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01 |
|
一针疗法 |
本书将深入探讨针刺疗法的理论基础, 帮助读者理解这一疗法的科学原理。同时, 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穴位的定位方法, 使得施治者能更加准确地选择适合患者的经络与腧穴。此外, 我们还将分享多种针刺手法, 逐步引导读者从基础到高级的技术掌握。书中还将展现针刺疗法在治疗各种常见疾病和疑难杂症中的独特疗效, 结合真实案例展示其实际应用。 |
方永江, 何艳主编 |
云南科技出版社 |
R245.3 |
59 |
0 |
荐购
|
| 2102 |
|
电热针临证经验及验案精选 |
本书是夏玉清教授近70年来电热针和电热针疗法的归纳和总结。书中详细地介绍了电热针临证经验集萃和电热针基础针方, 以及夏玉清教授从医70多年临证验案分析。与传统针灸相比, 电热针发热持久且可控、温度精确; 同时针体发热段的结构特点确保了电热针施针深度准确、可重复性强, 比传统的针灸治疗优势明显。电热针还显著降低了传统的“烧山火”针刺对施术者的操作手法要求, 体现了未来针刺技术的标准化、量化和规范化。 |
夏玉清主编 |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45.3 |
128 |
0 |
荐购
|
| 2103 |
|
道地药食同源106味 |
本书将国家卫生健康委四批发布的共106种药食同源类物质进行全面诠释, 按照主要功效分为解表药、清热药等十八章。详细介绍了古、今所载各种信息, 包括种属、名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化学成分、现代药理作用、药用部位、道地产区、常见配伍、药膳及古籍记载, 并附有手绘插图,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充分展现药食同源的魅力。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 树立大食物观,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
郭秋岩主编 |
中医古籍出版社 |
R247.1 |
98 |
0 |
荐购
|
| 2104 |
|
正于堂医案 |
本书主要收录杨征宇名中医近四十年临床工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临床医案60余例, 涉及中医内、外、妇、儿等多学科。该医案是杨征宇教授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 体现了其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 医案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杨征宇撰写《正于堂医案》来源于实践, 同时又为指导临床实践服务, 帮助后辈提高中医理论水平, 广开思路, 扩大眼界, 更好地为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和搞好中西医结合作出应有的贡献。 |
杨征宇主编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49.1 |
32 |
0 |
荐购
|
| 2105 |
|
俞介庵经验集 |
本书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著作, 作者以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入的理论思考, 为中医领域贡献了宝贵的智慧结晶。本书集合了《女科纂要》和《俞介庵临证经验集》两本书稿。《女科纂要》论述女科各病的简要治法。《俞介庵临证经验集》是俞介庵的临证治验的笔录。本集采用体例, 根据具体事实, 在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 都以先生所记述, 关于病情减轻或痊愈, 认为有疗效, 作为选稿的标准。内容以内科为最多, 妇科和儿科次之, 内科以杂病较多, 温热暑湿证较少, 由于先生晚年步履欠健, 因此、多为门诊病例。 |
俞介庵著 |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49.5 |
58 |
0 |
荐购
|
| 2106 |
|
医界春秋:医案 |
本书特邀张锡纯、曹颖甫、恽铁樵、祝味菊、章太炎、谢利恒等45位医界名人为撰稿人, 以“案例生动、辨证知机、精细入微、越辨越明”为鲜明特色, 被誉为“民国中医之喉舌”,不仅在全国广受欢迎、极富盛名, 而且影响远及日本、朝鲜、东南亚、欧美等地。 |
张赞臣主编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49.6 |
48 |
0 |
荐购
|
| 2107 |
|
中研三老临证经验选:杜敬唐、张相辰、张亮之经典传承 |
本书从“中医学基础歌诀”“伤寒论选读”“张亮中医麻疹病辨治”“张相辰肝炎辨证治疗”“杜敬唐临证经验指要”几方面出发, 对三位已故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进行整理。“中医学基础歌诀”涵盖了四诊、药性、方剂、针灸、主病主药、六经用药等内容, 其中四诊、药性、方剂、针灸不仅以歌诀的形式呈现, 而且对歌诀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释义。“伤寒论选读”主要摘录了《伤寒论》原文一百六十余条, 择其有相同意义的列于一个段落, 以免在学习时前后不能贯串, 该篇章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六经病的证情归, 并对原文做了详尽的解释。“张亮中医麻疹病辨治”“张相辰肝炎辨证治疗”“杜敬唐临证经验指要”这三部分, 则分别摘录了三位专家对麻疹、肝炎、中风、癥积、带下病等的学术经验和治疗验案。 |
郭晋斌, 杨路庭, 杜淑娟编 |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R249.7 |
78 |
0 |
荐购
|
| 2108 |
|
李一明中医临床传承经验 |
本书从九个方面内容进行传承研讨, 编著成书。九个方面内容: 坚持辨病、辨证与辨体相结合、遣方用药擅用中医“和”的思想、重视中医错杂证、经方的重视与运用、重视中医方的合用、在中医诊治疾病中重视瘀血、“木郁达之”论治思想在中医临床中的运用、“治中焦如衡”在脾胃病治疗中的临床运用、咳嗽的中医辨治思路与经验。每个内容都是先阐述该内容的中医基本理论、经典、古医籍和历代医家, 再结合临证案例来探讨, 理论体会和临床案例相结合, 以期提高临床学术水平。 |
李一明主编 |
科学出版社 |
R249.7 |
88 |
0 |
荐购
|
| 2109 |
|
杞医神韵 |
本书以内科疑难杂症为主, 梳理总结了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张万昌从医40多年来的经验总结和学术成果。本书介绍临床各科常见病, 多发病和部分疑难杂症的治疗经验, 每个病例从病因、症状、表现、诊断、治法、治则、配方、功效、用法等依次为列, 条分缕析, 井然有序, 有些验方屡试屡验, 疗效显著。书中所载的配方, 均经过张万昌多年临床验证, 都来源于古代医家流传于民间的古方, 配伍简练, 疗效显著。每个病例都从病因、症状、表现、诊断、治法、治则、配方、功效、用法等方面条分缕析。 |
蒋正国, 周永福, 魏齐主编 |
中原农民出版社 |
R249.7 |
69 |
0 |
荐购
|
| 2110 |
|
岭南伤寒名家学术菁华录 |
本书选择广东籍已故伤寒名家为题材, 以辑录梳理方式成书, 是较为少见的以地域名医与伤寒经方研究为主题的专著。本书介绍了岭南伤寒学派学术源流, 着重收录本世纪以前岭南伤寒学派 (含金匮) 具有代表性、可考的名家的生平与治学、临证经验, 集录了从清代何梦瑶、民国陈伯坛至现代陈超桂等二十二位医家, 他们均是籍贯岭南、学法长沙、治宗伤寒、弘扬发挥仲景学说的已故医者。本书传承岭南地域中医精华, 守正寓意创新, 它将形成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可支撑其他学科的建设, 使之成为广大读者受益的著述之一。 |
邱健行, 江振龙, 张伦主编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54.1 |
59 |
0 |
荐购
|
| 2111 |
|
六经辨证解温病:胡希恕温病条辨讲义:第2版 |
本书体现了胡老寒温统一于伤寒六经辨证体系的独到的学术观点六经法可统寒温仲景所立六经法制本就可以统一后世所说的狭义伤寒、温病学说。胡老认识到《温病条辨》中提出的三焦、卫气营血辨证并没有能脱出六经法制: “谓为超出阴阳六经, 是谁能信, 三焦名篇, 立异而矣”、“表证发于上体部, 上焦之说, 尚属勉强, 而名以太阴病, 实属背经乱法之言, 义不足取”, “本篇主述胃肠间病, 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乃指热结于里的阳明实证”(中焦篇约言录)、“阳明为热结于里所致病, 故温热之中焦, 可多为阳明病。 |
胡希恕著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54.2 |
68 |
0 |
荐购
|
| 2112 |
|
中国历代医家及抗击疫病事迹选编 |
本书对中国历代医家抗击疫病的事迹进行编辑整理, 展示了他们的医术、智慧和无私奉献精神, 以及为中医药抗击疫病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并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育人思想, 用以启迪后人、传承大医大爱, 让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素材鲜活生动。第一篇, 我们追溯至中医抗击疫病的“萌芽阶段”, 从战国至晋、隋、唐时期, 那些为治“疫”而生的一代医圣张仲景、外科圣手华佗等名医的故事跃然纸上。他们勇于探索, 敢于实践, 为中医药抗击疫病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篇, 我们进入中医抗击疫病的“成长阶段”, 跨越宋、金、元时期, 那些医书校正者孙兆、伏气疫病研究者韩袛和等名医的传奇经历令人叹为观止。他们不断积累经验, 丰富理论, 为中医药抗击疫病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三篇, 我们聚焦于中医抗击疫病的“发展阶段”, 明、清时期的名医们如李时珍、张凤逵、戴天章等, 他们的卓越成就和无私奉献, 使得中医药抗击疫病事业达到了新的高度。 |
银洁, 焦珞珈主编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54.3-092 |
39 |
0 |
荐购
|
| 2113 |
|
无病到天年:养生先养脾胃 |
本书聚焦现代人常见的脾胃健康问题, 针对便秘、口臭、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由脾胃失调引发的症状, 结合当代年轻人因工作压力、饮食不规律及卫生问题导致的脾胃亚健康现状, 系统阐述”三分治、七分养”的调养理念。书中详述饮食调理、科学运动、穴位按摩、情志调节等简便易行的养护方法, 并依据中医体质辨识理论, 分型解析脾胃调理方案, 帮助不同体质人群找到适合自己的脾胃养护方案。全书通过中西医学融合视角, 为久坐族、外卖族等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脾胃养护指南, 倡导建立”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的健康生活方式。 |
路志正著 |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56.3 |
68 |
0 |
荐购
|
| 2114 |
|
肛肠病安氏疗法要旨 |
本书全面归纳、总结我国著名肛肠病学专家安阿玥教授所创“安氏疗法”。手术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 详细介绍“安氏疗法”手术操作规范和术中、术后注意事项; 临证篇介绍“安氏疗法”中医临证部分, 即安教授治疗肛肠疾病中医临证思想和验案。安氏疗法是中医药伟大宝库的结晶之一, 不仅以芍倍注射液这一中药复方制剂为代表取得了一项项突出的成就, 还有安阿玥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发明的肛痛宁注射液、肛肠熏洗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方、便秘协定方等, 这些经临床验证安全有效的药物均来自伟大的中医药宝库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总结。 |
王春晖主编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66 |
69 |
0 |
荐购
|
| 2115 |
|
黄素英妇科临床医案集 |
本书按病证分类, 月经病章节详述月经失调、崩漏等诊治, 强调以肾为纲, 结合月经周期四期特点分期调治, 如经后期育肾通络、经前期育肾培元; 带下病部分涵盖脾肾不足、湿毒内蕴等证, 特别收录HPV感染相关病案, 体现“扶正祛邪”思路; 妊娠病围绕恶阻、胎漏等, 以固肾健脾安胎为核心; 产后病针对恶露不绝、关节痛等, 立足“多虚多瘀”病机, 注重补气养血与化瘀结合; 妇科杂病中不孕症诊治突出“育肾助孕三步法”, 盆腔炎、癥瘕则强调化瘀散结与扶正兼顾; 内科杂病如面部色斑、荨麻疹, 体现整体辨证与妇科调理的关联性。 |
董丽君, 李程蕾主编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71.1 |
78 |
0 |
荐购
|
| 2116 |
|
荆楚刘氏妇科常用外治法 |
本书是首部系统整理百年荆楚刘氏妇科外治经验的学术专著, 全面呈现了地域性中医流派在外治法领域的临证精粹。全书分为四章, 第一章溯本清源, 梳理荆楚刘氏妇科在五代传承中形成的外治学术体系及其发展脉络; 第二章学理探微, 从阳气论、治血论、调肝论、治脾论、补肾论、经络论等角度阐释外治法运用于妇科经、带、胎、产、杂病的学术特点; 第三章技法精要, 详述针法、灸法、拔罐法等30余种特色外治法的操作要领, 附以药方配伍、作用机理以及注意事项; 第四章验案求真, 精选48例典型妇科病案, 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内外治法, 展现外治技术在妇科经、带、胎、产、杂病领域的显著疗效。 |
许红英, 陈怡, 孙婷主编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71.1 |
88 |
0 |
荐购
|
| 2117 |
|
李玉兰儿科临证集萃 |
本书分上、中、下3篇。上篇“理法与临床”介绍了李玉兰临床总结的21条思考与见解, 如中西互补的临床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微观辨证下的免疫与变态反应、“听脉”和把脉对儿科诊断的意义、调护在儿科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中篇“方药与临床”包括婴童药话、婴童药对两部分, 婴童药话介绍了李玉兰临床常用162味中药及其用药体悟, 婴童药对详细介绍了李玉兰常用387组药对; 下篇“案例与临床”主要讲述李玉兰基于临床常见病的辨病机的用药思维, 与中篇对应的临床案例。 |
李玉兰著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R272 |
105 |
0 |
荐购
|
| 2118 |
|
徐振晔治癌临证与研究精华 |
本书着重整理上海市名中医徐振晔教授辨治恶性肿瘤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归纳其用药特色、药对配伍及组药经验。总结徐教授“基于精亏脾虚理论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与机制探讨, 包括“益气养精、抑癌解毒法治疗中晚期肺癌”; “益气健脾、抑癌解毒法治疗中晚期肺癌”; “健脾养精、清热解毒法治疗大肠癌”; “益气养精、健脾散结法治疗肝癌”; “补益肝肾、滋阴泻火法治疗乳腺癌”; “补肾通络、破瘀止痛、抑癌解毒法治疗骨转移疼痛”; “益气化瘀、补肾通络法治疗脑肿瘤”; “泻肺健脾、温阳化饮、解毒利水中药内服结合外敷治疗癌性胸腹水”; “温阳化瘀通脉法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毒性”; “养阴清热、凉血活血治疗靶向药物所致皮疹”等独到的临证治验; 并详细记录创新中药“双黄升白颗粒”的研发历程; 更精选、枚举大量的医案, 使徐教授之学术观点和临证思路愈加明晰了然。 |
邓海滨主编 |
科学出版社 |
R273 |
188 |
0 |
荐购
|
| 2119 |
|
名中医的皮肤美容与养生经:问答间的健康密码:养生调护篇 |
本书中融合四季养肤法则、九种体质调理、中药茶饮应用及素食养生智慧, 结合南普陀素菜馆等经典药膳案例 (如《半月沉江》《禅味药膳》), 详解不同季节、地域、年龄人群的皮肤养护要点, 涵盖痤疮、湿疹、衰老等常见问题的中医调理方案。既提供“因时因地因人”的个性化护肤策略, 又融入传统素食与中药茶饮的养生智慧, 集专业性与实用性于一体, 助读者由内而外构筑皮肤健康防线, 实现科学养颜与身心调和。 |
翁丽丽, 吕海鹏编著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75 |
39 |
0 |
荐购
|
| 2120 |
|
《中药学》图表全解 |
本书以中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药学》为蓝本, 同时, 结合执业医师和执业药师考纲中易混淆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全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合计二十八章。总论主要梳理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中药的炮制、中药的性能、中药的配伍、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等内容; 各论旨在揭示300余味常用中药的药性、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 挖掘整理学习线索, 每章药物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同时比较鉴别相似药物的功效、应用等易混淆内容。 |
杨秀娟, 杨志军主编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8-64 |
40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