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01 |
|
何以大明:历史的局内人与旁观者 |
本书选取了明朝的朱棣、沈万三、魏忠贤、张献忠等十七位典型人物,他们是帝王将相、江南富商、风流才子、旅游达人、无用文人、书生英雄等。十七个灵魂,十七种命运,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既是弄潮儿,也是岸边的观澜者。 |
章宪法著 |
团结出版社 |
K248.09 |
89 |
0 |
荐购
|
| 2202 |
|
靖难的烽烟 |
这是一部历史类通俗读物,讲述了明朝初期靖难之役的历史,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把诸多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为了遏制藩王势力的日益膨胀,建文帝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并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朱棣觉得大祸临头,不肯这样屈服,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在这场明朝内部战争中,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以少胜多,经几次大战消灭了南方朝廷军的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战争历时四年,最后以朱棣胜出而结束,建文帝下落不明。靖难之役是一次影响明朝走向的战争,朱棣获胜后,重新定都北京,开启了“天子守国门”的模式,奠定了大明新的国策方向。 |
江左辰著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K248.105-49 |
79.8 |
0 |
荐购
|
| 2203 |
|
枪炮与大清皇权 |
本书讲述了初期努尔哈赤起兵、皇太极奠定基业,中期康熙平定三藩、雍正铁腕改革、乾隆打造的康乾盛世;后期嘉庆遇刺、道光帝在位遭遇鸦片战争、咸丰朝内忧外患,清朝末年迎来短暂的同治中兴、光绪变法,之后在溥仪退位的历史潮流中戛然而止,展现传统帝国在近代化浪潮中的挣扎与沉沦。此外,书中通过“四贝勒权谋”“顺治出家”“雍正即位之谜”“慈禧垂帘听政”等戏剧性事件,既呈现雄主能臣的文治武功,也剖析闭关锁国、制度僵化的深层弊端。附录收录重要战役、典章制度及文化成就,是一部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清朝通史。 |
殷靖著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K249.09 |
51 |
0 |
荐购
|
| 2204 |
|
从理论到实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政治认同功能研究 |
本书以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为依据,综合政治学、心理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通过何种载体、机制、方法和手段建构历史记忆,促进政治认同。 |
刘薇著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K25 |
89 |
0 |
荐购
|
| 2205 |
|
中国近代史大纲 |
本书以中国的近代化为线索,认为“中国人能否近代化将关系国家兴亡”,主要阐述了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人所做的自强努力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而提出“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本书构建的史学框架和断代史体系,曾引领了近代史研究的风潮,为后来的研究者所推崇,被称为近代中国史研究的开山之作。该版本为渠道定制版本。 |
蒋廷黻著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K250.7 |
79 |
0 |
荐购
|
| 2206 |
|
近代中国“世界”观念研究 |
本书稿为作者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近代中国‘世界’观念研究”(18CZS035)最终成果。今日习称的“世界”具有多重含义,主要是指称全球,但又并不固定,所以才有“走向世界”这样置身其外并试图融入其中的潜意识,以及教学体系中的“世界史”却不包括中国的特殊现象。这是“世界”一词在古代僧俗两界虚幻运用基础上,因应近代中外形势巨变而发生重大变异,又反过来影响对外观念和道路抉择的结果,集中体现了天下观念解体之后,中国人在全球一体化时代关于自我与他者关系、自身发展道路的基本思维取向。本书以事实为基础,以词语为纽带,以观念为依归,考察“世界”古今含义和用法的演变,还原其历史进程中的层层沉淀,力图展现“世界”之于近代中国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变,丰富对于近代中国“世界”观念的认识。 |
余露著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K250.7 |
89 |
0 |
荐购
|
| 2207 |
|
历史的原稿:晚清旧事的全新观察 |
全书以平常心态,回到历史现场,回看晚清时代的众多关键人物与重大事件。作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史料功底扎实,立论严谨,在许多地方推陈出新,是一部不多见的历史随笔作品。 |
马勇著 |
文化发展出版社 |
K252.09 |
88 |
0 |
荐购
|
| 2208 |
|
重访五四新文化:文化与社会 |
本书是一本深入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著作。书中汇集了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分析了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发展、影响及其在不同地区和社群中的反响。内容涵盖了五四运动的源流、文学革命的社会功能、思潮与社会条件的关系、新文化的传播和运动逻辑等多个方面。此外,书中还讨论了蔡元培与南北学界的互动、地方精英与新文化的再生产等方面。 |
王风,袁一丹主编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K261.107 |
96 |
0 |
荐购
|
| 2209 |
|
重访五四新文化:思想与观念 |
本书是一本深入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与观念的学术著作。书中选取了不同学科、代际和地域学者在研究五四新文化这一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思想流变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远影响。内容涵盖了对五四时期科学与人生观讨论的反思、五四运动中的意识与组织,以及五四精神、目标与思想的多维解读。通过这些深入的分析与讨论,本书为读者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洞见。 |
王风,季剑青主编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K261.107 |
92 |
0 |
荐购
|
| 2210 |
|
重访五四新文化:语言与文学 |
本书是一本深入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关系的学术著作。书中收录了多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五四”时期文学与语言的变革,包括鲁迅作品的现代性、文学结构的转变、文学与社会公共圈的互动以及国语统一论争等。作者们讨论了文学复古与文学革命的辩证关系,周氏兄弟对汉语现代书写语言的贡献,以及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官方资源等议题。此外,书中还涉及了现代中国诗歌的转型、文学研究会的前史再考察以及解放汉语的语文论争等。 |
王风,王芳主编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K261.107 |
98 |
0 |
荐购
|
| 2211 |
|
抗战中的澳门 |
本书通过中西文档案资料的对照运用,特别是大量葡文文献的使用,在扎实的中外史料基础之上,立足中国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地位,将抗战中的澳门定位为“将亚太战场与中国战场结合在一起,把海洋与陆地的战争结合在一起”,从澳门作为中立区的性质及作用出发,以战事变化带来的功能变化为线索,厘清及探讨澳门在战时的境遇变迁,及应对而影响其命运的变化过程和相关历史细节,展现出沦陷区、抗战区、游击区以外的另一种抗战:“中立区”抗战。 |
冯翠著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K265.06 |
168 |
0 |
荐购
|
| 2212 |
|
铭记:不容歪曲的抗战史识 |
本书直面和回答一系列抗战之问,汇集数十位党史、军史专家的研究成果,为读者拨开层层历史迷雾,还原真实抗战图景。本书依托和深耕《北京日报·理论周刊》优质资源,以大历史观回望历史、瞩望未来,打破传统宏大叙事手法,采用一问一答的灵活形式,串起“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东方主战场”“继往开来”四个主题,为读者构筑起一幅主题鲜明、别具特色的抗战知识图谱,内容兼具学术性、思想性、针对性,可近、可信、可读。 |
北京日报社理论部编 |
北京日报出版社 |
K265.06 |
78 |
0 |
荐购
|
| 2213 |
|
童心忆抗战 |
本书收录了9位健在的耄耋老人,回忆童年时期经历抗战的文章。这9位老人,有的出生在东北华北的敌占区、游击区,有的出生在重庆,有的成长在宝塔山下。他们回忆在战争中的幼年记忆,回忆父辈坚持抗战的壮举:有的回忆在敌占区九死一生的危险经历,有的回忆在国统区经受煎熬的灰暗印象,有的回忆在根据地茁壮成长的难忘过程。他们以儿童视角,记录当年在童心中留下的深刻记忆,让后人了解真实而有温度的抗战历史。他们虽然都是普通人,但回忆本身也是带有抢救性质的史料。 |
《百年潮》杂志社主编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K265.06 |
38 |
0 |
荐购
|
| 2214 |
|
不能遗忘的战场:海权视域下的中国海军抗战 |
本书描写了国民党海军抗战历史,包括参与一二八淞沪抗战、淞沪会战、封锁长江作战、马当与湖口等要塞防御战、布雷游击战等事迹,描述了中山舰喋血、海军受降的细节。中国海军的长江、沿海抗战在整个抗战史上又具有一定的战略价值,它与陆上抗战相配合,打乱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粉碎了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梦想,保证了长江沿岸和沿海工业设施的内迁,为持久抗战保存了实力,赢得了时间,应该给予应有的历史地位。 |
马骏杰著 |
文津出版社 |
K265.06 |
99 |
0 |
荐购
|
| 2215 |
|
恶魔医生:日军对盟军战俘的人体实验 |
本书详细揭露了日本“七三一部队”在中国东北对盟军战俘进行秘密人体实验、研发细菌武器的丑陋罪行。全书除引言、结论外,分十一章对劣迹斑斑的日本“七三一部队”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
(英)马克·费尔顿著 |
重庆出版社 |
K265.606 |
69.8 |
0 |
荐购
|
| 2216 |
|
敌军日记 |
本书即编译自万家岭大捷的前奏——金轮峰之役中缴获的敌军日记与书信,这些第一手材料在反映东亚抗日反法西斯历史方面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不仅有力揭露了日军的侵略暴行,也透露出日本普通民众中存在的反战情绪,表明日军侵华战争不得人心。从敌军的视角,字里行间折射出在国共合作抗日旗帜下,我军铸就的钢铁长城般的意志,同时也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本质,昭示世人以和平为贵。 |
徐先兆编译 |
江西教育出版社 |
K265.606 |
39.8 |
0 |
荐购
|
| 2217 |
|
侵华日军731部队史实揭秘 |
本书讲述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行史实的图文书。内容涵盖侵华日军建立731部队的目的与野心,731部队的细菌研究、实验、生产和惨无人道的细菌战,以及731部队覆灭的过程。书中收录了大量珍贵文献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全面揭露了抗日战争期间以731部队为代表的侵华日军在中国进行细菌战和人体实验的犯罪事实,是记录日本细菌战罪行和人体实验犯罪的重要资料。 |
金成民编著 |
中国和平出版社 |
K265.606 |
88 |
0 |
荐购
|
| 2218 |
|
七三一部队细菌战史图录 |
本书是一本面向公众,讲述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生物战史的图录。内容涵盖七三一部队发展沿革及概况介绍,人体实验与生物战,战争遗址与罪证实物,战后活动与史证挖掘四大部分,以史料图片为主,辅以简要的文字介绍,还原七三一部队生物战的罪恶历史。书稿末尾还附有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生物战大事记,供读者系统了解生物战从筹备、实施到罪恶影响的时间线。 |
杨彦君编著 |
中国和平出版社 |
K265.606 |
88 |
0 |
荐购
|
| 2219 |
|
日军的毒气战 |
本书是一本披露二战时期日本在远东战场上发动毒气战的历史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是进行毒气战的唯一国家,从1931年发动侵华战争到1945年日本战败为止,日本发动毒气战的主要对象就是中国。书中披露了日军在九一八事变中不顾国际规定开始准备毒气武器,到全面侵华毒气正式投入战场,随着战争的进行日军毒气战开始逐渐升级,比如开始使用氰酸气、芥子气、糜烂性气体等,以及日军在三光政策下使用毒气对中国军民造成的重大伤亡。 |
(日)吉见义明著 |
重庆出版社 |
K265.607 |
78 |
0 |
荐购
|
| 2220 |
|
石壁记 |
本书全方位涵盖了石壁的独特之处,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特殊区域,更是客家文化的关键地标。客家历史的演进深刻塑造了石壁祖地,从北方汉人南迁,到客家民系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发展,石壁始终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使命。石壁的客家文化内涵丰富多样,涉及方言、礼俗、教育等多个领域。此外,书中还详细梳理了客家研究的发展历程。该书有力地展现了石壁在客家文化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以及其对客家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为研究客家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
刘善群著 |
海峡文艺出版社 |
K281.1 |
136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