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1 |
|
易堂寻踪:关于明清之际一个士人群体的叙述 |
本书回顾了明清易代之际, 围绕赣州易堂的一个士人群体中发生的种种故事。作者关注其中所体现的人情、伦理、道德等因素, 立足点仍然在“人”, 观照特定环境中人的生存方式与人生选择, 那一时期士人的所谓“心路历程”, 其“表述”中的自我刻绘与彼此状写。由中国现当代文学到明清之际的思想文化, 作者一以贯之的是对“人”的兴趣, 对士大夫--知识者的兴趣, 对心态、精神现象的兴趣。易堂诸子孜孜于“求友”, 以他人丰富自己的人生; 作者经由学术“读人”, 易堂诸子已非漠不相关的异代人, 他们由故纸中走出, 径直走入了当下的世界。 |
赵园著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D691.71 |
59 |
0 |
荐购
|
| 142 |
|
家人父子: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第2版 |
本书以“父子”“夫妇”为入口, 由家庭伦理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 由思想而言论而人伦, 进入明清之际士大夫更为日常的生活世界。本书由两大部分组成: “夫妇一伦”和“父子及其他”, 讨论的是明清之际士大夫经验中的家族、家庭, 他们所面对的伦理关系, 以及他们对有关经验、体验的表述。通过关注更为“形而下”、更为日常琐屑的士大夫家庭生活, 赵园先生由此进入明清士人的日常生活世界, 呈现了她越来越注重日常性和物质性的治学理路, 更显现出了一个学人身上难能可贵的人事省察与人性体贴。 |
赵园著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D691.71 |
99 |
0 |
荐购
|
| 143 |
|
制度·言论·心态: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第3版 |
本书是《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续编, 保持了《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在研究视角、结构方式和学术眼光方面的独到之处, 选取明清易代之际这一特殊时刻, 以明清之际的儒家之徒 (以及儒学影响下的士人) 的著述作为主要的材料来源, 以明清之际的制度、士人的言论和心态为视角, 通过对明清之际的文化现象、士人话题的探究展开对晚明士风的分析, 经由明末清初士人的经世取向, 探讨易代之际特殊的思想-情境, 即思想的历史内容以及个人经验的内容。 |
赵园著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D691.71 |
159 |
0 |
荐购
|
| 144 |
|
日本第一 |
本书以实地采集的信息和材料, 通过社会研究的手法, 肯定了日本拥有诸多社会模式方面的成功范例。《日本第一》出版后迅速成为西方学界日本学中既畅销又具影响力的作品, 定义了之后十年“向日本学习的风向”。新加坡政府甚至把它列为部长和高级官员的必读书。2016年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 傅高义特别撰写新序, 认为日本即使经过了“失落的二十年”, 属于“日本第一”时代的优良特质依旧存在, 对于发展中国家仍能给予重要的启迪。 |
(美) 傅高义著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D731.30 |
56 |
0 |
荐购
|
| 145 |
|
日本新中产阶级:东京近郊的工薪职员及他们的家庭 |
本书奠定了此后日本研究的主流方向, 近几十年来关于日本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几乎都建立在该书基础上, 直至今日仍是诸多学者理解日本社会的试金石。这一日本研究奠基之作, 经典但不枯燥, 展现了一幅充满细节的新中产生活全息图: 夫妻、婆媳、亲戚关系, 职场上的苦熬与交际, 年轻人恋爱和相亲的苦恼, 从幼儿园入学起就面临激烈竞争的学子, 全时照料家庭与孩子的母亲, 养家但“缺席”养育的父亲, 殷盼孩子穿过考试的“针眼”、出人头地的父母心。 |
(美) 傅高义著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D731.361 |
88 |
0 |
荐购
|
| 146 |
|
冲突与发展:埃塞俄比亚政治、经济与社会研究 |
本书内容讲述地处东非的埃塞俄比亚是非洲人口第二大国、非洲之角重要国家。21世纪以来, 埃塞俄比亚虽实现令世人瞩目的高速增长, 但也面临政治、经济以及社会转型等问题。课题组调研发现埃塞俄比亚面临的最大发展问题是族群政治引发的社会冲突和政局不稳, 以及经济发展政策的诸多扭曲。埃塞俄比亚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在非洲国家中极具典型性和普遍性。基于对埃塞俄比亚的实地调研和长期观察, 本书从9个方面深入研究了该国的国家建构历史、族群联邦制、工业化、工业园发展、外汇市场、金融市场、国际家政劳工输出和出海口多元化等发展问题。本书旨在向中国读者多方面介绍埃塞俄比亚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 也试图理解一个典型性的非洲大国在给定冲突的约束条件下, 如何推动国家发展。 |
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一带一路”课题组编著 |
新华出版社 |
D742.1 |
78 |
0 |
荐购
|
| 147 |
|
近现代欧洲的社会保障体系 |
本书以从中世纪到现代, 尤其是工业革命爆发之后的历史时期为研究时段, 分别考察英国、德国、法国及殖民地社会保障机制的演进, 探究欧洲各国福利制度建构过程的差异、共性, 及彼此之间的交互影响, 总结这一“前现代”时期欧洲及其帝国体系所辐射的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利弊得失。这一时期,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 欧洲的慈善救济活动发生了跨越式的演进, 从中世纪偶尔派发的宗教慈善或富人对穷人的施舍, 发展到统一制度层面对个体生存权的保障, 从由各类社会组织和小范围共同体自行承担, 发展到由国家提供社会保障问题的统一解决方案。 |
陈晓律主编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D750.7 |
116 |
0 |
荐购
|
| 148 |
|
欧洲中世纪的社会保障资源 |
本书从宏观角度解析了中世纪社会保障制度中物质利益与社会公平之间的相辅相成, 从而揭示出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福利体系是利益驱动、社群互助精神与自然正义等朴素原则之间达到平衡的结果, 由这一原初形态的保障制度可窥见现代欧洲福利制度构建的思想源泉与本质特征, 具有强烈的现实关照。此外, 本书也指出这套处于萌芽阶段的福利体系的缺陷, 如家庭保障中核心家庭的脆弱性和男女经济活动的不平等性、社会组织救助的排他性与分散性等, 完成了对中世纪福利制度史的全面探讨。 |
陈晓律主编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D750.7 |
88 |
0 |
荐购
|
| 149 |
|
西方福利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
本书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分析欧洲社会福利制度的起源、发展与形成的特殊路径, 指出它在欧洲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具有进步的历史作用, 进而通过分析其危机根源指出, 福利制度无法解决资本主义体系的内在矛盾, 解决福利危机唯一的途径是从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向社会主义福利保障体制的过渡。 |
陈晓律主编、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D750.7 |
46 |
0 |
荐购
|
| 150 |
|
先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知识界 |
本书共6章, 既对列夫·托尔斯泰等人的思想遗产进行了分析, 也对俄国当时思想界面临的要求自由向上等倾向进行了论述, 尤其是大学这个思想的前沿阵地, 首次披露了教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思想动态, 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 |
(俄罗斯) 加林娜·伊西多罗芙娜·谢基宁娜著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D751.261 |
98 |
0 |
荐购
|
| 151 |
|
当代法国社会福利制度研究:住房、家庭与养老视角 |
本书稿深入法国自二战后启动的社会福利探索与实践, 对当代法国在住房、家庭与养老三个方面提供的保障进行细致的研究, 共分为五章, 分别为法国社会住房政策、法国社会住房的融资方式研究、法国单身母亲保障体系研究、法国特殊工种的退休制度改革研究, 以及法国公共部门养老体制改革研究。从三个具体的方面, 深入研究法国这一典型欧洲发达国家在构建福利制度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从而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借鉴。 |
陈晓律主编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D756.57 |
68 |
0 |
荐购
|
| 152 |
|
美国问题研究:总第四十辑 |
本书以全面研究美国问题为宗旨, 兼顾历史研究与现状评析, 注重理论创新与学术深度, 对美国经济、政治、安全、外交、社会、文化、历史、哲学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本书由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策划, 该中心是全国高校系统唯一一个美国研究重点基地。中心于2000年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06年中心又被批准为美国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本书从美国国内政治、对外政策、人文交流等角度, 对美国社会进行了全面的剖析。 |
吴心伯主编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D771.2 |
78 |
0 |
荐购
|
| 153 |
|
我们建构的世界:社会理论与国际关系中的规则与统治:第2版 |
本书作者认为所有国际关系在对外行为中都是规则与统治的问题, 他把国际关系的规则聚合在一起, 解释了它们的源头, 并以跨学科研究的方式, 将社会学、哲学、政治学、心理学、法学甚至经济学等关于规则的观点引入国际关系研究之中, 第一次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提出了“建构主义”。本书通过与肯尼思·阿罗、米歇尔·福柯等思想家的观念的碰撞, 奥努夫认为, 国际关系中所有对外行为都是规则与统治的问题。在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 我们更有理由重温这本国际关系建构主义的开山之作。因而, 这部书稿可以说是一部包罗社会科学理论的著作。 |
(美) 尼古拉斯·格林伍德·奥努夫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D81 |
88 |
0 |
荐购
|
| 154 |
|
新时代的上合故事 |
本书聚焦新时代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成就, 尤其是中方提出的一系列重要倡议和主张, 引领上海合作组织发展行稳致远。在行文上, 本书采取了“小切口”的叙事方式, 分为安全、发展、民生、健康、文旅、生态等多个专题, 共选取了20个左右动人心、接地气的“上合故事”, 以微观故事承托重要政策, 以个体经历折射上合合作。展现新时代上合组织的发展成就以及对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务实帮助。 |
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编著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D814.1 |
62 |
0 |
荐购
|
| 155 |
|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第24辑 |
本书是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国际关系史研究中心出版的学术辑刊, 旨在为从事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本辑设有专题研究、国际关系史学史、中外关系研究、宣传与公共外交史、研究生论坛、档案文献、学术动态、书评等栏目。本书旨在为从事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学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尤其为青年学者进行多学科、宽领域、多维度的研究, 以及探讨学科发展新方向、新思路提供思想碰撞和成果展示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研究进路、具体方法、聚焦议题方面不断扩展和提升, 共同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
徐蓝主编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D819 |
78 |
0 |
荐购
|
| 156 |
|
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第十七辑 |
本书刊载了10篇学术论文和1篇书评文章。本辑内容涉及以下方面: 日本在“印太战略”框架下的防务政策、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前景、国际政治中的庇护关系、2022年泰国曼谷市长选举的特点及其对未来全国大选的影响、朝鲜半岛殖民时期韩国独立运动力量的发展历程等。本辑作者来自复旦大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学院、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奈良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学术机构。 |
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编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D822 |
88 |
0 |
荐购
|
| 157 |
|
抗战时期英国驻华大使馆档案文献:军事 |
本书共收录档案卷宗185个, 包含档案约2.02万页, 共49卷, 涵盖中日战争、各国对日斗争、英美等国的对华军事援助、远东局势、太平洋战争、战后相关问题处理等内容。 |
王志昆, 袁佳红, 常云平总主编 |
西南大学出版社 |
D829.561 |
52000 |
0 |
荐购
|
| 158 |
|
抗战时期英国驻华大使馆档案文献:外交 |
本书共收录档案全宗296个, 包含档案约4.3万页, 共60卷, 内容涉及抗战时期的中英关系、中日关系、中苏关系、中印关系、中国与其他各国外交、日本外交政策、英日外交、苏日外交、美日外交、世界各国间关系等方面。 |
王志昆, 袁佳红, 常云平等总主编 |
西南大学出版社 |
D829.561 |
69800 |
0 |
荐购
|
| 159 |
|
抗战时期英国驻华大使馆档案文献:文化 |
本书共收录关于文化教育的全宗13个, 包含档案约622页, 内容涉及报社反日宣传、日本新闻界情况等。 |
王志昆, 袁佳红, 常云平等总主编 |
西南大学出版社 |
D829.561 |
800 |
0 |
荐购
|
| 160 |
|
抗战时期英国驻华大使馆档案文献:交通 |
本书共收录相关档案卷宗69个, 包含档案约1.5万页, 共20卷, 内容涉及抗战时期的公路、铁路、航运、航空运输等四个方面。 |
王志昆, 袁佳红, 常云平等总主编 |
西南大学出版社 |
D829.561 |
23600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