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2025年版 |
本书于2012年首次出版, 2013年第一次修订。2018年, 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 教育部组织启动了对教学大纲的第二次修订。本书甄选了十部经典著作以及马克思恩格斯部分书信, 按照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延伸阅读和思考题做了论述, 力求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价值及其当代意义。这部教材实际上是一部经典著作学习导读教材。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2025年版)》编写组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A5 |
17 |
0 |
荐购
|
| 2 |
|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论丛:2024年第2期 总第12期 |
本书以新时代为坐标,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为理论指导, 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 观照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 从理论与现实两个维度切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的热点、难点、痛点, 提出一些新的观点, 对拓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大有裨益, 为学界同仁对对相关问题提供参照。 |
欧阳恩良主编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A81-53 |
98 |
0 |
荐购
|
| 3 |
|
《资本论》新探与“终篇”解说 |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以专题形式对《资本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主要专题有: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继承与超越及其在《资本论》中的体现, 唯物史观与《资本论》, 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资本论》的首要主题, 《资本论》的三个“崭新因素”, 如何把握《资本论》的科学思维方法与原理部分的内在逻辑, 如何看待《资本论》开篇的简单商品经济关系, 《资本论》“终篇”的逻辑地位, 资本逻辑不能作为资本存在历史合理性的现实依据, 《资本论》的当代意义。下篇是对《资本论》终篇的详细解说, 同时以附录的形式对开篇的一些难点进行了解说。其特色是把《资本论》的理论探讨与经典原著的重要节点的解说结合起来, 对于《资本论》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
罗雄飞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A811.23 |
68 |
0 |
荐购
|
| 4 |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2025年版 |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为主线, 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方法论成果,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功能定位和基本原则, 具有创新性; 突出方法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特点, 系统阐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及其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形成的基本观点、理论体系和指导作用, 注重反映新时代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 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突出问题意识和时代意识, 贴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实际和硕士生的思想实际, 具有较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2025年版)》编写组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A811.64 |
15 |
0 |
荐购
|
| 5 |
|
颠倒的批判: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及其理论效应 |
本书立足颠倒的理论视角、按照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进程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的基本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本书所指的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 一是在法哲学批判时期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观的批判, 即对黑格尔“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的颠倒, 把市民社会置于具有决定意义的定位; 二是在法哲学批判时期之后马克思对现存的市民社会的批判, 即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的解剖, 从中揭示和批判颠倒的意识形态、颠倒的异化劳动、颠倒的资本运动, 坚持以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对颠倒的现存世界进行彻底颠倒从而消除一切颠倒现象和实现人类解放。 |
卢文忠著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A811.64 |
98 |
0 |
荐购
|
| 6 |
|
国外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理论 |
本书具体剖析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科学技术及其社会后果的缘由, 在此基础上对技术理性批判的历史脉络、理论问题和发展趋向进行学理化阐释, 同时基于比较哲学的视域把握这一理论的基本特征和得失问题。通过揭示国外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理论的思想图景及其当代价值, 为推进当代中国技术哲学研究和现代化实践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
张星萍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A811.693 |
128 |
0 |
荐购
|
| 7 |
|
哲学源于对话 |
本书分“中、西、马哲学对话”“法国哲学漫谈”“致敬导师”“道喜哲门”“品书评书”等五部分, 所收入者, 有作者过去20多年间一些关于中、西、马哲学的述评, 有关于法国哲学的对话、漫谈, 有序跋和书评, 有对导师的回忆, 有对学界前辈的祝贺, 还有接受记者的访谈等。对话是讨论哲学最好的方式, 对话使思想交锋、智慧碰撞, 没有对话就没有哲学, 可以说哲学源于对话。本书所选文章, 没有理论的系统性, 但有思维的发散性, 亦可视为作者与哲学、与学者、与媒体的对话。 |
冯俊著 |
商务印书馆 |
B-53 |
88 |
0 |
荐购
|
| 8 |
|
哲学家:2023 |
本书既涵盖对经典文献的审慎解读, 又不乏对哲学主题的评判性介入, 从中可见各位作者致力于拓展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亦可看到各种面向现实问题的哲学思辨, 呈现了跨文化哲学与比较哲学的研究视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在“比较哲学与文明交流互鉴专题”中, 收入了5篇对“侨易学”进行探讨的理论文章, 令人耳目一新。 |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编 |
人民出版社 |
B-53 |
99 |
0 |
荐购
|
| 9 |
|
马克思机器论研究 |
本书以马克思的原始文献和前人研究为基本依据, 首先在前言部分论述了研究马克思机器论的重要意义。然后分六章, 全面系统阐述了马克思机器论的历史生成、核心范畴、发展理路、前沿反思、理论重构和当代旨归。最后在结语部分探讨了如何走出人机共存的历史迷思, 既为继续发掘马克思机器论的当代价值提供基本理论依据, 也为人们科学认识机器的本质、科学处理人与机器的关系等, 创造更加美好的机器文明、社会文明与人类文明提供思想借鉴。 |
赵泽林著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B0-0 |
128 |
0 |
荐购
|
| 10 |
|
历史唯物主义的古典经济学渊源及其当代效应 |
本书以思想史分析和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 不仅就历史唯物主义的古典经济学渊源、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内涵展开了深入分析, 还立足于当代性的视野, 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政治哲学和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等问题上的理论效应。因此, 本书既注重深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来源和理论本质的研究, 也强调其作为一种“具体化”的“理论实践”所具有的现实力量。 |
袁立国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B03 |
79 |
0 |
荐购
|
| 11 |
|
医生不曾告诉你的生命哲学课:如何面对衰老、失能、病痛和死亡 |
本书以医学与文学、哲学的跨界视角, 带读者全面认识衰老、失能、病痛和死亡, 以及如何看待生命的隐喻和意识。当我们仅有一次的生命机会时, 我们必须有所准备: 有准备地诊疗, 有准备地衰老, 有准备地死亡。只有这样才能过好一生, 才能够把生死、人性、美德等进行综合的思考, 才能够通往理想化的或者幸福的人生。 |
王一方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B083 |
59 |
0 |
荐购
|
| 12 |
|
肉体的思想:具身性和影像文化 |
本书结合作者熟稔的莫里斯·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理论和具体的电影文本, 广泛地分析了一系列关于视觉性、女性主义和后人类的议题, 比如空间的感知、身体与技术假肢的融合、机器人与书写、赛博空间、可见性、视觉伦理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作为一位安装了假肢的学者, 她从个人经验出发, 反思了法国左翼理论对赛博格问题的讨论, 进而对技术假肢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现象学分析, 具有极大的启发性。 |
(美) 薇薇安·索布恰克著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B089 |
88 |
0 |
荐购
|
| 13 |
|
周易明意:周易哲学新探:修订版 |
本书分导论、易经明意、易传明意三编。“导论”说明解读《周易》的基础知识, 以及《周易明意》的哲学意义, “易经明意”是对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卦每爻的精准解释和哲学建构。“易传明意”基于《易传》对卦的总说来建立“意本论”诠释。 |
温海明著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B221.5 |
188 |
0 |
荐购
|
| 14 |
|
大变局下的世界儒学 |
本书为纪念孔子诞辰257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七届会员大会发布的重要成果, 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充分发挥自身在儒学研究方面的优势和资源, 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 系统梳理世界范围内儒学发展的研究成果, 总结世界各地儒学发展的总体情况及最新进展, 对中国儒学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儒学研究与发展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对各地与儒学及儒家文化相关的社会活动、文化活动也进行了精细的梳理, 并提出学术性和实践性建议, 希冀对国际儒学的发展做出公正、客观的分析, 以更好地展望儒学研究的未来走向与趋势。 |
王学典主编 |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
B222.05 |
98 |
0 |
荐购
|
| 15 |
|
国际儒学论丛:第17辑 |
本书是山东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以儒学研究为主旨的学术集刊, 其宗旨是“以文会友, 以友辅仁”, 对待学术争鸣的态度是“以仁心说, 以学心听, 以公心辩”。儒学产生于百家争鸣的时代, 也将在国际化的百家争鸣中创新发展。本辑刊2019年被收入我社的集刊名录。《国际儒学论丛》( 第17辑) 分为多个专题, 组织了海内外学者关于儒学研究方面的文章, 论题涉及先秦儒家、宋明理学、新儒家, 反映了国际儒学研究的一些新动向和新发展。 |
主编刘云超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B222.05-53 |
148 |
0 |
荐购
|
| 16 |
|
论语通译 |
本书包括原文、今译、注释, 充分吸收了千余年来的研究成果, 参以己意, 准确到位, 深入浅出, 是同类图书中的上乘之作。 |
徐志刚译注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B222.2 |
29 |
0 |
荐购
|
| 17 |
|
论语解辑注 |
本书内容: 宋代大儒谢良佐其儒学思想是程朱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论语解》又名《论语说》先《上蔡先生语录》行于世, 两宋时期已广为流传, 由于年代久远, 至明清原书已散佚。为弥补这一缺憾, 作者从朱熹著述中寻源, 在《论孟精义》《四书章句集注》《朱子语类》等书中发见大量篇幅的谢良佐《论语解》语录。虽不能断言是其原貌和全部, 但从其行文表述中可知, 授课讲解语言明晰, 足见朱熹所录是源自谢良佐《论语解》, 同时, 作者又辑得谢良佐对《孟子》《中庸》的部分论述, 故而一并校注成书, 以圆其缺, 献于当世。 |
主编杨周靖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B222.2 |
168 |
0 |
荐购
|
| 18 |
|
孔子的教师生涯 |
本书就是单纯再现孔子的教师生涯, 细致考察孔子三十岁辞去基层行政职务以来, 如何通过看书、备课、上课及日常言行身教, 努力做好教师与教育工作, 追溯孔子不同阶段的处境、行动与喜怒哀乐, 揭示他在各种失败乃至致命打击中, 怎么可能逐渐成为举世公认的大教育家, 以及他作为大教育家到底在追求什么。 |
周勇著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B222.2 |
55 |
0 |
荐购
|
| 19 |
|
论语别解 |
本书以《论语》为核心, 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 探讨了古今学者对《论语》的不同理解, 力求作出合情合理的解释, 为读者提供一种新的学习与研究经典著作的方法与思路。书中涵盖了《论语》中的多个篇章, 对经典语句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并结合现代视角进行了阐释。对《论语》经义的不同解读, 兼采其它孔学研究的善说, 兼收并蓄, 留待读者自己鉴别。本书删繁就简, 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 普通读者可以享受多维思考的阅读快乐, 治学者可以拓展创新研究的思维空间。 |
阮华杰译注 |
台海出版社 |
B222.25 |
98 |
0 |
荐购
|
| 20 |
|
道德经 |
本书以《老子》王弼注本为底本, 参照众家加以考订、注释、白话翻译, 并设置“文化史拓展”、“问题分析”等栏目, 对于老子的道家思想进行深入浅出的论析, 对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做了精到的论述, 是一部适合大众了解、研习《老子》的优质读本。本选题纳入“人文经典文库”丛书, 以当前较为流行的装帧形式推出, 更加满足大众读者轻松阅读古代典籍的需求。 |
许结, 宋永祥译注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B223.1 |
29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