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订目录:正价25年第41期2430条记录数:20返回征订目录
题名 摘要 责任者 出版信息 分类号 价格 荐购人数 荐购
1721 中国县域医共体发展报告:2024-2025: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本书包括总报告、传承精华篇、守正创新篇、支持保障篇、案例篇五个模块, 涉及中医药文化、中医综合服务、中西医融合、中医药服务、中医药科技、中医药产业、中医药对外合作、中医药管理体制、中医药发展的支持与保障等议题, 并提供了独具特色的翔实的案例分析。 李玲, 赵俊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R199.2 198 0 荐购
1722 中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优化的路径探索 本书以新时代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背景, 系统评估并深入分析了三项关键性制度工具--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医疗联合体建设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的政策效果与作用机制。全书围绕“区域间-机构间-功能间”三维度资源配置的优化路径展开论述, 致力于揭示中国医疗资源在不同层次空间与服务环节中的流动性与结构性调整, 形成了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和操作性的分析框架。 吕思诺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R199.2 98 0 荐购
1723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blended-ESP instructional model in TCM English course 本书包含三部分主要内容: (1) 为中医英语课程构建一种混合式ESP教学模式。(2) 探讨混合式ESP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医药文化方面的有效性。(3) 探究学生对混合式ESP教学模式的态度和观点。经过实证研究, 我们发现, 混合式ESP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医药文化能力上有着显著的影响。数字化时代的学生普遍对这种教学模式表现出认可和肯定的态度。混合式ESP教学模式的实施显著地提升了学生的中医英语水平、自主学习能力和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力。 于瑞瑞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R2 65 0 荐购
1724 中医药学基础 本书可以作为老年人大学的教学用书, 也可供自学中医的读者阅读参考。上册主要讲解中医基础理论, 主要内容包括: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诊法、辨证、养生防治。下册方药学部分涵盖中药学和方剂学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等知识, 中药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包括中药的概念、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的性能、品质、应用的基本理论; 各论依据主要功效分类。中药学分为23章, 收录正药140味, 附药260味。正药从“来源”“药性”“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方面介绍。 张国霞, 陆小左主编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R2 168 0 荐购
1725 新安医学导论 本书客观阐述新安医学的社会背景、医家事迹与学术观点, 展现其历史地位、价值及发展规律。“新安”即旧徽州, 新安医学是中医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材在2005年版教材基础上修订, 完善结构、吸纳新成果、删减重复内容, 凸显特色, 使学生通过本教材的学习, 对新安医学有个较为深刻的印象, 增强自豪感和自信心。 陆翔主编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R2 39 0 荐购
1726 中医药与前沿科学技术导论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我国中医药关键发展历程, 阐述国内外中医药现状与问题等。第二部分阐述国内外中医药与临床相关的前沿科技, 通过实例系统介绍相关前沿科技的发展历程及优势。第三部分内容以新医科为抓手, 综合阐述中医药与文科、理科、工科等多学科深度融合交叉的发展现状, 分析相关前沿科学技术原理及作用机制并进行探讨。 主编唐健元 人民卫生出版社 R2 65 0 荐购
1727 《遵生八笺》养生名篇白话解 本书分为八部分, 即清修妙论、四时调摄、起居安乐、延年却病、饮馔服食、燕闲清赏、灵秘丹药、尘外遐举, 是为“八笺”。各篇内容, 正如高濂自序所说:“博采三明妙论, 律尊生之清修; 备集四时怡养, 规尊生之调摄; 起居宜慎, 节以安乐之条; 却病有方, 导以延年之术; 虞燕闲之溺邪僻, 叙清赏端其身心; 防饮馔之困膏腴, 修服食苦其口腹; 永年以丹药为宝, 得灵秘者乃神, 故集奇方于二藏; 隐德以尘外为尊, 惟遐举者称最, 乃录师表于百人。”由于内容繁多, 有不少内容与养生其实关系不甚大, 所以本书进行了甄选和译解, 只挑选了前五笺进行注解。 主编郑洪 人民卫生出版社 R212 112 0 荐购
1728 新编实用养生保健学 本书着眼于实际生活, 系统阐述了日常保健、心理保健、预防保健及中医保健等多方面知识。书中不仅涵盖日常生活的诸多细节, 也关注心理层面的调适, 同时强调预防保健的重要性; 在中医保健部分, 则深入讲解了药茶、药酒、药膳、按摩、刮痧等疗法。本书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视角, 深入剖析养生保健方法的医学原理, 根据不同体质、季节、部位、地域和疾病特点, 详细解读这些方法的运用技巧和原理, 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且实用的养生保健知识与技能指导, 助力读者提升健康水平, 享受健康生活。 主编张小军 ... [等]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R212 138 0 荐购
1729 2026丙午年节气时令五十二方:四季体质周养方案 本书以中医学“天人相应”思想和五运六气理论为基础, 结合二十四节气, 将丙午年划分为五十二周, 提出“顺时辨体养生”体系。在“节气时令养生”的框架上, 聚焦“患病方向预警”与“体质精准调养”, 融入王琦院士九种体质理论, 为不同体质人群提供节气健康指南。全书立足气候规律, 以周为单位推演“高发患病方向”, 弱化具体病名, 强化未病预防的普适性; 同时创建“体质风险星级预警”体系, 量化九类体质每周健康风险等级, 直观提示养护优先级, 破解传统养生“千人一方”的局限。 尹勇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R212 69.8 0 荐购
1730 黄帝内经对应经穴针刺法 本书论述了同名经对应针刺法的十二经脉循环、小循环、胎息状态下同名经正反循环、经脉、络脉、经筋左右上下联系、同构相求、同气相求、同性相求、同向相求、同频相求、同盛衰相求、机体左右倾移等致病机理, 同名经对应针刺法调气、调血、祛邪、平衡生物力、共振等作用、针刺部位、针具、刺法、主治病证、特点、注意事项等。书中从概念、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典型病例等方面介绍了51种病症的同名经对应针刺方法。 李平华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R221 59 0 荐购
1731 黄帝内经治则治法临证选案 本书以《黄帝内经》治疗理论为切入点, 上篇立足“治未病”“治病求本”“因势利导”“三因制宜”“求中致和”“重阳”“调神”“杂合以治”八大治疗思想; 下篇以“阐幽发微-医论汇粹-临证选案”模式精析《黄帝内经》中63条核心治则治法, 阐析其原文本义, 汇集历代医家相关医论, 辅以古今医案实证, 旨在以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启发科学研究思维。 主编王兵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R221 39 0 荐购
1732 《黄帝内经》十二经络图谱 本书作者谨遵宋版《黄帝内经·灵枢》原文, 深入研究经脉流注, 结合二十余年经络手法临床及功法修炼, 原创编绘200余张高清经穴图, 精准细致, 纤毫毕现。本书将十二经脉主干及其错综内外表里关系、三百六十余腧穴定位, 皆清晰、精要地呈现。附录“穴位-经络”索引表可以快速定位到所需信息, 经脉运行路线一目了然, 揭开经脉穴位的奥秘。 邓特伟编绘 线装书局 R221-64 168 0 荐购
1733 《黄帝内经》启蒙十讲:上 本书内容为前五讲。书中聚焦认识生命之生理病理及体悟其养护之道: 从“阴阳逆从”“五行生克”构建辨证总纲, 指导寒热虚实的精准判断; 以“藏象理论”为核心, 详解五脏六腑功能特性 (如“肝主疏泄”“脾主运化”) 与临床病证的关联, 例如肝病导致的筋脉拘急、脾病引发的湿滞腹泻等; 结合“经络学说”阐释背俞穴、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强调“针、灸、砭石、导引”等疗法的实操原则, 如外感病优先用导引按跷, 脏腑病可选取相应背俞穴调理。针对临床常见场景, 书中提炼“治未病”“春夏养阳”等理念, 指导疾病预防与体质调护, 例如根据“四气调神”解释四季养生理论; 通过“先天禀赋”章节分析不同体质 (如太阴人、太阳人) 的发病倾向, 为个体化诊疗提供依据。 李林森, 房立岩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R221.09 88 0 荐购
1734 碧梧亭本图注八十一难经 本书为明代张世贤具图的医经著作。始刊于1510年, 常见版本有明正德五年 (庚午1510) 扬州吕邦佑刊本, 明嘉靖三十三年 (甲寅1554) 吴门沈氏碧梧亭刊本, 以及后世书商整理汇编的《图注难经脉诀辨真》合订本。此次所选善本为碧梧亭本, 文字相对完整, 图像较为清晰。内容上, 张氏鉴于《难经》一书文义隐奥, 前代注本中, 除诠解文义外, 附图解较少。故重新为之增绘图表, 使每难一图, 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蕴义。 (明) 张世贤著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R221.9 68 0 荐购
1735 仲景全书通解 本书是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历代伤寒学研究的整理与注释。历代研究伤寒的学者颇多, 作者主要参考以国家之名校勘、编撰的相关研究内容, 收录了包括成无己、方有执、王肯堂、吴谦、张锡驹等著名古代医家及刘渡舟、何任等著名医家现代医家的研究成果, 并进行了必要的注释。本书在体例上有独特之处, 作者以原文为纲, 以历代医家为目, 再依据内容的逻辑将历代医家的研究分列条目, 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清晰展现文字的主次、因果、并列、从属等关系, 全方位、最大限度地呈现仲景原意。 任中昌, 张延丽编著 中医古籍出版社 R222.2 278 0 荐购
1736 薛校本敖氏伤寒金镜录 本书为《敖氏伤寒金镜录》与《伤寒舌鉴》的合订本。其中, 《敖氏伤寒金镜录》, 简称《伤寒金镜录》, 是一部诊断学著作。由元代杜清碧撰于1341年。世传较早的刊本为明·薛己所传, 也是此次所选的善本。全书叙述三十六舌, 并附简图, 每种病理舌均记载其所主证候, 并介绍这些证候的治法和方药, 或辨明类似证的轻重缓急、寒热虚实。不仅能辨伤寒外感病的传变, 对于杂症、内伤病的虚实, 亦可从此类推。 (元) 杜清碧, (明) 薛己, (清) 张登著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R222.29 48 0 荐购
1737 大业堂本类编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论 本书为熊宗立在李知先《南阳活人书括》和吴恕的《伤寒活人指掌图》两部较早作品基础上, 增补续编而成。其中《南阳活人书括》又是在朱肱《南阳活人书》(原名《无求子伤寒百问》的基础上编撰而成, 全书用综合分析的方法, 以通俗易懂的文字, 设为问答的形式, 阐述伤寒证治的异同, 使人明白易晓, 对推广仲景学说的实际应用, 贡献很大。宋孝宗时, 李先知根据该书旨意, 撮其机要, 错综成文, 一证一歌, 著成《活人书括》, 则更为普及、流传, 其影响之大, 正如《医剩》所云: “宜乎世之言伤寒者, 至知有《活人书》, 而不知有长沙之书也。”后熊宗立增加的内容主要关于妇产和小儿伤寒, 同时补充了药方 (即处方), 并将整部作品付印。 (宋) 李知先, (元) 吴恕, (明) 熊宗立著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R222.29 88 0 荐购
1738 金匮要略 本书共25篇, 介绍了40余种疾病, 计260多首方剂。第1篇是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为本书总论; 第2 17篇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 第18篇论外科疾病的防治; 第19篇是疝气、蛔虫等病的论治; 第2022篇论妇人妊娠、产后和杂病; 还有杂疗和食物禁忌等3篇。该书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 被誉为方书之祖, 治疗杂病的典范。本次整理以邓珍本仿宋刻本为底本, 精心校勘, 并增加原文朗读音频二维码, 以满足读者诵读、记忆之需。 (汉) 张仲景撰 人民卫生出版社 R222.3 29 0 荐购
1739 医林改错 本书为清代医家王清任所撰, 成书于1830年。全书分上下两卷, 记载了王清任40余年的医学心得和临证经验。其中上卷讨论了古医籍对人体脏腑结构认识的不足之处, 并进行补充、更正; 论述了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下卷分别对半身不遂、瘫痿、瘟毒吐泻转筋、小儿抽风、痘症、妇人胎产等作了探讨, 持论立方, 便于临床检用。全书载方33首, 其中大多具有临床效验, 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 (清) 王清任撰 人民卫生出版社 R223.1 26 0 荐购
1740 奇经八脉考 本书通过广泛查阅各类古籍, 对原著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校勘, 精准修正了流传过程中出现的文字错漏, 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添加笺注, 针对书中的专业术语、复杂理论以及隐晦表述, 以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进行详尽说明, 帮助读者透彻理解原著中蕴含的古人医学智慧。无论是专业的中医从业者想要深入探索经络学说的奥秘, 还是中医爱好者期望了解传统医学的精妙之处, 《奇经八脉考》校注版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质参考书籍, 为传承和发展中医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明) 李时珍著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R224.1 68 0 荐购
页码:87/121页  每页: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