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1 |
|
小说现场:新世纪长篇小说编年 |
本书收录了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文学评论家孟繁华2000年到2017年间发表在《文艺报》《文艺研究》《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小说评论》《当代文坛》等刊物上的年度小说述评文章。以发表时间为线索,以作家作品为纲目,纵向记录了21世纪中国小说创作的历程以及重要的作家作品。作为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国内多项文学奖项的评奖人,作者以现场评论的形式,生动而通俗地评点了历年的125部优秀长篇小说作品,其中既包含从文学批评角度的宏观总结和学理分析,也有着个性化的针对片断文本的品读和阐释。作者将小说的创作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的大视野中,又将小说的赏鉴归于文学内涵本身,解答了小说创作及鉴赏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写就了一部新颖的小说编年史,也为读者提供了一部丰富而实用的小说鉴赏指南。 |
孟繁华著 |
商务印书馆 |
I207.425 |
58 |
0 |
荐购
|
| 1562 |
|
20世纪后20年长篇小说文体革新现象研究 |
本书是一篇学术论文,详细论述了新时期文体变化的新形势,观点独特,评析精当。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文体视角考察世纪之交长篇小说“文体革新”的本真状貌,二是以存在的“文体革新”状貌为借鉴,将其放置于中外古今的文化视野中探究成因。本书以中国文化诗学为主导视角,采用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分析、理论阐述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侧重从外在语境揭示诸多文体革新现象成因。 |
刘霞云著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I207.425 |
38 |
0 |
荐购
|
| 1563 |
|
小说中的大时代与小时代 |
本书收入作者从2013年到2018年的部分评论文章,是对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研究和评论探讨的阶段性理论文章集。其中包括文论“热点”、文学纵横谈、实力派作家“细读”、短篇小说“盘点”、在“对话”中“求真”,共分五辑,一辑五篇,凡二十五篇。大致代表了作者当下的评论方向和所能达到的成都。这些文章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之于时代的意义和价值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和研判,情理并茂,严整独到,充分体现了作者四十年评论生涯的突出成绩和主要观点。 |
段崇轩著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I207.425-53 |
49.8 |
0 |
荐购
|
| 1564 |
|
梓而有序:明代书序文研究 |
本书是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文献集成”主要成果之一。明正德以后,书籍尤其是印本书籍出现了骤增趋势,且出书必有序,与书籍密切相关的书序文随之呈现出重大的发展和变化。“梓而有序”,即为明代学者用以指称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说法。本书以当时主盟文坛的王世贞及其周边文人群体撰作的书序文为重点考察对象,将书序文置于刻书泛滥的文化生态当中,首次深入到与书序文密切相关的书序文作者、书籍编著者、书籍、读者等多个主体之间复杂关系的讨论中,从书写实践到传播实践,试图立体而动态地呈现书序文文体在明代的发展演变。同时,也从文体学的角度诠释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学和文化世界。 |
王润英著 |
商务印书馆 |
I207.62 |
98 |
0 |
荐购
|
| 1565 |
|
古文名篇类鉴 |
古典散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舒心爽口的精神佳肴。为引导青年学子领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汲取其鲜活的艺术营养,笔者编著了这本《古文类鉴》。“类鉴”,顾名思义,是分类鉴赏。本书即从正反对比、引古鉴今;一字立骨、琐事凝神;巧编寓言、劝世讽君;寓言(性)传记、妙揭时弊;情寄山水、物我交融;托名记游、别寓怀抱;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因事生感、托事兴讽;主客问答、独抒愤懑;片言居要、提纲挈领;叙事铺垫、议论点睛;引君入彀、纵骋宏论;金线串珠、形散神聚;白描状物、生动传神;层层推进、谏辞悟君以及喻象重重、联翩而至等十六个类型对中华古典散文进行细致的分析鉴赏。 |
刘建龙编著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I207.62 |
95 |
0 |
荐购
|
| 1566 |
|
北宋六家散文经典化研究:南宋金元时期 |
“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被视为唐宋散文发展高度与成就的突出代表。其中北宋六家——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散文,在南宋金元时期的150年中,一步步走向经典。究竟是什么促成了这一经典化的历程,经典化的意义和机制何在?本书运用文学经典的理论尝试解决这一问题,进而厘清“唐宋八大家”观念的学术含义。作者在个案研究中,遵循标举经典、解读经典和传播经典的逻辑步骤,把握各家散文的独特性与解读者关注要素间的统合;而在系统研究中,则通过选本研究、史论描述和知识场域的视角,对经典系统加以界定和考察。 |
裴云龙著 |
商务印书馆 |
I207.62 |
58 |
0 |
荐购
|
| 1567 |
|
现代中国歌谣研究史论:1900-1950 |
本书以中国现代歌谣研究为研究对象,在大量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歌谣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对各种观点和看法进行剖析和归纳,希望能从中得到启发,从而促进中国现代歌谣研究的发展,尽快建立起独立的、系统的歌谣学学科体系。本书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歌谣研究的本体论,从歌谣概念的界定和歌谣的起源与性质入手进行阐述;第二章为歌谣研究的实践论,包括歌谣研究的搜集问题和分类问题;第三章为歌谣研究的主体论,主要研究了20世纪上半叶歌谣中的女性和婚姻方面的内容;第四章为歌谣研究的交叉论,对歌谣与新诗、歌谣与音乐的关系进行探讨。 |
刘继辉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I207.7 |
78 |
0 |
荐购
|
| 1568 |
|
宝卷研究 |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典籍中,有一种承载下层民众精神生活、信仰风俗、伦理道德、理想境界的珍贵文本,这就是在民间流传不衰、生生不息的宝卷。宝卷是一座综合了语言、文学、音乐、宗教的艺术宝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具有特殊的开发与研究价值。编者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公开发表的近300篇宝卷研究论文中,遴选30篇,以结集形式,向社会展示宝卷研究成果,从中总结与汲取宝卷研究经验,促进宝卷研究向前发展,以更新更多更好的宝卷研究成果。 |
濮文起,李永平编 |
商务印书馆 |
I207.7 |
148 |
0 |
荐购
|
| 1569 |
|
中国神话与民族精神 |
本书是刘锡诚先生关于中国神话研究的精华汇编,收集了作者50多年来研究中国神话的相关论文30多篇,内容涉及中国神话起源、特点和形式等方面,并从学术史角度回顾了20世纪以来中国神话研究的历程,升华概括了中国神话对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形成的贡献和意义。在附录中,作者系统梳理了百年来中国神话研究研究成果,编制了中国神话学百年研究要目,为该学科今后研究的深入,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本书是当前我国关于中国神话研究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
刘锡诚著 |
商务印书馆 |
I207.73-53 |
128 |
0 |
荐购
|
| 1570 |
|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小说研究 |
本书首先研究了海外华文网络文学和国内网络文学发展的历程和阶段,讨论了图雅、少君等代表作家作品;其次主要研究了网络类型小说,并介绍了每种类型的发展轨迹和主要事件、滥觞和渊源、代表作品分析、叙事规律等。 |
王东,刘媛,刘金华著 |
江苏大学出版社 |
I207.999 |
56 |
0 |
荐购
|
| 1571 |
|
文学思想研究与文学语言观透视 |
《文学思想研究与文学语言观透视》文学与语言的关系问题是文学研究中的永恒话题,围绕文学思想与文学语言的关系而形成的文学理论是文学理论构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产生应该说是走的理论先行的路子。期间有许多作家、学者都为现代文学理论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对当前文学思想的发展带来某些裨益的东西。本书运用中国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结合诸多现当代作家、学者的人格心态及其文学理论和创作成果,从文学本质、文学作品、文学创作、文学发展、文学接受等几个方面,系统寻绎、整理与总结,展示其中所蕴含的典范价值。 |
聂风云著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I209 |
57 |
0 |
荐购
|
| 1572 |
|
南社文人与日本 |
本书内容包括:苏曼殊与日本;高旭与日本;马君武与日本;郁曼陀与日本;南社其他作家与日本等。 |
陈春香著 |
商务印书馆 |
I209.5 |
42 |
0 |
荐购
|
| 1573 |
|
山西电影文学史:1935-2019 |
本书是对山西电影文学的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梳理,应是开创之作,所以尤其显得可贵。全书既填补了山西电影研究的空白,也可算中国电影区域发展史的重要部分。通过山西电影文学的解读和对山西电影文学演变进程的梳理,在厘清山西电影文学发展脉络的同时进行深入分析——分析初创、繁荣、消沉乃至再突破的历程。 |
韩玉峰著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I209.925 |
168 |
0 |
荐购
|
| 1574 |
|
呐喊 |
《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呐喊》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虚伪,痛苦地解剖了中国沉默的国民灵魂,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
鲁迅著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I210.6 |
36 |
0 |
荐购
|
| 1575 |
|
彷徨 |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主要收录了他在1924-1925年所创作的11篇作品。其中包括《祝福》《在酒楼上》《示众》《伤逝》等小说。在写这些作品的时候,鲁迅先生的心境已经产生了变化。他不再“呐喊”,转而关注在封建势力重压之下的农民与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深广的历史图景之中,寄寓他对人生、对前途的执着探索。本书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的著作,不存在政治、宗教、民族等敏感问题,导向积极向上,给人以文学的美感,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 |
鲁迅著 |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
I210.6 |
32 |
0 |
荐购
|
| 1576 |
|
鲁迅六讲:二集 |
《鲁迅六讲》(二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的新著。书名“二集”,是因为此前已有《鲁迅六讲》,此次新著赓续作者鲁迅研究之脉络,且所收文章与前集绝不重复。全书共收文19篇,内容涵盖鲁迅生平、思想与创作研究以及鲁迅与中外文化、文学之复杂关系研究等。 |
郜元宝著 |
商务印书馆 |
I210.96 |
78 |
0 |
荐购
|
| 1577 |
|
纺授堂诗文集 |
本书是作者的代表作,包括《纺授堂集》、《纺授堂二集》和《纺授堂诗文集》三册,前两册均为诗集,后一册为各体文集。其母作女红而课之读,故堂名纺授堂。由于作者自视为明朝臣子,而对清朝保持了敌视和贬斥态度,书中多次将满洲视为“虏”,乾隆年间被列为禁书。书中对明清之际的社会、政治、时局和士林均有所涉及,既是研究改朝换代之际历史实相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福建地方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
(明)曾异撰著 |
商务印书馆 |
I214.82 |
128 |
0 |
荐购
|
| 1578 |
|
陈紫峰先生文集 |
《陈紫峰先生文集》十三卷,卷首一卷,明陈琛著。卷首为其子陈敦履、敦豫所编年谱一卷。正文十三卷,其中卷一录五言古诗,卷二录七言古诗,卷三录五言、六言、七言绝句,卷四录五言律诗,卷五录七言律诗,卷六、卷七录序,卷八录记,卷九录书札,卷十疏状、呈文、歌、赞、说,卷十一录墓志铭、祭文,卷十二录论,卷十三为其所编《正学编》。诗体多样,涉及祝寿、送行、咏物、抒情等方面。至于文之部分,所收书札、墓志铭、序等是研究陈琛理学成就和交游的第一手资料。 |
(明)陈琛著 |
商务印书馆 |
I214.82 |
82 |
0 |
荐购
|
| 1579 |
|
松村诗文集 |
本书由《松村文集》和《松村诗草序》两部分组成。其中《松村诗文集》十九卷(不含卷首、卷末),包括自著年谱、四书阐义、序、小引、书后、记、论、辩、议、说、经解、凡例、义例、表、疏、策、考、赋、祝文、祭文、告文、书、赞、箴、铭、呈、启、列传、墓志铭等不同体裁。《松村诗草序》十卷,涉及怀古、感时、述怀、咏物、即事、即景及应酬唱和等,内容丰富,富有时代精神。本书不仅是研究泉州名宿戴凤仪的最主要的史料,而且是研究清末民初泉州地方史、古代书院发展史等领域的重要资料。 |
(清)戴凤仪著 |
商务印书馆 |
I214.92 |
176 |
0 |
荐购
|
| 1580 |
|
朱自清选集 |
《朱自清选集》分三辑,选39篇。由李广田作序并编写传略,李引用了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2卷)导论中的话来评价朱自清: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选集按写作顺序排列,第一辑为诗,第二辑为散文,第三辑为杂论。 |
朱自清著 |
开明出版社 |
I216.2 |
24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