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订目录:正价250701(3182条)记录数:20返回征订目录
题名 摘要 责任者 出版信息 分类号 价格 荐购人数 荐购
461 鼎彝永辉:慎堂藏拓注释与题跋:三编 本书集商代早期至清代铜器原拓之本共120件(套)左右。内容包括商代至汉代青铜礼器之铸铭拓片、兵器铸铭拓片、铜镜拓片等。其原物有近四十年陕西地区重要出土品,也有源自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的重要传世品,以及来自海内外重要私人收藏品,内容十分丰富与重要。此批原拓经慎堂主人季崇建珍藏多年,由其用精美的书法加以注释题跋,重新装帧成为一件件新的艺术品。全书以全图形式呈现,并将注释题跋及钤印全部译出,是目前国内外同类金石拓片题跋类书籍中具有特殊价值的,观赏性极强,且内容重要、资料详实、考据扎实的集艺术性学术性为一体的专著。 季崇建编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K876.414 1500 0 荐购
462 楚系青铜器研究 本书除绪论外,共九章,内容包括:楚系青铜器的发现和研究、楚系青铜器群的分期与年代、楚系青铜器组合研究、楚系青铜器分类研究、楚系青铜器纹饰研究、楚系青铜器铭文编年考述、楚系青铜器与楚礼制关系的研究、楚系青铜器与他系青铜器的关系、总论。 刘彬徽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K876.414 3680 0 荐购
463 以玉示礼 本书分为石破天惊、分门别类、物尽其用、鬼斧神工、源远流长、文明初现六章,介绍了红山文化古玉器的历史、种类等。 马海玉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K876.84 36 0 荐购
464 玉韫·九州:中国早期文明间的碰撞与聚合 本书由策展人总括性序言、学术研究论文、展览巡礼以及玉器文献目录四大篇章构成,旨在系统展示和诠释九州处处蕴藏美玉。收录的文章有《追寻红山玉文化五千年》《神灵与艺术的结合一一良渚玉器研究》《陶寺早期大墓出土玉石器浅析》等。 庞雅妮主编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K876.84 590 0 荐购
465 白若杂纳传壁画研究 本书对拉萨市尼木县白若寺译师白若杂纳传壁画进行了分析研究,具体内容包括译师白若杂纳的生平事迹、壁画的艺术风格以及介绍参与白若寺白若杂纳壁画绘画项目的主要工作人员等。 旦增郎杰编著 西藏人民出版社 K879.414 49 0 荐购
466 职业礼仪 本书编写团队在广泛调研和参考国内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旅游服务、高星级酒店服务、高铁乘务服务和航空乘务服务等服务类行业的实际需求,精心设计了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王文燕,宋志华,何素梅主编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K891.26 49 0 荐购
467 北大馆藏西文珍本中的老北京图像 本书以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西文文献中的老北京图像为主要对象,包括照片及纪实性绘画。书中图像主要来源于北京大学图书馆西文东方学特藏中的汉学专藏。内容有名人图录、教育,长城、城门和城墙,皇家建筑和园林,紫禁城,圆明园,颐和园,交通工具等类。在图像的基础上,本书还制定图像著录标准,对图像中的人物、地名、建筑物名等做了考证,对图像内容及意义等做了初步的研究。 张红扬,邹新明编 北京出版社 K921-64 980 0 荐购
468 苍翠之境:东明山胜迹 本书回溯东明山文化脉络及历史源流,涵盖以东明山作为主要山峰而命名的东明山系,还有位于东明山南麓的安溪两岸地区,包括安溪及其支流,以及支流所发源的东明山地。 董建波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 K928.3 98 0 荐购
469 蜀道山水关隘文献集成:[影印本] 蜀道是古代最有影响和最繁忙的文化与经济交互传播的道路之一,是跨越西南与西北最活跃、最兴旺的商贸通道,是中原和西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是古蜀人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精神的象征。为更好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这一指示精神,我们将蜀道沿线经过的府州县历代方志按照线路进行编纂,汇为《蜀道文库》,分辑出版。本书为蜀道山水关隘文献汇编,收录《紫柏山志》《窦圌山志》《匡山图志》《汉水发源考》《嘉陵江志》《陕西南山谷口记》《剑门关志》等,并按照一定的体例加编纂,为人们从事相关研究提供重要文献资料。 李勇先,陈洪主编 巴蜀书社 K928.6 8500 0 荐购
470 蜀道游记文献集成:[影印本] 蜀道是古代最有影响和最繁忙的文化与经济交互传播的道路之一,是跨越西南与西北最活跃、最兴旺的商贸通道,是中原和西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是古蜀人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精神的象征。以金牛道为代表的蜀道延续到今天,已经不仅是一条交通古道,还是一条蕴含撰丰富文化和自然价值的独特道路,是区域文化交流的纽带和人文与自然共生的范本,是中华文明传承、红色革命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鉴于此,我们将历代有关出入川陕、川陇的游记撰作加以汇集整理,编成《蜀道游记文献集成》作为《蜀道文库》之一种,为人们从事相关研究提供重要文献资料。 李勇先,陈洪主编 巴蜀书社 K928.6 9800 0 荐购
471 伟大的城市地图 本书通过70多幅具有历史价值的城市地图,探索了从古都罗马城到现代大都市纽约这些人类文明的中心。在阐释地图的同时,还讲述了相关制图师、制图师们的作品以及城市本身的许多引人入胜的背景故事。 齐东峰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K991 198 0 荐购
472 天工开物 本书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状况。 (明)宋应星著 中国书店 N092 55 0 荐购
473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实用方法 本书的主要目标是为系统工程师和从业者提供集成系统工程和面向对象架构方法中的流程方法的分析、设计和建模工具。该方法将基于模型的系统和软件工程方法集成在一起,用于进行复杂产品的开发。其次,利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方法和SysML标准符号的优势进行交流,并创建一个高质量的设计,避免全面开展MBSE的复杂性。因此,我们使用了一套SysML概念,最终目的是为读者提供足够的案例和练习,使他们能够将ISE&PPOOA和SysML示意图应用于自己的系统工程活动中。 (美)何塞·L. 费尔南德斯(Jose L. Fernandez),(美)卡洛斯·埃尔南德斯(Carlos Hernandez)著 中国宇航出版社 N945 80 0 荐购
474 美丽的数学 本书精选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概念,通过历史脉络与生活情境,带领读者探索数学原理的起源、推导过程以及实际应用。全书从人类计数系统的演进讲起,系统介绍时间、质量、长度、货币等计量单位的标准化历程,阐释数学如何从实际需求中产生等。 憨爸,胡斌,赵妍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O1-49 119 0 荐购
475 从古至今,我们是怎样数数的? 在人类时代的早期,没有数字,“算术”也没有任何意义。那因为时候的人们不需要计算,只需要比较大小就行了。但是随着人类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的计算技术也变得更加复杂。人类已经懂得了运用加、减、乘、除等计算方法,然后又发明了一种由数字和运算法则组成的通用语言。而如今,我们已经制造出了许多机器来帮助我们进行运算……从人类起源、美索不达米亚人到如今的现代社会,本书将带你重温那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与历史史诗,穿越人类历史与文明!穿越时空的真实旅程,引导读者了解数学历史的重要性。 (法)杰森·拉佩罗尼著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O11-49 59 0 荐购
476 博弈论 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经典案例、前沿应用、从零和博弈到合作博弈、从纳什均衡到囚徒困境……掌握这门改变决策命运的学问,你将拥有洞悉局势、智取未来的能力,助你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做出最优决策,提升实战能力、成为生活中的智者、职场和商场上的赢家,陪伴你在博弈的世界中不断前行。 易胜编著 哈尔滨出版社 O225-49 45 0 荐购
477 用物理认识世界 本书以150+生活化问答为引,用零公式语言拆解物理学的核心奥秘:硬币坠落为何危险?冰鞋如何滑行?闪电时汽车为何安全?从牛顿力学到量子物理,从热力学定律到电磁奥秘,书中既涵盖潮汐成因、安全气囊原理等常识,亦延伸至中微子观测、宇宙归宿等前沿。诺贝尔奖得主的突破、日常场景的解析,让读者在汽车碰撞、雷雨避险中领悟科学思维,于彩虹成因、光的散射间感受物理之美。 (美)P.埃里克·冈德森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O4-49 58 0 荐购
478 《六十甲子·时辰》解读 本书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水族水文水书整理与研究概况、水族语言概况、六十甲子·时辰》解读、《六十甲子·时辰》基本字符表、水书文献著录目录、调研报告:独山县水族水书传承与研究。 韦仕钊[等]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P194.3 420 0 荐购
479 WebGIS原理与开发 本书涵盖了地理学、测绘学、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空间数据库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针对具体的应用场景,设计、开发出可运行的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程序,加入了大量实例,对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很大帮助。 袁〓主编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P208 56.8 0 荐购
480 全域科普背景下天津防震减灾科普发展研究 本书分为概述篇、实践篇和战略篇。概述篇在回顾天津防震减灾科普历史沿革的基础上,分析了防震减灾与全域科普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实践篇从体系构建、阵地建设、典型活动、作品创作四个方面总结了天津推进“防震减灾+全域科普”的具体实践和丰硕成果;战略篇围绕“大科普”机制建设、科技资源科普化、评估体系建设等五个重点领域,开展了防震减灾科普发展的战略研究。 王萍[等]著 天津教育出版社 P315.9 49.8 0 荐购
页码:24/36页  每页: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