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1 |
|
APEC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
本书构建了适用于复杂多样的城市情况的指标体系, 并利用231座城市的数据、科学理论与算法, 通过城市类型识别和指标体系评价与应用研究, 为apec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形成一套完整的可在更多apec城市实施的方法。本书的研究有效解决了复杂多样的apec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表现测量和比较的问题, 促进了apec城市间发展经验的有效交流。通过本书的研究成果, 将有助于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做法和经验向全球的传播, 并以此助推apec区域, 乃至全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朱丽, 王辰著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F299.21 |
95 |
0 |
荐购
|
| 1362 |
|
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与产业布局优化研究:基于资源环境约束的视角 |
本书从长江经济带城市的绿色发展和产业布局为出发点, 首先探讨了影响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质量和效率的测度因子, 并测算了各因子对质量和效率的影响作用; 其次, 将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城市中的样本案例, 考察了武汉市资源环境约束对武汉市产业发展的具体影响; 最后, 根据研究的结果, 综合长江经济带城市具体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优化建议。 |
邓宏兵 ... [等] 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299.21 |
49 |
0 |
荐购
|
| 1363 |
|
我国城市群运行效率的综合测度与高质量发展研究 |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本书重点研究和回答了四个问题: 第一, 我国城市群的运行效率究竟怎样? 第二, 影响城市群运行效率的关键因子是什么? 第三, 提升城市群运行效率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第四, 怎样促进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 在研究和回答四个问题的过程中, 旨在通过科学建立我国城市群运行效率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 分析我国城市群运行效率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提升我国城市群运行效率, 应遵循“和谐、共生、协同、高效”思路理念, 坚持统筹推进、优势互补、链式整合、集约高效的基本原则, 并提出构建“五大网络”、推动“两个优化”、构建“四大体系”耦合联动的提升路径, 在丰富完善我国城市群发展理论的同时, 为新时期政府决策部门制定城镇化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政策、明确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等提供重要参考和有益借鉴。 |
主编杨兰桥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299.21 |
78 |
0 |
荐购
|
| 1364 |
|
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管理理论及机制设计 |
本书对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研究背景及理论进展进行综述评析, 阐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基本内涵和属性特征, 界定弱循环-强循环、正向循环-逆向循环、有利循环-有害循环链接认知体系。在梳理循环经济演化机理的基础上, 提出中国循环经济创新发展模式, 构建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管理理论架构, 提出系统要素指标、结构解析、行为分析、生态分析以及综合应用方法论, 研究城市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数据管理体系。最后, 以国家循环发展带领行动为参考, 对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驱动因素进行识别, 研究促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共生管理机制, 并按正向-逆向、有益-有害循环链接路径, 归纳我国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产业共性技术、工艺流程及相关实践案例。 |
穆献中 ... [等] 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299.21 |
88 |
0 |
荐购
|
| 1365 |
|
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建设研究 |
本书对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建设研究, 主要内容包括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基础与发展经验借鉴、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难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农村经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 |
金鑫著 |
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
F299.21 |
80 |
0 |
荐购
|
| 1366 |
|
粮食主产区城市发展规模适度性研究:高质量新型城镇化的视角 |
粮食主产区涵盖全国13个省区, 面积占全国的40%, 人口占全国的58%。粮食主产区城市发展是全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经济导向的城市发展观念,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了作为人类栖息地的城市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和综合效益提升。在粮食主产区的城市化进程中, 因忽视规模适度性, 已显现出耕地侵占严重、耕地撂荒、粮食安全受到一定威胁、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发展水平与城镇化不协调等问题。研究粮食主产区城市的适度发展规模, 选择符合其特色的发展路径, 在稳粮强农原则下, 有序推动其适度发展是必须面对和解答的现实课题, 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提高发展质量的题中要义。本书提出栖息地导向的城市发展, 按照生态学原理对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 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地,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书中遵循“理论分析→综合评价→规模测度→影响因素确定→未来发展预测→实证检验→路径选择”的研究思路, 着力于构建粮食主产区城市发展规模适度性分析框架和测度方法体系, 为确定其适度发展规模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证分析。 |
法玉琦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299.21 |
66 |
0 |
荐购
|
| 1367 |
|
中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 |
本书主要致力于找到符合我国城乡发展实际情况的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分析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关联因素, 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重点从城乡融合发展质量和融合发展水平角度来谋划城乡融合发展模式的最优路径, 借助理论归纳和实证研究方法获得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影响要素治理应对的依据和启示, 从中发掘符合我国城乡发展实际的有益经验和政策措施。 |
林昌华著 |
中国书籍出版社 |
F299.21 |
95 |
0 |
荐购
|
| 1368 |
|
高质量城镇化公共投资支持:基于马克思主义城市观 |
本书沿着理论构建一现实考察一经验分析一政策引申的逻辑主线, 基于马克思主义城市观, 以高质量发展理念为引领, 从制度变迁、流量与存量方面考察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投资的制度变迁与供给演化; 通过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深入研究了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综合测度; 运用空间计量、面板门限等模型研究了公共投资对高质量城镇化发展的支持机理、效应等问题; 最后提出符合马克思主义城市观、推动高质量城镇化发展的公共投资优化建议, 具有良好的理论价值及实践价值。 |
晏朝飞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299.21 |
68 |
0 |
荐购
|
| 1369 |
|
西部地区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 |
本书共分10章, 分别为宏大的地域、多样的形态与复杂的动因--西部地区特色城镇化的基本特点; 元素: 西部地区特色城镇化的有机构成; 系统观: 西北地区特色城镇化的形态演化等。 |
吴开松, 董茂林著 |
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
F299.21 |
59 |
0 |
荐购
|
| 1370 |
|
环城市乡村地区多途径城镇化研究:发展模式、动力机制与质量评估 |
本书选择具有鲜明特征的环城市乡村地区作为研究对象, 以北京 (东部)、株洲 (中部) 和成都 (西部) 的典型地区作为研究区域, 将研究尺度深入到县级行政区, 以实证研究和政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形式, 通过文献综述、数据收集与分析, 构建环城市乡村地区多途径城镇化概念体系; 结合规划文件和全网大数据挖掘方法, 归纳环城市乡村地区多途径城镇化的模式; 依据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方差分析法, 剖析环城市乡村地区多途径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耦合高频词对比和扎根理论的定性分析与多元变量方差理论的定量分析, 双重评估环城市乡村地区多途径城镇化的质量。 |
钟栎娜著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F299.21 |
95 |
0 |
荐购
|
| 1371 |
|
我国特大城市效率的评价与提升研究:基于增长边界政策导向趋紧的视角 |
本书从我国推进城市增长边界试点工作的背景入手, 系统梳理了国外诸多专家学者关于城市增长边界的内涵概念、评价测度、政策效果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深入分析了我国特大城市的经济运行、产业发展、人口规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 运用系统论的思想, 将土地要素作为约束条件, 分别对2006年以来城市增长边界政策导向趋紧下我国13个特大城市的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进行评价研究, 进而提出我国特大城市提高运行效率的路径设计和实施策略。 |
王新涛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299.21 |
78 |
0 |
荐购
|
| 1372 |
|
大都市地区镇村发展模式创新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
本书针对大城市周边镇村发展进行现状、特征、趋势以及发展模式的探讨, 主要基于基础调研, 对大都市镇村发展现状进行总结, 着重分析镇村发展在目前层级解构的状况下所面临的发展问题, 同时在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网络化以及新兴技术革新的影响下, 剖析和探讨大都市镇村发展面临着新趋势和新要求, 建构大都市镇村发展及转型的目标框架, 着力探讨在大都市影响下周边镇村发展的模式创新, 提出“单元复合”的镇村核心发展理念, 并针对镇村发展关联的不同类型进行差异化模式引导。 |
乔晶, 耿虹著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F299.21 |
98 |
0 |
荐购
|
| 1373 |
|
品质城镇化与教育 |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城镇化研究进展, 第三章智力城镇化道路概念及特征, 第四章智力城镇化道路的影响要素与发展基础, 第五章教育发展是走向智力城镇化道路的关键动力, 第六章智力城镇化道路的教育作用类型, 第七章城镇化发展稳定阶段教育发展与智力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 第八章当今主要智力城镇化道路国家或地区的中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第九章结论与展望。 |
杨秀, 吴志强著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F299.21 |
80 |
0 |
荐购
|
| 1374 |
|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财政支持模式 |
本书首先对新型城镇化与财政支持两类概念进行了界定, 明确其所包含的构成要素、发展特征及统计方式, 进一步聚焦课题研究对象所涉及的理论范畴与数据来源。随后分别对新型城镇化与财政支持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促进关系进行归纳分析, 提出二者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一方面完善公共财政能够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有助于经济发展, 提升财政收入, 从而实现新型城镇化与财政支持之间的良性循环。此外, 本书从财政支出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城镇化及城乡统筹等角度对财政支持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阐述, 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
梁益琳著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F299.21 |
52 |
0 |
荐购
|
| 1375 |
|
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研究 |
本书属于城乡融合发展方面的著作, 首先对城乡融合发展进行概述, 包括其目标、主要内容、基本原则、现实基础、必要性与可行性等; 其次分别论述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演变历程, 探究了城乡融合发展的保障; 再次从文化融合、经济融合、生态融合和社会融合四个角度进行了详细论述。最后就城乡融合实践过程中优秀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 |
汪俊鹏著 |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F299.21 |
78 |
0 |
荐购
|
| 1376 |
|
基于结构转型、时空质均衡演化的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研究 |
本书从发展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以及区域经济学等多学科角度对国内外城镇化质量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与梳理, 在此基础上, 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重新构建了一个新型城镇化理论分析框架, 根据其演化机理进一步揭示了新型城镇化动态演化规律与特征, 并提出了一个动态演化模型。 |
胡星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299.21 |
68 |
0 |
荐购
|
| 1377 |
|
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转型及效果评价研究 |
本书重点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转型及效果评价进行至细的研究。更具体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转型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其次, 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焦作市概况及生态发展现状及生态转型效果的影响因素; 第三, 构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足迹及ARIMA预测模型; 第四, 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转型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能力和生态转型效果进行了评价; 最后, 提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转型提升策略。 |
曾旗, 杜泽兵著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F299.21 |
89 |
0 |
荐购
|
| 1378 |
|
民族地区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
本书聚焦民族地区城乡经济发展实际, 通过理论与实证两个层次研究城乡经济关系中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一方面, 从不平衡性概念内涵出发, 深刻认识城乡经济关系不平衡性特征、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定义与内容等; 另一方面, 通过实证分析支撑、论证理论内容,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促使民族地区实现经济起飞与现代化发展, 通过实证测量, 得出民族地区城乡经济发展存在差距。在此基础上, 分析导致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影响因素。针对此, 本书提出加速发展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战略构想, 以此化解民族地区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
彭冰琪著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F299.21 |
95 |
0 |
荐购
|
| 1379 |
|
低碳城市建设投融资体系研究 |
本书集成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 综合运用了文献梳理法、归纳演绎法、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低碳城市建设投融资体系开展研究, 以低碳城市建设中的资金运动为主线, 以低碳城市建设投融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重点, 针对存在的问题, 深入剖析其根源, 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对策。本书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其理论价值在于, 本书为金融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为环境经济学、能源经济学与金融学的结合进行了尝试, 有助于金融学、环境经济学、能源经济学的交叉融合和进一步发展。其实用价值在于, 本书提出的运作方案、产品设计及政策建议, 针对性、实用性很强, 对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一旦采纳应用, 将会产生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
张海峰, 张伟等著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F299.22 |
66 |
0 |
荐购
|
| 1380 |
|
城市品牌评价:理论前沿、标准解读与案例分析 |
本书共五章, 内容包括: 城市品牌理论综述, 城市品牌国家标准的指标体系释义, 城市品牌综合影响力计算方法和评价流程, 城市品牌建设案例, 城市发展高端对话。 |
解树江主编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299.23 |
59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