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1 |
|
绿色的火焰 |
本书从非虚构类文学作品的维度出发, 重返历史现场, 使传统文化得以薪火相传, 使文化先驱的精神得以重构和延续, 令今人从中获得前行的力量。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 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中国东部地区的高校陆续根据政府要求或自身实际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迁移。10月, 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再次西迁至昆明, 改称西南联合大学。1940年, 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难的时期, 随着日军铁蹄踏入南亚, 日寇的飞机在昆明的天空更加肆虐, 西南联大的师生就是在这样充满危险的环境下坚持开展复学工作。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教育带来了空前灾难, 但中国教育并没有因此陷入低谷, 而是愈挫愈强, 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中国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新气象。 |
张庆国著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I25 |
68 |
0 |
荐购
|
| 762 |
|
沂蒙“兵支书” |
本书是一部聚焦乡村振兴背景下退役军人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通过深入采访, 以细腻的笔触、全方位, 多角度生动展示了新时代退役军人“退伍不退志, 退役不褪色”, 扎根乡村、引领发展, 建设家乡的, 全力以赴推动着乡村向着繁荣、和谐与美丽蜕变, 成为沂蒙大地坚实而闪耀的脊梁。这部作品既是对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也是对中国乡村振兴实践的记录,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价值。 |
张一涵著 |
国文出版社 |
I25 |
89 |
0 |
荐购
|
| 763 |
|
病房请勿讲笑话 |
本书是一位中年女性癌症治疗的文字记录。2021年, “我”39岁, 人近中年, 事业无成,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拥一位神经兮兮的老妈、一位抠抠搜搜的老公, 还有一个严重缺乏同情心的7岁女儿。那年冬天, 我庸庸碌碌的人生终于撞见了一些不寻常: 在我的腹腔之中, 一枚巨大而柔软的肿瘤突然暴露在影像里, 它属于淋巴瘤, 且是目前尚无法治愈的类型。这意味着它或许能被暂时压制, 却总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卷土重来。好在我那些奇奇怪怪又可可爱爱的家人们, 给了我无尽的支持、鼓励和陪伴, 让我在长达三年的治疗过程中, 一直从容而乐观地面对这生死之间的风浪。作者将这漫漫三年之中的酸甜苦辣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
阿茼木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I25 |
69 |
0 |
荐购
|
| 764 |
|
生死危城 |
本书是当代作家, 学者赵柏田最新创作的长篇非虚构作品。作品立足历史事实, 聚焦1937年淞沪会战之际的上海工业, 描摹了战火纷飞下的政府官员、中小工厂主、技术工人的人物群像, 呈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民族工业内迁历程。大道多歧, 一代实业家共赴国难的担当, 不仅支持了全民族抗战, 也改变了未来中国的工业格局。实业家们身上所体现的家国情怀, 以及舍我其谁、与国家同进退的慷慨气概, 值得后人尊重。 |
赵柏田著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I25 |
49 |
0 |
荐购
|
| 765 |
|
共此青绿 |
本书聚焦湖州20年来绿色发展历程, 是一部新时代湖州生态实践者的群英谱。作者深入湖州各区县, 挖掘湖州普通人改造环境、守护生态的故事, 通过“山、水、人、城”的共生叙事, 展现湖州从“生态觉醒”(绿起来) 到“绿色发展”(富起来) 再到“和谐共生”(美起来) 的蜕变历程, 讲述生态保护与城乡共生的鲜活实践, 有矿山的重生, 有竹海的翻涌, 有村支书20年的坚守、返乡青年的创新、企业家的绿色转型, 有乡村的复兴, 更有城乡融合的崭新图景。 |
张子影著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I25 |
86 |
0 |
荐购
|
| 766 |
|
追光者 |
本书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 刻画了一群1930年代至1940年代之间, 从事艺术的青年走向战场前线, 成为战争时期边区主要战地记者, 并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主要摄影力量的摄影家群像。书中描写了由漫画速写转向摄影的俞创硕、由木刻转向摄影的高帆、由电影转向摄影的徐肖冰、1943年战死的诗人与摄影家雷烨, 以及战地摄影记者 (也是《晋察冀画报》《冀热辽画报》和《东北画报》的创办人) 罗光达的故事。这5位艺术家不但战斗在民族解放的最前线, 也战斗在艺术创造的最前沿, 他们以摄影作为唤起大众投向救亡的有力手段, 以彻底的民族觉醒意识和实际行动, 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 |
海飞著 |
浙江摄影出版社 |
I25 |
68 |
0 |
荐购
|
| 767 |
|
在前线:张郁廉抗战文存 |
本书为抗战时期时事新闻类历史文献选编, 是“中国第一位战地女记者”张郁廉女士的作品选集, 由22篇曾经散佚的新闻报道、战地通讯、特写及译作译诗构成, 均创作、发表于抗战时期。不畏强暴、保家卫国的抗战主旨和反法西斯精神贯穿始终。22篇作品按创作时间排序。其中, 4篇原创新闻作品是张郁廉女士1937年至1940年就职于塔斯社期间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赴抗战前线所写下的见闻与纪实, 涉及台儿庄会战、徐州撤退、重庆大轰炸等正面战场抗战场景; 4篇原创时事观察, 是对当时苏联社会、政治情况的介绍; 14篇译作译自苏联《真理报》《消息报》及苏联塔斯社等, 包括新闻作品、小说、诗歌、文艺评论等, 旨在向国内外民众介绍苏联人民抗击德国法西斯和中国人民抗击日寇的英勇事迹, 原作者多系苏联记者和作家, 如罗果夫、肖霍洛夫、费恩等。 |
张郁廉著 |
文汇出版社 |
I253 |
99 |
0 |
荐购
|
| 768 |
|
战时八省旅行记 川陕豫鄂游志 |
本书包括《战时八省旅行记》及《川陕豫鄂游志》。《战时八省旅行记》详细描述了作者抗战时期从上海出发, 途经无锡、常州、镇江至武汉, 后南下香港、两广再返沪的艰难旅程, 同时记录了其在各地的所见所感, 包括城市受损、民众生活、战时社会问题等, 还记录了战时的教育、文化活动和经济状况, 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勾勒出抗战烽火下的社会图景。《川陕豫鄂游志》是喻血轮于民国三十年 (1941年) 秋季随方子樵先生一行, 从重庆出发, 历经四个月穿越陕豫鄂皖等地的旅行记。以日记形式详述沿途古迹名胜、社会状况及战时影响。旅行见闻反映了当时中国部分地区的生活现状与地域文化特色, 同时展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对民族命运的深思。 |
清音, 喻血轮著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265.2 |
48 |
0 |
荐购
|
| 769 |
|
劫中得书二记:新校本 |
本书是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在抗战烽火劫难中搜求古书之记录。其中, 《劫中得书记》收录89则, 《劫中得书记续记》收录60则。郑振铎先生在其间种种为之欢喜为之愁之行状, 为灾难中的祖国保存文化薪火之情思, 无不怦然动人。这是一幅真正的爱书人的绝美的自画像。“凡一书出, 为余所欲得者, 苟力所能及, 无不竭力以赴之, 必得乃已。典衣节食不顾也。故常囊无一文, 而积书盈室充栋。然一书之得, 其中甘苦, 如鱼饮水, 冷暖自知。每于静夜展书快读, 每书几若皆能自述其被收得之故事者, 盖足偿苦辛有余焉。 |
郑振铎著 |
九州出版社 |
I266 |
48 |
0 |
荐购
|
| 770 |
|
活着,得保留一点童真 |
本书是丰子恺作品的精选集。全书分为“小时候真傻, 居然盼着长大”“一年好景, 四时佳兴”“万物皆有灵且美”“用孩子的心眼看世界”四辑, 收录了《忆儿时》《我的母亲》《中举人》《作父亲》等40余篇丰子恺先生的经典散文作品, 同时精选丰子恺全彩漫画作配图。书中选篇以“孩子”为主题, 充满童趣, 洋溢着朴实之美和人间烟火气息, 文字细腻又自然, 读罢回味无穷。以孩子的心和眼去看世界, 则世界处处皆美, 愿当代年轻人都能像孩子一样单纯地活着。 |
丰子恺著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I266 |
58 |
0 |
荐购
|
| 771 |
|
风的去处便是我的去处 |
本书是沈从文的散文合集, 收录了作者40余篇经典文章, 如《雨后》《月下》《小船上的信》《我喜欢你》等。作品主要从情感故事、情书和情诗三个角度展现了沈从文与妻子直白而热烈的爱情, 以及他热烈、纯粹的浪漫主义爱情观。作者笔下的爱情大胆而真挚, 读起来令人动容, 读者可以从这些浪漫的文字中, 体会生命中感人至深的相守和温柔。本书是文学大家沈从文经典作品的结集, 文笔既清新秀丽, 又古朴厚实, 趋向浪漫主义, 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充满了对生活、生命、人性的哲学思考, 展现了作者纯粹美好的爱情观, 受到读者广泛认可与喜爱。 |
沈从文著 |
天地出版社 |
I266 |
48 |
0 |
荐购
|
| 772 |
|
骰子游戏 |
本书是史铁生夫人陈希米所著的一部颇具思辨趣味的散文集。作为《让“死”活下去》思念与思考的延续, 情感越发深沉, 思想更为深邃。作者通过阅读与写作, 与思想史上的伟大哲人、作家对话; 她敏锐绵密的思考, 干净如水的语言, 展现出精神的不断成长, 对生命的愈加珍重。书里共有十三篇散文, 深入探讨了命运、爱情、时间、生死、写作、艺术等命题, 每一篇的体例风格都颇具作者个人特色。文思灵动新颖, 视角独特, 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
陈希米著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I267 |
52 |
0 |
荐购
|
| 773 |
|
风把故乡吹远 |
本书通过重新编辑整理, 收录了刘亮程34篇代表性散文和3篇访谈演讲。从黄沙梁到菜籽沟, 一个人和他的村庄堆满了故事: 站上树枝的孩子、黄昏时劳作归家的大人、坐在墙根的奶奶、淘金的后父、望着村口的守村人、永不停止的托克包游戏……每一个离开又归来的人, 最终都会活成自己的家乡。在作家用沉静浪漫、洗尽铅华的文字, 将故乡记忆中看似寻常的小事娓娓道来, 让我们得以重新抚摸自己的一生, 回到幼年、少年, 抵达生命的内部。 |
刘亮程著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I267 |
58 |
0 |
荐购
|
| 774 |
|
打泉水去 |
本书主题聚集成长中遇到的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 一个一个人, 一个一个故事, 被细密又轻盈地揭开生活的本来面目。这些人形形色色, 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桑格格见证了身边人的成长, 同时也看见了自己的成长, 原来成人的世界里, 还是有长不大的一面。这是她更高级的地方, 她以标志性的原生态文字, 把成长和人生哲理隐藏在看似直白好笑的文字后面, 通过行走、和人的交往来慢慢体现。 |
桑格格著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I267 |
59 |
0 |
荐购
|
| 775 |
|
南湖与开滦 |
本书用散文式的语言详细介绍了南湖的起源和近十多年的发展变化, 多视角、多维度地讴歌了新时代中国新型城市的建设历程, 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北场景、唐山场景, 并且从不同层面将大背景与小镜头下的南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帮助读者了解南湖, 进而通过南湖了解唐山发展, 用南湖的变迁来讴歌中国新型城市建设的新思维、新理念和新方略, 给读者展示出独具魅力的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优秀文化相互交织、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相得益彰的唐山城市风采, 诠释了城市因历史而厚重, 因文化而璀璨; 南湖因开滦而兴起, 唐山因南湖而美丽的内涵。 |
李景贵著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I267 |
88 |
0 |
荐购
|
| 776 |
|
秋韵散文集:中秋谁与共孤光 |
本书为作者对日常生活经历的随时记录及感悟, 内容包含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回忆、旅游的游记, 以及他对文学、艺术、音乐的理解和实践欣赏经历, 等等。一滴清水, 可以折射太阳的夺目光辉。作者身残志坚, 平淡的文字下, 是他对人生、亲情、友情、感恩、成长、成功的深层思考, 能让读者看到不一样的人生之旅。作者笔下的世界, 有点荒谬, 却能看到真实世界的影子。从作品中, 能看出作者对生活是充满热爱和热情的, 态度是积极的, 充满了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生命的思考。 |
赵秋凯著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I267 |
68 |
0 |
荐购
|
| 777 |
|
亚洲腹地:111个词 |
本书里, 作者用111个词条, 写下了一个丰富、诗意和立体的新疆, 并将随笔、札记、童话、日记、书信、传记、剧本等文体纳入此书, 形式杂糅, 文体交错, 呈现出多重视角下的跨文体写作特点, 是一本集中呈现“大美新疆”丰富多彩地域文化的经典之作。 |
沈苇著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I267 |
89 |
0 |
荐购
|
| 778 |
|
乡音浅唱 |
本书是一本描写家乡乾县和祖国大好山河的散文集。全书讴歌了乾州和祖国大好山河壮美秀丽的自然风光, 挖掘了悠远深邃的乾州历史, 传承了乾州弥足珍贵的文化瑰宝, 赞美了乾州可歌可泣的传奇人物。全书内容主要分为“魅力风光”“厚重历史”“先进人物”三部分。该书的出版对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美学描写,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 对于宣传祖国的大好河山、宣传地域特色、激发读者的爱国情怀和读者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具有很好的鼓舞作用。 |
傅建华著 |
三秦出版社 |
I267 |
88 |
0 |
荐购
|
| 779 |
|
依昔 |
本书是丁帆发表在《当代》《收获》等杂志上的散文和随笔, 作者用冷静细致的笔触回忆自己的青年时期的衣、食、住、行以及亲情交往等, 并把自己青春时代所看到的“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乡村风景之美都呈现出来, 并与当下所看到的“三叠纪”乡村风景画连成一条历史的环链, 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风景, 装置在同一个画框中进行重重反思, 让这幅风景画的长卷充分凸显出它的历史年轮, 读来让人沉思。 |
丁帆著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I267 |
56 |
0 |
荐购
|
| 780 |
|
谁能追踪你的笔意呢 |
本书分为四辑。第一辑, 谁能追踪你的笔意呢; 第二辑, 我自己的陌生人; 第三辑, 谁是问津的人; 第四辑, 我想抓住那道光。第一、二辑, 作者描述从小生活的城市上海, 在异乡台北的求学经历, 时而温情时而幽默的讲述, 表达着她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种种感知与体悟。第三辑是文学随笔, 解读中外经典作品; 第四辑较特别, 这一辑专门探讨韩国文学。 |
张怡微著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I267 |
69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