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1 |
|
九河寻真:2017 |
本书为2017年度问津学术年会论文集,收入与会专家学者近80篇学术论文、报刊文章。内容涉及天津历史文化、社会风俗、政治经济、天津学术史等各方面,是天津文史学界有关天津文史研究文章的结集。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社会与文化、风俗与史迹、人物与事件、综述与随谈四部分,另有附录,收有第三届问津学术年会征稿启事、邀请函、文章目录、年会日程、会议综述、媒体报道等内容。既有宏观论述,又有微观考证;既有学术性的专业论文,又有适于普通读者的通俗文章,可谓雅俗共赏。 |
万鲁建编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K292.1-53 |
98 |
0 |
荐购
|
| 1342 |
|
以水为中心的山西社会 |
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煤和水是山西区域社会历史变迁的核心因素,也是研究山西区域社会的突破口。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山西水资源问题,就是要克服过去“就水而水”,以水利工程和技术为主的单一框架,建立“以水为中心延伸出来的区域性社会关系体系”,勾连环境、土地、森林、植被、气候等资源要素及其变化,进而考察由此形成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组织、规则、象征、传说、人物、家族等社会生活和社会变迁的“整体的历史”。本书内容涉及水利社会史研究的理论方法、河域泉域、湖泊存废、分水争水、水权水案、水利水患、礼治制度、家族祭祀等多方面,意在建立“以水为中心的山西社会”的基本研究框架。 |
行龙编著 |
商务印书馆 |
K292.5 |
63 |
0 |
荐购
|
| 1343 |
|
长安学术:第三辑 |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儒家美学基本理论研究;礼乐思想研究;儒家美学的文化视野三部分。 |
李西建主编 |
商务印书馆 |
K294.11-53 |
45 |
0 |
荐购
|
| 1344 |
|
丝路固原 |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建置沿革、丝路研究、丝路古道、丝路文化、丝路石窟、丝路文物古迹、丝路古城、丝路经济、丝路民族、丝路民俗、丝路饮食、丝路人物、丝路花雨、丝路今夕看固原、新闻媒体看丝路固原、申遗论坛、丝路构建、他山之石、国家丝路战略、“丝路之路经济带”解读等。 |
马平恩主编 |
太白文艺出版社 |
K294.33 |
148 |
0 |
荐购
|
| 1345 |
|
江南社会历史评论:第15期 |
本期《江南社会历史评论》收入了海内外江南史领域学者们的10余篇论文。其中安徽师范大学丁修真教授的《从地方到国家:明代建文传说流衍考》通过对明代建文帝相关传说的流传路径和内容演绎的考察,来探讨地方与国家在历史书写上的互动。复旦大学陈宇晗博士《上海电影院黄牛党的生存状态与社会网络(1946-1949)》一文探究了黄牛党与电影院、警察局、观众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上海社会底层群体在动荡年代的生存之道。日本札幌学院大学鹫尾浩幸在《清末民初江南的宗族与妇女——以许文濬<塔景亭案牍>为线索》一文中通过对20年代后半期女性的家产继承权得到承认这段历史的考察,聚焦女性经济地位的改变和清末民初的江南基层社会在此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变迁。中山大学吴滔教授在《明清江南市镇的空间形塑与城乡关系的转变》一文中围绕自己的研究,从研究范式、研究路径、田野调查几方面讲述了自己在江南市镇、城乡关系领域的研究心得和体会。本期文章不乏亮点和热点,有助于深化江南史的研究。 |
唐力行主编 |
商务印书馆 |
K295-53 |
59 |
0 |
荐购
|
| 1346 |
|
江南社会历史评论:第六期 |
本期《江南社会历史评论》收入了来自国内及海外学者的24篇论文。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对江南经济、江南文化、江南社会进行了深入探讨,集中体现了江南社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内容包括明清政府对江南市镇的管理——以刘河镇个案;王守仁:从“伪学”到“从祀孔庙”等。 |
唐力行主编 |
商务印书馆 |
K295-53 |
55 |
0 |
荐购
|
| 1347 |
|
江南社会历史评论:第七期 |
本期《江南社会历史评论》收入了海内外10余位学者有关江南社会史的论文。其中著名史学家樊树志教授的《“掀翻天地”的王门弟子》一文将其近来对王阳明的系列研究进一步深化,复旦大学的戴鞍钢教授的论文则通过地方文献对近代江南农副业的嬗变进行了深入考察。 |
唐力行主编 |
商务印书馆 |
K295-53 |
38 |
0 |
荐购
|
| 1348 |
|
安庆近代中西交流 |
本书内容包括:西方人在安庆、安庆人在西方等内容。 |
王国席,程曦编著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K295.43 |
35 |
0 |
荐购
|
| 1349 |
|
古城安庆与中国近代化 |
本书包括第一章中西冲突域皖江志士对中国近代化的初探、第二章中国近代化的“催化剂”、第三章安庆与中国近代化的嚆矢等内容。 |
徐伟民,方晓珍著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K295.43 |
35 |
0 |
荐购
|
| 1350 |
|
砀山黄河故道文化 |
本书共分13章,探索了砀山黄河故道的物产器用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饮食文化、旅游文化、酥梨文化、民间传说、风情、历代名人等丰富内容,在大量一手资料和鲜活实例基础上进行提炼加工,将砀山黄河故道文化放在黄淮文化发展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比较分析,尤其是结合砀山县新时期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寻找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与时俱进的创造力,显示出书稿的较高思想追求。 |
《砀山黄河故道文化》编委会主编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K295.44 |
35 |
0 |
荐购
|
| 1351 |
|
温陵事考;江浙赣鄂考察记 |
本书收录了《温陵事考》和《江浙赣鄂考察记》两种。《温陵事考》三卷,清史景臣编,清泉州梅石书院刊刻。其书类似地方志书,三卷内容分别为:卷一包括泉州旧迹(含泉州建置、隶属、郡城城濠)、山(泉州府五县晋江、南安、惠安、安溪、同安之山脉)、附载(地势)三部分。卷二包括水(各县下分列江、湖、泉、池、井等水资源)、桥(分列各县桥梁)、郡中新旧迹(含郡庙学、县庙学、书院、旧署、旧迹、祠宇、寺庙等内容)。卷三包括杂志、人品、风俗岁时、物产。此书传世极稀,目前唯一一套为厦门市图书馆收藏。《江浙赣鄂考察记》不分卷,陈庆南著。1935年3-6月,为创办福建省立德化陶瓷职业学校,受福建省政府派遣,陈庆南等赴江苏、浙江、江西、湖北考察,调查陶瓷教育情况。按考察时间先后为顺序,以日记形式,详细记叙了考察时的所见所闻,包括山水风光、民众生产和生活等情况,尤其是较详尽地介绍了当地陶瓷生产和教育的情况,内容包括制坯成型、装窑烧成、釉料装饰、产品销售,以及学校规模与设备、教材与课程安排、学生实习与就业等,分上下册,为手抄稿。 |
陈庆南著 |
商务印书馆 |
K295.73 |
60 |
0 |
荐购
|
| 1352 |
|
黔中城市史:从城镇萌芽到近代转型 |
本书吸纳了近年来学术界的许多研究成果,详细地梳理了贵阳、安顺等黔中城市从秦汉到清末的发展,分为黔中的自然生境与城镇萌芽、明代的边疆开发与黔中城市的奠基、清代黔中城市的发展三章。 |
范松著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K297.3 |
39 |
0 |
荐购
|
| 1353 |
|
贵州地域文化精神研究 |
本书通过对贵州地域文化及其文化精神的研究,呈现贵州地域文化精神的基本特质,揭示其形成的地理成因和文化背景,彰显其现代价值,为建构新时代贵州精神提供文化资源,为建构以贵州形象、贵州精神和贵州文化三位一体的当代贵州精神文化体系提供理论支撑。概括地说,贵州地域文化精神,可称为“大山精神”。“大山精神”是一种傲岸质直的精神,是一种包容创新的精神,是一种诗性浪漫的精神,是一种忠烈勇武的精神,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 |
汪文学著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K297.3 |
85 |
0 |
荐购
|
| 1354 |
|
贵州地域形象史研究 |
本书分为六章,从地域研究现状之反思和相关概念的界定入手,讨论地域意识之发生和地域形象的建构,分析地域形象建构之主体(谁在建构)、路径(如何建构)和目的(为何建构),并在地域历史的语境中讨论作为地域称谓、地域空间等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贵州地域形象的建构、解构和重构的历史过程等问题。本书还讨论了在新时期建构“多彩贵州”地域新形象的方法和路径,建构以贵州形象、贵州精神、贵州文化三位一体的当代贵州精神文化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汪文学著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K297.3 |
90 |
0 |
荐购
|
| 1355 |
|
贵州史地人文考辨:王燕玉文选 |
王燕玉一生浸研究贵州古代史、近代史、贵州方志及中国文学史、中国古籍文献等,是贵州沙滩文化的最后传人,是贵州古代史专题研究的开拓者,对贵州地方文化历史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成绩卓著。然而,其学术地位在贵州史学界一直未得到足够重视,几近湮没于世。本书遴选王燕玉先生代表性学术文章三十余篇,主要对贵州历史上诸多问题进行考证与辨析,涉及历史沿革、地理地名及历史文化人物等。全书按发表时间顺序编排,史论结合,体例适中,能较好地呈现王燕玉先生学术演进的大致脉络。 |
王燕玉著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K297.3-53 |
70 |
0 |
荐购
|
| 1356 |
|
黔中论道:徐新建文选 |
本书书名题为“黔中论道”,表达道在黔中,在黔中觉悟之意。内容以贵州文化为主,分为5个部分,并分别以时间发表为序。5个部分分别为:多元格局观民族文化论、贵州现象说、苗疆考察录和评说黔人篇。该书兼具民俗性与学术性,有利于读者了解贵州文化。 |
徐新建著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K297.3-53 |
60 |
0 |
荐购
|
| 1357 |
|
都柳江流域百位寨老口述史 |
本书为局资助出版的重点图书,内容广泛,涉及都柳江流域各个民族的历史、家族史、迁徙史,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是一本深入了解都柳江流域水族、侗族、苗族、瑶族等人民生产生活、人情世故等非物质文化的好书。 |
韦仕钊,潘兴文,韦世方编著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K297.32 |
56 |
0 |
荐购
|
| 1358 |
|
地湖文书校释:卷二 |
土地问题是清水江文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土地流转和地权关系又是学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清水江下游天柱县地湖乡是一块贵州飞落湖南的“插花地”。地湖至今保留着大量清代至民国年间的契约文书,这些契约文书类型多样,涉及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研究插花地社区生活、人群关系、土地流转、家庭财产继嗣、经济生活等方面的重要历史文献。《地湖文书校释·卷二》是对贵州省天柱县地湖乡民间所藏的家族文书进行整理、点校、注释。《地湖文书校释·卷二》是《地湖文书校释·卷一》的延续,它收录了约150幅文书,对贵州省天柱县地湖乡民间所藏的家族文书进行整理、点校、注释。这些契约文书类型多样,文书内容集中展现了插花地社区生活、人群关系、土地流转、家庭财产继嗣、经济生活等方面,文书将代表性、典型性的“清水江文书”原始记录比较全面系统地呈现给读者。 |
谢景连,罗康智校释 |
贵州民族出版社 |
K297.34 |
60 |
0 |
荐购
|
| 1359 |
|
从江档案 |
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从江文化绘图项目成果为基础,由当地村民亲自参与,绘制从江文化档案,内容涵盖侗、苗、瑶、壮、水5个民族的岜沙、高增等11个寨的文字、历法、节庆、习俗等方面内容。 |
《从江文化绘图》项目组编 |
贵州民族出版社 |
K297.34-49 |
88 |
0 |
荐购
|
| 1360 |
|
边屯文选 |
本套丛书共3册,其中分别是《边屯探源》,《边屯展望》和《边屯风韵》。 |
中国永胜·云南边屯文化博物馆,永胜边屯文化研究院编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K297.4 |
90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