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721 |
|
中国环境社会学:第3辑 |
《中国环境社会学 (第三辑)》是对2014-2015年中国环境社会学领域研究成果的系统回顾, 遴选和收录了这期间公开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学术论文。本书共收录15篇论文, 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第二单元“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第三单元“环境抗争与环境运动”。第四单元“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所选文章分别探讨了环境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对环境治理的意涵、跨界环境风险治理的难题和对策, 以及环境治理等因素对大气细颗粒物污染( PM2.5) 的影响, 这些足以为拓展我国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视角提供有益的启示。 |
周志家, 龚文娟主编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X2-53 |
72 |
0 |
荐购
|
| 12722 |
|
聚居的世界:冀西北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 |
本书内容涉及冀西北地区以及与北京、山西、内蒙古三个省市区接壤的地区, 并基于交叉的地理单元、交错 的农牧文明、交替的聚落营建, 交融的多元文化, 逐步形成一个具有外部整体开放性和内部相对差异性的区域, 所遗存的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遗产类型丰富、形式多样。冀西北所属地区、省级文化名镇、名村与传统村落较为集中, 其中历史文化名镇2个、名村4个, 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47个。本书以冀西北地区122个城乡聚落为研究对象。 |
胡青宇, 林大岵著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X21 |
49.8 |
0 |
荐购
|
| 12723 |
|
人居环境研究方法论与应用 |
本书以人居背景、人居活动、人居建设作为人居环境三元论的理论框架, 面对人类生存环境演化的大趋势, 将人居环境进行横向及纵向分类。其横向分为5类, 包括河谷地区、水网地区、丘陵地区、平原地区、干旱地区, 并按高密度、中等密度及低密度分别研究; 纵向分类即将人居背景分为自然与人工环境、资源特征、视觉景观特征等; 人居活动分为生存方式、习俗、文化、生活节奏、密度等; 人居建设分为空间布局形态、密度等。基于以上分类, 对各大类人类生存空间的环境、景观、建筑进行介绍和理解, 对历史文脉和人居生活的感受和分析, 对当代城市发展和景观规划的未来进行研读和思考。 |
刘滨谊等著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X21 |
248 |
0 |
荐购
|
| 12724 |
|
拯救《京都议定书》 |
本书主要介绍了全球气候危机、通向《京都议定书》之路、《京都议定书》及其碳交易市场、《京都议定书》不确定的未来、拯救《京都议定书》以及面对金融风暴未来《京都议定书》意味着什么。科学地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全面解释了“总量控制和交易”途径的经济、伦理与政治内涵, 详尽地回顾了气候谈判的长期过程, 评价了碳交易市场的现状, 剖析了建立将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下的气候制度过程中的潜在障碍。 |
(美) 格瑞希拉·齐切尔尼斯基, 克里斯坦·希尔瑞恩著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X21 |
49 |
0 |
荐购
|
| 12725 |
|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
本书对“人类聚居学”的由来、西方城市史理论进行了论述; 阐述了当代人居环境的主要趋势和发展现状; 在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我国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展开了探讨; 提出了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和针对性建议。 |
武勇著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X22 |
56 |
0 |
荐购
|
| 12726 |
|
西部重点生态功能区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
本书将以陕南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等为例, 深入系统地研究西部重点生态功能区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内容包括相关理论综述与研究进展、西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国土空间开发、西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政策、农村综合发展政策与生态扶贫、生态移民、西部重点生态功能区农村社区参与旅游的途径与利益分享机制、农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减贫机制与综合发展效应等, 并探索重点生态功能区如何实现城乡统筹和经济-生态环境-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等, 总结重点生态功能区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从而为西部重点生态功能区探索科学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提供借鉴和参考。 |
黎洁等著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X22 |
56 |
0 |
荐购
|
| 12727 |
|
我国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 |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统筹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全球热点问题。我国沿海地区是旅游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 旅游业在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海洋开发、海陆一体化与“新东部”建设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沿海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也给沿海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旅游超载现象较为普遍, 造成现代“城市病”、海陆环境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因而如何提高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能力、预防调控旅游超载或弱载问题、促进海陆生态环境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鉴于此, 将预警理论引入到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领域, 借鉴生态学、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主体功能区划等理论, 在梳理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结合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的理论解析, 采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方法, 对我国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系统进行模拟分析, 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 有助于弥补我国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的不足, 为缓解我国沿海地区旅游环境超负荷承载问题、推动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 |
王佳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X26 |
59 |
0 |
荐购
|
| 12728 |
|
面向公众参与的政府环境管理研究 |
本书把当代公民社会中觉醒的公众环境参与意识和环境参与行为与政府的环境管理结合起来, 围绕政府、公众的关系展开分析, 运用环境社会学、环境管理学、绩效评估等社会学和管理科学有关原理, 采用宏观与微观、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探讨了以下内容: 当前我国政府环境管理的现状分析; 公众环境参与、政府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框架和理论基础; 政府与公众在环境管理系统中的作用; 影响公众环境参与 能力的区域社会结构因素; 面向公众环境参与的政府环境管理绩效理论构思与模型设计; 面向公众环境参与的政府环境管理综合测评; 提升政府环境管理水平的政策建议等。 |
王丽珂著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X32 |
42 |
0 |
荐购
|
| 12729 |
|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编制:总体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 |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从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研究的成果, 梳理了低碳生态规划的编制体系, 梳理了有关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城市节能减排和温室气体碳排放等三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包含大量城市规划实例), 并最终在规划编制篇中将低碳生态的理念与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结合起来, 为从业者做出权威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
叶祖达, 尤惟定编著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X32 |
128 |
0 |
荐购
|
| 12730 |
|
新时期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
本书重点围绕新时期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及调控措施, 系统介绍了新时期水利工程的基本建设及其发展特性, 揭示了生态环境对工程运行导致的水环境要素变化的适应性机制。全书共七章, 分别从水利工程的生态功能、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对水文环境的影响与保护、工程中的水环境与水生态等方面探讨研究水利工程与其相应的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为我国生态水利学研究提供较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
张亮著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X321 |
62 |
0 |
荐购
|
| 12731 |
|
绿色生长的城市:城市生态空间体系建构与空间形态优化 |
本书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 以“城-绿”协同发展与空间特色塑造为目标, 以“生态融城”理念及路径架构为前提, 探索一种从城市非建设用地空间的科学化、系统化配置入手, 引导建设用地空间的良好结构与形态, 建立新型城乡空间增长模式, 并最终实现生态化与城镇化的和谐统一。首先, 基于自然生态演进与城市有机生长之规律, 倡导一种生态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全新理念--“生态融城”理念; 其次, 分析生态与城市两者生长、演进的空间关系与协同、联动的效能机制, 提出以“空间”为手段, “效能”为目标的城市生态空间体系建构的一套技术方法; 第三, 探索生态空间与城市内、外部空间形态的关联, 提出通过生态空间体系的建构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特色化和生态环境大格局优化的策略与方法。 |
吴敏, 马明著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X321 |
98 |
0 |
荐购
|
| 12732 |
|
区域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实践 |
本书共分为13章, 内容包括概论、区域生态规划理论、区域生态规划方法、城市(镇)生态规划、农业景观调整规划、生态旅游规划、生态工业规划、矿山废弃地规划、自然保护区内与外保护规划等。 |
王家骥等编著 |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X321 |
119 |
0 |
荐购
|
| 12733 |
|
全球生态治理与生态经济研究 |
本书从全球生态治理与生态经济研究出发, 共同探讨国际生态经济学领域的重大前沿问题, 分别从生态足迹、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以及和人口相协调问题、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不同角度出发, 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理念, 为国家的政策法规部门及研究人员提供了理论依据。 |
张卫国, 于法稳主编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X321.1 |
78 |
0 |
荐购
|
| 12734 |
|
生态城市建设理论和实现途径 |
本书在阐述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评价标准的基础上, 从赤峰地区生态环境变化入手, 分析赤峰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对赤峰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进行评价, 并针对赤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状况和短板, 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 |
郝晨光, 于丹丹编著 |
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
X321.2 |
48 |
0 |
荐购
|
| 12735 |
|
生态文明与中国生态治理模式创新 |
本书以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治理模式创新为主线, 从行政学、管理学视角出发, 从理论选择到路径探讨, 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治理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构建起政府主导与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生态治理模式, 以期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也可为生态治理实践提供借鉴。 |
洪富艳著 |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X321.2 |
56 |
0 |
荐购
|
| 12736 |
|
协同发展视域下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
本书共分为绪论; 分析基础; 系统间协同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系统要素协同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区域协同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五章, 其主要内容包括: 选题依据; 文献综述; 研究方法等。 |
郭永园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X321.2 |
49 |
0 |
荐购
|
| 12737 |
|
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研究 |
本书从低碳经济的基础理论入手, 为低碳经济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然后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进行协调性分析, 得出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脱钩。建立温室气体作用的PSR模型, 对温室气体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 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实证分析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子, 结合当前理论研究, 初步构建低碳型环境保护的指标评价模型, 低碳城市评价模型和低碳农业评价模型。最后, 在我国实行低碳经济发展SWOT分析基础上, 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选择和低碳型环境保护的策略路径。 |
王文哲著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X321.2 |
36 |
0 |
荐购
|
| 12738 |
|
我国流域生态服务供给机制创新研究 |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和习近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方略为指导, 将国际环境治理机制复合体理论引入流域生态服务供给的分析视野, 立足于流域生态服务供给不充分、不均衡的现实国情, 提出要在规范科层机制、培育市场机制和鼓励志愿性机制的基础上, 促进多元供给机制的互动、融合, 逐步构建以政府主导型网络化供给为核心、多元复合的生态服务供给体系, 这是我国流域生态服务供给机制创新的目标模式。本书重点探讨了政府主导型网络化供给机制的基本框架, 包括流域生态服务多层级供给、流域生态服务区际伙伴供给和流域生态服务公私伙伴供给, 旨在建立由各级政府、企业和第三部门基于信任的多元伙伴合作机制。总结和借鉴美、英、法三国流域生态服务政府购买、流域水务民营化运作和流域生态服务多中心供给的经验, 立足现实国情和福建省情, 以闽江、汀江流域为典型样本, 剖析流域生态服务网络化供给演进的政策脉络及绩效, 展望新时代我国生态服务供给机制创新的美好前景。 |
黎元生著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X321.2 |
68 |
0 |
荐购
|
| 12739 |
|
技术·生态·社会:论社会和谐的生态技术支撑 |
本书以和谐社会建设的技术支撑为旨归, 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实施出发, 讨论生态技术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作用。生态技术是对工业技术的超越, 是对古代技术的辩证复归, 是技术发展的逻辑结果, 因此, 生态技术的内在逻辑使得其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生态技术是从自然到自然的一种技术应用, 其基本公式是“(天性) 自然--(人-技术-社会)--(人性) 自然”, 生态技术的这种内在本质也使得其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
李君亮著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X321.2 |
56 |
0 |
荐购
|
| 12740 |
|
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第2版 |
基于2009年第一版的基础上, 进一步梳理和归纳近十年中外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和特点, 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增加近十年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最新理论研究成果, 增加具有代表性、示范性和推广性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案例。本书由理论篇和实践篇两部分组成, 共包括八章: 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的背景, 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历史渊源, 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内核, 中国生态文明教育模式, 生态文明教育进学校, 生态文明教育进大学, 生态文明教育进社区, 生态文明教育进奥运。 |
陈丽鸿编著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X321.2 |
95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