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订目录:正价25年第30期2114条记录数:20返回征订目录
题名 摘要 责任者 出版信息 分类号 价格 荐购人数 荐购
801 听潮集 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艺术评论集, 更是一部见证慈溪文学艺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健康发展的“编年史”。 方向明著 宁波出版社 I206.7-53 58 0 荐购
802 诗词里的文明:工科教授的中国诗词品读 本书内容共分为9讲: 第1讲-第2讲通过三首《诗经》, 探寻中国“天人合一”的文明底色; 第3讲-第7讲主要探讨了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的文明; 第4讲通过边塞诗词去领略地理空间的历史演变和朝代的兴衰史; 第5讲选用的诗词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用人制度和财税制度; 第6讲选用的诗词表现了我国古代几种典型的社会生活场景; 第7讲通过表现艺术的诗词, 来辨析文明的构成元素; 第8讲-第9讲通过诗词阐述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第9讲反映了诗词中有关爱情、乡情、友情的情感片段。 梁波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I207.2 68 0 荐购
803 晚清民初西方美学译介对中国诗学现代转型之影响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晚清民初西方美学译介对中国诗学现代转型之影响研究》( 21YJA751004) 研究成果。晚清民初, 随着黑格尔、康德、叔本华、尼采等西方美学大家的译介, 西方美学的审美观念、概念、范畴以及理论体系逐渐流入中国, 不仅促使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形成, 而且对中国诗学现代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方美学的审美观念直接影响并促成了中国诗学审美观念的现代转型, 西方美学的某些概念、范畴经由中国诗学的接受与转化而对中国现代诗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 晚清民初西方美学译介还直接促成了中国新诗诗学的形成。 陈学祖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I207.2 59 0 荐购
804 诗词里的运河:江苏运河交通史话 本书以全龄段普通读者, 兼顾对江苏运河交通文化有一定程度了解和喜爱的广大青少年, 还有来江苏旅游的大众游客为受众, 组织对大运河文化有研究的资深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编纂。本书以江苏历代运河诗词为引, 以江苏运河交通发展史 (凿于春秋形成于隋、通于唐宋取直于元、繁于明清复兴于今) 为经, 以交通文化资源 (如漕运、客运、货运、港口、船闸、舆图) 为纬, 以江苏现代绿色生态人文的运河交通建设为落脚, 经纬交织, 绘制一部现代版的江苏“潞河督运图”和“清明上河图”。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江苏古代交通历史文化”丛书编委会著 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I207.2 128 0 荐购
805 爱越界的酒神:现代诗漫谈 本书聚焦于黄梵二十多年来关注的诸多现代诗问题, 触及现代诗的全视野, 涉及近三十个现代诗议题, 小到生活中暗藏的诗意踪迹, 大到诗在文明中扮演的角色, 诗的技术与伦理等。黄梵通过抽丝剥茧的思考, 深邃的直觉性洞察, 以体贴精微的清晰表达, 提出了一系列颇具启发性的看法, 涉及现代诗成熟要面对的种种难点。比如, 对汉语新诗而言, 新诗的现代文明基因与自主性、民族性、客观性的分歧; 新诗的个人判断力与公共判断力的分歧; 新诗的多重路线与符合内在人性的努力方向, 新诗的技术主义与个人主义的长短等。 黄梵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 I207.22 58 0 荐购
806 诗心同解:西方学界对《沧浪诗话》的新型阐释 本书的立意绝不是简单的“英语世界的《沧浪诗话》研究”。艾略特曾说“每一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翻译。”其实, 何止是翻译, 每一时代同样也都需要有自己的引用、自己的阐述和自己的定位, 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语境对于这些问题有不同的期待。因而, 我们透过不同时期英语世界对于《沧浪诗话》的翻译、引用、阐释和定位等现象, 往往可以察觉感知到它们背后所隐形着的巨大文化氛围。 钟厚涛著 外文出版社 I207.22 45 0 荐购
807 骈文研究:第8卷 本书收录关于骈文这一中国传统文学体裁的优秀研究成果, 每年出版1卷 (分2册), 此为第8卷。下设骈文研究笔谈、骈文理论与骈文史、域外骈文研究、骈文叙录、骈文文献史料、读书札记、骈文研究新视野等栏目, 共收录41篇论文。内容涉及骈文研究的范式和理论、骈文文体发展与应用、骈文与骈文家个案研究等问题。反映了骈文研究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为骈文研究者提供了学术前沿信息。《骈文研究》于2022年被评定为AMI综合评价集刊入库期刊, 在学术界有了重要影响, 是海内外骈文研究学界交流的学术平台。 莫道才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207.22 80 0 荐购
808 激进与迟缓 本书借鉴了唐代孟棨所撰《本事诗》的结构, 主体分为事感、跨界、原型、本事四个部分, 前有楔子, 后有尾声, 形成与内容呼应的整体形式。作者从精细与宏阔融合的视角对同时代性视野中诗歌传统与现代性问题予以揭示, 对现代性、媒介、技术、人工智能以及速度景观、异质化时间所耦合而成的“激进诗歌”予以深入省思, 对诗歌的“乡愁”抒写、地方性知识、生态伦理、现实感予以精准而富有启示性的批评与思考, 其鲜明的批评立场、开阔的阅读视野以及跨学科的方法论为当代诗歌研究开拓了一条崭新路径。 霍俊明著 花山文艺出版社 I207.22-53 68 0 荐购
809 《诗经》时代的日常生活 本书是交大本科“十三五”规划教材。《<诗经>时代的日常生活》分上下两编。上编“春秋历史及地域风俗”以《诗经》为史料, 参以其他文献, 辅以丰富的历史文物遗存, 讲述周民族的重要历史人物( 如始祖姜嫄、后稷、三祖三母) 、周族振兴( 文王、武王) 、建都、治乱等重要历史事件, 展现周民族的文明。除周民族外, 还依按照十五国风, 在地域文化背景之下, 讲述诗篇中的历史及风俗人情。《诗经》所记载的历史人物, 从名物入手, 分析诗篇所反映的情感特征。下编“典章名物制度研究”。 罗军凤著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I207.222 88 0 荐购
810 九歌舊疏彙纂 本书内容十一篇: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是《楚辞》中的名篇, 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九歌》以楚国宗祖的功德和英雄业绩为诗, 以山川神祇和自然风物为诗, 以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为诗, 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忠君爱国、忧世伤时的愁苦心情和“聊以舒吾忧心”, “寓情草木, 托意男女”, “吟咏情性, 以风其上”的心旨。本书汇辑历来对《九歌》的注疏百馀种, 裒为一书, 是研治、赏析《九歌》的大成之作。 馬昕, 劉東葵, 王麗萍編纂 中华书局 I207.223 88 0 荐购
811 王勃的大唐盛宴:《滕王阁序》逐句精讲 本书作者分三个层次对《滕王阁序》进行了精细解读。第一个层次是对字面意思的解释; 第二个层次是对历史背景的论述和对各种典故的考据; 第三个层次是对文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文知识的阐释。由此, 读者不仅可以立体化地理解《滕王阁序》的多层含义, 而且可以举一反三, 掌握文言文阅读的一般方法和原则。王勃在文中所表达的人生观和哲学观, 也会给读者带来深刻的启发。 苗大石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I207.225 69.8 0 荐购
812 基于用韵空间分布综合评价法的初唐诗文韵部研究 本书引入“空间分布”核心理念, 提出“通用韵部的确定性”问题, 使用用韵空间分布综合评价法, 对初唐诗文韵部及其演变进行了新的探索和研究。全书归纳出初唐诗文韵系43部, 论证其通用性质。通过比较相关韵系, 判定诸家韵系的语音性质, 或推断彼此是否存在渊源关系, 或观察不同方法的联系与区别。还分析揭示了初唐诗文通用韵系及其演变的特点。本书的突出特色在于以空间分布为视角、以用韵空间分布数据为论据研究诗文用韵。 汪业全, 蔡志凯, 苏霞著 中华书局 I207.227.42 258 0 荐购
813 两宋词人舞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词人参与舞蹈表演的主要方式, 日常观舞情况和观舞的侧重点, 词人与歌舞伎的感情和塑造的舞女形象、歌舞曲的创作情况、描写舞蹈的词作的侧重点和艺术手法、观舞词所反映宋代舞蹈文化的深广度, 等等。《两宋词人舞事》为社科基金项目“宋词与舞蹈之关系研究”的结项成果, 亦是作者刘航教授的遗著。作者考察两宋词人与舞蹈有关的活动, 主要内容包括: 词人参与舞蹈表演的主要方式, 日常观舞情况和观舞的侧重点, 词人与歌舞伎的感情和塑造的舞女形象、歌舞曲的创作情况、描写舞蹈的词作的侧重点和艺术手法、观舞词所反映宋代舞蹈文化的深广度, 等等。 刘航著 中华书局 I207.23 78 0 荐购
814 魂归千年:岑其与唐宋词的千年对话 本书选收了唐、宋83位词人的名篇134首。配以岑其亲撰的“和词”、亲绘的词意图, 以追唐、宋文人的精神世界, 展中华文化的千年古韵, 其中“和词”是一个出新的尝试, 符合了本书标题“千年对话”的题意。部分诗篇配有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的提供者除了岑其本人, 还有西泠印社的著名书法家孙群豪。 岑其编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I207.23 260 0 荐购
815 辛弃疾词精读 本书是一部辛弃疾文学作品的精选评注读本。所选诗词二百余首, 既涵盖部编中小学语文教材全部辛弃疾作品篇目, 又力求展现辛弃疾诗词创作主要成就, 精选其各类题材中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作品。注释力求简明扼要, 适度引证相关用例, 帮助读者扫除文字障碍和文化隔阂, 提高对古诗词的解读能力。作品评析着重从构思、立意、字法、句法、章法等方面进行分析鉴赏和评价, 并结合作品简要讲解诗词声韵、格律特点及其艺术效果, 引导读者切实体会作品的情感意境之美及其艺术表现之妙。 聂安福编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I207.23 59.8 0 荐购
816 源流与发展:石昌渝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文集 本书稿选取了近二十篇石昌渝先生的学术论文, 多为其专著《中国小说源流论》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扩展、延伸。书稿明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定义, 阐释明代小说崛起与诗文抗衡以来, 对于“小说”就有了双重的定义: 传统目录学家的定义与文学家的定义, 两家概念的外延是两个相交的圆, 相交重合的部分是两家共认的“小说”, 不相交的部分则属于两种不同的文体。对于中国古代小说作品的创作或成书, 非简单因袭学界流行的成见, 论文多从古代小说作品及其产生的历史实际出发, 在历史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中阐释其特征及内涵, 寻求文学发展的真相, 同时揭示小说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复杂的关系。 石昌渝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207.41-53 79 0 荐购
817 欧丽娟红楼梦公开课:四:镜像六钗 本书系根据欧丽娟“红楼梦公开课”系列的录音整理的第四部, 也是最后一部, 主要内容包括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中的李纨、秦可卿、王熙凤, 以及史湘云和香菱。台湾大学欧丽娟教授是风靡华人世界的红楼梦公开课主讲者, 曾出版《大观红楼》系列、《诗论红楼梦》《红楼梦立体人物论》等脍炙人口的学术著作, 本系列将欧丽娟教授一百七十多讲的红楼梦公开课逐字稿整理出来, 打造成更为面向大众的以红楼人物为中心的“欧丽娟红楼梦公开课”, 以此系列泽惠红楼梦的爱好者。 欧丽娟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I207.411 128 0 荐购
818 照月记:张爱玲和她的小说 本书为解读和研究张爱玲小说作品的著作。全书共10万字, 分为18篇。其中15篇解读张爱玲的15部小说, 3篇解读张爱玲其人, 两部分互为注脚。张爱玲小说主题众多, 不论什么主题, 背后总有“困境中的女性”“夹缝中的女性”。困住这些女性的因素包括: 传统嫁娶观、形式上的进步、性压抑的社会、父权、原生家庭、流言蜚语、战争、贫穷、内心的孤岛感, 等等。小说中的困境, 一方面折射出张爱玲的困境, 她的原生家庭、性格、婚姻、友情; 另一方面也是跨时代的, 能和当下的女性共鸣。 这个月著 太白文艺出版社 I207.42 59.8 0 荐购
819 恒常的细流:当代小说中的女红书写研究 本书以19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小说中的女红书写为研究对象, 以古今文学作品中的女红书写风貌为整体考察背景, 在对当代人与女红之间既“疏离”又“牵连”的关系探察中, 梳理女红文化的传续与发展状貌, 认知女红对当代人特别是对当代女性现实生存与精神情感的独特影响和塑构, 掌握女红的独特审美价值与社会功能。本研究主要运用文本细读法和文化批评法, 探究女红在文学创作中发展变迁的脉络历程以及与新的社会时代的关系, 为人们关注和反思包括女红在内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照。 桑莉著 新华出版社 I207.42 46 0 荐购
820 中国当代农村题材中短篇小说研究:1950-1965 本书以创作发表于1950-1965这一时段的中短篇农村题材小说文本作为研究对象, 着重从中短篇农村题材小说的人物性格刻画、思想内蕴、艺术表现手法等层面对几十位作家的上百部中短篇农村题材小说展开文本细读与分析论述, 对赵树理、马烽、孙犁、刘绍棠、王汶石、李准、丛维熙、刘澍德、李文元、曹玉模、张峻、沙汀、艾芜等作家的小说的独特审美要素进行了深入挖掘阐释。 于树军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I207.42 108 0 荐购
页码:41/86页  每页: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