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1 |
|
黄河流域水文监测与数据分析技术 |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黄河流域的水文监测方法、数据分析技术以及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黄河流域水文监测概述、黄河流域水位和流量监测、黄河流域降雨监测与预报、黄河流域水质检测与环境保护、黄河流域水资源评估等。 |
武广军, 高源, 左婧等著 |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P344.2 |
78 |
0 |
荐购
|
| 1982 |
|
空间物理学导论 |
本书英文原著是由几位资深的国际著名空间物理和行星物理科学家共同编著, 而译者则由中国科学院的相关科学家结合自身的科研积累共同编译完成。本书内容由浅入深, 对相关空间物理相关物理概念及历史发展, 基本理论知识, 以及相关研究前沿热点都有很好的覆盖, 并且每章结尾都附有相应的习题和相关网络资源, 非常适合空间物理学相关专业刚入门的高等院校师生作为教材使用。译书每段词句都由专业学者仔细打磨推敲, 力图在保证原文意思的同时, 也会给出译者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供初学者参考。 |
(加) 克里斯托弗·T. 罗素, 珍妮特·G. 卢曼, (英) 罗伯特·J. 斯特兰奇韦著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P35 |
149 |
0 |
荐购
|
| 1983 |
|
黄河千年气象文化印记 |
本书主要采取文献资料查阅、数据整理、咨询调研和实地考察等方法, 沿着上古气象文化、先秦气象文化、秦汉至明清气象文化一直到当代气象文化, 全面梳理出黄河流域气象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气候变化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和人类气象实践推动气象科技发展两个方面来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 通过挖掘、梳理黄河流域气象文化史料, 以图文形式从沿黄九省 (区) 代表气象科技发展的标识元素来一步步编写黄河流域气象文化的发展历史。 |
《黄河千年气象文化印记》编写委员会编 |
黄河水利出版社 |
P4-092 |
49 |
0 |
荐购
|
| 1984 |
|
内蒙古夏季降水异常及成因研究 |
本书重点分析了内蒙古夏季降水异常的主要特点、环流成因和环境背景, 主要对内蒙古夏季降水的分布类型、环流成因和旱涝事件进行了全面的综合和分析, 对内蒙古夏季降水异常和年代际振荡进行了分析, 分别从北半球500hPa平均环流场、东亚阻塞高压、亚洲季风场以及太平洋海温等方面, 研究这些因子与内蒙古夏季降水异常的可能联系, 进而讨论内蒙古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的可能成因。此外, 还考虑了人类活动的强迫作用对内蒙古气候变化的影响, 以及对短期气候预测的影响, 并预估了未来内蒙古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趋势。 |
高晶, 赵艳丽, 杨晶主编 |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P426.6 |
80 |
0 |
荐购
|
| 1985 |
|
黄河国家治理文献集成:民国卷 |
本书收录《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报告书》。《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报告书》(简称《报告书》) 是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编写的一份重要报告。该《报告书》详细记录了黄河水灾的灾情、成因、救济措施及效果等内容, 深入分析了黄河水灾的成因, 包括气候因素 (如降雨集中、暴雨频繁)、地形地貌 (如河床宽浅、水流散乱)、人为因素 (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等。这些分析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黄河水灾的发生机制, 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
黄河水灾救济委员会, 姚亚菲编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P426.616 |
180 |
0 |
荐购
|
| 1986 |
|
乌海市雷电防护技术及风险普查成果应用 |
本书结合内蒙古自治区雷电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 分析了乌海市雷暴日特征及乌海市地闪特征及孕灾环境分析, 总结了乌海地区雷电灾害综合风险调查、评估等相关内容和方法; 阐述了乌海地区历史雷电灾害调查及综合减灾资源调查; 分析了乌海雷暴天气地闪活动特征和雷电灾害历史灾情特征; 乌海地区雷电灾害致灾危险性、承灾体暴露度和脆弱性, 雷电灾害综合风险和评估区划结果验证等内容; 科学提出了乌海雷电易发性区划及防范等级划分和雷电灾害风险普查成果的具体应用等。同时对乌海能源化工油储基地雷电监测预警项目的背景、现状、发展前景进行了介绍, 搜集和整理了许多雷电知识, 并由浅入深地进行了介绍。其次, 对防雷检测技术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后, 根据企业需求, 介绍了乌海雷电风险调查成果及雷电灾害应急预案等相关内容。 |
张宏建主编 |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P427.32 |
35 |
0 |
荐购
|
| 1987 |
|
内蒙古地形地貌对雷电电磁场传播的影响研究 |
本书建立了适用于不同有耗大地表面雷电先导模式的新算法, 并利用人工引雷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 运用新模型揭示了有耗大地情况下近场地闪先导的物理特性, 提出考虑有限土壤电导率情况下反演雷电流强度的修正曲线; 建立了真实地形地貌等效表面阻抗和雷电电磁场传播衰减因子的算法模型, 运用Barrick等效表面阻抗理论和FDTD算法揭示真实的地形地貌对地闪回击电磁场传播的影响规律。本成果对于我区近地面雷电探测、雷电放电参数反演及森林雷击火监测预警防护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刘晓东, 冯旭宇, 宋昊泽编著 |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P427.32 |
45 |
0 |
荐购
|
| 1988 |
|
内蒙古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案例集 |
本书以2017-2022年间内蒙古自治区气象部门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处置过程为背景, 经调研资料收集、案例分析, 编写形成6篇气象防灾减灾案例。 |
闫军主编 |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
P429 |
20 |
0 |
荐购
|
| 1989 |
|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诗 |
本书综合运用了文学领域以外的知识见闻, 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 由此捕捉到与旧历记载偏差较大的季节感; 从天文、历法、气候、动植物生态等多个角度, 分析流传千古的中国古代诗歌名篇的确切时日, 解明当时的天候、气象, 以及诗人和自然景物的具体关系等, 并由此描绘出这些著名诗人和经典诗篇的创作背景。 |
(日) 古川末喜著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P462 |
98 |
0 |
荐购
|
| 1990 |
|
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中国经验: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的研究 |
本书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最早将发展中国家纳入全球气候治理行动的清洁发展机制切入, 聚焦该国际气候合作机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多层级治理困境、国际政策本土化的挑战以及对全球气候公正与地方可持续发展的愿景。 |
徐菁媛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P467 |
79 |
0 |
荐购
|
| 1991 |
|
扬子陆块北缘新元古代-古生代岩浆作用与中生代冷碰撞造山 |
本书主要介绍了作者近年来在扬子板块北缘的研究成果。扬子陆块北缘是三叠纪华南与华北板块陆-陆碰撞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经历了新元古代以来的长期演化。该区域新元古代的岩浆岩记录了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和裂解、早古生代的岩浆岩记录了大规模的区域伸展事件, 而扬子陆块北缘的地质记录是研究三叠纪华南与华北板块陆-陆碰撞的重要信息。 |
王瑞瑞著 |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P541 |
58 |
0 |
荐购
|
| 1992 |
|
河北省区域地质纲要:平原区 |
本书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 以基本地质事实-不同时段的建造与改造为依据, 通过对近几十年各类钻探、物探成果进行综合对比研究, 充分应用三维建模等新技术, 总结河北省平原区下伏前新生代、古近纪、新近纪地质体分布及前新生代基岩面起伏、基底构造等特征, 并梳理地震研究及活动断裂探测等工作成果, 编制河北省平原区基础地质系列图件及文字报告, 进一步提升河北省平原区基础地质整体研究程度, 为平原区地热资源勘查开发、隐伏矿产勘查、地质灾害防治、城市规划建设等提供了系统详实的平原区基础地质资料。 |
河北省区域地质调查院 (河北省地学旅游研究中心) 编著 |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P562.22 |
128 |
0 |
荐购
|
| 1993 |
|
矿床学与矿相学 |
本书包括矿床学篇和矿相学篇。矿床学篇包括绪论、岩浆矿床、伟晶岩矿床、热液矿床概论、热液矿床的类型及特征等内容; 矿相学篇包括矿相显微镜、矿物的反射率和反射色等实验内容。 |
赵忠海主编 |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P61 |
38 |
0 |
荐购
|
| 1994 |
|
油气地质学学习指导与题解 |
本书以“油气地质学”理论知识为基础, 内容包含油气成藏基本要素、油气藏形成理论、油气分布规律、油气资源评价等六个专题。书中设计的多样化题型涵盖基本概念、原理、应用实例等, 强化学生对不同类型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及运用, 实现训练方式多样化; 纸质书籍与手机APP结合, 实现学习形式多样化, 使课程学习从课堂延伸到全时全空间, 如可利用书本、台式机、平板电脑、手机等进行学习, 无须联网即可随时随地学习和做题, 最大化地支持学生利用碎片时间开展移动式学习。 |
张涛, 常象春主编 |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P618.130.2 |
36 |
0 |
荐购
|
| 1995 |
|
分布式声波传感技术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
本书主要介绍了分布式声波传感技术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 主要包括分布式声波传感技术的发展背景、相关原理、现场作业要点等, 并附上了由作者自主开发的开源软件包, 能有效提升模拟效率。本书为地震数据采集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对于物探行业未来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
(美) 马克·E. 威利斯著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P618.130.8 |
128 |
0 |
荐购
|
| 1996 |
|
油气勘探开发功能流体理论与技术 |
本书致力于油气勘探开发常规技术与新技术融合, 突出钻井流体、提高采收率流体等功能化特点, 阐述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高效、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新技术。本专著特色在于体现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井筒流体和储层流体的功能化, 在融合多路径、多维度基本理论和技术背景下, 阐述油气勘探开发过程精细化、结构化、智能化、前瞻化特征。创新性在于油气勘探开发过程的常规技术与新技术的融合, 在井筒流体 (钻井液、修井液等) 和储层流体 (提高采收率流体等) 阐述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高效和智能化理论与新技术。 |
邹长军, 梁浩, 唐文越等编著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P618.130.8 |
98 |
0 |
荐购
|
| 1997 |
|
近断层地震动多速度脉冲识别及特性研究 |
本书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 (HHT) 及其相关理论, 针对近断层多脉冲地震动, 介绍了原始强震记录基线校正HSA方法、多速度脉冲定量判别及提取HHT方法, 以及脉冲参数与地震参数衰减关系, 并以结构反应分析进行验证说明。主要工作内容概述如下1近断层地震动多速度脉冲研究背景2希尔伯特-黄变换及希尔伯特能量密度谱分析3脉冲型强震记录基线校正希尔伯特能量密度谱方法4多速度脉冲强地震动定量判定希尔伯特-黄方法5近断层地震动多速度脉冲提取希尔伯特-黄方法6近断层地震动不同效应速度脉冲区分方法7多速度脉冲特性与地震参数统计关系8近断层地震动有效强震持时定义。 |
陈笑宇, 孙治国, 王东升等著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P631.4 |
68 |
0 |
荐购
|
| 1998 |
|
地球物理测井学:第二卷:测井软件 |
本书简洁地概述了国内外测井处理解释软件的发展历史, 以及现代测井软件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从软件系统开发角度, 本书详细介绍了软件框架、测井数据、图件绘制、方法集成、单井处理解释、多井评价、水平井处理解释等方面软件开发技术和所需功能。 |
李宁等编著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P631.8 |
110 |
0 |
荐购
|
| 1999 |
|
地球物理测井学:第七卷:核磁共振测井 |
本书共分八章, 内容包括核磁共振测井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储层评价方面的应用、核磁共振的基础概念和测量方法、与核磁共振岩石物理参数计算有关的问题以及从核磁共振测井资料中识别流体的方法原理、核磁共振测井仪器、随钻核磁共振测井仪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处理、核磁共振测井资料在地层评价方面的应用、核磁共振岩心分析方法等, 主要强调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原理、测量方法、仪器装备、数据处理与基础应用相关知识。 |
肖立志等编著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P631.8 |
130 |
0 |
荐购
|
| 2000 |
|
地球物理测井学:第十二卷:测井地质应用 |
本书以近几年中国石油开展的致密油气测井评价技术攻关取得的成果为主要内容, 系统深入地剖析了致密砂岩储层在物性、电学、核磁共振等方面的响应特征与机理, 按照致密油气“七性”关系的基本思路, 围绕烃源岩特性、储层岩性、储层品质、储层物性、油气层识别与富集区评价等内容进行论述, 并就非常规油气中水平井处理与评价、地应力测井评价等前沿内容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
王贵文等编著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P631.8 |
140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