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1 |
|
指向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 |
本书为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果。本书着重阐明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围绕时代背景阐明深度学习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2.深度学习的定义与特征; 3.深度学习教学实践模型, 阐明为什么要主张单元和单元教学以及单元设计的基本要求; 4.深度学习的四个核心要素; 5.深度学习的两个支持性要素; 6.指向深度学习的作业, 阐明作业的基本内涵与功能、作业设计的基本要素与要求、作业设计的基本流程与工具。 |
刘月霞等著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G42 |
48 |
0 |
荐购
|
| 562 |
|
智荟福建 科研赋能 |
本书收录了60篇“十三五”期间的教育科研成果。覆盖了中学、小学、学前教育等多个学段, 涵盖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研究, 包括教育理念的革新、教学主张的实践、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学科教学设计与实践、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策略创新、教学工具应用、校本作业设计、校本课程实践、传统文化传承、特殊儿童教育等方面。 |
吴明洪主编 |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G420 |
168 |
0 |
荐购
|
| 563 |
|
综合与实践育人的区域研究与实践:以房山区为例 |
本书共分为4个章节, 第一章节写综合与实践育人的基础性研究, 包括理论概述、政策分析和本体研究, 以及区域的总体规划, 第二章节聚焦综合育人, 从综合课程角度阐述综合课程性的设计、开发与实施等的典型案例, 第三章节聚焦实践育人, 聚焦综合学习的典型案例研究, 包括跨学科主题学习、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等, 第四章节聚焦综合与实践育人的房山实践, 以综合教研典型案例研究为主, 典型案例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 |
王塔主编 |
中国财富出版社有限公司 |
G420 |
68 |
0 |
荐购
|
| 564 |
|
新中国教材建设文献汇编:1949年前后:教科书机构卷 |
本书分为出版委员会; 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 上海中小学教材编审会;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各大区教育部; 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编审局等部分。 |
郭戈, 李云龙编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G423.3-092 |
173 |
0 |
荐购
|
| 565 |
|
新中国教材建设文献汇编:1949年前后:教科书出版、发行卷 |
本书分为出版发行会议; 指示、决定、请示、函; 出版委员会、出版总署工作; 新华书店工作; 华北联合出版社、上海联合出版社工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等内容。 |
郭戈, 李云龙编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G423.3-092 |
196 |
0 |
荐购
|
| 566 |
|
地方政府学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课堂教程 |
本书稿共分为十章, 每章分为两至三节, 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首先, 绪论部分概述了翻转课堂教学的现实需求、政策依据和理论基础, 为读者提供了全局认识。接下来, 书稿依次展开了地方政府学的核心内容, 包括中国地方政府概述、地方人民政府权力、职能、运行、介绍类内容以及地方政府的关系。每章都包含了课前学习、知识深化与运用的环节, 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堂互动中积极参与,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龚虹波著 |
上海三联书店 |
G424.21 |
78 |
0 |
荐购
|
| 567 |
|
改变课堂的教育理论:理解与运用 |
本书是一本别开生面的教育基本理论概论。作者以深刻影响当代教育的18位思想家为主线, 涵盖马斯洛、A.S.尼尔、伯恩斯坦、布迪厄、福柯、诺丁斯、阿普尔、加德纳等, 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理论贡献、生平事迹, 并结合当代教育实际, 对各位思想家的教育理论进行了辩证的解读。 |
(英) 卡尔·奥布里, 艾莉森·莱利著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G424.21 |
78 |
0 |
荐购
|
| 568 |
|
21世纪在线学习:探究社区理论与实证研究 |
本书以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为切入点, 深度挖掘和探讨了探究社区( CommunityofInquiry,简称CoI) 理论框架前沿议题, 旨在为我国在线教育的创新与优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鉴于探究社区理论框架在全球教育领域的深远影响, 本书精心构建了两大核心板块, 旨在全面透视探究社区理论框架的国际研究现状, 并通过一系列原创实证研究, 展现探究社区理论框架在促进高质量在线教育中的应用潜力。本书不仅总结了探究社区现有国际研究成果, 还围绕探究社区理论框架开展了两个视角的六大实证研究, 为在线教育、混合教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与实践者提供了前瞻性的思考与建议, 为在线教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
白雪梅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G434 |
128 |
0 |
荐购
|
| 569 |
|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领导力研究 |
本书回应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出的挑战, 围绕教师信息技术领导力, 对教师信息技术领导力的内涵以及构成要素、教师信息技术领导力的实践现状以及具体实践形态、教师信息技术领导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因素发挥作用的方式等进行研究, 寻求提升教师信息技术领导力的方法和策略。通过提高教师信息技术领导力, 让教师在信息技术领域对同行教师、学生乃至学校管理者产生引领、感召、带动、指导、促进作用, 从而提高学校乃至整个区域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有力促进教育信息化的高质量发展。 |
于天贞著 |
学林出版社 |
G434 |
68 |
0 |
荐购
|
| 570 |
|
“教师-幼儿园”心理契约的违背及其影响因素 |
本书以“教师-幼儿园心理契约”为研究主题, 遵循“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逻辑展开系统研究。依据不完全契约理论, 本研究界定了教师与幼儿园心理契约这一核心概念, 并在已有理论关照和实证研究数据支持下探索了心理契约的内容与结构维度, 根据探索结果编制了本土化的教师-幼儿园心理契约问卷。 |
赖晓倩著 |
九州出版社 |
G443 |
68 |
0 |
荐购
|
| 571 |
|
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
本书在内容选择上具有知识性、可读性、科学性、针对性, 并融入最新的科学研究结果; 在组织形式上体现针对大学生的适用性, 插入了“心理学与生活”栏目, 并辅助以二维码提供课程相关的小知识、心理作品推介、应用技术等, 以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学习,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为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课堂, 教材为教师提供了课程设计教案、课堂拓展训练活动、课下学生自练活动, 强化理论的应用性,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主动维护心理健康。 |
丘毅清, 孟彩主编 |
西南大学出版社 |
G444 |
59 |
0 |
荐购
|
| 572 |
|
学校积极心理学:从观念到行动 |
本书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锚点, 聚焦学校情境中的学生积极发展, 构建起“学校积极心理学”的系统框架, 直指三大核心--情绪赋能 (感恩、心流、希望、乐观培育等)、品质筑基 (心理弹性养成等)、生态重构 (幸福校园建设、教育生态优化), 全景解析国内外学校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前沿理论与最新实践成果。书中融合了政策解读、理论探讨、案例剖析与实践建议, 为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发展破局开路, 更为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提供从理念到实操的科学指南: 不囿于“治已病”, 更聚焦“防未病”和“促健康”, 让每位儿童青少年在积极体验中向阳生长。 |
朱仲敏著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G444 |
68 |
0 |
荐购
|
| 573 |
|
大学生心理健康十六讲:第3版 |
本书采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团体心理咨询的方法架构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十六个专题: 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心理咨询与辅导、自我意识、情绪管理、人格完善、学习心理、时间管理、生涯规划、人际交往、人际沟通与冲突管理、恋爱、性心理、压力管理、挫折应对以及危机干预。 |
樊富珉, 费俊峰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G444 |
43.8 |
0 |
荐购
|
| 574 |
|
教育现象学视域下的教育情怀 |
本书从教育现象学视域出发, 在阐明教育现象学的产生及发展历程、逻辑起点、独特视域, 系统性梳理和阐释教育情怀内涵、特征、词源等的基础上, 运用教育现象学方法, 通过对话式访谈、教育学观察、趣闻轶事的改写、辞源追溯、主题或意义分析等, 勾勒教师教育情怀实践样态, 从本体层面、认识层面、实践层面梳理教育情怀所蕴含的价值意蕴, 揭示教育情怀生成的实践逻辑, 分析教育情怀内在价值结构, 诠释教育家们弘道立范、培根铸魂、躬耕实践的高尚品德, 并基于情感现象学视域对教育情怀及其应然路径作出解读, 为提出教育情怀的养成策略提供理论借鉴。 |
王萍等著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G451.2 |
98 |
0 |
荐购
|
| 575 |
|
教师职业道德:第2版 |
本书依据新的教师教育发展规范要求, 面向高等院校在读师范生和中小学在职教师, 以育人为主线, 紧密围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着力于师德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何看、如何解决, 重在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化与提升, 以实现培养品德高尚的高素质教师的目标。教材理论配套案例导引, 明确思路, 示范案例丰富, 可操作性强。依据作者团队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和研究, 在丰富的案例之后适当加以点评。 |
刘亭亭主编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G451.6 |
59 |
0 |
荐购
|
| 576 |
|
一路修炼, 做智慧班主任 |
本书聚焦于智慧班主任的成长与修炼, 以全国知名班主任许丹红老师从草根教师到特级教师的真实成长经历为蓝本, 从一路修炼、自我救赎、寻找诗意、班级突围、万物生长等五个维度, 以一系列生动且温暖人心的教育故事, 直观而深刻地展示了班主任在职业生涯中不断修炼与蜕变的策略与方法, 帮助一线班主任们不吼不叫便可以带好班级, 减少内耗和抱怨, 多一些创新与妙招, 使班主任工作活色生香、有滋有味, 从而提高立德树人能力, 在教育中深刻领悟生命的真谛与价值。 |
许丹红著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G451.6 |
59.8 |
0 |
荐购
|
| 577 |
|
家校共育:区域模式创新与校本路径探索 |
本书遴选12所家校共育优质特色校, 建立校际“学术+行动”联盟, 助力学校系统梳理家校共育理念、建构体系、发掘有效途径, 创建家校共育品牌。项目实施过程中, 逐步建构了区域行政主导、专家引领、校本实践创新探索的路径, 凝练出“家庭教育指导手册设计及家长引领”“家校课程构建”“家校共育成果的梳理和呈现”“家校共育机制建设”四大板块内容, 绘制出新时代家校社共育的实践模型与典型经验。 |
张祥兰等编著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G459 |
82 |
0 |
荐购
|
| 578 |
|
关怀与责任: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与防治 |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专项研究成果。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各地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 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本书梳理了校园欺凌问题的发生特点、测评工具、相关理论, 提出了校园欺凌的发生机与阻断机制。从导致个体欺凌行为的人格特质、家庭环境, 影响群体欺凌形成的班级规范、群体成员, 以及旁观者的角色和作用系统揭示了欺凌行为的发生路径和制约机制。 |
张林著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G474 |
98 |
0 |
荐购
|
| 579 |
|
智能媒体使用与儿童身心发展研究 |
本书为作者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结项成果, 是面向国内新闻传播学及相关社会科学研究者、从业者以及各界对此议题感兴趣同仁的读物。全书结合智能传播时代的新媒体理论以及媒介心理学、媒介社会学、媒介与儿童等领域的基础和前沿理论, 从媒介技术与儿童认知发展, 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智能媒体使用及数字素养, 我国城乡儿童间的数字鸿沟, 智能媒体对儿童青少年阅读、记忆、学习和身心健康的影响, 家庭传播及媒介政策建议等章节展开。 |
李晓静著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G479 |
88 |
0 |
荐购
|
| 580 |
|
教室:物件视角的教育文化研究 |
本书从书包、课桌、奖状、袖章、作业册等五种学生日常生活的物件出发, 研究教室的文化实践方式。物件是教室文化研究的切入点, 它的背后暗含着学理性的研究对象。具体地说, 书包这一物件的研究对象指向课业方式的重感体验; 课桌作为研究对象则指向教室空间的制序问题, 以及教学组织文化的主题。奖状作为研究对象关注的是奖状文本的符号结构及其价值导向机制, 以及颁奖仪式中的教育文化主题; 袖章作为学生轮值性卫生检查的配饰符号, 它的基本指向是班级卫生检查制度及其文化规训机制。 |
熊和平等著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G481 |
88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