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1 |
|
冶金工程学研究方法简明教程 |
本书共分七章, 主要内容包括: 高温冶金实验技术与设备, 试样的获取及物理性质检测方法, 高温冶金实验研究方法, 有色金属冶金实验研究方法, 现代先进仪器分析方法, 现代科技在冶金分析中的应用, 冶金综合实验研究方法, 冶金反应工程学研究方法等。本教材在继承传统冶金工程实验技术教材强调冶金基础理论、基本工艺技术及经典研究方法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教学课时安排, 精心提炼核心知识点。同时, 本教材紧跟冶金学科的研究前沿, 纳入了关键理论和关键技术的最新进展, 并通过四个综合案例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每章节末尾特别设计了思考题。 |
郭敏, 杨占兵主编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TF-3 |
58 |
0 |
荐购
|
| 1182 |
|
高超纯铁的制备与特性 |
本书系统介绍了高超纯铁 (4N-5N) 的特性研究和制备技术进展。书中描述了铁的特性研究进展, 展现了高超纯铁的典型应用情况。在高超纯铁的制备方面, 论述了铁的提纯原理和方法, 揭示了杂质元素的去除机理。具体论述大规模火法冶金生产3N-4N级高纯铁、湿法冶金生产电解铁、真空区熔法制备5N级超纯铁的技术。本书为高超纯铁的生产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
董瀚等著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TF5 |
108 |
0 |
荐购
|
| 1183 |
|
高性能难熔金属材料设计与制备技术 |
本书全面总结了难熔金属材料在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并预测了其发展趋势, 重点介绍了范景莲教授团队在纳米/微纳复合难熔金属基复合材料及其先进粉末近净形成形技术方面的开创性研究成果。难熔金属钨钼具有独特的性质, 是一种典型的军民两用材料, 在航空航天、武器装备、核能、微电子信息等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诸多领域有着重大需求, 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 随着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难熔钨钼材料的需求日益扩展, 对难熔材料性能和制备技术也提出更为苛刻的要求, 受到更为广泛的研究和关注。为使读者更好地了解难熔金属性能及其发展与应用。 |
范景莲著 |
科学出版社 |
TG146.4 |
198 |
0 |
荐购
|
| 1184 |
|
合金元素偏聚与析出对钢中α/γ界面迁移行为的影响 |
本书首先通过高精度实验系统研究了Fe-C二元体系中α/γ界面的迁移动力学, 导出了其本征迁移率大小, 为后续界面本征摩擦的可靠估算提供支持。接着结合实验与理论模型定量分析了含Nb低碳钢中相间析出碳化物对移动α/γ界面的钉扎作用, 阐明了其物理本质。最后对Fe-C-Nb模型合金的铁素体相变进行了深入探究, 揭示了元素偏聚与析出对钢中相变动力学的影响规律。 |
董浩凯著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TG161 |
79 |
0 |
荐购
|
| 1185 |
|
铝合金微弧氧化的疲劳性能及其优化 |
本书主要介绍了铝合金微弧氧化涂层的生长机理、微观结构、表面性能和疲劳性能, 以及涂层制备、微观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技术, 揭示了残余应力产生机理及其与微缺陷的物理关系。本书从微观结构表征和应力分析两个方面, 研究了铝合金微弧氧化疲劳性能的影响因素, 分析了微孔、裂纹、界面缺陷和残余应力及其松弛对基体疲劳性能的耦合作用机制, 构建了微弧氧化涂层铝合金疲劳损伤机理模型, 进而阐述了铝合金微弧氧化疲劳劣化机理, 并提出了基于微弧氧化涂层制备参数和工艺优化的疲劳寿命提升可行性方案。 |
戴卫兵, 李常有, 郭辰光著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TG178.2 |
89 |
0 |
荐购
|
| 1186 |
|
冷连轧机组多源激励耦合振动控制 |
本书内容讲述1992年, 作者所在的课题组开始研究冷轧机振动, 先后承担宝钢、首钢、马钢和涟钢等大型企业的冷轧机的振动研究, 从最初研究轧机振动本身诱发影响因素拓展到冷轧机和连铸机影响进行研究。找到了诱发轧机振动的多种振源, 依据不同振源提出并实施不同抑振措施, 解决了现场轧机振动难题, 为轧制高品质冷轧薄带钢提供了保障。利用对冷连轧机、平整机、光整机、单机架冷轧机和20辊轧机进行大量的振动现象测试和振动信号分析, 提炼出轧机振动的本质和特征。从认识模糊到逐步清晰, 验证了前道工序对后续冷轧机诱发轧机振动的规律, 丰富了轧机振动理论, 为解释轧机振动和抑振措施制定奠定了理论依据。冷轧机振动问题的解决为冶金行业冷轧机振动提供了一套解决方案, 同时也为其他行业复杂机电液系统的振动问题提供了可参考的思路。本书是课题组在现场30年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决工程问题的总结, 通俗易懂, 尽量减少繁琐的不实用的公式推导。 |
闫晓强著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TG335.12 |
99 |
0 |
荐购
|
| 1187 |
|
气体保护焊方法及应用 |
本书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融通了岗课赛证的技术技能需求, 介绍了气体保护焊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实际生产中典型项目节点的工艺操作流程, 包括气体保护焊安全与防护、熔化极气体保护焊及应用和手工钨极氩弧焊及应用三个模块共计十五个教学单元, 使学习者通过学习和训练, 理解气体保护焊基本原理、设备组成、焊接工艺等基本知识, 掌握气体保护焊工艺编制、设备运维、参数调节以及板板和管板的多位置焊接基本技巧、规范及操作方法, 能够让学习者获得气体保护焊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 具备气体保护焊方法的实际操作技能、典型结构焊接工艺编制和焊接质量控制能力, 胜任对应焊接技术岗位工作。 |
孙淑侠, 韩喆主编 |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
TG444 |
69.8 |
0 |
荐购
|
| 1188 |
|
MSC.Marc有限元分析及其激光焊接过程实现 |
本书针对MSC.Marc软件的使用与操作, 从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定义和发展历史、MSC.Marc软件的介绍以及具体工程问题的仿真分析方法对有限元分析基础理论及软件进行了基础入门指导。通过结合一系列的工程应用案例, 系统地讲解MSC.Marc在工程领域的数值模拟分析。 |
占小红, 陈火红著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TG456.7 |
108 |
0 |
荐购
|
| 1189 |
|
机床数控技术:第2版 |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机床数控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实践, 内容包括数控技术基本概念、数控编程基础、插补与刀补原理、计算机数控系统、数控机床检测装置、伺服控制系统以及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本书注重理论阐述的系统性, 加强了应用实践内容, 介绍了机床数控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技术。 |
王细洋, 姚坤弟, 李翔文主编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TG659 |
58 |
0 |
荐购
|
| 1190 |
|
机械类专业科教产协同育人改革实践 |
本书系统梳理了齐鲁工业大学 (山东省科学院) 机械工程学部机械类专业在协同育人改革过程中的探索历程、主要做法及改革成效。开篇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理论基础为引, 深入剖析了机械类专业开展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工作理念与思路; 随后, 通过梳理与分析多年来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报告, 详细阐述了机械工程学部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工作中的实践经验, 并对协同育人模式下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全面评估; 最后, 以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撰写的研究论文, 展示了协同育人机制、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与师队伍建设、学生管理与就业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与实践经验, 为协同育人模式持续改进提出了有实践价值的策略与建议。 |
许崇海, 杜劲, 肖光春等著 |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
TH |
59 |
0 |
荐购
|
| 1191 |
|
毕业论文 (设计) 指导:以机电类专业为例 |
本书共分8章: 第1章概述毕业论文 (设计) 的前期准备工作, 包括选题、开题、目录、摘要、关键词等; 第2章介绍机械专业、车辆工程相关专业方向论文正文部分的框架结构及各部分的写作要求, 同时, 对答辩PPT的制作要求及答辩技巧也做了简单讲解; 第3章介绍二维、三维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绘制要求; 第4章举例说明毕业论文 (设计) 涉及的仿真分析示例及要求; 第5章介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论文正文部分的框架示例及各部分的写作要求; 第6章介绍“大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管理系统”的操作指南和资料提交注意事项; 第7章介绍毕业论文 (设计) 资料归档的相关要求; 第8章列举了一些常用的一般规定及基础数据内容, 为毕业论文 (设计) 的顺利完成提供便利。 |
王丽娟, 邓成尧, 杨波主编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
TH |
48 |
0 |
荐购
|
| 1192 |
|
概念机械力学 |
本书涵盖了机械力学的多个领域, 包括静力学、动力学、刚体力学、流体力学、振动与波动、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电磁学等。通过全面介绍这些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读者可以获得对机械力学整体框架的深入理解, 并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除了介绍机械力学的基本理论, 本书着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每个章节都包含丰富的实际应用示例, 涵盖了机械工程中多个领域的实际问题。这些应用示例将帮助读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理解机械力学在实际工程设计和制造中的重要性。 |
胡列著 |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
TH113 |
86 |
0 |
荐购
|
| 1193 |
|
复杂机械振动及其状态监测 |
本书重点介绍了复杂机械振动及其状态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特征分析、测量原理、振动的产生原因和影响、缓解及决策方法、实际案例以及预测性维护的实现过程。 |
(墨) 胡安·卡洛斯·豪雷吉·科雷亚, 亚历杭德罗·洛萨诺·古兹曼著 |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
TH113.1 |
128 |
0 |
荐购
|
| 1194 |
|
机械制图实验指导:第3版 |
本书分九章内容, 包括仪器图绘制指导、徒手草图绘制指导、典型零件测绘指导、典型部件测绘指导、AutoCAD软件基本操作应用指导、Pro/ENGINEER软件基本操作应用指导、SolidWorks软件基本操作应用指导、先进实验技术简介等实验指导、工程图学虚拟仿真实验指导。 |
姜杉, 徐健, 喻宏波主编 |
天津大学出版社 |
TH126-33 |
33 |
0 |
荐购
|
| 1195 |
|
预埋承插式连接件管片应用技术规程 |
本书规定了盾构法隧道预埋承插式连接件管片的设计、连接件检验、管片生产、盾构隧道施工及验收等内容, 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预埋承插式连接件管片的设计、生产、检验和施工。采用预埋承插式连接件管片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盾构隧道施工质量, 降低后期运营维护成本; 同时可以满足盾构施工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发展需求, 对于国内轨道交通领域实现盾构施工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将起到积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
上海申通地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主编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TH136-39 |
30 |
0 |
荐购
|
| 1196 |
|
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 |
本书按照OBE理念和课程体系需求强化教材研究与建设, 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纳入教材, 以支持专业认证毕业达成度。突破了原有”金属实习”课程内容的束缚, 从原有传统制造技术为主, 发展为除精选传统以外的, 涉及到先进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控制技术以及生产运行管理和环境保护等范围, 中心提出了”狠抓基础, 精选传统, 拓宽知识, 学习工艺, 开阔视野, 培养创新, 提升素质”的新型教学改革理念, 并构造了新的教学模式。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积极推进教材以数字化、立体化的形式出版, 进一步推动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相融合, 共同达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目标。 |
王杰, 伍剑波主编 |
科学出版社 |
TH16 |
49.8 |
0 |
荐购
|
| 1197 |
|
数字化制造与智能制造基础 |
本书分为7章, 主要内容包括: 以制造技术发展过程为背景, 剖析数字化制造与智能制造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在我国的发展过程; 从纵向介绍数字化制造与智能制造的学科体系, 从横向介绍机电全产品生命周期对数字化制造与智能制造技术的需求及相互关系, 并分析未来智能制造所面临的挑战; 系统性地阐述数字化制造与智能制造技术所包含的数字化与智能化产品设计、数字化与智能化工艺设计、数字化与智能化生产运行、数字化与智能化运维服务等主要内容; 在各章节穿插典型数字化制造与智能制造应用系统, 以航空智能制造案例为主进行例证分析, 有机融入案例中所蕴藏的思政元素; 最后通过一个完整的数字化制造与智能制造项目实例, 对理论知识和信息化工具进行综合运用训练。 |
齐乐华, 耿俊浩主编 |
科学出版社 |
TH166 |
98 |
0 |
荐购
|
| 1198 |
|
导弹结构原理 |
本书系统阐述了导弹武器系统大部分组成与结构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能够为生长军官学员快速了解学习导弹武器系统结构原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提供很好的帮助。共分八章内容, 分别介绍导弹概念分类、陆军导弹武器系统的组成和发展以及导弹的战技性能要求, 导弹弹体结构, 弹上制导装置, 导弹引信战斗部系统, 导弹动力装置, 弹上能源系统及弹上电缆网, 弹外制导装置和导弹发射系统。 |
李俊, 胡博, 粟琛钧主编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TJ760.3 |
42 |
0 |
荐购
|
| 1199 |
|
碳中和时代的两个棋子:储能与新能源 |
本书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 生动详实的案例将储能与新能源讲解出来, 为相关内容进行科普。储能的技术体系与知识体系庞大而且丰富, 不仅扎根于能源领域, 也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科学盘根错节。在介绍储能的装备和技术以及发展的书籍里, 我们经常可以见到那些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科学家一闪而过的身影, 也看到在他们身后还有数不胜数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劳动者的辛勤。他们在用自己的知识为储能与能源技术发展持续不断地“蓄能”和“放能”, 储能技术才有今天的发展成就。 |
董萌萌, 李德明编著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
TK02 |
69 |
0 |
荐购
|
| 1200 |
|
储能导论 |
本书内容包括储能技术概论、热质储能、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电磁储能、氢能、电力系统储能、信息技术助力储能技术发展、能源转型背景下储能政策及经济分析等, 系统介绍了各种主要储能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工程应用、前沿热点, 以及储能整个行业轮廓和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等。本书采用“原理介绍+案例展示/分析+习题”的方式, 结合纸质教材、数字资源及多媒体技术手段, 密切结合工程实际, 在讲述多种储能技术的同时, 聚焦典型储能技术的研究前沿与工程案例, 力图使学生了解并构建起储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知识体系及内涵, 拓宽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后续深入学习储能领域相关知识以及毕业后从事相关科研、产业工作奠定基础。 |
何雅玲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TK02 |
68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