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1 |
|
磁学基础与磁性材料:第3版 |
本书主要包含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阐述铁磁学的基础理论和重要概念, 包括原子磁矩、基本磁现象、磁畴结构、技术磁化和动态磁化理论等, 共6章; 第二部分介绍常用软磁材料, 包括软磁材料性能参数、金属软磁材料、铁氧体软磁材料, 共3章; 第三部分介绍常用永磁材料, 包括金属永磁材料、铁氧体永磁材料和稀土永磁材料, 共4章; 第四部分介绍其他磁性功能材料, 包括磁性纳米材料、磁记录材料、磁性液体、磁致伸缩材料、磁热效应材料、自旋电子学材料, 共6章。 |
严密, 彭晓领编著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O441.2 |
89.6 |
0 |
荐购
|
| 762 |
|
电磁波调控方法与应用研究 |
本书旨在介绍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中的热点方向及研究成果, 重点开展了电磁波调控前沿理论及应用、新型电磁MIMO阵列调控前沿技术、超材料在吸透波方面的应用、超表面在波束赋形调控的研究以及涡旋电磁波的电磁特性及调控前沿技术这五个方面的研究, 分别给出了其设计原理、实现方法和仿真实例。本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选取前沿热点方法, 着重于对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 |
翟会清, 朱诚, 王雅妮编著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O441.4 |
45 |
0 |
荐购
|
| 763 |
|
薄膜电磁光学 |
本书介绍了如何使平面多层膜在传统光学和现代光学技术领域中应用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作者从电磁光学理论开始, 介绍了基于傅里叶变换直接求解麦克斯韦方程, 讨论了多层膜的电磁光学特性, 并通过对薄膜滤光片的光散射和多层膜中巨场增强两个重要物理现象的全面描述, 证明了基于导纳的多层膜散射理论非常有效。本书是三位科学家研究成果的总结, 全书创新性地使用了复导纳方法构建了多层膜的散射理论, 形成了完备的多层膜散射理论和应用体系, 代表了当前光学薄膜散射理论与应用的最先进成果。 |
(法) 克劳德·阿姆拉, 米歇尔·勒奎姆, 米里亚姆·泽拉德著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O484.4 |
139 |
0 |
荐购
|
| 764 |
|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化学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设计研究 |
本书首先提出了化学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目标设定的技术路线; 其次, 从多种渠道精选课程内容, 基于大概念组织课程内容; 再次, 以“开启我的纯净水探索之旅”“以海水为原料自制84消毒液”“一封密信”3个教学案例阐释, 如何使用5E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及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 设计与实施化学学科实践活动。提出化学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及实施建议; 最后, 提出化学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的有效策略及建议。 |
谢丽娟著 |
甘肃人民出版社 |
O6-42 |
58 |
0 |
荐购
|
| 765 |
|
天然产物的结构优化与生物活性研究 |
本书主要包括四部分, 第一部分以95%乙醇回流提取一年蓬药材, 硅胶柱分离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制备焦袂康酸, 再以焦袂康酸为原料, 通过酯化反应得到四个新化合物, 并通过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结构。第二部分在鹿肉活性成分研究中发现高含量肌肽, 并致力于肌肽的结构修饰, 设计并合成了肌肽酯类和肌肽酰胺类两类衍生物, 通过波谱学确证结构, 进行成药性研究, 并通过药理实验评价其药理活性。第三部分旨在通过修饰酪醇和羟基酪醇的醇羟基结构, 设计并合成出既保留生物活性又改善药物动力学数据的橄榄多酚衍生物, 并成功建立了化学选择性酯化方法, 无需酚羟基保护, 合成了65个酪醇衍生物和25个羟基酪醇衍生物, 并确证了结构。第四部分是对前三部分的总结和展望。 |
臧皓著 |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
O629 |
98 |
0 |
荐购
|
| 766 |
|
新型电化学储能器件及关键技术 |
本书系统阐述了电化学储能领域的前沿进展与未来趋势。全书共九章, 介绍了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水系电池等主流及新兴储能器件, 分析其工作原理、关键材料与研究进展, 还涉及电池材料性能表征、制备改性及应用优化技术。内容全面且具前沿性、系统性与实用性, 为能源清洁化、低碳化提供支撑。 |
朱文均著 |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
O646 |
98 |
0 |
荐购
|
| 767 |
|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英语:第2版 |
本书汇编了国外地理信息科学相关的经典教材, 深入浅出地介绍地理信息科学的相关专业知识, 包含地理信息系统简介、坐标系统、空间数据显示、遥感简介等内容。每章均配有英文原文、译文及需要掌握的重点专业词汇, 并在书后附有专业词汇总结, 为学生专业基础词汇的学习奠定基础。 |
甄贞, 赵颖慧, 魏庆彬主编 |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
P208 |
48 |
0 |
荐购
|
| 768 |
|
ArcGIS 10.5实例教程 |
本书以地理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为框架, 同时以实例的方式介绍软件的具体功能, 有助于读者了解ArcGIS10.5的基本功能, 掌握地理数据的处理步骤。本书介绍了ArcGIS10.5的基本功能, 具体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ArcGIS10.5概述、ArcGIS应用基础、空间数据采集、空间数据处理、GIS基本空间分析、GIS空间分析、GIS空间统计分析、ArcGIS水文分析、地理信息可视化、ArcGIS三维建模、ArcGIS+AI应用案例等内容。 |
杨军军主编 |
成都电子科大出版社 |
P208.2 |
68 |
0 |
荐购
|
| 769 |
|
地震数据非平稳特征分析及应用 |
本书针对地震勘探观测系统中地震数据特殊排序关系和实际非确定性因素, 给出地震数据非平稳性的新定义, 对时-空-频变地震数据中包含的一些主要非平稳特征 (如地震随机噪声的统计学特征、地震数据的压缩特征和预测特征、地震有效信号的时频特征、相似性特征及周期性特征等) 进行分析, 给出有效表征地震数据非平稳属性的新理论, 包括模式类中值滤波术、seislet类小波变换、自适应预测滤波、局部时频变换、局部相似性计算以及非线性混沌系统等。这些新方法的开发, 有助于实现“三复杂”(复杂地表、复杂构造和复杂岩性) 环境下, “两宽一高”一体化采集模式对海量复杂地震数据提出的“三高一快”(高保真度和快速计算的条件下实现高信噪比和高分辨率)”处理新目标。 |
刘洋等著 |
地质出版社 |
P315.63 |
98 |
0 |
荐购
|
| 770 |
|
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活动与深部碳释放 |
本书系统总结了青藏高原新生代火山活动与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导致的深部碳释放规模的演变特征, 认为新生代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及其导致的气候演变特征主要是由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带深部碳释放规模的变化所决定的, 并不是以往认为的由于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风化作用所主导的, 即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是碳源, 而不是碳汇。同时, 对现今青藏高原新生代典型火山-地热区休眠期温室气体释放特征、规模和成因的观测与研究表明以青藏高原为代表的大陆碰撞带是地质源二氧化碳释放的重要场所, 是大气中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 |
孙玉涛, 赵文斌, 郭正府著 |
地质出版社 |
P317 |
128 |
0 |
荐购
|
| 771 |
|
气象学:第4版 |
本教材以能量平衡和水分平衡为主线, 阐述了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和小气候学的基础知识及其与林业的关系。既完整地介绍了本学科的理论体系, 又融人了当代气象学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 如大气污染、气候变暖、臭氧洞、酸雨、温室效应、海-气相互作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影响等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每一章的最后都论述了森林与气象相互关系的内容, 在第7章还重点论述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影响, 目的是强调气象对林业生产的意义以及森林对调节气候的作用。同时, 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
贺庆棠, 陆佩玲, 同小娟主编 |
中国林业出版社 |
P4 |
56 |
0 |
荐购
|
| 772 |
|
基于ERA5-Land再分析数据的祁连山升温的海拔依赖性研究 |
本书首先根评估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 (EuropeanCentreforMedium-RangeWeatherForecast, ECMWF) 生产的ERA5-Land再分析月平均气温数据和极端气温指标在祁连山的适用性。然后基于ERA5-Land月平均气温数据分析了祁连山升温的海拔依赖性特征、成因机制及对水资源的指示意义。 |
赵鹏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P467 |
98 |
0 |
荐购
|
| 773 |
|
解读地球的韵律:始新世-中中新世气候动力学中的旋回地层记录 |
本书聚焦于旋回地层学记录的晚始新世至中中新世地球节律。第一章确立研究背景。第二章介绍云南吕合盆地始新世-渐新世过渡期存在轨道周期转变现象, 探讨其成因机制。第三章基于层序-旋回地层学方法, 定量解析南海珠江口盆地中中新世海相三级层序。第四章通过构建马尔代夫绝对年代标尺, 精确厘定南亚季风起始时间。第五章总结归纳。本书为深时气候突变机制、海相层序地层演化及南亚季风起源研究提供关键证据, 是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有效补充。 |
许可, 吴楠著 |
地质出版社 |
P53 |
69 |
0 |
荐购
|
| 774 |
|
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凹陷奥陶纪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及旅游地学研究 |
本书在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工作的基础上, 对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凹陷奥陶纪蓬莱坝组、鹰山组、大湾沟组、萨尔干组、坎岭组、其浪组、印干组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沉积学、全岩元素地球化学、无机和有机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填补了研究区奥陶纪古环境演化、海平面变化和构造, 沉积演化过程的研究空白, 研究成果和认识: 一是基于宏观露头和微观薄片鉴定、岩石学特征以及沉积构造, 分析了沉积结构、沉积序列和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建立了阿瓦提凹陷奥陶纪沉积相垂向演化模式。二是以全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为基础, 结合沉积相研究成果, 恢复了阿瓦提凹陷奥陶纪火山, 热液活动、古生产力条件、古氧化还原条件和古气候条件及其演化特征。三是以阿瓦提凹陷奥陶纪沉积充填序列为基础, 结合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重建了阿瓦提凹陷奥陶纪海平面升降过程, 并与全球海平面变化进行了对比。 |
彭明鸿著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P534.42 |
48 |
0 |
荐购
|
| 775 |
|
氧化预处理强化铜钼硫化矿浮选分离机制 |
本书针对铜钼硫化矿难以有效分离和回收的技术难题, 以黄铜矿和辉钼矿为研究对象, 系统研究了不同因素作用下单一微波或H2O2预处理, 以及组合氧化预处理对黄铜矿和辉钼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并通过人工混合矿和铜钼混合精矿实际矿浮选试验进行了验证; 在此基础上, 通过探索不同条件下铜钼矿物表面电性、元素组分及含量、表面形貌、粗糙度和润湿性等表面性质的差异, 揭示了组合氧化预处理强化铜钼硫化矿浮选分离的机制。此外, 针对铜钼混合精矿中滑石难以有效抑制的难题, 研究了组合抑制剂对滑石浮选行为的抑制机制。研究可为浮选生成实践中铜钼硫化矿高效浮选分离, 以及实现钼精矿提质降杂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薛季玮, 卜显忠著 |
冶金工业出版社 |
P578.2 |
80 |
0 |
荐购
|
| 776 |
|
实验与理论岩石学 |
本书从介绍岩石物理化学知识和高温高压实验技术入手, 围绕固相线下的反应、地幔结构、各种地质环境中岩浆的形成、熔体结构特征及矿物结晶动力学等方面, 介绍实验岩石学的新近研究成果和经实验证实的岩石成因理论。全书分四大部分。第一、二、三章, 介绍实验技术及相关热力学知识; 第四、第五章介绍变质岩及地球各圈层相变特征; 第六、第七章介绍地幔及地壳中岩浆形成过程及理论。第八、第九章介绍岩浆熔体结构及熔体中晶体生长动力学理论。 |
周金城, 王孝磊主编 |
科学出版社 |
P58 |
99 |
0 |
荐购
|
| 777 |
|
煤层气工程地质理论方法与实践 |
本书以煤层气为研究对象, 从煤层气开发效果制约因素出发, 具体阐述了钻井、压裂、排采等煤层气开采工程的具体应用, 以及深部煤层气、多层和瓦斯地层等情况下煤层气开采的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 |
李瑞等著 |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P618.110.2 |
88 |
0 |
荐购
|
| 778 |
|
我国煤炭资源勘查开发现状及勘查战略部署 |
本书分析了国内外及主要资源国家煤炭行业状况、发展态势, 在系统论述我国能源发展现状与煤炭政策、勘查 (探) 开发与供需形势的基础上, 分析研究了我国能源地质调查评价工作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探讨了公益性煤炭地质调查工作的定位、总体思路、基本要求, 提出了我国煤炭资源勘查部署工作建议。 |
刘志逊, 魏翔, 吕晓岚编著 |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P618.110.8 |
86 |
0 |
荐购
|
| 779 |
|
湘西北地区石煤与共伴生钒矿性质成因及资源潜力研究 |
本书深化石煤地质调查有关科学问题研究, 重点调查湘西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岩系石煤与共伴生钒矿性质、成因及资源潜力, 研究石煤与共伴生钒矿成矿地质背景、石煤与共伴生钒矿分布地质特征、石煤及黑色页岩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石煤主要工艺性质与利用途径, 总结石煤聚煤规律, 探讨石煤型钒矿钒富集机制, 建立成矿模式, 评价石煤与共伴生钒矿、油气资源潜力及利用价值, 为资源评价和勘探开发利用提供地质依据。 |
刘志逊等编著 |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P618.117 |
68 |
0 |
荐购
|
| 780 |
|
鄂南稀有金属矿床成岩成矿过程 |
本书主要介绍了鄂南地区的稀有金属矿床的相关研究工作, 主要从矿区岩脉(体)的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的角度, 利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全岩主微量分析 (ICP-MS)、电子探针分析、矿石矿物 (锡石、铌铁矿) 及副矿物U-Pb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和激光拉曼分析等多种手段, 查明单个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和成矿过程, 精确限定成岩成矿时代, 查清断峰山伟晶岩的岩石成因及岩浆演化过程中铌钽锂等稀有金属元素的迁移富集机理, 探讨了区内伟晶岩型和黏土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机制及岩浆-热液过程对稀有金属成矿的贡献, 可为区内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建议, 同时可为类似稀有金属矿床找矿勘探提供参考。 |
章伟等编著 |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P618.606.263 |
98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