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订目录:正价25年第31期1874条记录数:20返回征订目录
题名 摘要 责任者 出版信息 分类号 价格 荐购人数 荐购
901 我们为何要考古:李伯谦自述 本书是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的口述, 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考古人生, 讲述出身贫寒的农村娃考入北京大学, 并且留校任教, 从事考古发掘、教学研究六十余载, 成为考古学界的泰斗, 桃李满天下。下篇是考古感悟, 讲述他在山西曲村发掘晋侯大墓、主持“夏商周断代工程”、如何从考古发现中寻找夏文化的故事。最后回答了“我们为何要考古”“考古的重要性”等大众关心的问题。全书配有近70幅人物和考古发掘现场照片, 文笔生动流畅, 故事感人。 李伯谦口述 文物出版社 K851 58 0 荐购
902 万唐人物:邓恩中国藏品概览 本书是一本配合展览出版的藏品目录。该书收录了鸦片战争时期美国费城商人内森·邓恩 (NathanDunn) 来华经商后, 于十二年间在广州收集的大量艺术品和文博产品。他回国之后, 先后在美国费城、波士顿和英国伦敦等地, 建立了博物馆展出这些来自中国的物品, 并由此介绍中国, 在鸦片战争前后的西方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书为1843年伦敦展览的展览图录和藏品研究。《概览》按伦敦“万唐人物”展览的结构进行编排, 介绍了展览的缘起、特点与目的, 罗列了超过1341件 (套) 展品, 并围绕展品插入大量关于中国各个方面的资料。它不仅是邓恩的中国藏品及伦敦“万唐人物”展览最为详尽的描述, 更是一部以中国为主题的较为全面的专著。“万唐人物”展览在1846年撤离伦敦后, 这套藏品辗转流散, 至今已难觅踪迹。 (美) 威廉·兰登著 中西书局 K870.2 88 0 荐购
903 文脉留珍:丁玲纪念馆藏文物考释 本书首次系统梳理了馆藏60余件丁玲相关珍贵文物, 以多维视角呈现这位文学巨匠的生命轨迹与精神世界。全书分“书信手稿”“书籍文献”“书法绘画”“生活物品”四辑, 涵盖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12件, 其中既有俄文版、乌克兰语和越文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初版书籍, 丁玲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等文学瑰宝, 也有与巴金、沈从文、孙犁等文坛大家的往来信札, 更有其亲笔画作、出国访问时所穿衣物等生活遗存。通过高清图录与学术解析, 既展现了丁玲作为左翼文学旗手的创作历程, 亦勾勒出她兼具革命情怀与艺术审美的立体形象。 毛雅琴著 团结出版社 K870.2 88 0 荐购
904 敦煌汉藏文术数书与武威西夏木板画的比较研究 本书对敦煌汉、藏文术数书和武威西夏木板画进行了比较研究和历史学考察, 以期推动对唐宋时期河西历史、吐蕃移民史以及西北边疆社会史等问题的深入研究, 进一步丰富“敦煌学”与“西夏学”的研究内涵与外延。 陈于柱, 张福慧著 甘肃文化出版社 K870.6 62 0 荐购
905 文物里的张掖 本书以“文物为表、故事为骨、文化为心”为写作理念, 从张掖众多古迹和文物中, 选取不同时期、不同类别、富有代表性的42件珍品, 如四坝文化类型的网格纹彩陶罐、战国时期的花角铜麋鹿、汉代的四灵神兽画像砖、魏晋的画像砖、唐时期的胡商牵驼模印砖、西夏文首领铜印等, 力求以精美逼真的图片、深入浅出的诠释、生动形象的描摹、通俗有趣的文物故事, 让读者领略张掖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真真切切地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张建铭编著 甘肃教育出版社 K872.423 98 0 荐购
906 寻迹江城:武汉考古四十年 本书系统展示武汉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现, 阐述武汉历史发展脉络, 用文物和文化遗产讲述武汉文化特色, 讲好武汉故事。 胡琳, 叶黎主编 武汉出版社 K872.631 198 0 荐购
907 走进洛川会议旧址 本书内容: 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 因为在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于陕西延安地区的洛川县冯家村召开, 史称“洛川会议”。洛川会议在全民的全面抗日战争刚刚爆发的历史转变关头, 提出了党在抗日战争中的纲领和政策, 制定了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独立自主原则, 确定了持久战的对日作战方针和红军在敌后进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作战方针, 正确地指导红军实现从正规军向游击军、由运动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 全面讨论当时的形势和党所面临的任务, 作出决策。本书围绕洛川会议旧址, 具体介绍了洛川会议召开的背景与经过, 以及成果和历史意义。 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编著 陕西人民出版社 K878.2 36 0 荐购
908 明代宁绍台城池遗迹考 本书考证的是明代浙江宁绍台地区城池、驻城衙署( 含明代中央驻浙衙署、地方衙署、属地驿站) 等文化遗产的历史沿革情况以及当今保存情况。全书指导思想明确, 结构合理, 编排规范, 层次清楚, 体现了科学性和客观性, 有较好的出版价值。 宁波市镇海区地方志办公室, 宁波市镇海区档案馆编 方志出版社 K878.34 118 0 荐购
909 明楚昭王墓研究报告 本书将介绍明代藩王制度及楚藩历史, 以此作为大背景, 核心内容为明楚昭王茔园的营建过程、营建方式、茔园结构, 重点内容为昭王茔园的地面建筑规制布局及结构, 附带介绍昭王地宫出土文物。 明楚王墓文物管理所, 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武汉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编著 科学出版社 K878.84 198 0 荐购
910 守护敦煌:敦煌石窟保护与建筑艺术研究 本书是一部关于敦煌石窟保护与建筑艺术的研究专著, 分为保护篇、研究篇、杂记篇。石窟保护主要围绕莫高窟壁画保护的若干问题、榆林窟的病害及保护、莫高窟石窟加固工程的回顾、敦煌石窟保护工作等问题展开, 阐述了大气温度、湿度、日照、通风等自然因素对敦煌石窟与壁画保护的影响; 建筑艺术主要研究了敦煌壁画中的唐代建筑、敦煌壁画中塔的形象、敦煌建筑画中的古代建筑局部表现、石窟造型的特有形式等, 为研究敦煌建筑艺术的专家学者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 孙儒僴著 甘肃文化出版社 K879.214 78 0 荐购
911 维石岩岩:十堰市石窟寺与摩崖石刻专辑 本书在考古学专项调查基础上, 对十堰石窟寺与石刻考古成果进行了挖掘、整理、阐释。末附: 十堰市石窟寺文物名录、十堰市摩崖石刻文物名录。 十堰市文物保护中心编 长江出版社 K879.29 168 0 荐购
912 近代江南女性婚育服饰文化研究 本书以近代女性婚育观的视角切入, 以江南为区域背景, 依托社会学、史学、设计学等学科交叉研究, 围绕女性婚育观与婚育服饰的变迁展开实证性、应用性研究。本书构建了江南婚育服饰体系, 通过女性婚育观解读婚育服饰的变迁状态, 探讨了近代江南婚育服饰的变迁特征、区域特色的审美情趣与社会意识, 为区域传统文化发展与振兴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补充。 王中杰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K892.23 198 0 荐购
913 中国礼仪文化 本书共分九章, 包括: 中国礼仪文化概述、中国仪表礼仪文化、中国仪态礼仪文化、中国沟通礼仪文化、中国媒介礼仪文化、中国个人礼仪文化、中国社交礼仪文化、中国餐饮礼仪文化、中国情境礼仪文化。 刘焱主编 中国旅游出版社 K892.26 49.8 0 荐购
914 走进中原民俗文化:中英文对照版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 分别从特色物产、传统节日、民间技艺三个方面对中原民俗文化进行了介绍。上篇主要介绍物质民俗文化, 以中原各地的特色物产为主要介绍对象, 如开封汴绣、道口烧鸡等。中篇介绍社会民俗文化, 以节日民俗为主要介绍对象, 为读者展现了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中原民俗文化。下篇介绍精神民俗文化, 为中原地区的传统民间技艺, 如少林武术、太极拳、木版年画、豫剧、玉雕, 等等。 孙强主编 知识产权出版社 K892.461 58 0 荐购
915 2025中国陕西 本书展现了陕西省2024年在各方面取得的成就, 包括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物产资源、科技创新以及教育、人才培养等方方面面。书中还概述了陕西省2024年度的宏观发展概况、民生工程、城市面貌以及对外交往与经贸合作等情况。 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编 陕西人民出版社 K924.1 68 0 荐购
916 苏州长物:山 本书主要展现苏州三十余座名山的形成原因、历史文化、人文故事等。苏州的主要地貌是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 平原西部有一些大约生成于距今2亿至1.6亿年前燕山运动隆起后, 经长期风化剥蚀形成的山丘, 共有大小100余座。可以说, 苏州的山反映了苏州地质地貌从洪荒时代到人间天堂的演变过程。“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苏州的山不但有着秀美的自然风光, 人文历史亦十分悠久。苏州的每一座山都有动人的传说、故事, 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它们各自拥有什么样的特质? 本册精选苏州三十余座最具代表性的山, 以美图+文字的形式进行科普, 讲述关于山的人文故事和科学意义, 带领读者去认识、阅读、爱护每一座山,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编 文汇出版社 K925.33 58 0 荐购
917 苏州长物:城 本书主要展现和苏州这座城市有关的风物、节俗、饮食、芸芸生业……苏州人的日常生活里, 充满了文化气息。几经历史更迭, 苏州文化浸润到苏州人的骨子里, 顺着疏密有致、纵横交错的根脉细细往内探求。对于遵循季节风物而生活的苏州人来说, 苏式生活是他们由内而外溢出来的对生活的热爱, 带来了不事张扬的欢喜。 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编 文汇出版社 K925.33 58 0 荐购
918 上城地名拾萃 本书通过丰富的史料, 并围绕宋韵文化、钱塘江文化和吴越历史三个专题, 对上城区的地名来历进行了整理与探讨, 揭示了地名所蕴含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风貌, 反映了城市发展及其对居民身份认同的影响。全书尊重历史, 关注现代文化的传承, 旨在激活历史记忆, 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本书既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又兼具历史文化普及的功能。 杭州市上城区民政局编著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K925.54 78 0 荐购
919 苕北作田记:一部未来乡村实验志 本书对杭州余杭街道城北八村展开田野调查。首先以余杭街道苕溪北八村“禹上稻乡”模式 (从种稻开始改变到艺术扎根的蜕变与发展) 的探索为切入点, 从大地理格局和大历史视角出发, 全面梳理苕溪北八村及其所在的余杭街道、余杭区的地理格局、空间特征、区位价值、文脉迁延、文明积淀、创新实践、发展潜力等, 立足本区域, 又不限于本区域, 立足当下, 又力图拓展出历史探源和追溯的纵深感, 以及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其次, 以口述史的方式深入挖掘以永安村为核心的北八个村最初独有的地感、生命力和集体记忆以及当下乡村的多种功能和价值, 村庄如何在保证粮食安全、共同富裕的基础上, 寻找乡村遗失的文化积累和情感力量。 刘旻, 陈杰, 耿继秋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K925.55 128 0 荐购
920 浙江大运河文化带打造的理论审视与现实对策 本书聚焦浙江情境, 以文化带理论、系统理论为支撑, 集结提炼市政治污、开发建设、旅游经济、遗产保护、水体治理等多条业务战线研究人员积累多年的一线素材和实践经验, 采撷杭、嘉、湖、绍、甬多地信息和多源数据, 依托高校、研究院等智库平台力量, 从2019年立项至2023年成稿历时五年, 努力尝试对浙江大运河文化带进行一隅镜像之素描。 沈旭炜, 曹岚, 黄朝伟著 中国城市出版社 K928.42 169 0 荐购
页码:46/75页  每页: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