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1 |
|
中国农村贫困老年人照护体系研究 |
因应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综合部署和战略发展, 国家部委的研究机构责无旁贷直面发展所需攻坚克难的问题, 我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 同时也面临着国家综合治理上的各种复杂问题, 而先透彻了解这些问题是一切行动的出发点, 是为了更有效地从综合治理的角度上制定社会系统工程的科学化解决方案。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在我国的社会保障、养老、社区发展、城市贫民等问题上进行针对性调研并逐步取得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 根据我国当前发展的规划和基本政策, 对研究成果进行方向性的综合规划, 使之更完整/更具体系性和逻辑性来呈现给读者和国家各机关部委, 综合为国家政策实施、战略发展献计献策。 |
主编安超 |
研究出版社 |
D669.6 |
62 |
0 |
荐购
|
| 462 |
|
精神保障:农村老年保障的新视域 |
本书紧扣我国老龄问题的现实, 跳出纯经济 (物质) 视野来讨论老年保障问题, 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与精神文化生活, 提出建立超越“情感慰藉”的老年精神保障机制。该书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 客观描述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精神需求和精神文化生活, 系统讨论了农村老年精神保障的概念、原则和基本框架, 主张老年保障体系是物质保障和精神保障的统一, 建立老年人精神关怀机制来引导和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 是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和老年群体社会管理的可行选择。 |
周绍斌著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D669.6 |
85 |
0 |
荐购
|
| 463 |
|
中国养老公益发展研究:基于“雨花敬老公益”实践的思考 |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养老思想、养老制度、养老机构三方面对中国古代养老文化的历史进行梳理并挖掘其精髓, 以期为化解当今养老公益面临的困境提供一些启示。第二部分对当代中国养老公益事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并且以“雨花敬老公益”作为社会公益组织探索养老模式的典型案例, 通过剖析“雨花敬老公益”在发展居家养老有益补充模式、社区邻里互助养老模式、家庭互助机构养老模式、心灵养老模式和智慧养老模式的理念与实践, 为解决中国当代养老公益面临的困境提供启示。第三部分“以史为鉴”, 从敬老思想理念缺失、养老政策制度有待完善、养老职能机构公信力有待提高这三个角度剖析中国养老公益尚存的问题。第四部分在借鉴中国古代养老文化、发达国家养老模式、雨花敬老公益事业的基础之上, 提出了中国养老公益未来发展建议。第五部分针对如何科学合理地孝养老人提出了中国养老公益的未来展望。 |
王爱群, 张茗, 王艺霖著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D669.6 |
98 |
0 |
荐购
|
| 464 |
|
PPP模式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研究 |
本文以老龄产业为研究对象, 将PPP模式引入老龄产业的发展和建设中, 尝试以PPP模式的自身优势和先进经验更好地推动老龄产业的发展。文章以人口老龄化问题为切入点, 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 介绍了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情况以及我国和发达国家及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现状,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研究老年问题的意义。基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 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概述了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情况。通过对公共产品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契约理论的阐释分析和PPP模式相关概念的综述, 以及介绍国外PPP模式进入老龄产业的情况, 分析了PPP模式进入老龄产业的具体实践。在借鉴国外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上, 探讨了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针对国内外新的养老技术、理念和政策进行研究之后, 以福建省闽清县为例, 探讨了混合福利视角下闽清县养老服务政策。最后,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促进PPP模式更好地应用于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包括明确定位, 做好老龄产业发展规划; 健全法律, 完善政策扶持体系; 加强管理, 规范老龄产业的服务标准和定价机制; 完善监督, 建立养老机构的行业评估 |
张韬著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D669.6 |
76 |
0 |
荐购
|
| 465 |
|
需求导向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碎片化的整合治理研究 |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 因此, 养老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围绕“养老服务需求差异化和供给碎片化之间的矛盾与公共治理的整体性和服务一体化发展趋势”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通过实地调查对我国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差异化、供给实践的碎片化和整合路径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 并在医养结合服务实践基础上, 建立了“产生背景--供需实践--碎片化问题--整合治理”的研究思路, 以期在整合运用各方面资源的前提下, 建立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来提高“医、养”相关服务主体的能力和服务供给效率。 |
涂爱仙著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D669.6 |
65 |
0 |
荐购
|
| 466 |
|
郑州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
本书通过详细介绍郑州市长期护理服务模式选择与效应评估、人员队伍建设、机构发展现况、体系建设、积分养老的构想和借鉴、管理体系的框架与建设、中老年人能力评估与信息化系统建设、“三社联动”参与长期护理服务的路径、日本老龄化应对中的地区综合照护体系等内容, 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了郑州市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建设, 希望通过总结这些政策, 对比供求实际, 找出下一步政策的着力点, 为构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夯实政策基础。 |
张盈华, 孙华, 王春涛等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D669.6 |
62 |
0 |
荐购
|
| 467 |
|
性别差异下的老年宜居环境营造 |
随着我国人口高龄化、高龄人口女性化的快速发展, 老龄化的性别差异特征将持续显现。我国适老化环境营建的基础研究与其量大面广的建设需求, 以及人性化的建设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差异特征的研究以差异化人群、差异化需求与差异化保障中实际效能的满足为目标。本书从性别差异作为切入点, 在论述老年人口性别结构演变态势的基础上, 延续性别空间这一建筑学科传统视角, 引入多学科老龄化性别差异研究的成果, 梳理其与空间环境营造之间的关系; 结合多项调研成果, 阐释在人体工学、社区户外环境感知与时空为设施室内环境感知与功能需求等方面性别差异; 对国外性别敏感型、性别专属型老年人居环境进行引介, 并探讨其在中国本土化的可能性。以期完善老年人居环境设计基础理论, 推动我国适老化空间计划和精细化设计发展, 并促进社会公正。 |
李向锋, 李晓明著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D669.6 |
69 |
0 |
荐购
|
| 468 |
|
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以基层为主导的嵌入式医养结合研究 |
本书在内涵界定与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 从服务角度对我国当前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优缺点、发展趋势等展开系统分析, 从供给与需求角度对以基层为主导的嵌入式医养结合理论依据、发展环境和实施路径进行剖析, 结合保障视角下以基层为主导的嵌入式医养结合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可行性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重点探讨以基层为主导的嵌入式医养结合研究在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层面的作用; 同时将理论与实践新进展有机结合起来, 选取丰富的典型案例和实证, 探索以基层为主导的嵌入式医养结合的可操作性。 |
何晓敏, 杜清著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D669.6 |
98 |
0 |
荐购
|
| 469 |
|
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机构配置:基于弹性城市理论视角 |
本书研究了长沙市在1949-2016年间的适应性循环过程及动力因素。针对处于开发阶段的阶段性适应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在需求远大于供给及市场化的背景下, 城市系统对需求压力的吸收机制是阶段性适应机制的核心; 充分考虑老年人需求的差异性、养老机构实际供给的复杂性, 综合运用定性、定量方法进行供需比较, 明晰了影响吸收效率的供给因素及其特征, 并进一步分析导致吸收结果的城市系统因素, 包含直接因素和根本因素两个层级, 为解释处于开发阶段的养老机构配置机制提供了具有系统性特征的新视角。并从促进适应性循环过程健康发展、提升养老机构吸收效率的角度, 提出城市系统的应对对策, 以促进机制优化。 |
欧阳虹彬著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D669.6 |
68 |
0 |
荐购
|
| 470 |
|
高龄者成功老化的影响因素及其行动策略研究:基于社会资本与休闲参与的社会体育学视角 |
本书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体育学等跨学科理论, 采取量性与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围绕生理正常、生理失常高龄者个人社会背景变量对社会资本、社群资本、休闲参与及成功老化影响进行研究, 揭示了高龄者不同生理功能群体 (正常与失常) 的社会资本、休闲参与、个体可控变量等影响因子对不同类型成功老化的影响机制。通过实证研究检测了这些关键因素对成功老化的预测力, 并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 创造性提出以生理、心理、社会、产出及生活满意度主观五个层面测试得分为依据, 完善了成功老化量表, 为我国未来开展老龄化研究提出了可供选择的研究工具。本书的出版将对高龄者退休生活的转换与调适、退休生涯稳定的生活经验对达成成功老化的作用、生理失能者实现成功老化的机制的揭示, 对解决高龄者休闲养老问题具有创新价值, 将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社区护理人员促进高龄者实现成功老化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与重要参考。 |
黎晋添著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D669.6 |
98 |
0 |
荐购
|
| 471 |
|
积极福利视角下残疾人就业保障研究 |
本书共六章, 内容包括: 绪论、残疾人就业内涵及国内外理论实践研究、残疾人就业现状与问题、积极福利思想与残疾人就业保障、对策建议、结论与展望。 |
王豪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D669.69 |
65 |
0 |
荐购
|
| 472 |
|
无障碍与服务设计 |
本书剖析国内外先进无障碍服务实践, 总结先进经验, 将服务设计这一新兴学科引入无障碍领域中, 系统性分析残障人群生活场景与具体问题, 建立无障碍服务设计相关原则。 |
孙聪, 饶雅云著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D669.69 |
70 |
0 |
荐购
|
| 473 |
|
河北社会发展报告:2020:2020版 |
本书立足于河北省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和政府社会发展职能部门的资料, 通过专家学者严谨科学的社会调查和科学研究, 全面展示河北省社会发展形势与趋势。 |
主编康振海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D672.2 |
128 |
0 |
荐购
|
| 474 |
|
转型期城市社会治理研究:民国山东城市下层社会调控透视 |
“下层民众生活史”的研究, 近年来在海内外学界很受关注, 而对于1911-1949年国内下层社会的社会调控问题的研究则甚为薄弱。作者利用西方社会学者关于社会调控的理论, 研究民国时期山东统治者对城市下层社会的社会调控, 民国时期山东社会转型期 (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时期) 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分层情况, 以及山东城市社会下层的状况: 同时研究了北洋政府时期、国民党政府时期、日伪政权时期对山东城市 (以所选取的五个城市为代表) 的管理。 |
郭谦著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D675.2 |
68 |
0 |
荐购
|
| 475 |
|
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20:2020版 |
本书由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等高校专家教授共同完成, 同时省委党校、省社科院、省社会心理学会、省社会学会的专家学者以及各级政府研究人员也参与了撰写, 省社科联“学界兴皖”应用课题组也与本书进行了充分合作。本报告客观反映了2019-2020年安徽社会的发展脉络, 剖析了安徽社会发展建设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提出了促进2020年安徽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望了安徽社会形势的发展趋向。 |
主编范和生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D675.4 |
128 |
0 |
荐购
|
| 476 |
|
汉口社会治理结构变迁与城市规划及建设模式演变研究 |
本书以汉口为研究案例, 分析汉口肇兴至1978年以来社会治理结构的历史变迁和规划建设的具体实践过程, 探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社会治理结构与城市规划关系谱系, 不但可以解密过去历史中规划的深层逻辑, 而且旨在探讨城市规划学科的一个重要问题--城市规划决策结构的问题。不同主体在社会运行框架里的“位置”关系不同, 从而产生不同的治理结构, 决定了社会的运行轨迹和规划建设模式, 本书力求“图式化”不同时期汉口的治理结构, 并最终提炼出规划决策的理想形构。 |
王刚 ... [等] 著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D676.34 |
86 |
0 |
荐购
|
| 477 |
|
西部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规范化建设研究 |
本书共有八章, 分别为: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合作治理视角下西部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与规范化建设的理论模型, 第三章合作治理视角下西部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研究, 第四章中国地方基层社会治理的合作效能评估, 第五章中国地方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与规范化建设研究, 第六章西部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与规范化建设研究, 第七章研究结论、讨论以及优化西部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与规范化建设的思考, 第八章理论贡献、研究局限和未来研究展望。 |
朱懿著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D676.7 |
95 |
0 |
荐购
|
| 478 |
|
明代政治史专题研究 |
本书共九章, 内容包括: 洪武政治舆论与制度、明代内阁政治的演进、明代的宦官制度、明代的礼制、明代官员的谥号、明代对辽东地区的管理、大礼议与晚明君臣关系等。 |
李佳著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D691.2 |
68 |
0 |
荐购
|
| 479 |
|
金代北京路地区研究 |
本书除绪论外, 共分五章编写。在充分吸收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探讨金代对北京路地区特殊的治理政策, 全面研究北京路地区的政区设置与治理机构、民族政策与治理方略、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边疆危机与军事防御、道路交通与区域互动关系等问题, 这对于展示金代北京路地区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作者尤其在对金界壕的修建与续修过程、区域经济与军事防御等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学术创见。对学术界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具体考察, 如职官设置、户口问题以及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等方面已有研究但尚需探讨的问题进行认真考辨, 对过去论及较少甚至不曾注意的治理对策、民族分布格局、区域文化问题进行详细论证, 有助于推动金代区域史研究的发展。 |
宁波著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D691.2 |
78 |
0 |
荐购
|
| 480 |
|
唐代职官管理简论 |
本书论述唐代职官的培养、选拔、任用、激励、考核的一般情况, 并试图用现代管理理念加以说明。全书共四章, 内容包括: 学校教育与考试管理、科举考试与职官选拔、职官的任用、职官的激励与考核。 |
张东光著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D691.42 |
78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