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1 |
|
传承与革新:柳永词考论 |
本书主要围绕柳永对苏轼词学接受和历代柳永词诠释两个方面进行考论。全书在结构上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包括: “苏轼鄙薄柳词”说考辨、苏轼评柳词两首考论、苏轼《与鲜于子骏书》对柳词的接受考论、“柳七郎风味”及相关概念的理论探讨; 下篇包括: 柳永词诠释方法概述、本事诠释法、合论诠释法、类比诠释法。并附有柳永词辑录、宋词研究提要。 |
张琼著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I207.23 |
95 |
0 |
荐购
|
| 3202 |
|
温婉的风景:唐宋婉约词史研究 |
本书以唐宋婉约词为一种独特的词体文学现象, 将其置于历史文化发展的宏观视野中来加以系统地探析, 同时依据词体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性, 界说婉约词及其审美特征, 对唐宋婉约词的演变进程予以历史文化观照, 既探究婉约词在唐宋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环境与艺术创作之间的相互关系, 又以唐宋婉约词的大家名家为个案研究对象, 分析唐宋婉约词在各个不同时期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创作手法及声韵情调等方面所蕴含的审美意蕴, 以期在历史文化与艺术审美的互动观照中深入揭示词体文学独特的文化审美特质, 这亦是词学本体研究的核心问题所在。 |
王小荣著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I207.23 |
89 |
0 |
荐购
|
| 3203 |
|
南散曲研究 |
本书针对当代对南曲的偏见, 以及较普遍存在的对南曲的未知或疑惑, 作者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 以专题论述的方法, 分别就南曲在元曲中的地位、南散曲与南戏关联、南散曲与北散曲比较, 以及南散曲创作实务等方面, 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与介绍, 对“南曲消亡论”作了有力的批判和回应。尤其在元曲民族化意义方面, 作者用大量事实证明了南曲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指出南曲是我国元曲的半壁河山, 传承和繁荣南散曲创作, 是当代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
高朝先著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I207.24-53 |
98 |
0 |
荐购
|
| 3204 |
|
中国现代新诗的语言与形式 |
本书立足新诗的语言和形式问题, 从语言学角度, 从语言文字之间的矛盾运动关系, 从诗歌语言文体自身演变规律, 尝试性探讨了诗歌本质及韵律的形成问题。进而推导出五四新诗属于新一轮口语型诗歌, 所以新诗的语言应是口语性质的白话, 新诗的韵律自然应与第一轮口语型诗歌文学时代《诗经》民歌的韵律风格相一致。并在此基础上重新阐释论证了自由和韵律之间的关系。指出自由诗并非无韵律, 韵律是自由的必然性结果。 |
赵彬著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I207.25 |
95 |
0 |
荐购
|
| 3205 |
|
无形的传承:中国口头剧本研究 |
本书系统、综合地研究了传统戏曲“口头剧本”, 采取文献史料与田野考察资料相互参证、补充的方法, 一方面, 系统梳理口头剧本的历史脉络及其与书面剧本的关系; 另一方面, 立足历史和现状两个维度, 全面研究口头剧本的形态结构、编创与表演、技艺传承及其活动现状。全书资料生动鲜活, 图文并茂, 视角新颖, “论”“述”水乳交融, 深入探究传统戏曲即兴演剧形态, 展现了民间艺人独有的艺术智慧和表演技能, 对我国戏剧的发展史实及其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
郑劭荣著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I207.3 |
99 |
0 |
荐购
|
| 3206 |
|
《牡丹亭》互文指涉的英译研究 |
本书以白之 (2002)、汪榕培 (2000) 和张光前 (2001) 的三部《牡丹亭》英译本为分析对象, 对《牡丹亭》英译中的互文指涉进行个案研究。笔者认为, 从互文性视角研究用典的翻译需从以下四个方面认识典故的本质、意义以及用典的作用, 即符号学本质、历史文化内涵、“故事”形式、互文创作机制。基于此, 本书提出了用典翻译的两条原则: 第一, 立足对典故的“识别”, “阐释”其在文本中的新义; 第二, 再现原典故的寓意, 引发目的语读者的互文联想。要获得上述效果, 用典翻译的最佳译法为以典译典, 其次为以文释典。 |
司炳月, 于洋欢著 |
中国戏剧出版社 |
I207.37 |
88 |
0 |
荐购
|
| 3207 |
|
元杂剧与古希腊戏剧叙事艺术解读 |
本书从中西方古典戏剧互为参照的宏阔视野出发, 运用比较对照的研究方法, 滤取元杂剧与古希腊戏剧为具体研究对象, 从“停叙”、“幕后戏”、“预叙”、“发现”与“突转”几个论题切入, 以解读大量戏剧文本为依据, 尝试就元杂剧与古希腊戏剧叙事技巧展开专题性的比较研究。 |
胡健生著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I207.37 |
95 |
0 |
荐购
|
| 3208 |
|
清代弹词《再生缘》研究 |
本书从文本细读出发, 探讨了《再生缘》的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迷茫、浓厚的悲剧意蕴、耐人寻味的结局等学术问题; 搜集了大量的移植于《再生缘》的戏曲、曲艺、影视作品、小说 (含网络小说)、连环画、音乐剧等相关作品, 分析了《再生缘》在传播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以及折射出的文化内涵。 |
李秋菊著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I207.39 |
138 |
0 |
荐购
|
| 3209 |
|
古典小说与诗词歌曲解析 |
本书由四个部分构成, 一是对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与评点派的研究, 二是对中国古代小说史与几大名著的分析, 三是对唐人传奇中豪侠类作品的讲解, 四是对中国古代诗词曲与民歌名篇的鉴赏。全书集知识性、理论性、趣味性为一体, 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同时, 书中涉及的内容既有深入的理论探讨, 也有通俗的鉴赏分析, 堪称雅俗共赏。 |
石麟著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I207.4 |
98 |
0 |
荐购
|
| 3210 |
|
从唐代传奇到《红楼梦》 |
本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一是关于唐宋传奇及其影响的分析鉴赏文章, 乃中国古代小说的源头。二是关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二书若干问题的讨论文章, 是近年来作者研究的重点。三是对于明清其他小说的研究, 可作为第二部分的延伸和羽翼。第四部分则是围绕中国古代小说史以及中国古代小说颠峰之作《红楼梦》的讨论, 是全书的收尾和小结。全书32篇文章, 既是对中国古代小说的散点透视, 又有内在联系, 浑然一体。 |
石麟著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I207.4 |
95 |
0 |
荐购
|
| 3211 |
|
争奇斗艳 浩如烟海:中国古代小说探赜 |
中国古代小说几乎纵贯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而且各类小说争奇斗艳, 产生了浩如烟海的小说作品。从其发展历程上来看,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大系统, 即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相较于其他国家小说最突出的一个特点。而在白话和文言两大体系下, 古代小说在发展的过程中, 又衍生和分化成不同的类型, 其中在主题上的表现最为突出, 因此本书在在分析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基础上, 尝试打破具体的时代分期, 先分析了古代小说的艺术特点, 然后阐述文言小说和白话短篇小说两个系统, 之后进一步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 英雄传奇小说、历史演义小说、神魔小说、讽刺谴责小说、公案侠义小说、世情小说, 以便读者在对不同类型的中国古代小说形成清晰认知的同时, 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继而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
安小利, 万佳著 |
山西经济出版社 |
I207.41 |
98 |
0 |
荐购
|
| 3212 |
|
百花盛开, 争奇斗艳:明清小说创作研究 |
本书共8章, 内容包括: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研究、明清英雄传奇小说创作研究、明清神怪奇幻小说创作研究、明清婚恋家庭小说创作研究等。 |
王娟娟, 邵江婷著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I207.41 |
82 |
0 |
荐购
|
| 3213 |
|
唐人小说与民俗意象研究:增订本 |
本书共六章, 内容包括: 唐人小说与婚恋俗尚、唐人小说与游戏女神、唐人小说与节庆宴聚习俗、唐人小说与龙及龙宫俗信、唐人小说与病患生死等。 |
熊明著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I207.41 |
108 |
0 |
荐购
|
| 3214 |
|
桃话红楼 |
本书作者通过对名著《红楼梦》的文学细节、经典人物及情节深入浅出地分析, 挖掘出《红楼梦》中所折射出来的、存在于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为人处世之道, 以此反映出阅读名著对现实人生的指导意义; 同时, 本书作者以独特的视角, 通过对红楼相关论著的梳理和总结, 挖掘出深藏在文字背后不为大众所知悉的有关《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角色动机、事件真相等细节, 为众多读者提供阅读《红楼梦》的新视角, 引发受众讨论。 |
无边桃炎著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I207.411 |
48 |
0 |
荐购
|
| 3215 |
|
《红楼梦》人物心理分析教你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 |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以四大家族的荣衰为背景, 以《好了歌》为注解, 诠释了生命的的无常。作者以犀利的、细致的笔墨刻画了七八百人之多, 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四百人之多, 每一个人都活在具体的关系中, 人物多样, 他们的性格特点、人际关系处理的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 人物的命运结局也各有不同。本书从爱情、亲情、友情的角度选取了典型的人物进行分析, 通过人物的言语、行为去分析其成长背景、性格养成、关系的处理能力以及对我们今天处理人际关系的建议和启发。对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
王云玲著 |
中国商业出版社 |
I207.411 |
62 |
0 |
荐购
|
| 3216 |
|
心理司马 |
年轻时他心存理想, 却在乱世中屡遭险境; 从曹操、曹丕到曹叡, 他辅佐曹氏三代, 渐渐摸索出权力之道; 逆境中坚忍不发, 出手时残忍无情, 他是用兵和政治的绝顶高手--司马懿是三国时代的大赢家, 但他为生存而孤独挣扎的曲折心路又有谁知道? 本书运用社会心理学, 分析了司马懿的心理蜕变过程。董卓和曹操曾在他心中投下恐怖的阴影, 求生的本能改变了他对残忍的理解; 他想施展抱负却遭冷待, 转而在暗中揣摩出权力的秘密。逆境重重的世界, 让他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忍耐, 也磨砺了果决和残忍的性格。他从一个单纯的儒家信徒, 最终蜕变为心机深沉似海的乱世赢家。在权力无处不在的世界, 司马懿的心战之路, 给身处逆境的人带来后来居上的强大力量! |
陈禹安著 |
郑州大学出版社 |
I207.413 |
49.8 |
0 |
荐购
|
| 3217 |
|
心理关羽 |
本书以《三国演义》为底本, 从关羽投降的心理写起, 分析了关羽为什么在投降曹操、华容道释放曹操的情况下依然赢得了“忠”“义”的美名, 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了关羽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心路历程。 |
陈禹安著 |
郑州大学出版社 |
I207.413 |
49.8 |
0 |
荐购
|
| 3218 |
|
心理曹操 |
本书以《三国演义》为底本, 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分析了曹操献刀杀董卓、发病徐州、翦除吕布、消灭袁绍、屡次南征, 统一北方等传奇事件背后的心理动机。 |
陈禹安著 |
郑州大学出版社 |
I207.413 |
49.8 |
0 |
荐购
|
| 3219 |
|
心理诸葛 |
本书以《三国演义》为底本, 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分析了隐居隆中、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直到病逝五丈原等一系列传奇事件中, 诸葛亮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 |
陈禹安著 |
郑州大学出版社 |
I207.413 |
49.8 |
0 |
荐购
|
| 3220 |
|
《夷坚志》谫论 |
本书是关于《夷坚志》的基础性研究学术专著。《夷坚志》是宋代传闻笔记集, 文学界一般视为志怪小说集, 南宋洪迈撰。祁连休教授运用民间文艺学、主要是故事学的方法研究《夷坚志》, 通过具体分析, 揭示出《夷坚志》里面的作品并不是洪迈个人创作的“志怪小说”, 而是洪迈采录的民间传说、故事, 《夷坚志》是一部民间传说故事集, 肯定其在中国民间传说故事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书稿分为《传说编》《故事编》《传承编》等三大部分, 分别从故事分类学和原书的影响两个大的方面论述《夷坚志》的文学价值。 |
祁连休著 |
花山文艺出版社 |
I207.419 |
98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