的“中国哲学合法性”“该中国哲学登场了”等关切。2021年底,三十余名来自不同研究领域、兼具中西学术背景的学者会聚“做中国哲学:思路、方案与实践”工作坊,就当前中国哲学的更新和活化、中西哲学的交融和转化等问题进行对话;本书收录其中文章及相关讨论、访谈等二十余篇,集中展示当前学界在探索有生命力和世界视野的中国哲学上提出的新思与新解。 |
陈少明等著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B2 |
69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