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1 |
|
历史研究的新探索 |
本书是一部从全球视角探索历史研究新领域和历史写作新风格的论著。本书的作者包茂红教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评述既有研究成果, 探索环境史理论研究的新路径, 实践沉浸式和体验式的环境史研究方法, 尝试寻找环境史研究的新方向, 进而建构不同于传统历史的新型历史。本书是一部体现了在行走中思考的结晶的书。将先前的逻辑思考和后来的极限运动体验结合起来, 形成一种不同于书斋问学的新理念、新风格, 具有较强的个人生命体验的特色。 |
包茂红著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K061 |
98 |
0 |
荐购
|
| 1002 |
|
黑海与欧洲、近东以及亚洲的早期文明 |
本书首次全面地综述了史前期的黑海地区文化, 综观欧亚海岸线以及东欧和西方学术文献, 对考古资料进行批判性的梳理和整合, 深刻剖析了由传统、政治与语言形成的人为界限, 既包括欧洲和亚洲的海岸分界, 也包括东欧和西方学术文献的界限。研究对考古数据进行了认真的编辑和整合, 把史前的黑海文明研究置于全球历史语境; 采用技术与创新的视角, 研究超越了单纯的物质文化描述性叙述, 重点探讨社会、人类交往和物质世界的融合。 |
(德) 玛利亚·伊万诺娃著 |
海洋出版社 |
K1 |
98 |
0 |
荐购
|
| 1003 |
|
如果历史是一座公园 |
本书以轻松趣味的小说和游记形式, 带领读者穿梭时空, 置身于文明演化的第一现场, 与文明史中的重要人物、事件一一接触, 亲历文学、艺术、哲学、科学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与演化, 帮助读者理解人类文明从无到有、从过去发展至今天的历史过程, 对于读者认识世界、理解自我、探索未来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德) 马克斯·克鲁泽著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K103 |
178 |
0 |
荐购
|
| 1004 |
|
罗马兴志:上 |
本书共40卷, 从纪事时间来看, 整部史书横跨120年, 起自公元前264年, 终于前144年, 叙述了罗马从首次跨海征服, 到最后攫取整个地中海霸权的兴起史以及众邦国、王国的衰落史。全书将这120年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前两卷为第一个历史时期 (公元前264-前221年), 是本书的导言部分, 概述世界历史导向前220年这个决定性开端的过程, 主要内容是罗马首次越出意大利半岛进行海外征服。第三卷至第二十九卷为第二个历史时期 (公元前220-前168年), 是整部史书的主体部分, 主要内容是罗马击败地中海其他霸权, 建立天下帝国的历程。第三十卷至第四十卷是第三个历史时期 (公元前168年-前144年), 主要叙述罗马对天下的治理, 进而提出了天下大一统帝国的治理问题。 |
(古希腊) 珀律比俄斯著 |
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 |
K126 |
268 |
0 |
荐购
|
| 1005 |
|
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及其再生 |
本书除导言外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文化意象的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研究。第一, 文化意象是文化的提喻。文化意象隐藏着文化的众多密码, 从表层的形象、符号, 到深层的心理、精神, 它以简约的具象形态携带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文化意象历时维度的连续性与共时层面的整体性, 使其成为保存文化个性、传承文化传统的纽带。第二, 中国传统的尚象思维与意象审美使意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特殊的意义, 因此, 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形式。第二部分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当代价值的研究。将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置于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当代境遇, 及其在当代文化产业中的存在样态。 |
尹泓著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K203 |
68 |
0 |
荐购
|
| 1006 |
|
简明中国传统文化 |
本教材主要讲授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伦理、教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并详细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流派和他们的贡献。此外, 本教材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特征、思想观念的演进, 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和主体品格作以论述, 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最基本的命题和概念。 |
袁小陆, 刘小佳主编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K203 |
49 |
0 |
荐购
|
| 1007 |
|
中国文化史研究:总第3期 |
本书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旨在推动对中国文化做历史的研究: 入古出新, 实事求是, 从历史中探求中国文化之新义, 建设有意义之史学。本书注重文化史学科建设与理论探索, 专刊思想文化史、学术文化史、社会文化史、政治文化史、大众文化史、中外文化交流史、新文化史诸领域, 以及运用全球史学、阐释学等理论方法研究中国文化的创新性成果。设有“专题研究”“文化史理论”“文化史家”“新著评论”等专栏。 |
张昭军主编 |
商务印书馆 |
K203 |
98 |
0 |
荐购
|
| 1008 |
|
《史记》诗词曲通览 |
本书为张新科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外《史记》文学研究资料整理与研究”中一个子项目的结题成果之一。《通览》作者赵望秦、王璐从文学的角度, 比较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了古人创作的与《史记》密切相关而以吟咏其中人物、事件为主的诗词曲作品, 并以《史记》的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为门目, 以这些诗词曲作品作者所处时代先后为顺序, 将作品按吟咏的对象、内容予以区分而归于相应的门目之中。稿中数万字的前言,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 论述古代咏史诗词曲的作者对《史记》接受与传播所起的重要作用。 |
赵望秦, 王璐编著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K204.2 |
880 |
0 |
荐购
|
| 1009 |
|
讲透资治通鉴:30 |
本书主要讲述五代十国前半部分29年历史, 横跨后梁和后唐两朝。公元907年, 梁王朱温废唐哀帝自立, 改国号为梁, 史称后梁, 唐朝由此正式覆灭, 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后梁自建国起就与晋王李克用、李存勖父子持续战斗, 直至923年, 李存勖称帝, 建后唐, 攻占开封, 后梁灭亡。 |
华杉著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K204.3 |
69.9 |
0 |
荐购
|
| 1010 |
|
千年悖论:人性的历史实验记录 |
本书是张宏杰早期的历史随笔集结。张宏杰以不同的视角, 观察和叙写了曾被历史和他人书写、评介过多次的诸如吴三桂、曾国藩、慈禧、朱元璋等耳熟能详的著名历史人物以及中国的科举制度、残忍的酷刑、满族的汉化、隐士的真相等历史事件, 探究了特定时期的人性。作者比较重视历史叙事的文学性, 注重具体的历史情境、人物的描写以及对生动逼真的历史细节的刻画, 是一部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通俗读物。 |
张宏杰著 |
重庆出版社 |
K207-53 |
90 |
0 |
荐购
|
| 1011 |
|
暨南史学:第二十九辑 |
本书稿为史学论文集, 收录《唐高宗敕撰〈西域国志〉考述》《斯文·赫定与近代中国西北交通建设》《元代外来移民的汉语书写: 以〈丁鹤年集〉为中心的探讨》《人惟求旧衣惟求新---记常书鸿与沈从文的友谊》等16篇论文, 突出中外关系史方面的研究特色。论文作者为来自高校或研究机构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的学者或研究生, 内容涉及古代政府治理、史实考证、经济史、交通史与中外文化交流, 引用文献翔实, 前沿性强, 具有较好的学术价值。 |
马建春主编 |
暨南大学出版社 |
K207-53 |
75 |
0 |
荐购
|
| 1012 |
|
甘肃文史集萃:第一辑:古史述议 |
本书是一部论述中国古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专著。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对历史事件的探析, 根据史籍记载和出土文物对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详细考证, 揭示了隐藏在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下编是对历史人物的述论, 既考证史籍中历史人物的真实性, 如工匠祖师公输班、九黎首领蚩尤等, 又从史学的角度对历史上有过重要贡献的人物进行深入分析, 并做出客观评价, 如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隋文帝等。 |
汪受宽著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K220.7 |
68 |
0 |
荐购
|
| 1013 |
|
中国古代社会新研:历史的剖面 |
本书主要内容是将希腊、罗马古邦与东周列国时的中国社会加以比较, 以证明二者属于人类进化史的同一阶段; 同时用图腾制度的各种遗痕来证明中国史前时代曾有过图腾社会, 再进而与现代初民的图腾制度相比较, 以证明他们亦属于人类进化史的同另一阶段。《历史的剖面》成书于1965年, 是作者接受“及门诸子”之劝, “搜集旧文”而成, 收录了《古史问题的唯一解决方法》、《读水浒记》、《校印筹办夷务始末后记》、《曹雪芹家世新考》等16篇文章。 |
李宗侗著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K220.7 |
58 |
0 |
荐购
|
| 1014 |
|
殷代史 |
本书是笔者专著《殷代史六辨》的扩展版, 是据1700多年前祖传谱书《殷氏家传》和许多传世文献、甲骨文、金文等考古材料, 据实记载殷代574年历史的断代史。 |
殷作斌著 |
线装书局 |
K223.07 |
98 |
0 |
荐购
|
| 1015 |
|
周礼传 |
本书内容: 《周礼传》, 注释书。明王应电撰。10卷。史称王氏笃好《周礼》, 以为《周礼》自宋之后, 往往遭人窜改, 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王氏乃覃研十数载, 先求圣人之心, 溯斯礼之源; 次考天象之文, 原设官之意, 推五官离合之故, 见纲维统体之极。因显以探微, 因细以绎大乃写成《周礼传图说》及《翼传》等共10余卷。三书虽各为卷帙, 实相辅而行。王氏于《周礼》用力颇深四库提要》评其《周礼传》称其传十卷, 黜考工记不录, 犹曰专解古经; 至割裂序官之文, 凡同职相统者, 使区分部居, 各以类从, 则颇嫌窜乱。 |
(明) 王应电撰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K224.06 |
760 |
0 |
荐购
|
| 1016 |
|
西周国家的媒介实践与治理秩序构建研究 |
本书旨在通过西周国家的媒介实践来揭示传播在西周秩序构建中的作用, 以金文资料为中心, 辅以简牍资料与传世文献, 在对西周文献中涉及传播的资料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与辑录的基础上, 系统考察西周王朝通过媒介实践构建治理秩序的史实, 从而对西周时期的传播与治理关系进行整体性勾勒, 以期廓清中国传播史的源头, 阐明传播学研究的“中国语境”。并为中国当代社会治理提供本土资源。书稿研究角度比较新颖, 逻辑推演合理, 有史料支持, 论证较为充分, 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为西周传播学研究提供了借鉴参考。 |
徐燕斌著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K224.07 |
59.8 |
0 |
荐购
|
| 1017 |
|
春秋經傳集解 |
本书注释重在疏通字词句义, 特别是对人名、地名、事件、传例的注释, 简明扼要, 体例整饬, 对准确理解《左传》的微言大义极有帮助。此次整理, 所用底本为宋嘉定九年兴国军学刻本, 通校本为宋绍兴年间江阴郡刻递修本、宋刻巾箱本、宋龙山书院刻本、宋刻附释音本, 参校本为宋大字本、宋庆元六年绍兴府刻宋元递修本等, 并吸收了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经典释文》等校勘成果。 |
(晉) 杜預集解 |
中华书局 |
K225.04 |
198 |
0 |
荐购
|
| 1018 |
|
出土文献与《国语》新证 |
本书即期望按照王国维所提倡的“二重证据法”, 以“地下之新材料”检验补充“纸上之新材料”。将出土文献这类新材料与传统的校勘考订方法相结合以校订、解读《国语》文本。本书校释了几十余例《国语》字词, 文中还对学界以往利用出土文献校读《国语》的二十余例可信意见予以补充说明。在校勘文本的基础上, 本书搜集、整理了清华简《越公其事》、慈利楚简《吴语》等出土文献材料中可与《国语》对读的语句、段落, 并依据此类材料分析今本《国语》编纂与成书的过程。 |
李聪著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K225.04 |
98 |
0 |
荐购
|
| 1019 |
|
建元与改元:西汉新莽年号研究 |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 上篇探讨了汉武帝时期年号的启用及其政治意图, 包括“建元”“元光”“元朔”“元狩”等年号的起源和命名方式, 分析了汉武帝通过年号制度彰显皇权独尊的策略, 以及他如何通过改元来巩固统治地位; 提出了“太初元年”正式启用年号纪年的背景和制度化过程, 并对汉武帝时期的年号制度进行了深入考证。中篇研究了汉宣帝地节改元的具体时间及其政治背景, 包括霍光专权与宣帝亲政的关系, 揭示了宣帝通过改元来调整政治局势的意图, 以及改元过程中涉及的复杂政治博弈, 提出了地节改元后的新年号体系, 并探讨了该体系对西汉后期政治格局的影响。下篇探讨了王莽建立的新朝时期年号的使用情况, 包括“始建国”“天凤”“地皇”等年号的来源及其政治意义, 分析了王莽试图通过年号制度重新构建统治合法性的方式, 和这一制度在新莽时期的变化和延续, 以及新莽时期年号制度与汉代制度之间的异同, 揭示了其在政治、文化上的深远影响。 |
辛德勇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K234.107 |
98 |
0 |
荐购
|
| 1020 |
|
后凉史料辑录 |
本书主要辑录了传世史籍和出土文献中涉及后凉的人物、事件、地理、文学、艺术、宗教等内容资料, 始于383年前秦苻坚命吕光西征, 迄于403年吕隆投降后秦。有些涉及后凉宗室人物的史料虽超出后凉史( 385-403年) 范围, 但仍收录在内。传世史籍所涉及资料, 按正史类、编年类、载记类、地志类、佛典类、类书及其他类等进行分类整理, 每条史料均注明其出处、卷号和页码。出土文献所涉及资料, 包括佛经题记、镇墓文、衣物疏、墓志碑刻等, 每条史料均注明其出土时间、地点、大小尺寸、收藏信息和著录情况。 |
魏军刚编纂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K238.06 |
52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