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1 |
|
《诗经》导读 |
本书是在《诗经》导读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 把原来的十个主题扩充为16个主题; 给每个主题都写了一个《题解》; 对于每一首诗歌的阐释, 都回归到鲁、齐、韩三家诗的阐释; 四是在每一首诗下面都设置了几个题目, 读者可以在读完一首诗的赏析后, 围绕着这些题目, 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或展开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五是把每首诗重新翻译成现代白话诗, 注重诗歌韵味的传达, 让译诗也是一首真正的“诗”, 而不再是“打油诗”或“顺口溜”。 |
刘永著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I207.222 |
88 |
0 |
荐购
|
| 842 |
|
花海诗吟闻药香:乔惟良花赋十三篇赏析 |
本书品鉴赋文, 走近诗心。相信我们的书香之旅, 一定会始终弥漫着盈盈的花香、缕缕的诗香、淡淡的墨香、悠悠的药香。文情并茂, 图文并茂, 普及与提高结合, 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 有原文, 有注释, 有意译, 有赏析文字。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原文, 在了解典故、史料之后, 加深对花卉的理解, 轻松地发现古典诗赋之美和中医药文化之美。 |
朱杰编著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207.224 |
198 |
0 |
荐购
|
| 843 |
|
孔雀东南飞探析十七题 |
本书是一部探讨《孔雀东南飞》的误读与实际内涵的专著。本书在界定《孔雀东南飞》正确研读方式的基础上, 分别从东汉婚姻问题上的社会基本环境, 东汉时代的人们信从“礼教”的态度, 《孔雀东南飞》文中“戒之慎勿忘”的内涵, 焦母、刘母、焦仲卿人物形象的分析, 明代学者张萱对刘兰芝的误判, 诗篇的生成、流传本和诗体特征, 诗篇文本中的几处词句辨析, 诗篇悲剧的发生地探析等“十七题”展开研究。探析主要在客观准确地把握文本、把握时代上下功夫, 在不诬不妄地看待礼教文化上下功夫, 在冲破偏见和陋见的束缚上下功夫。 |
赵世康著 |
西北大学出版社 |
I207.226 |
58 |
0 |
荐购
|
| 844 |
|
李白杜甫诗歌在越南的传播研究研究 |
本书是一部关于李白杜甫诗歌在越南传播研究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构建“一带一路”国家倡议视域下唐诗传播的理论分析框架, 从传播学角度探索唐诗特别是李杜诗歌在跨文化领域的传播机制, 通过研究传播心理、传播途径与方式、传播效果和影响等, 研讨文学传播的特殊规律, 为唐诗的域外传播研究提供新视角与新方法, 建构和丰富文学传播学理论体系, 不断扩大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 |
字如祥著 |
九州出版社 |
I207.227.42 |
68 |
0 |
荐购
|
| 845 |
|
大宋少年团:宋词的娱乐圈 |
本书是一本关于宋词的社科类书籍。宋朝, 是一个讲究精致生活与及时行乐的年代。词, 在这里遇到了肥沃的土壤, 迅速落地生根发芽, 开出绚丽灿烂的花朵。本书作者从女性的视角表达对宋词的理解与认识, 选取了十几位有代表性的宋词作者, 写他们的跌宕人生, 更写他们的笔下风流。情词是宋词的一大主题, 也是本书笔墨较多的部分, 书名即来源于此。而历史, 是读宋词绕不开的话题, 写宋词也就是在写宋史, 所以, 自然也少不了对历史人物、历史时间的刻画。 |
颜月著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I207.23 |
52.8 |
0 |
荐购
|
| 846 |
|
本心诗话:中国百年新诗的原理与实践微观察 |
本书拟就中国百年新诗, 以个人的审美旨趣就一些诗歌现象、诗歌作品以诗话的形式进行评论。之所以是诗话, 有两个方便: 一, 方便写作对象的选择, 诗歌现象, 诗歌作品, 诗歌逸闻趣事, 都可纳入写作范围; 二, 方便以轻松自由的心态去创作。只要有所得, 举手便写, 没有负担。当然, 还有一个便利是, 篇幅短小, 每篇1500字左右, 一些零碎时间可以用上。简言之, 利人利己, 读起来轻松, 写起来不累。这是一本老百姓都可以读明白的诗歌评论著作。本书稿分上篇、中篇和下篇三个部分。 |
王瑛著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I207.25 |
79.8 |
0 |
荐购
|
| 847 |
|
戏曲研究:第134辑 |
本书分为四大版块, 分别为戏曲史论、戏曲文献与文物、京剧研究、院团和剧种建设研究专题等, 其中戏曲史论部分包括《“附录”与<西厢记>的刊本形制和传播》《英国早期汉学家托马斯·帕西的中国戏剧译介及其影响探》《晚清“西戏东渐”对中国戏剧现代转型的影》; 戏曲文献与文物部分收录有《论吴梅曲谱校制的文献价值及曲学意义》《故宫博物院藏花神衣考》等; 各个版块各有特色, 并且有创新, 收录相关学术研究论文二十篇。 |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曲研究》编辑部编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I207.3-53 |
52 |
0 |
荐购
|
| 848 |
|
心理学视野下的《红楼梦》探析 |
本书以心理学视角进行深入解读。首先, 通过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分析小说中的原型意象, 特别关注通灵宝玉, 探讨自性化之旅的象征。其次, 借助荣格的阿尼玛理论, 剖析金陵十二钗的女性形象, 揭示中国人心中的“阿尼玛”原型。最后, 以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研究为基础, 研究小说中青少年成长过程, 聚焦贾宝玉的英雄之旅, 探索其对抗封建礼教的心灵历程。通过这一视角, 揭示了《红楼梦》深刻的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变迁, 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这部文学巨著, 并启示了中国古典文学与心理学的相互交融。 |
汤洁著 |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
I207.411 |
98 |
0 |
荐购
|
| 849 |
|
《红楼梦》教育启思录 |
本书中探讨《红楼梦》中不同人物的成长经历与教育的关系, 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在不同教育环境下的性格塑造和人生轨迹, 通过对《红楼梦》一些具体情节的剖析, 让读者更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 促进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应用。 |
汪应耀著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I207.411 |
88 |
0 |
荐购
|
| 850 |
|
水浒人物论赞 |
本书辑录《水浒人物论赞》及其相关批评文章, 以及《小说艺术论》《我的创作与生活》。《水浒人物论赞》依据人物分类, 列为天罡、地煞、外编三部, 以论赞体( 类似于史记的太史公曰, 聊斋的异史氏曰) 的形式, 运用春秋笔法, 通俗易懂地解析水浒人物, 进而窥探人性与命运。其水浒人物点评, 短小精悍, 别出心裁, 寓意深远; 其论小说, 融渊博卓识与艺术体验于一体, 不落俗套; 其回溯人生, 情真意切, 诚挚感人。 |
张恨水著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I207.412 |
65 |
0 |
荐购
|
| 851 |
|
物色:金瓶梅读“物”记:增订本 |
本书是一部从名物角度对《金瓶梅》进行细致研究的著作。作者援引考古发现, 以文图互证的方式, 分门别类地对书中涉及到的一些日常器物进行了精彩的还原与分析, 为解读《金瓶梅》的文学世界打开了一扇独特的窗口, 也为我们感知古人的生活提供了文物与图像的依据。本书是一部从名物角度对《金瓶梅》进行细致研究的著作。作者援引考古发现, 以文图互证的方式, 分门别类地对书中涉及到的一些日常器物进行了精彩的还原与分析, 为解读《金瓶梅》的文学世界打开了一扇独特的窗口, 也为我们感知古人的生活提供了文物与图像的依据。 |
扬之水著 |
中华书局 |
I207.419 |
88 |
0 |
荐购
|
| 852 |
|
中国当代生态小说研究 |
本书结合生态批评、生态哲学、生态美学, 在生态中心主义和生态整体观的视域内, 对中国当代生态小说进行整体研究, 着重于其概念范畴、主题话语、精神内涵、审美追求与文化思考, 并通过从不同维度对有代表性的作家叶广芩、沈石溪、郭雪波、刘慈欣、迟子建及他们的作品进行深度解读, 将中国生态文学的创作特点、独特价值和生态批评与艺术比照有机地联系起来, 对中国当代生态小说的成就进行了综述, 并对中国当代生态小说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展望了中国当代生态小说的发展之路, 试图让生态小说的创作走出目前的窘境。 |
张凤娟著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I207.42 |
68 |
0 |
荐购
|
| 853 |
|
当代陕西小说研究 |
本书基本囊括了当代陕西知名的小说作家, 采用一人一部代表作的评析方式。全书30多篇文章, 分为当代陕西文学传统的形成、多样化的追寻与探索、现实的关切与回应、不同的江湖不同的路、小说流变与理论探索等五个部分, 展现出今日“文学陕军”的恢宏气象。在这部书稿中, 作者将自己多年的学术积累、艺术感悟融汇于文章之中, 用艺术化的表达呈现了他独到的观察与思索, 行文自在, 不拘一格, 对于了解和理解陕西当代作家的思想与感情、艺术与成果, 都是一个极好的窗口。 |
仵埂著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I207.42 |
62 |
0 |
荐购
|
| 854 |
|
传承与革新:同里宣卷艺人班社研究 |
本书是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 而该现象的存在与宣卷艺人班社在演述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有着密切关联。长期以来, 宣卷研究者们大部分着力于宣卷文本性层面的探究, 有关宣卷艺人班社的话题关注不多。事实上, 宣卷是围绕艺人班社及其演述活动展开的, 从文本到实际展演这一生产过程是由艺人班社主导完成的, 离不开他们的实践。宣卷艺人班社, 作为宣卷文本的生产者、宣卷的实践者和传承者, 他们在宣卷活动中的功能常常被忽视。本书拟从艺人班社视角去探索宣卷, 将他们的演述活动置于民众日常生活情景之中, 剖析他们的内在机制, 探讨他们如何进行宣卷的生产, 探究他们在演述活动中的所发挥的实际功能, 阐释其在民俗生活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同里宣卷形成一个更为全面、整体的解读。 |
黄亚欣著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I207.76 |
98 |
0 |
荐购
|
| 855 |
|
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1949-1979:古代作家 (书面) 文学卷 |
本卷荟萃了1949-1979年间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满族以及元好问、耶律楚材等少数民族古代作家生平创作考证、文集点校、作家作品研究、学术活动等珍贵史料。其中, 蒙古族史传文学和哈斯宝、尹湛纳希、梦麟, 藏族传论、格言诗、《诗镜论》以及宗喀巴、仓央嘉措, 维吾尔族《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以及赫尔克提、翟梨里、诺比德、阿不都热衣木·纳札尔等古代经典作家作品、生平创作等方面的史料和文献, 标志着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古代作家 (书面) 文学的资料整理和研究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并达到了较高水平。 |
李晓峰, 王微, 张慧编著 |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
I207.9 |
188 |
0 |
荐购
|
| 856 |
|
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1949-1979:文学理论卷 |
本卷围绕国家民族政策、语言政策、文化政策、文学政策、新闻出版政策与少数民族文学关系这一宏观的核心的理论命题, 将本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理论史料分为少数民族文学总论、少数民族文学史编撰、少数民族文学民族形式讨论、文学期刊与少数民族文学五个专题。史料类型有文件、章程、报告 (讲话)、书信、会议纪要、发 (创) 刊词、理论批评与争鸣等。 |
李晓峰, 王莉, 王潇编著 |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
I207.9 |
210 |
0 |
荐购
|
| 857 |
|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25:第3版 |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精炼而浅明, 既对文学史发展线索有清晰的梳理, 对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也有客观生动的叙述。该教材还有三项重要创新。一是这是一本“互联网+”教材。本书主编特邀多位专家学者, 就各人所擅长的领域做了多场主题讲座, 以二维码的形式放置于各个章节。二是内文除了文学史正文之外, 还有“声音”栏目, 与正文相呼应, 形成“多声部”。 |
朱栋霖主编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I209.6 |
79 |
0 |
荐购
|
| 858 |
|
书生意气 孤胆英雄:姚青苗抗战文学研究 |
本书对姚青苗及作品进行研究, 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梳理姚青苗生平及文学活动, 并对山西抗日战争和抗战文学发生背景进行简介, 归纳影响姚青苗文学创作的多重因素。第二章围绕姚青苗作品中的创作基点展开论述。分析作者的浪漫主义写作, 并深入分析战时农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第三章梳理姚青苗作品对战时农民形象的塑造并分析作者对农民品质发现的意义。第四章分析姚青苗作品对自然景物的诗性写作。对自然景物的诗性化写作中, 分析作者创作的心理指归。 |
刘文奇著 |
文化发展出版社 |
I209.6 |
55 |
0 |
荐购
|
| 859 |
|
时代·地域·文学:中原作家群创作论 |
本书内容共有四章, 分别是思潮论、作家论、作品散论禾作家访谈录。按照篇幅和主题分为几个专辑, 涉及长篇作家、问题、现象专论, 作家作品短评, 题材则涉及诗歌、小说等。探讨了“河南文学”“非虚构”等文学思潮和地域文学现象, 主要针对河南本土作家进行研究, 兼及和透视整个当代文学。力图以点带面, 通过分析河南文学的当代发展, 探析当代文学发展的规律和问题。 |
李勇著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I209.961 |
89 |
0 |
荐购
|
| 860 |
|
鲁迅与现代韩国:东亚共存的想象 |
本书作者挖掘、收集和整理20世纪前半期韩国和中国的报刊材料等, 以吴相淳、柳树人、梁白华、丁来东、金台俊、申彦俊、李陆史、金光洲、李明善等当时在中韩两地活动的文人们的相关活动为中心, 实证地考察和梳理了鲁迅文学和鲁迅思想在韩国的译介、影响以及接受情况, 并进一步考察了现代中韩文人以鲁迅文学为媒介展开的文化交流情况。书稿观点得到、论据充足、论证严谨,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者在国内《学术月刊》《东疆学刊》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赢得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的高度认可。 |
(韩) 洪昔杓著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I210 |
88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