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1 |
|
新时代劳动教育教程:微课版 |
本教材是为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而编写的。全书分理论篇和实践篇两个部分。理论篇介绍了劳动及劳动观、劳动教育及其历史发展、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使命,实践篇介绍了开展劳动教育与日常生活、教学活动、社会实践和公益服务、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具体路径。 |
雷世平主编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G40-015 |
45 |
0 |
荐购
|
| 642 |
|
高职生劳动教育教程 |
本书从学校劳动教育现状和学生学习特点出发,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提高劳动技能,主要包括认识劳动、崇尚劳动、体验劳动、养成劳动、保护劳动等内容。通过对劳动的学习,综合发挥劳动课的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实践观,感悟劳动创造生活,劳动创造未来,正确认识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更加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理念。 |
柳连忠,孟涛,刘晓音主编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G40-015 |
39.8 |
0 |
荐购
|
| 643 |
|
劳动教育实践教程 |
本书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从新时代教育形势出发,结合当代学生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特征,从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两个方面设计内容,即理论篇和实践篇。理论篇内容包括“发扬劳动精神托起美好明天”“践行劳模精神砥砺奋进前行”“传承工匠精神坚守匠心品质”,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实践篇内容包括“家务劳动:生活自理我能行”“校园劳动:校园因我而美丽”“劳动创造社会价值”“积极投身志愿服务”“踊跃参加社会实践”“做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帮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帮助学生感受劳动创造价值过程,帮助学生增强产品质量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实践服务技能,帮助学生强化社会责任感,从而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真正有用的实际本领,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弘扬劳动精神。 |
蒋楠,张锋科,雷靖主编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G40-015 |
39 |
0 |
荐购
|
| 644 |
|
劳动教育教程 |
本书为老动教育学相关教程,作者调研小学劳动教育、中学劳动教育、职校劳动教育、大学劳动教育的共通性与学段性,以劳动素养作为全书第一篇章,按照学段序将小中大学劳动教育核心素养与实践指导等写进本书,作为我国劳动教育师资培养专项教材的先行先试。本教材特色亮点有二,第一,将我国大中小学各学段劳动教育的共通性以劳动素养进行梳理和提炼,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论、新时代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等知识点,明确劳动教育的核心素养所在。第二,对每个学段劳动教育课程进行劳动实践的指导,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学目标、活动设计、考核评价等具体内容,同时还进一步探索劳动实践的成果展示、评价机制、技能竞赛等活动的组织,长效落实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学生全面发展。 |
吕罗伊莎,王调品,刘桦主编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G40-015 |
44.8 |
0 |
荐购
|
| 645 |
|
劳动教育与工匠精神教程 |
本书主要包括劳动与劳动教育概述、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继承劳动模精神、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新时代校园劳动创建美丽和和谐校园。 |
姜正国主编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G40-015 |
39.8 |
0 |
荐购
|
| 646 |
|
大学生劳动教育教程 |
本书分为3个篇章,每篇3个专题,共9个专题。第一篇、第二篇侧重理论知识的普及和劳动素养教育,涵盖“培育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掌握劳动常识”“提升劳动素养”“提高职业劳动能力”等内容。第三篇为实践部分,包括生活劳动实践、生产劳动实践、服务劳动实践项目。 |
杨雪琴,周春兰主编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G40-015 |
39.8 |
0 |
荐购
|
| 647 |
|
人工智能视域下机器学习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
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研究的深度融合,已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产生深刻影响。本书从人工智能视角出发,详细阐述了技术赋能教育的应用方式和场景,介绍了数据预处理、有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等算法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大量真实数据案例展示机器学习在学业预测、学生分类、可视化分析等方面的应用,为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
郑娅峰著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G40-03 |
69 |
0 |
荐购
|
| 648 |
|
陶行知论乡村教育 |
陶行知论乡村教育。文章均选自川教版《陶行知全集》内的相关篇目。编者辅以导读及解读。 |
徐莹晖,徐志辉编写 |
四川教育出版社 |
G40-092.6 |
21 |
0 |
荐购
|
| 649 |
|
跨文化对话:第37辑 |
第37辑分为“跨文化学方法论专栏”、“中外文学交流史方法论”、“乡土与家国”、“跨文化研究院专题”、“对话论坛”、“侨易学”、“学术新探”、“文化随笔”、“书评”九个板块。共收入陈越光、金丝燕、王宁、陈力川等中外学者的文章49篇。其中“中外文学交流史方法论”专栏专门分卷讨论了17卷本《中外文学交流史》丛书各卷的研究特色、方法、对比较文学的开拓以及其不足。其他专栏则从跨文化的视角对社会学、文字学、城市学、哲学等等进行了比较文化研究。 |
乐黛云,(法)李比雄主编 |
商务印书馆 |
G40-53 |
79 |
0 |
荐购
|
| 650 |
|
跨文化对话:第41辑 |
《跨文化对话》第41辑共收入论文19篇,访谈1篇,书评1篇。内容涉及比较哲学、翻译学、文化研究、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突出了本刊的跨文化和跨学科视角,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作者多为年轻学者,文章研究的题目和领域更具有开放性和新锐性,体现了各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
乐黛云,(法)李比雄主编 |
商务印书馆 |
G40-53 |
79 |
0 |
荐购
|
| 651 |
|
跨文化对话:第43辑 |
《跨文化对话》是著名比较文学研究专家乐黛云先生主编的CSSCI辑刊。第43辑共收入特稿4篇,论稿12篇,简讯3篇,约20万字。本辑突出的特点是外籍作者的比例大幅提高,不但可以看到中英、中法比较文化研究,而且出现了中日、日法、中德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的研究。特别是法国学者对《围城》的法语译本的研究、日本学者对法国作家的研究,大大扩宽了跨文化、跨语种的文学研究视野,体现了本刊对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学科的深度扩展。第三届“汪德迈中国学奖”获得者文章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乐黛云,(法)李比雄主编 |
商务印书馆 |
G40-53 |
79 |
0 |
荐购
|
| 652 |
|
跨文化对话:第42辑 |
《跨文化对话》由乐黛云先生主编,是中法合办的期刊,正在往国际化办刊方向大力推进。第42辑共收入论文15篇,特稿6篇,约25万字。内容涉及比较哲学、翻译学、文化研究、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突出了本刊的跨文化和跨学科视角,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反映出各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法兰西学院中国学奖专栏专稿4篇,“跨文化导论”主题文章6篇等,都体现了辑刊立足于中法文化交流的一贯编辑思想。体现了本刊立足于国际学术交流,促进国际汉学发展的办刊宗旨。 |
乐黛云,(法)李比雄主编 |
商务印书馆 |
G40-53 |
79 |
0 |
荐购
|
| 653 |
|
跨文化对话:第40辑 |
《跨文化对话》40辑共收入论文20篇,访谈1篇,书评和简讯各2篇,首届“汪德迈中国学奖”专栏特稿8篇,共约30万字。“汪德迈中国学”奖由法兰西学院历史最为悠久的金石美文学院设立并颁发,可以看作是中法文化交流界的一件大事,本刊对此给予了特别关注,设立了专栏,介绍汪德迈先生的中国学研究成就以及颁奖典礼的各篇致辞。体现了本刊站在文化交流最前沿,介绍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最新最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的宗旨。 |
岳黛云,李比雄主编 |
商务印书馆 |
G40-53 |
79 |
0 |
荐购
|
| 654 |
|
跨文化对话:第39辑 |
《跨文化对话》第39辑包含“纪念饶宗颐专栏”“论稿”“文学动态:世界文学”“书评”“简讯”共五个专栏,共收入中法学者傅飞岚、提莱特、郑炜明、张沛等人共40篇文章。设有纪念饶宗颐专栏为本辑特色,这一专栏文章作者都是法国学者,从艺术理论、文化交流等角度对饶宗颐先生的成就和贡献作了深入阐释,令人耳目一新。其他专题论文,则以比较文学(包括经学、哲学)、比较文化为主要研究领域。 |
乐黛云,(法)李比雄主编 |
商务印书馆 |
G40-53 |
79 |
0 |
荐购
|
| 655 |
|
大规模在线教育中协作学习实时分析及可视化呈现 |
大规模在线教育中基于协作的学习能够对学习者提供重要的益处。面对不断增长的在线学习群体,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科学分析,辅助教师提供及时反馈变得尤为重要。本书基于过程分析的视角,从知识加工、行为模式、社交关系三个维度构建了在线协作讨论分析模型,对在线协作学习中的知识发展水平、交互行为规律,群组交互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基于该模型,设计了支持在线协作讨论过程分析的交互式可视化分析工具,为大规模在线教育场景下的学习监督、教学干预、预测诊断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
郑娅峰著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G434 |
69 |
0 |
荐购
|
| 656 |
|
爱与生命:大学生心灵成长之路 |
本书围绕爱与生命的主题,立足以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指导大学生心理成长,帮助大学生认识和关爱自己,在学习处理与他人、世界关系的过程中,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全书共四篇十四章,分别从“爱与心理成长”“关怀自己”“联结他人”“你与世界”四个角度出发,介绍了心理成长、爱、大学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心理咨询与个人成长,喜爱和欣赏自己、专注学习、管理情绪和压力,独处、与他人有效联结、建立亲密关系、性等,职业生涯规划、危机与死亡、意义和生命价值等内容。本书内容丰富,体例完整,在理论知识阐述的同时注重心理学方法的指导实践,对于大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具有积极意义。 |
刘取芝,吴红主编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G444 |
46.8 |
0 |
荐购
|
| 657 |
|
自助与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3版 |
本教材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做了修订与完善,内容包括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导论、适应心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健全人格的塑造、情绪管理、自我意识调适、人际交往与沟通、职业生涯规划、恋爱与性心理辅导、网络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团队合作心理辅导12章,力求更加贴近当代大学生实际,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本教材体例新颖活泼,内容通俗易懂,可读性、实用性、针对性、趣味性强,能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中有所领悟和收获。 |
方平总主编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G444 |
48 |
0 |
荐购
|
| 658 |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用教程:双色板 |
本书共分8章,内容包括绪论、高职大学生心理适应、学习心理、高职大学生情绪管理、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自我意识发展、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恋爱与性心理、人格发展等,基本涵盖了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 |
邓彦主编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G444 |
36 |
0 |
荐购
|
| 659 |
|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用教程 |
本教材将积极心理学相关的理论导入心理健康教学内容,通过对分课堂形式体现情境教学内容的积极取向,致力于通过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教材内容以增强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培养学生的自尊为主要内容,体现在课堂中的创设积极体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并利用积极的情感去正确认识课程内容,实现培养学生具有积极人格特质的积极效应。 |
周虹,姜乃绮主编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G444 |
42 |
0 |
荐购
|
| 660 |
|
教师职业规范与专业发展 |
本书稿为安徽省高师联盟联合编写的供师范生使用的专业参考书,为师范生报考教师资格的指导用书。本书稿从教育的法律法规、教育政策、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研究五个方面着手,系统阐述了教师职业规范与专业发展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如何做研究的方法。在教育法律法规中,谈到了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其他教育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在教育政策中,介绍了什么是教育政策,如何制定教育政策,并从不同的层次的教育视角出发,分别介绍了教师资格、教师职务、教师教育和教师聘任的政策,同时解读了“十二五”时期重要教育政策性文件,帮助读者从宏观层面上理解国家的教育政策。在教师职业道德中,从教师职业的演进说起,将教师这一职业的道德规范、教师专业理念和师德相结合,旨在引导健康、良好教师职业道德的践行。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介绍了一些案例,以增进读者对“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最后,通过介绍教育研究的分类、功能、过程以及中小学中流行范式的介绍,希望通过研究方法的改进促进教师的职业规范与专业发展。 |
王家云,辛治洋编著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G451.2 |
40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