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61 |
|
中医养生学经典选读 |
本教材节选《道德经》《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千金方》《答难养生论》《饮膳正要》《养生月览》等20余本代表性中医养生经典著作内容, 囊括其不同医家和养生学术流派的重要养生思想及原文节选、校注/注释、按语/解读、临床应用/拓展、养生小贴士/小课堂、复习思考题、参考文献等板块。内容突出重点, 又丰富全面, 将传统中医经典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语言进行讲解描述, 增加养生临床实践模块, 便于让学生更加容易地学习理解与掌握传统纯粹的养生经典知识, 并可以学以致用地进行临床实践。 |
侯江红, 吕沛宛主编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12 |
62 |
0 |
荐购
|
| 1262 |
|
东坡养生集 |
本书分为十二卷, 每一卷的内容, 从其卷名可以大致推断: 第一卷《饮食》, 主要是关于饮食、食疗方面的论述; 第二卷《方药》, 多论述药物、方剂等; 第三卷《居止》, 主要是日常的起居摄养; 第四卷《游览》, 多为游览各地景观的见闻所感; 第五卷《服御》, 记述服饰、文房四宝之类日用器具; 第六卷《翰墨》论述书画、器玩等雅致; 第七卷《达观》主要是表现达观、坦荡胸襟的文章; 第八卷《妙理》多为洞悟世事, 谈理论玄之文; 第九卷《调摄》多为服食、导引等调养之法; 第十卷《利济》为有关民生疾苦的文章; 第十一卷《述古》多为历史人物的评述; 第十二卷《利济》多收集志怪及奇闻。 |
章原译注 |
中华书局 |
R212 |
196 |
0 |
荐购
|
| 1263 |
|
中医全息诊疗术 |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医全息医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从全息医学的概念、发展历程及优点出发, 详细阐述了全息理论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为读者构建了全面的知识框架。书中第二章则细致介绍了中医全息的各种诊疗法, 包括头部、面部、眼部、耳部等多部位的全息诊断技巧, 展现了中医诊断的博大精深。第三章则聚焦于全息治疗法, 如艾灸、拔罐、刮痧等多种疗法, 为治疗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最后一章则通过实例, 展示了全息诊疗在骨科、妇科、儿科等常见病中的实际应用, 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
寇吉友主编 |
云南科技出版社 |
R24 |
59 |
0 |
荐购
|
| 1264 |
|
针灸推拿及解剖触诊技术 |
本书以中医类专业学生及医务工作者实际所需的运动系统相关解剖知识为突破口, 以骨性定位标志、体表标志及肌肉整体印象为切入点, 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学习方法。 |
张院宝, 赵云龙, 李继光主编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4 |
56 |
0 |
荐购
|
| 1265 |
|
中医知“道”:十层脉与生命科学 |
本书围绕中医十层脉在各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展开论述。中医十层脉起源扁鹊, 是一种以脉象层次来命名的诊脉方法, 通过多年的传承创新, 发展成了通过把脉就可以明确病因、病位, 确立治法, 推断预后的诊断和治疗体系。本书从生理和病理角度展开介绍, 论述了中医十层脉的起源、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以及在慢病方面的独到见解, 旨在分享中医脉诊的智慧, 帮助患者建立正确观念, 帮助医疗工作者解决临床问题, 为中医药的发展、传承和创新贡献绵薄之力。 |
熊鸣峰著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R241.2 |
88 |
0 |
荐购
|
| 1266 |
|
刘方柏疑难证治二十法:如何把“临床思维”落到实处:第2版 |
本书着力分析了疑难病症难辨和难治的7方面原因, 以作者近百例的治疗实案, 全方位地展示了20类疑难病症的治法, 分别采用了20种思维方法, 并对这些方法一一进行了讲解。论中的20法, 每法独立成篇, 每篇以论该法之理用为第一部分, 两例疑难病症治疗验案为第二部分, 讲析所采用的思维方法为第三部分。鲜明地突出了种种不同治法, 详细地讲授了作者的具体运用, 生动地体现了各种思维方法, 从而, 总体地呈现了作者深刻独到的辨治经验。 |
刘方柏著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42 |
48 |
0 |
荐购
|
| 1267 |
|
小儿推拿 一看就会 |
本书是一本极具实用性和创新性的小儿推拿指南。它以图解为核心, 收录了300多张高清图片, 清晰地标注了穴位的定位与操作手法, 让家长们能够一目了然地掌握推拿技巧。更值得一提的是, 书中为每个穴位操作都配备了专属的GIF动图, 扫码即可观看, 帮助读者精准捕捉每一个细节, 真正做到一看就会。本书以介绍的穴位多、治疗病种全为特色, 涵盖多种常见小儿疾病, 旨在帮助家长轻松应对小病, 全面激发孩子身体的抵抗力。《小儿推拿, 一看就会》不仅仅是一本书, 它更像是一座桥梁, 连接着家长与孩子之间最纯粹的爱与关怀。 |
沈健, 沈一菁主编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44.15 |
58 |
0 |
荐购
|
| 1268 |
|
针灸临床与兼顾 |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是治疗前相关知识, 下篇是各系统病症的治疗过程, 并包括简单的辅助方法和对疾病有益的建议。本书的临床循证方案都是梁氏针灸几代人通过自身体验和千千万万患者身上得到验证所积累的经验总结, 还有本书作者蕴藏心中的自我见解。为了让从医者及时获得对诊疗有帮助的信息, 本书以首诊制征集病历资料, 强调看起来不主要的症状、体征、化验、摄片等各种相关异常情况提示均需兼顾, 有时能找到病根所在; 扩展王居易创立的经络诊察, 循查病变脏腑经脉, 精准选取腧穴治疗。 |
梁德斐主编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45 |
98 |
0 |
荐购
|
| 1269 |
|
针灸辅行诀 |
本书以传统中医经典《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为理论基础, 结合现代临床实践与研究成果, 创新构建了一套精简、高效的针灸诊疗体系。通过优化穴位选择, 简化操作流程, 化传统针灸的“繁复”为“精要”操作, 既传承古法精髓, 又契合现代临床治病及保健之需。全书从五脏用药的理论开始溯源, 将五行经典用药理论迁移到针灸取穴, 形成刺法补泻、救误法、二旦六神刺法、灸法等核心模块, 并配以具体操作示意图, 理论与实践并重, 形成了一套完整且易于推广的针灸诊疗系统。 |
赵本宏著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R245 |
128 |
0 |
荐购
|
| 1270 |
|
药食同源疗百病:汉英对照:寒性、凉性、平性药食 |
本书根据治未病理念, 系统地梳理了卫生部公布的110种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药物, 介绍其在日常的应用, 注意事项, 和药食趣闻, 旨在指导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应用药食同源食品, 解决日常身体早期不适症状和养生保健方法。本书包含51种寒性、凉性、平性药食, 每个药物分别从中医故事和药物考证、药物功效、药食养生、注意事项进行介绍。 |
吕沛宛, 朱培一主编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47.1 |
86 |
0 |
荐购
|
| 1271 |
|
药食同源疗百病:汉英对照:温性、热性药食 |
本书根据治未病理念, 系统地梳理了卫生部公布的110种既是药品又是食品的药物, 介绍其在日常的应用, 注意事项, 和药食趣闻, 旨在指导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应用药食同源食品, 解决日常身体早期不适症状和养生保健方法。本书包含46种温性、热性药食, 每个药物分别从中医故事和药物考证、药物功效、药食养生、注意事项进行介绍。 |
吕沛宛, 朱培一主编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47.1 |
85 |
0 |
荐购
|
| 1272 |
|
食物养生 |
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华饮食文化中食养结合的精髓, 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食物养生理论发展及其根源流变, 阐述了不同食材的特性与它们在保健和治疗中的作用。书中不仅列举了多种具有养生功效的食物, 还详细讲解了依据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选择合适食材的重要性, 并提出了具体的食物搭配与烹饪原则以实现最佳的养生效果。此外, 针对临床上不同虚实状态、常见疾病以及亚健康状态下如何通过食物进行调养提供了实用指导, 同时选读经典文献, 展现传统智慧, 并探讨了食物养生理念在当代社会的创新与发展。 |
何富乐, 胡美兰主编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47.1 |
49 |
0 |
荐购
|
| 1273 |
|
基层中医院临床护理工作实用手册 |
本书内容涉及基层中医医院护理工作管理制度、护理工作制度及岗位职责、护理工作核心制度、护理工作应急预案、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等, 可供基层中医医院从事中医护理的护理工作者以及护生使用, 在结构和内容上, 安排合理, 实用性强, 有利于中医护理工作者及护生的理解和掌握; 激发中医护理工作者对中医临床护理的管理及开展的渴求, 对于基层医院的管理及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张桂兰 ... [等] 主编 |
云南科技出版社 |
R248-62 |
78 |
0 |
荐购
|
| 1274 |
|
医案偶存 |
本书12卷, 记载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医案共442例, 作者深受清初旴江名医喻嘉言的影响, 对诊治过程记录翔实, 且治学态度诚恳, 对临床的无效诊治同样作深入分析, 其临证经验对现代中医临床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同时, 反映旴江医家之间临证思想的影响与传承, 也反映清末旴江流域的世俗民情与民间医生的生存状态, 可为中医文化研究提供参考。本书为旴江地区流派医家著作, 所载为清代医家李铎所记录的医案, 大多为经他医失治误治或久治不愈的疑难病症, 关于病因病机、辨证用药等论述颇详, 于临床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清) 李铎原著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49.49 |
42.5 |
0 |
荐购
|
| 1275 |
|
临证指南医案 |
本书真实记录了其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独到见解, 这些医案后经其门人华岫云等精心辑录整理, 成为流传后世的中医经典。本次整理以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 (公元1764年) 的刻本为底本, 这一版本在历史上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学术价值, 保证了整理工作的严谨性和准确性。在保持原著整体风貌的基础上, 我们针对现代中医临床的实际情况, 精选了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医案, 使得本书更加符合现代中医工作者的需求。 |
(清) 叶天士主编 |
云南科技出版社 |
R249.49 |
59 |
0 |
荐购
|
| 1276 |
|
经方临证传承集 |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论篇, 介绍肖相如教授经方与特异性方证理论; 下篇为临证篇, 精选肖相如教授41则案例, 以案为纲, 深入阐释其学术思想、辨证要领及用药特色。本书既可为临床医生提供诊疗参考, 亦可助力院校师生深化经方应用理解, 同时为中医爱好者揭示辨证论治精髓。通览全书, 可助益拓宽学术视野, 培养“特异性方证”思维, 提升临床诊疗水平。汇聚了肖相如教授深厚的中医临证智慧。 |
薄化君, 张冰倩主编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49.7 |
28 |
0 |
荐购
|
| 1277 |
|
名中医传承:陈雷针灸临床医案集 |
本书以“脏腑经络辨证结合辨病”为核心, 系统阐释“三辨整体观”“理法方穴术一致”等创新理论, 展现“精准取穴”“握针如虎”“惊针方止”等特色技法。每案从病机剖析入手, 结合“君臣佐使”配穴法则与得气手法要诀, 完整呈现诊疗全流程, 既传承传统经典思维, 又融入现代医学理念。 |
陈雷, 冯鑫鑫主编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49.7 |
88 |
0 |
荐购
|
| 1278 |
|
承淡安 |
本书中按医家小传、专病论治、诊余漫话、年谱四部分进行编写, 详细介绍了承淡安先生一生的理论成就与实践经验。其中医家小传介绍承淡安先生的出生背景、成长经历、学术思想形成过程等, 记述了其立志学医、磨砺成才的心路历程和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所作的贡献, 全面展示了承淡安先生的生平和医学贡献; 专病论治充分反映了承淡安先生临床独到之处, 是其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诊余漫话为承淡安先生多年临证的体会及部分学术研究、读书心得。 |
俞中元著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49.7 |
39 |
0 |
荐购
|
| 1279 |
|
朱俊岭风湿病验案集 |
本书为朱俊岭先生临床经验及医案集。包括风湿临证、处方用药等。风湿疾患, 辨证不理寒热大纲, 治疗无外扶正祛邪。中药内服, 适合慢调。中医外治, 胜在效速。临证外治, 常用八种: 蜂针疗法、中药蜡疗、自血疗法、放血疗法、耳穴压豆、针刀疗法、埋针疗法、埋线疗法。诸多法则, 结合诸多治法, 合理选用, 常收立竿见影之功。本书先介绍了朱俊岭运用蜂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膝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临证心得, 以及强直性脊柱炎、肩周炎、结缔组织病、腰痛、颈肩综合征、骨关节炎等医案。 |
朱俊岭, 朱茜如, 范琳琳主编 |
中医古籍出版社 |
R259.932.1 |
58 |
0 |
荐购
|
| 1280 |
|
马大正中医妇科外治法验案选 |
本书以医案的形式集中介绍本人从医50年来在中医妇产科领域中运用外治疗法治疗妇产科疾病的经验, 内容分为: 月经病、带下病、外阴疾病、子宫疾病、盆腔疾病、妊娠病、产后病、围绝经期疾病、乳头乳房疾病、肿瘤治疗后护理、引产和计划生育及妇产科手术后诸症、妇科杂病、其他疾病, 计13大类。 |
马大正著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71.1 |
198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