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1 |
|
都柏林人 |
本书于1914年出版,置景于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截取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横断面,一个片刻一群人,十五个故事汇集起来,宛若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笔触简练,错落成篇,浮现出苍凉世态,遥远、清冷,然而精致,是上上之品。这部文学史上公认神作的短篇小说集,语气讥诮又饱含辛酸,淋漓尽致展现了人性中幽微斑斓的色彩,构成一个民族动人的精神史诗。 |
(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JamesJoyce)著 |
译林出版社 |
I562.45 |
45 |
0 |
荐购
|
| 1942 |
|
玛丽·雪莱:往日魔影 |
本书为悬疑小说,是以英国女作家玛丽雪莱的生活经历为蓝本创作的虚构故事。1816年,玛丽雪莱与亲友一同前往日内瓦度假。适逢气候反常,玛丽一行被困于别墅中,以写作消磨时间。玛丽的幼女夭折,情感也面临危机,在噩梦中,不由得回忆起多年前的创伤。在回忆中,少年时代的玛丽曾前往苏格兰养病,在那里,她与当地女孩伊莎贝拉结为了好友。但后来,伊莎贝拉却突然选择了结婚,与玛丽渐渐疏远。回首往事,玛丽明白当年好友是为了家族利益不得不去联姻,感叹人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以此为灵感写出了传世名作《弗兰肯斯坦》。小说将玛丽雪莱本人的传奇经历与哥特幻想相结合,探讨了个人在成长中如何真正认识自我与世界,如何与自己和解。 |
(荷)安妮·埃克哈特(AnneEekhout)著 |
中译出版社 |
I563.45 |
68 |
0 |
荐购
|
| 1943 |
|
孤独与沉思:普吕多姆诗选 |
本书精选首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普吕多姆的百余首诗歌。主要收入诗人创作前期的抒情诗,也是最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和喜欢的作品,由傅雷翻译奖得主、翻译名家胡小跃翻译,此次出版对原先的译文作了较大程度的优化,对篇目也作了调整,更加贴合当今读者的阅读趣味。苏利·普吕多姆的诗歌长于提示人心灵演算的隐秘、幽微的感受和体验,更长于分析,无论是灵感诗还是哲理诗,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
(法)苏利·普吕多姆著 |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I565.25 |
45 |
0 |
荐购
|
| 1944 |
|
夜航 |
本书讲述了航空公司经理利维埃力排众议推行夜间航线的故事。飞行员法比安在暴风雨中执行邮运任务时遭遇极端天气,尽管利维埃在地面全力指挥,法比安仍未能逃脱黑夜的吞噬。小说通过地上与天上的双线叙事,展现人类面对自然时的渺小与坚韧:利维埃以近乎冷酷的信念推动事业,法比安则在生死边缘诠释责任与勇气。书中既有惊心动魄的空中搏斗,也有对人性、牺牲与使命的深刻探讨。纪德在序言中盛赞其“史诗般的调子”,称其为“关于人的高尚情操”的礼赞。黄荭老师的译后记则揭示了全书的创作背景,圣埃克絮佩里以亲身飞行经历为蓝本,将夜的美与危险、爱的温柔与事业的壮烈交织成诗。这不仅是一部冒险小说,更是一曲献给人类开拓精神的挽歌,追问“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究竟为何。 |
(法)安托万·德·圣埃克絮佩里著 |
东方出版中心 |
I565.45 |
48 |
0 |
荐购
|
| 1945 |
|
卧底警局:一位法国记者的潜入调查 |
本书是一部反映法国警察生态的纪实作品,年轻的法国媒体记者瓦朗坦·让德罗为了写成客观真实的调查报道,潜入警界。在短期培训合格后,他进而卧底警局六个月,关注巴黎第19区。这里鱼龙混杂,问题重重,警察内部的自杀率奇高并且还在上升。法国警方常被指执法过度暴力,受害者和警局各执一词。作者加入警方的执法行动,真实记录下警察日常工作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也记录了自己卧底时期的复杂心态,以及警察职业尚存的高尚与人情味。 |
(法)瓦朗坦·让德罗著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I565.55 |
58 |
0 |
荐购
|
| 1946 |
|
我选择独自一人 |
本书是法国女作家马塞尔·索瓦热的一部随笔集。30岁的她因患肺结核住进疗养院,却意外收到了爱人的分手信。身心遭受双重重创的她写下这封信,冷静剖析逝去的爱情,决定重新独自一人:“让我独自痛苦,让我自己痊愈。”她看透虚假的承诺,面对爱情始终不妥协、不将就,宁缺毋滥。这本书被视作法国女性文学的重要里程碑,是突显女性自主意识的尊严之书,它苦涩、纯净、高贵、清醒,展现了一个女性非凡卓越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对于自我的检视。 |
(法)马塞尔·索瓦热著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I565.65 |
39.8 |
0 |
荐购
|
| 1947 |
|
年龄是一种感觉 |
本书共12章节,由25岁至死亡各个阶段的生活切片构成,伴随叙述我们会看到爱情、友情、亲情、事业、宠物、婚育、健康等等,种种人生主题也将在文本中一一呈现。 |
(加)海莉·麦克吉(Haley McGee)著 |
南海出版公司 |
I711.35 |
59 |
0 |
荐购
|
| 1948 |
|
北冥有鱼 |
本书收录了《最后的舞狮人》《北冥有鱼》《与你同行》等十余部作品。这些故事以当代海外华人为主体,在地生活气息浓郁,勾画了不同背景经历,身份年龄的当代华人群像。作者影视创作背景使其作品呈现多样化,增加了可视感和不同节奏。 |
(加)高萨著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I711.45 |
56 |
0 |
荐购
|
| 1949 |
|
玛丽安·摩尔诗歌研究 |
本书以玛丽安摩尔的诗歌形式与形式创新为问题导向,以诗歌文本细读为基础,以阿多诺的美学理论和形式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首先在共时性的轴线上,探讨摩尔的诗学观、美学原则和诗歌形式观;在此基础上,本书沿着历时性轴线,挖掘诗人在不同创作阶段的形式特点和形式变化,它们的社会历史、道德伦理及文学文化动因,以及与诗歌的伦理道德蕴意的互动与对话关系。 |
何庆机著 |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I712.072 |
88 |
0 |
荐购
|
| 1950 |
|
心是孤独的猎手 |
本书是美国小说家麦卡勒斯23岁时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她一举成名的作品和最具震撼力的代表作。全书主要讲述了一个哑巴——辛格,在他相依为命的好朋友安东尼帕罗斯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后,开始了一个人孤独的旅程。这是一个孤独到极致的故事。麦卡勒斯以她独特的手法写沉闷的美国南方小镇,写八月漫长沉闷的下午,写徘徊在午夜咖啡馆的人们,写那些被否定、被遗忘、被虐待和被压迫的人事物。 |
(美)卡森·麦卡勒斯著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I712.45 |
50 |
0 |
荐购
|
| 1951 |
|
外星屠异 |
本书讲述了卢西塔尼亚星球因携带致命武器的星际议会舰队逼近而面临灭绝危机。该星球不仅是人类的避难所,也是虫族女王与原生种族坡奇尼奥的共存之地。全体居民必须同时应对两个威胁:星际议会的武力清洗,以及维持星球生态却对人类致命的“德斯科拉达”病毒。与此同时,与卢西塔尼亚命运交织的道之星上,经过基因改造的居民在信仰与精神枷锁中觉醒,逐步发现自身被操控的真相。卢西塔尼亚星科学家意外发现了超光速旅行的原理,最终利用该技术将虫族、坡奇尼奥及人类集体转移至安全维度,既规避了舰队的致命打击,又解决了病毒与生态共存的难题,多元文明的存续得以维系。 |
(美)奥森·斯科特·卡德著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I712.45 |
68 |
0 |
荐购
|
| 1952 |
|
狂笑的野兽 |
《狂笑的野兽》一本由著名美国作家丹尼斯·约翰逊创作的长篇间谍小说。讲述北约特工洛兰·奈尔回到阔别十年的弗里敦,与他的朋友迈克尔·阿德力克重聚,后者是一个自封为冒险家的非洲人,刚从美军部队叛逃。尽管奈尔认为背后肯定有某种赚钱计划,但阿德力克声称邀请他来是为了介绍自己的未婚妻达维迪亚,三人踏上前往乌干达、在阿德力克族人中间举办婚礼的旅程。混乱和疯狂的事情不断发生,阿德力克的计划一步步揭晓,在背叛了所有人之后,奈尔和阿德力克又会何去何从?《狂笑的野兽》是一本兼具类型文学的可读性与严肃文学的诗意的小说,在讲述一个间谍故事的同时一如既往地创造出了幻觉般的意境。 |
(美)丹尼斯·约翰逊(DenisJohnson)著 |
上海译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I712.45 |
65 |
0 |
荐购
|
| 1953 |
|
庸人自扰 |
本书是“理查德·耶茨作品”系列中的一部作品。小说的主人公名叫约翰·怀尔德,年过35岁的他是乡下一个无聊透顶却小有成就的推销员,家有娇妻,还有一个10岁的儿子,平淡却也温馨。然而,他弃绝和背叛了婚姻,曾经的小家轰然崩塌,他无处可去,最终酗酒成瘾。不堪重负的怀尔德离了家,辞了职,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好莱坞,相信他的梦想终能在此成为现实。似乎厄运一直不肯放过这个曾经犯错的罪人,情人抛弃了他,制片人无情地拒绝了他,种种不幸加深了他对酒精的依赖,将他拽入愈发深不见底的地狱…… |
(美)理查德·耶茨(Richardyates)著 |
上海译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I712.45 |
68 |
0 |
荐购
|
| 1954 |
|
我弥留之际 |
本书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南方农民本德伦一家因女主人公艾迪逝世,毅然踏上归乡安葬的坎坷旅程。在这长达十日的艰辛旅途中,他们遭遇了大水冲棺、骡子淹死、大火焚尸等一连串天灾人祸的沉重打击,承受了心灵深处的剧烈痛楚与家庭内部的激烈冲突。小说巧妙地运用多重叙事视角,细腻剖析了人性的幽微复杂,以及家族成员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作品以其深邃的现实主义笔触,生动再现了社会底层民众在极端困境中的坚韧与抗争。 |
(美)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著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I712.45 |
48 |
0 |
荐购
|
| 1955 |
|
了不起的盖茨比 |
本书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一个名为盖茨比的底层青年在物质丰富和精神喧嚣的时代为人生奋斗的故事,并通过盖茨比的视角展现了当时美国精神文化和经济社会的状况,对西方上流社会的虚伪做作也有所揭示。 |
(美)菲茨杰拉德(F.ScottFitzgerald)著 |
文汇出版社 |
I712.45 |
42 |
0 |
荐购
|
| 1956 |
|
完美脸蛋 |
本书是我社译文纪实中的一本非虚构小说。作者为亚裔年轻女性,2015年从华盛顿被派驻首尔从事国际新闻报道,2018年调回美国。她从一踏上首尔的土地,就受到了美容潮的轰炸,每天要面对周围男性甚至女性的异样眼光的打量。再加上工作和生活场所巨幅的广告牌、楼宇外的显示屏,使得作者不禁受到了影响,甚至难以面对镜子里的自己。以此为线索,她开始调查韩国美容业,审视韩国流行文化,接触韩国女性组织起来的反美容业绑架的民间团体,倾听了各行各业女性乃至男性的声音。作者通过专业的历史调查和深度探究,再加上对无数女性的亲自采访,对社会追捧的“完美脸蛋”提出了质疑,包括从性别差异、消费主义、外貌至上的审美需求等角度。此外,也对容貌社会给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做了深度剖析。 |
(美)伊莉斯·胡(EliseHu)著 |
上海译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I712.45 |
49 |
0 |
荐购
|
| 1957 |
|
每个人都看见蚂蚁 |
乐基是一个从七岁起就饱受欺凌的男孩,父母也忽视他的感受,唯一能让乐基感到强大的就是他的梦。在梦里,他坚强、勇敢,和祖父一起四处冒险。现实生活确实很艰难,但我们必须学会站起来面对它,当有人伤害我们、羞辱我们时,当我们失去某人或一段关系破裂时,当事情没有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发展时,当我们的家人和朋友无法理解时,蚂蚁就是我们的烦恼、恐惧、失败、不安全感,归根结底,每个人都见过蚂蚁。 |
(美)艾米·萨瑞格·金著 |
春风文艺出版社 |
I712.45 |
49.8 |
0 |
荐购
|
| 1958 |
|
送箱啤酒去越南:战争中的友谊与忠诚 |
1967年,26岁的约翰·“奇克”·多诺霍在纽约因伍德的一家酒吧喝酒。聚集在酒吧的人都在越南战争中失去了家人和朋友。但他们却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反战抗议者们把矛头指向前往战场的新兵。这时,有人提出,应该派个人悄悄去越南,为那里的战友送上啤酒和欢笑。奇克主动请缨前往越南执行这项任务。于是,为了找到他的朋友们,奇克开始了一场奥德赛之旅,其中不乏令人捧腹的经历,也有令人心痛的险情。这本回忆录讲述的就是奇克在越南的啤酒之旅。在运送啤酒、探望好友们的过程中,奇克从出发前的支持战争,到开始反思战争,并逐渐转变为反对战争。 |
(美)约翰·奇克·多诺霍,(美)J.T.莫洛伊著 |
格致出版社 |
I712.55 |
89 |
0 |
荐购
|
| 1959 |
|
心跳不息:一个父亲的照护笔记 |
本书是美国作家兼喜剧演员罗伯·德莱尼创作的一部关于哀伤与死亡的回忆录。记录了小儿子亨利因脑瘤在医院度过的十四个月,那也是亨利和家人共同度过的最后的日子。在本书中,作者德莱尼毫不掩饰地分享了自己照护重病儿子期间的复杂情感——他的愤怒和不甘、谦逊和幽默、痛苦和困惑,他与儿子相处时的点滴快乐;也记录了不会随着生命结束而停止流淌的亲情与爱。这本书是赠予其他哀伤者的一份礼物,任何失去过亲人,尤其是失去过孩子的人都会有深刻的共鸣,从中得到慰藉。 |
(美)罗伯·德莱尼著 |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I712.55 |
39 |
0 |
荐购
|
| 1960 |
|
夏日走过山间 |
本书内容主要涉及缪尔于一八六九年夏天,在内华达山间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考察日记。在四个月的行程中,除了参与牧羊之外,考察了山脉、矿石、冰川痕迹、气候、植物、动物等,1906年,缪尔以一己之力推动美国国家自然保护公园的建立,罗斯福也受其影响在任期内批准创建了五十三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十六个国家纪念保护区和六个国家公园。自此,缪尔被誉为“美国国家公园之父”。《夏日走过山间》是缪尔的初心所在,也以其优美、细腻的文风而被称为“感动一个国家的文字”,开启了20世纪自然文学创作的新方式。 |
(美)约翰·缪尔(JohnMuir)著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I712.64 |
46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