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81 |
|
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医案选按卷 |
本书辑录精选朱老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佳且疗效确切的医案近两百例, 反映朱老独到的临床辨证论治思路及其发展脉络。本书是临床大家朱良春教授从医近80年的部分医案精选, 涉及肺系、心系、脾胃、肝胆、肾系、气血津液、肢体经络、肿瘤、外科、妇科、皮肤等病证和内科其他病证以及外感热病共13章, 内容包括常见多发病、疑难杂症以及各种难治的少见病。 |
朱良春编著 |
中南大学出版社 |
R2 |
98 |
0 |
荐购
|
| 2082 |
|
中医螺旋状圆运动自学一本通:上 |
本书是中医入门佳作, 上册体系完备、结构清晰。从中医起源发展讲起, 阐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成就。深入介绍中医哲学基础, 如气、阴阳、五行学说等, 剖析人体脏腑形体、经络腧穴、体质学说等知识。详细讲解疾病基础、四诊方法、辨证辨病及治则治法。尤其创新地将“螺旋状圆运动理论”贯穿全书, 为中医学习提供全新视角。 |
李太云主编 |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 |
62 |
0 |
荐购
|
| 2083 |
|
中西医英语阅读教程:5 |
本书基于泛读教学模式, 更新医学界最新原版文献, 调整练习设计, 将各类医学英语词汇、术语融入素材, 在提高学生阅读和翻译医学专业文献能力的同时, 拓宽专业知识, 为将来从事医疗服务和学术交流奠定良好的医学英语基础。 |
刘海舟, 杨菁, 李涛安主编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R2-031 |
58 |
0 |
荐购
|
| 2084 |
|
中医古籍音释字诂 |
本书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音释, 是古书注释的一种, 对古书中的疑难字词, 加以注音释义; 第二部分是字诂, 是对字词的解释, 这里是指中医古籍中音释之外, 在古人注解之中对某一字词的解释; 第三部分是生字, 是对古籍中生僻字的收录, 引字书为注, 以资博览。 |
邵冠勇编著 |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52 |
108 |
0 |
荐购
|
| 2085 |
|
御纂医宗金鉴 |
本书辑录《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两篇。《伤寒心法要诀》以仲景学说为宗旨, 以前贤诸家为羽翼, 从临床实际角度出发, 重点探讨《伤寒论》有关伤寒传变、伤寒脉证、伤寒治法等问题。《杂病心法要诀》重点论述内科杂病的证治, 包括中风、虚劳、黄疸、喘咳、痢疾、疟疾等40余种常见病证。正文均编为七言歌诀, 并加注释予以说明、补充, 内容简要、选方实用, 为习医者必读之书。 |
(清) 吴谦, 刘裕铎主编 |
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
R2-52 |
56 |
0 |
荐购
|
| 2086 |
|
中医话节气 |
本书围绕不同季节、不同节气的自然变化, 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解读, 阐释了节气与疾病发生之间的密切关系, 以及不同时节的养生特点; 也揭示了民间养生方法存在的诸多误区, 讲解了节气养生的正确方法; 还借助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历史典故与诗歌, 通过阐述它们的由来、意义、文化内涵等, 引导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二十四节气, 乐于在顺应节气的同时进行日常养生。 |
王国玮著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R212 |
69 |
0 |
荐购
|
| 2087 |
|
养生有方 |
本书以中医理论为根基, 构建了兼具文化深度与现代实用性的保养生命、调养生命、护养生命的体系。本书立足传统智慧与现代需求, 梳理十一大养生处方, 涵盖身心调养的养生原则与具体措施, 强调“节情养神”与道德修养, 协助读者调畅情志; 结合气候变化和地域特点, 协助读者制定养生方案, 同时, 提供作息规律、睡眠质量提升的具体建议, 推荐药食同源食谱及动静结合的运动方式; 并列举简易穴位按摩法和常用养生药物、方剂, 使专业性较强的按摩及方药养生方法变得易于理解及操作。 |
谷晓红著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R212 |
59 |
0 |
荐购
|
| 2088 |
|
《黄帝内经》理论与实践 |
本书拟分上、下两篇: 上篇讲述《内经》的思维方法研究, 《内经》的理论体系研究, 分析《内经》的学术研究概况, 介绍《内经》的学术发展史, 这些内容颇有新意, 有些内容在历版教材中鲜有提及。下篇为各论部分, 从生命观、人体观、疾病观、诊法观、治疗观、养生观及临床各科等几个方面, 将《内经》相关原文分类总结, 使学生在本科学习的基础上, 将从整体上重新把握《内经》的学术内容, 由于《内经》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众多医家们经验的总结汇编, 其间存有很多观点, 因此本部分内容将重点讨论这些存在分歧争议的医学观点及后世运用发展, 这种存同求异的研究方法, 也是本教材的特色之处。 |
翟双庆, 王平主编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21 |
59 |
0 |
荐购
|
| 2089 |
|
张卿子伤寒论 |
本书内容讲述明末医家张遂辰 (字卿子) 编著于天启十年 (1624), 刊刻于明崇桢十七年 (1644)。张氏以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为底本, 参校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 旁采许叔微、王肯堂、王三阳、张兼善等医家伤寒心得体悟, 间或述以己见, 撰成七卷。考《中国中医古籍总目》, 《张卿子伤寒论》版本有清初圣济堂刻本、日本宝历六年 (1756) 京师书坊刻仲景全书本 (十卷)、清道光刻本、清文翰楼刻本、清锦和堂刻本、仲景全书 (五种本)。 |
(明) 张遂辰撰 |
中医古籍出版社 |
R222.29 |
58 |
0 |
荐购
|
| 2090 |
|
伤寒论辨证广注 |
本书共14卷, 清汪琥撰。根据《素问》“今夫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的理论, 析取《伤寒论》六经脉证治法原文中属于热病的原文, 广泛参考各家学说逐条予以辨注。在治法上, 不泥守仲景成方, 选列自晋迄明历代治疗热病的效方作为辅翼。纂注《伤寒论例》, 图注手足阴阳六经经脉, 并附热病针刺法及穴位图说等。复撰《中寒论辨证广注》, 分上、中、下三卷, 体例悉遵前书, 逐条辨注《伤寒论》中可属真寒证的原文。汪氏以邪之传经者为热病, 直中者为寒证, 治疗时二者不宜混淆。 |
(清) 汪琥撰 |
中医古籍出版社 |
R222.29 |
88 |
0 |
荐购
|
| 2091 |
|
伤寒论纲要 |
本书是对中国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的注释和解读, 其中对《伤寒论》的病因、病机、脉象、症状、治则、用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并参考了大量的古今医学文献, 对后世中医临床对《伤寒论》的理解和应用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
(日) 橘春晖撰 |
中医古籍出版社 |
R222.29 |
38 |
0 |
荐购
|
| 2092 |
|
类方辨证传习录 |
本书基于“伤寒论”类方研究, 萃取《伤寒论》类方研究流派的学术精华, 创新提出了“类方辨证”的思维方法, 建立了类方辨证这一新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全书分三章, 分别从类方辨证理论体系的形成、药证辨证、类方辨证三个角度展开论述。文中除了有理论阐释、类方汇编, 还有临床应用的实例, 对经方应用的学习和理解有很大的帮助。书中选取甘草、麻黄、半夏、石菖蒲、升麻、蝉蜕、蜈蚣、龟甲等多味中药, 列举了其药证 (药性、功用特长及其常用配伍方剂) 方证等。还选取了当今常用的五十多类方剂, 构建起了类方辨证体系。按照自古至今的次序排列主方及类方, 每类列提要, 主方 (组成、用法、主治方证、方解), 类方辨析, 小结等。 |
崔文成, 张若维, 张磊主编 |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22.29 |
68 |
0 |
荐购
|
| 2093 |
|
五运六气在高原地区临床中的应用 |
本书系统梳理并应用这一理论, 填补了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空白。推动中医理论发展: 通过详细阐述五运六气理论的基础知识和高原地区的具体应用, 推动中医基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实用参考: 书中附有大量临床使用方法和经验, 提供了实用的参考资料, 对中医从业者和研究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李军茹主编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26 |
118 |
0 |
荐购
|
| 2094 |
|
东溪节略医林正宗 |
本书为明代医家饶鹏的著作。饶鹏, 字九万, 号东溪, 江西临川人。其生卒年不详, 约生活于15、16世纪间。饶鹏曾长期在广海 (今两广一带) 行医, 医术高明, 明正德壬申 (1512) 以医功得官。他在医术方面推崇“四子”, 即张仲景、朱丹溪、李东垣、刘河间四位前代名医, 所撰著作宗法前贤, 又加上个人经验, 初名为《四子医要》, 后在刊刻时更名《东溪节略医林正宗》, 简称《医林正宗》。本书现存版本为明嘉靖七年 (1528) 刊本的《新刊东溪节略医林正宗》, 共八卷。内容包括脉、药等入门歌赋以及伤寒、内科、外科等方面的证治方药。反映了明代中期的医学成就。 |
(明) 饶鹏撰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4 |
68 |
0 |
荐购
|
| 2095 |
|
脉动医学大成 |
本书将其有机契合。事实上, 岐黄经脉学派在两千年前已经具有脉诊观内的记录, 只不过其传人被不良的竞争手段暗昧。作者从手法感循、古典记载、解剖证实、临床验证多方面探究人体脉动, 并以一位临床医生的角度演绎脉动医学新模式。书中感循经络脉动、穴位脉动、寸口脉动以及据经、据络、据病、据证等一系列用针、用药技法多出自作者的传承、发现与学习及其临床实践。绘制的人体经脉图实为人体经络真实布列, 更适用于临床诊治, 同时也解惑经脉、经络、穴位实质的千古之谜。作者关于经络、经穴及其功效便于定位、记忆和临床实操及其命名均源自人体生态理念并符合现代医学科学认知。 |
许跃远, 许睿怡著 |
中医古籍出版社 |
R241.2 |
198 |
0 |
荐购
|
| 2096 |
|
虚证论 |
本书首先从虚证的分类入手, 详细阐述了阴虚与阳虚的概念、成因、表现和治疗方法。接着, 对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等不同类型的虚证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提供了丰富的食补和药补建议, 以及常用的中成药和实用药膳方。 |
杨圆圆主编 |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41.3 |
59 |
0 |
荐购
|
| 2097 |
|
辅行诀二旦四神方阐密 |
本书将疾病分成三大类, 相应地给予三大类对应处方。第一大类是普通的外感病和内伤杂病, 分别称之为“时恙”和“夙痼”, 相对简单。第二大类疾病是外感天行病, 比较复杂, 对人类健康威胁较大。实际上, 外感天行病, 又称时行疫气病, 是因为客运、客气导致地球气候异常, 物候、病候等随之异常, 从而在地球上的生物 (人类、动物、植物) 之间发生了不同规模的传染病。大量临床实践证明, 中医界治疗传染病最常用的还是伤寒方和温病方, 但临床总有遗憾之时, 而在这方面, 《辅行诀》的体系可资借鉴。《辅行诀》的核心是六合辨证、二旦四神汤; 《伤寒论》的核心是六经辨证, 经方113个; 《辅行诀》的二旦四神汤与《伤寒论》的数个核心方基本相同。 |
韩永刚著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41.6 |
68 |
0 |
荐购
|
| 2098 |
|
小儿推拿300例 |
本书是作者在离休后10多年的行医期间, 在为婴幼儿治病中总结出来的案例, 治愈率高达99%。此书介绍了婴幼儿推拿基础知识, 婴幼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诊断概要: 望、问、闻、切, 新生儿保育、哺乳与护理, 小儿推拿疗法的基本手法和操作, 婴幼儿多发病防、保护理, 临床病案推拿300例, 是针对婴幼儿多种疾病, 一病一方案组合配穴治疗, 能准确快速解决患儿的病症。书中还附有小儿全身穴位的备用表和诊疗法与手法歌诀选。 |
杨钊著 |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44.15 |
36 |
0 |
荐购
|
| 2099 |
|
克六邪气:拔罐疗法临床图解 |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 共计12章。上篇为基础篇, 讲述了拔罐疗法的历史发展沿革、基本理论知识、常用操作手法及注意事项等, 包括涉及的经络腧穴理论。中篇为治疗篇, 介绍了采用拔罐方法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等55种临床常见疾病, 每一种疾病又分为概说、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注意事项、验案等五个方面, 内容丰富翔实。下篇为养生美容篇, 介绍了拔罐疗法的在日常养生与美容中的应用。 |
尚晓玲编著 |
中医古籍出版社 |
R244.3-64 |
88 |
0 |
荐购
|
| 2100 |
|
子午流注针经 |
本书是针灸著作。三卷。约12世纪初金?何若愚撰于1153年。后经金?阎明广注释。卷上为流注指微赋、流注经络井荥说、平人气象论经隧周环图及十二经脉的循行, 主病图形; 卷中论子午流注; 卷下为井荥歌诀及图。书中探经络之原, 求针刺之理, 阐述营卫之清浊、区分孔穴之部位。强调人体经脉气血的流注、开合随干支配合的不同日时而变化。是既知最早的一种论述子午流注学说的专书。后世针灸发展上出现的飞腾八法或灵龟八法盖源于此。 |
(金) 何若愚撰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R245 |
25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