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订目录:正价25年第32期2155条记录数:20返回征订目录
题名 摘要 责任者 出版信息 分类号 价格 荐购人数 荐购
1181 中医经典能力等级考试指南:第2版 本书中覆盖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四篇内容, 按考试大纲中关于一、二、三级的内容及难度分级标准, 收录经典原文上千条, 逐条进行关键词注释、提要归纳和精解分析, 方便考生巧妙记诵、透彻理解和辨析运用这些经典条文, 提升其对中医经典的学习和运用能力, 满足能力等级考试各级别考生的备考需求。 魏凯峰, 赵岩松, 毕蕾等主编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R2 69 0 荐购
1182 中医药文化研究:2025年第1辑(总第2辑) 本刊主要编发中医药文化、教育、传播、哲学、思维、历史、文献、管理、 知识产权、品牌、政策咨询、发展战略、未来学等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 交流中医药文化研究的成果, 推广中医药传播的实践经验, 促进中医药智库成果对各级决策者和机构管理者的影响, 为中医药的决策、发展规划的制定和中医药文化传播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学术支持。该刊立足四川、面向全国、影响世界, 通过聚集国内外优质中医药学术资源, 共建中医药文化高端学术研究平台, 为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贡献力量。 毛嘉陵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R2-05 118 0 荐购
1183 中医经典备要 本书内容讲述中医经典是中医发展的奠基之作, 是学习中医的必读典籍, 对构建中医学理论框架和提升临证能力有重要指导作用。在国家“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了学习中医经典对培养中医人才的必要性, 提出开展中医经典等级考试。现各级各类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及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涉及的《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论》《湿热病篇》《温病条辨》《温疫论》《广瘟疫论》《三时伏气外感篇》《外感温病篇》原文并不一致, 作者组织了一批长期从事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和具备较高中医经典素养的临床中医师, 均具有长期从事各类考试教学辅导的经验, 以培养中医经典素质为目标, 精选出其中的核心原文以供诵读记忆使用, 并在原文之后附有对条文知识要点的简析以助理解。同时根据学习的记忆规律专门编写了《伤寒杂病论》的原文记忆手册辅助学者进行知识记忆, 提高学习效率。 盖沂超, 王慧峰, 陈文慧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R2-5 59 0 荐购
1184 黄帝内经 本书稿采用黄帝与岐伯问答的方式, 总结古代医家长期的医疗实践, 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而成, 此前天文、历法、地理、气象、医药, 甚至社会科学、哲学、思维科学、语言学的成就皆在该书中有较为全面的体现。书稿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 萤雪译注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R221 19.8 0 荐购
1185 视频讲透人体经络 本书针对经络的特点, 分别介绍了经络的基本理论和8种简单实用的疏通经脉法, 其中包括按摩、拍法、刮痧、艾灸、拔罐、食疗、瑜伽、气功。 李娟主编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R224.1 128 0 荐购
1186 腧穴阴瑜伽调身养心法 本书七章, 前五章系统阐述阴瑜伽与中医经络腧穴理论; 第六章在35个阴瑜伽体式 (含10个改良) 中融入腧穴刺激, 配以原创照片直观演示; 第七章针对肩颈疼痛、月经不调等提出6种实用训练序列。 李金霞, 李莉, 张俊麒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R224.2 89 0 荐购
1187 常见病中医药诊疗 本书共分十章, 内容包括中医内科诊疗、中药药理和制剂、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病、神经精神疾病、皮肤病、肿瘤等部分。 徐雪娇, 卞亚男, 张献等主编 中医古籍出版社 R24 58 0 荐购
1188 脏腑免疫学 本书共11章, 先介绍了中西医对人体免疫功能的理解及脏腑相关理论, 深入探讨了人体主要脏腑器官发生异常表现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 并介绍了常见脏腑器官异常及相关疾病的自我检查和养护方法。本书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 将中医脏腑理论与现代免疫学有机结合, 使复杂的免疫学理论与人体脏腑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为免疫学的研究和应用开辟了新思路。 杨玥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R241.6 88 0 荐购
1189 中医阴阳分药分时服用方剂治疗常见慢性病处方集 本书分为上下编。上编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中医阴阳分药分时服用方剂学理论及分析其优势以及劣势; 第二部分提出中医阴阳分时服用方剂学理论的实现基础以及实现剂型, 即中医配方颗粒制备技术以及中药配方颗粒制剂, 以及开方、发药和使用过程; 下编主要介绍了治疗常见慢性疾病的中医阴阳分药分时服用方剂处方以及用药指导经验。 蒋盛军主编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R242 68 0 荐购
1190 保健按摩师:保健按摩 脊柱按摩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脊柱按摩相关知识 (脊柱的结构形态、记住的生物力学、脊柱的运动功能、脊柱的神经分布、脊柱问题相关知识), 按摩前工作, 按摩后工作, 颈肩部按摩, 背腰部按摩, 下肢后侧按摩, 头面部按摩, 胸腹部按摩, 上肢按摩, 背腰部精油按摩; 直推背腰部, 拿揉肩部, 按揉背腰部, 点按背俞穴, 牵拉颈项部, 提拉胸椎等。 保健按摩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织编写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R244.1 45 0 荐购
1191 香薰药浴 本书主要介绍香薰药浴相关知识及操作, 分病种讲解香薰药浴治病防病的常用方药及操作方法。 高思华, 龚燕冰主编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R244.9 39 0 荐购
1192 药食两用调体质 本书以国家卫健委公示的药食两用品种为主, 包含中医食养学发展简史、中医食养品种、中医食养食物配伍原则、中医食养处方设计原则、药食两用品种、中医九种体质及亚健康人群药对方等方面的内容。 唐华伟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R247.1 48 0 荐购
1193 救命食谱 本书主要介绍了日常常见的病症, 分析每一种病症的饮食宜忌, 来帮助人们更好地护养身体。 朱天荣编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R247.1 49.8 0 荐购
1194 倪克中诊治经验集要 本书系统总结了倪克中的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 全书分为医案、医话、膏方等五大板块, 全面呈现了倪氏辨证施治的独特思路与方药运用心得, 其中亦不乏其经验方“胃康1号”“胃康2号”等临床效验方的详细解析, 医论部分则深刻阐释了倪老对中医理论的独到见解。书中病案记载翔实客观, 既注重辨证要点的提炼, 又强调辨病依据的呈现; 既系统总结了内治药物的组方规律, 又详细阐述了外治原则及方法, 充分展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完整体系, 为后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研究资料。 田芸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R249.7 68 0 荐购
1195 谦门存真:刘延龄脉案医论精选 本书主要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医案选录, 主要精选了刘延龄先生所保存的早期和晚期儿科、内科、妇科和皮肤科等脉案, 所选医案大多治疗过程完整, 案语简洁洗练, 理法方药俱备, 疗效较为显著者。第二部分收录了其所撰著的部分医学论文, 其中数篇为其对先师吴克谦先生治案的分析和经验总结, 其他数篇为刘氏临床经验的总结。第三部分为临床医话, 为刘氏临证中有典型意义治案的选录。第四部分以访谈录的形式, 勾勒了刘氏的名医之路, 列举了其所擅长治疗的部分病种和经验方药。 王文江主编 学苑出版社 R249.7 128 0 荐购
1196 国医心悟:国医大师卢芳临证精粹 本书介绍中医药价值及卢芳先生贡献。书中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涉及辨病辨证、多种疾病论治原则等; 第二部分介绍经方传真, 包含小建中汤等多个经方; 第三部分为自拟处方, 如抑免汤、四藤二龙汤等; 第四部分是验案撷英, 收录急性扁桃体炎、过敏性鼻炎等多种疾病验案。 李倜, 朴勇洙, 卢天蛟主编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R249.7 49.8 0 荐购
1197 宝宝脾不虚 病不找 本书从“养好脾胃, 宝宝健康有保证”“宝宝大多脾虚, 要警惕这些信号”“药补不如食补, 做好喂养很关键”“健脾胃明星食材, 宝宝常吃身体棒”“宝宝脾胃失调, 对症调理是关键”“脾虚百病生, 养好脾胃病不找”“孩子四季养脾胃的秘诀”几个大方面, 全面的介绍小儿为什么要养护脾胃、怎么养护脾胃。 路洁, 郑昭瀛著 中医古籍出版社 R256.3 68 0 荐购
1198 常见肛肠疾病中医健康教育手册 本书总结了常见肛肠疾病中医特色治疗与护理技术, 在治疗上秉承传统中医特色, 发挥中医技术的优势; 并通过用药、饮食、生活起居、情志护理、康复锻炼等具体措施, 图文并茂向患者科普和宣传肛肠疾病的防病、治病、康复知识, 旨在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肛肠疾病的预防和保健知识, 是一本全方位指导肛肠疾病患者护理与康复的科普教育书籍。 常忠生, 李佳辉, 王琳等主编 上海大学出版社 R266-62 45 0 荐购
1199 岭南中医妇科血证治验 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魏氏中医妇科血证的基本临床思路, 主要介绍如何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妇科血证、不同妇科血证的辨证处方经验、妇科血证如何按周期处方用药以及妇科血证不容忽视的临床细节和处理经验。第二部分内容为真实临床病例的医案总结, 主要包括崩漏、月经过多、月经过少、闭经、痛经、不孕症、不育症、滑胎、附件炎等常见妇产科疾病的相关内容。第三部分魏氏妇科血证的验方集萃, 具体介绍不同验方的疗效、适应症、药物配伍、按语。 肖静, 刘步平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R271.1 40 0 荐购
1200 名中医的皮肤美容与养生经:问答间的健康密码:防治保健篇 本书主编翁丽丽主任医师为第五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指导老师,翁丽丽教授在实践中精于辨证, 创立了中医美容科的“毒”、“瘀”理论, 善于解决中医皮肤科的疑难杂症, 尤其对面部损容性疾病有独到经验见解。临证主张: 强调辨证论治;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辩证求因、审因论治; 重视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临证重视患者的年龄和体质, 在应用清热苦寒药物的同时, 注意使用培补脾土, 健脾渗湿, 燥湿利湿之品, 以顾护中焦, 扶正祛邪; 倡导中西医结合; 内外并治; 重视养生保健, 认为疾病三分治七分养, 未病先防, 倡导患者保持平和心态及合理的饮食结构。 翁丽丽, 吕海鹏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R275 69 0 荐购
页码:60/83页  每页: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