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订目录:正价25年第39期1387条记录数:20返回征订目录
题名 摘要 责任者 出版信息 分类号 价格 荐购人数 荐购
821 内经评文 本书以品评文章的方式, 根据诵读古文的要求, 通过旁注、夹注、篇末小结形式, 对《内经》全文逐篇分节分段予以评说, 以使经文文理清晰, 层次分明, 井井有条, 便于深刻领会经义。并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学术功底对《黄帝内经》展开解读。其评文详细且精到, 有着深刻见解。同时通过细致比对、多方考证, 纠正了以往对《黄帝内经》理解中的一些偏差, 使读者更准确把握经文原意, 对学习和研究《黄帝内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 周学海撰 中医古籍出版社 R221.09 88 0 荐购
822 黄帝内经临证指要 本书稿包含了原文、注释、译文、医案、按语等几部分, 按原古籍目录的顺序摘录了《黄帝内经》的原文, 并参考了各医家的经典注言, 如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马莳的《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等, 对其中的重点、疑难字、词、句进行了注释, 内容权威可靠; 其后的译文用词准确, 语言通俗易懂; 再附以名医诊治相关疾病的典型医案, 其中的治疗方法或患者的发病机理对应前述《黄帝内经》原文, 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含义; 每个医案的“按语”部分都是对医家处方用药的分析, 将古文理论与临床诊疗方法相结合进行讲解, 有助于读者理解组方的精妙。本书稿既突出《黄帝内经》原意, 又切合临床实践, 实现了临床与理论的结合应用。 曹克刚, 任北大, 尚晓玲主编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R221.09 98 0 荐购
823 黄竹斋《伤寒杂病论会通》编纂 本书内容讲述《伤寒杂病论会通》是著名中医学家黄竹斋(1886-1960)老前辈的力作, 是民国时期我国系统研究《伤寒杂病论》的巅峰巨著之一, 是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研究校、释的首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我们对黄氏《伤寒杂病论会通》进行精简编纂, 终成这本《黄竹斋<伤寒杂病论会通>编纂》, 它是以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为底本,集校、释为一体的,全面系统体现医圣张仲景医学整体学术思想的著作。《黄竹斋<伤寒杂病论会通>编纂》, 是正式出版的简编单行本, 并且是普及型精纂本。《黄竹斋<伤寒杂病论会通>编纂》与校注本比较, 少了17帧图片, 没有“重印《伤寒杂病论会通》序”“祝告医圣文”“周歧隐题词”“左修文先生像传”“《伤寒杂病论》书后”等, “医圣张仲景传”移至书尾, “凡例”重写, “补遗”“卷末”删节, “六气主客”补录......力争既能准确反映医圣仲景医学宏旨, 又能基本把握黄老前辈之学术思想。 《黄竹斋<伤寒杂病论会通>编纂》整理委员会编 中医古籍出版社 R222.19 128 0 荐购
824 伤寒论考证新解 本书内容讲述古人云: “半部论语治天下”。对于医界来说, 可谓是“一部伤寒医天下”。现代对于《伤寒论》的学习、研究、发展和创新, 更是达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峰。《伤寒论》中的方剂, 被广泛地应用到临床各科,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笔者将自己学习《伤寒论》的心得体会、独特见解以及相关的考证资料, 汇集成册, 按《伤寒论》条文的顺序, 附于相关条文之下。条文序号采用成都中医学院《伤寒论释义》之序号, 括号内为宋本《伤寒论》条文号。 申洪砚著 中医古籍出版社 R222.29 68 0 荐购
825 中医临证必背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濒湖脉学》《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 针灸常用的歌诀, 以及作者创作的《新十问歌》等。其内容涉及中药的药性与作用、方剂的组成与功效、脉象的主病与鉴别, 以及常见病的诊治等, 是学习中医的重要入门书籍, 也是初学中医者的启蒙读物。 南征, 刘世林编著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R24 25 0 荐购
826 耳穴护理技术实践 本书概述耳穴、灸疗、刮痧、拔罐等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起源与发展, 详述多项疗法的适应证、操作流程及并发症处理等。精选中医临床案例, 通过病因病机的层层分析, 重点阐述辨证施术、辨证取穴、临床实施、效果评价的具体思路, 体现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解决患者诊疗过程中重点、难点问题的临床价值, 深入交流推广覆盖患者诊疗全流程的中医护理特色技术临床应用经验。本书为耳穴分册, 介绍耳穴操作的辨证施术、辨证取穴、临床实施、效果评价, 实用性强。 王莉, 杜云红, 刘淑娟主编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R245.9 79 0 荐购
827 燕京赵氏皮肤科之针灸论 本书稿为发扬针灸等中医适宜技术在皮肤科疾病方面的应用, 将目前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的贺氏针灸三通法、金针王乐亭老十针技法、董氏奇穴技法、雷火灸、五阳督脉灸等不同针灸学术流派的理论和方法, 并结合作者的治疗思路和特色, 以及疗效等内容加以整理和归纳。本书在编写过程中, 在总结前人经验及案例的基础上, 进行了全面地梳理, 以为读者提供更加广阔的治疗思路, 推广以针灸为代表的中医外治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 以进一步扩大中医影响力。 蓝海冰, 耿嘉玮主编 中医古籍出版社 R246.7 80 0 荐购
828 药膳精方 本书内容涉及常见病症药膳精方700多个, 从二十四节气、常见病、体质、人群、民族等九方面分类汇总, 便于读者寻找适合自己的药膳。书稿内容来自临床科研一线作者多年的实践整理, 权威、贴近现实、配伍简单、简便实用, 已经临床验证, 安全有效, 可作为个人、家庭自用的贴身必备读本。 杨师, 李明义著 知识产权出版社 R247.1 150 0 荐购
829 名中医王东旭临证经验 本书旨在系统总结王东旭主任三十余载的中医临床智慧与学术思想, 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全书共六章, 分别为“医案精选”“临床心得”“医论医话”“经验撷英”“养生述要”“方剂索引”, 其中以临床医案为核心, 系统整理其在内科杂病领域的诊疗经验。全书分为肝系、心系、脾系、肺系、肾系五大章节, 每章精选十则典型医案, 涵盖常见病、疑难病及罕见病。每个医案均以“主诉-病史-辨证-治法-处方-按语”为主线, 层层剖析, 逻辑清晰。病案之后的“按语”, 是点睛之笔, 是对医案深入浅出的理论解析, 既追溯经典源流, 又结合了现代医学进展, 对后学者有启发。 王东旭, 周家程主编 东南大学出版社 R249.7 78 0 荐购
830 温廷轶医论医案集 本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医论, 主要是论述对中医气化理论, 中医阴阳五行, 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和病理特点的认识, 对舌诊诊病原理的认识, 对中医“四气”“五味”的认识以及对中药功效的解读等。第二部分临床实践和医案, 主要收集了临床治疗的思路方法, 临床治疗的用药原则, 舌诊的应用病例, 以及临床常见病的用药治疗病例。第三部分附录, 收集了治疗临床常见病效果显著的经典药方。 温廷轶主编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R249.7 68 0 荐购
831 常见风湿病养生保健 本书内容讲述风湿病是一类免没紊乱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常会造成多器官, 多系统损害, 其盖了200多种疾病。常见的有类风湿关节炎, 骨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 痛风, 干燥综合征等。 马武开, 姚血明, 帅伟主编 中国人口与健康出版社 R259.932.1 80 0 荐购
832 补肾祛瘀通督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本书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角度, 分述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和治疗现状; 汇总了目前临床诸多行之有效的外治疗法, 同时全面公开了河南省中医研究院强直性脊柱炎课题组十余年的临床研究成果--任督隔药大艾灸法、补肾通督穴位埋线法、刺络放血法、辨证特色制剂等特色系列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并结合临床实践, 制订了针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未病防治法、已病防残法、瘥后防复法、运动康养法、饮食强身法等一系列防治和保健措施。 田元生主编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R259.932.3 128 0 荐购
833 杨巍临证经验集 本书共分五章, 系统总结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肛肠科杨巍教授四十余年的学术思想与临床实践精华。对杨巍教授诊治肛肠疾病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做了系统的介绍, 其中内容最丰富的临床经验部分分为九个章节, 从各类肛肠疾病分别进行全面阐述, 并专门对杨巍治疗经验及技术特色做了详细介绍。作为第四批上海市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杨巍教授深耕中医肛肠领域, 提出“顺势而为”的手术理念, 创立“常中有变、顺藤摸瓜”治疗原则, 在痔病、高位复杂性肛瘘等疑难病症中形成独特疗法, 并被纳入科技部诊疗规范项目。她创新融合传统中医与现代微创技术, 优化肛肠术式, 显著提升疗效并缩短康复周期。 杨巍主编 科学出版社 R266 90 0 荐购
834 岷县当归加工技艺 本书是一本关于岷县当归加工技艺的专著。岷县是全国有名的道地药材主产区之一, 尤以“岷归”品质为佳, “岷县当归加工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之一。本书介绍了当归的种植、鉴别、加工等技艺, 将近年来的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经验有机结合, 突出了岷县当归加工过程中的实用性、规范性和操作性。 甘肃岷县当归研究院编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R282.710.2 68 0 荐购
835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 本书秉承“源于临床, 归于临床”的中药新药研发理念, 介绍基于中医药人用经验和基于现代医学理论的两种中药新药研发模式, 以及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三结合”的证据体系, 强调中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功效物质的量值传递过程, 并尝试编写“中药的成药性研究”章节, 以期培养一批懂医精药, 并熟悉药品注册法规的中药新药研究人员, 为研制“安全、有效、可控”中药新药奠定基础。本教材兼顾中药新药研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共分为13章, 包括新药的立题、成药性评价、药效物质基础、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稳定性研究、药理毒理研究、临床研究和中药新药注册申报资料与数据合规性要求等内容。 张彤主编 科学出版社 R286 120 0 荐购
836 增广校正和剂局方补佚校注 本书以吴珽本为底本, 通行本、和刻本为对照校本, 以补佚、校勘、标点为主, 兼及部分训诂。 王世民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R289.2 99 0 荐购
837 古方今解:内科版:内科卷 本书内容讲述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同时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需要传承创新发展, 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了能更好地传承和利用中医药为大家的健康“保驾护航”, 我们从普及中医知识的角度出发, 组织了知名中医大家对200余古方进行独家权威解读, 所选疾病均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老年病, 所选方剂均为经典方剂, 每一首方先简单介绍其出处、功效、主治, 再按“方证表现、药物组成、用法用量、方义方解、运用、辨证加减”六项内容依次排列, 条分缕析, 井然有序。 谢新才, 孙悦, 廖文舟主编 中医古籍出版社 R289.32 68 0 荐购
838 《千金方衍义》辑要 本书内容讲述《备急千金要方》是药王孙思邈的一部划时代医学巨著, 是第一部中医学百科全书。同时, 作为汉唐经方的集大成者, 《备急千金要方》对于研究仲景经方是重要的补充和参考。由于宋本《备急千金要方》的校对和出版已经相对完善和成熟, 成为众多中医学者的必备书籍, 因此本书删除了《备急千金要方》原文, 仅保留衍义不分, 同时为方便读者查阅, 对衍义进行了相关编排。值得一提的是, 本书保留原文方名, 以便读者凭方名查询, 对于没有方名的条文, 或保留主治或加注释以便查阅, 内容详尽, 格式简洁明了。 周雪丰主编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R289.342 99 0 荐购
839 《體用十章》整理與研究 本书内容讲述19世纪中后叶, 在清季“西学东渐”的社会历史图景下, 西书译介活动较前期更为活跃, 西方学科新知日益传入, 近代生理学亦作为医学基础学科经引介入华。《体用十章》即系迄今可见最早的汉译自西方底本的近代生理学专著, 该文本由博济医局于1884年刊行, 国人孔庆高笔译, 医师嘉约翰 (JohnKerr) 校正; 底本著者系英国著名生物学者托马斯·赫胥黎 (ThomasHenryHuxley)。该译著的出版意味着近代生理学知识体系在华的系统性引入, 系中国近代生理学科史之重要开端。然迄今为止, 学界对此书缺乏应有的论述, 有关晚清生理学史的研究性论著中亦未谈及此书。作为首部近代生理学译著, 《体用十章》被历史掩埋的现象值得关注, 故作整理与研究。 梁佳媛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R33 78 0 荐购
840 血液学精要 本书介绍了血液学相关知识精要。血液学是本科生在攻读医学学士学位期间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 也是血液病学及其他专业如病理学、全科医学、儿科学和妇产科学的研究生需要深入拓展的知识领域。现有教材中有关血液学的内容大多过于宽泛, 或过于简短, 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本教材对血液系统疾病的经典内容加以传承解读, 同时结合临床实践教学经验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拓展。 主编颜灵芝, 曲昌菊 苏州大学出版社 R331.1 60 0 荐购
页码:42/54页  每页: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