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1 |
|
沿着喜马拉雅的脊背旅行 |
本书收录了19位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作家的作品。包括丹增、降边嘉措、德吉措姆、吴雨初、加央西热、扎西达娃、刘伟、色波、通嘎、金志国、央珍等。每位作家都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 描绘西藏的历史变迁、社会变革以及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展现了西藏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整部小说集通过多个故事, 展现了西藏从封建农奴制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变革, 以及西藏人民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苦难与奋斗。 |
西藏作家协会编 |
作家出版社 |
I247.7 |
58 |
0 |
荐购
|
| 902 |
|
要有光 |
本书作者梁鸿通过长达数年的实地采访与调研, 聚焦因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而失学、休学的青少年群体, 揭示他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重压力下的生存困境。本书不仅是一部沉重的社会实录, 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反思。它追问: 在追求分数与成功的狂热中, 我们是否早已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当孩子的痛苦被简单归因为“叛逆”或“脆弱”, 整个社会又该如何重构支持体系? 通过数据、故事与理论的多维交织。 |
梁鸿著 |
中信出版社 |
I25 |
69 |
0 |
荐购
|
| 903 |
|
人民至上 宝塔山下的热血青春:延安市宝塔区宝塔消防救援站纪实 |
本书是一部现实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 以获得”时代楷模”、国家应急管理部集体一等功、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三秦楷模、陕西省集体一等功等230多项荣誉的延安市宝塔区宝塔消防救援站的先进事迹为蓝本, 纪录了宝塔消防救援站消防队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满腔热血传承延安精神的先进事迹, 激情讴歌了新时代消防队员的崇高精神, 高度赞扬了消防队员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品质与为事业奉献的高尚情怀。 |
常晓军著 |
陕西旅游出版社 |
I25 |
98 |
0 |
荐购
|
| 904 |
|
一路风雨一路歌 |
本书是老新闻人向选辉的新闻作品集, 收录了他在新闻战线工作34年间, 在全国及省级媒体等平台公开发表的新闻作品。作品集共收录作品80篇。其中, 通讯40篇、消息20篇、言论20篇, 新疆新闻奖和兵团新闻奖24篇。本书真实记录了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尤是兵团第十一师 (建工师) 发生的重大事件、取得的重要成就、开展的重要工作及其社会影响, 生动再现了兵团人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创造的辉煌业绩。 |
向选辉著 |
万卷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
I253 |
68 |
0 |
荐购
|
| 905 |
|
风波 |
本书是郑振铎的散文集, 由三十八篇作品组成, 具体包括《蝴蝶的文学》《蝉与纺织娘》《暮影笼罩了一切》等作品。《蝴蝶的文学》中, 郑振铎以蝴蝶为载体, 深入挖掘文学作品中对蝴蝶的描绘, 展现出自然之美与文学之韵的交融。《蝉与纺织娘》通过对蝉和纺织娘的生动描写, 奏响了夏日的自然乐章, 唤起人们对生命活力与季节更替的感悟。《暮雨笼罩了一切》以暮雨营造出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在雨幕中思索人生的变幻与世间的百态……这些作品体现了郑振铎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敏锐洞察。他用优美的文字勾勒出自然的画卷与人间的情愫, 让读者沉浸在诗意的世界里, 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与生命的温度。 |
郑振铎著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I266 |
85 |
0 |
荐购
|
| 906 |
|
背影 |
本书是朱自清于1925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作者离开南京去北京大学, 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 送他上车, 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而作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全文语言既朴素又典雅, 作者运用白描及侧面烘托等手法, 把父亲对儿子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人。 |
朱自清著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I266 |
85 |
0 |
荐购
|
| 907 |
|
匆匆 |
本书是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 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 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的特点: 一是结构精巧, 层次清楚, 转承自然, 首尾呼应; 二是文字清秀隽永, 纯朴简练; 三是情景交融, 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 还是写太阳, 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 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
朱自清著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I266 |
85 |
0 |
荐购
|
| 908 |
|
眷眷草 |
本书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生活中的种种景象与情感体验。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如小草、花朵等, 抒发了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也记录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眷恋。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思考, 文字优美而富有诗意。《眷眷草》如同一幅淡雅的画卷, 展现了生活中的美好与温暖, 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 |
缪崇群著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I266 |
85 |
0 |
荐购
|
| 909 |
|
小麻雀 |
本书通过一只受伤麻雀的遭遇, 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象征意义, 展现了作者对弱小生命的悲悯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小麻雀》不仅是生命关怀的寓言, 更是1930年代中国社会的缩影, 通过一只麻雀的微观叙事, 揭露了阶级压迫与人性异化, 呼吁对弱势群体的尊重与共情。《记涤洲》是老舍为纪念好友白涤洲而作, 通过回忆与白涤洲相识相知的过往, 抒发了对好友英年早逝的悲痛与怀念之情。《想北平》通过细腻的笔触, 回忆了北平的四季风光、市井生活和风土人情, 表达了对故乡北平的真挚眷恋和热爱之情。 |
老舍著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I266 |
85 |
0 |
荐购
|
| 910 |
|
赤都心史 |
本书是一部充满革命情怀与深刻思考的作品。小说记叙了作者在考察莫斯科时的见闻, 描绘了十月革命胜利初期苏俄社会生活中新的生机, 介绍了不少著名人物的活动, 并记录了自己的思想演变过程。瞿秋白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思考, 记录了自己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感悟与思索, 反映了他对革命理想的追求和对中国未来的期许。《赤都心史》为读者呈现了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和一幅革命画卷。 |
瞿秋白著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I266 |
85 |
0 |
荐购
|
| 911 |
|
丰收 |
本书反映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洞庭湖畔农民水深火热的生活境况及农民内心涌动的斗争思潮。生活气息浓郁, 充满炽热的革命精神。 |
叶紫著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I266 |
85 |
0 |
荐购
|
| 912 |
|
泪与笑 |
本书指出, 笑只是无奈的、解脱的、空心的、悲哀的笑, 泪则是对人生的肯定。假若人生再也流不下感动的热泪, 只会发出没心没肺的笑声, 活在这世上的也只是一个麻木的空壳罢了。 |
梁遇春著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I266 |
85 |
0 |
荐购
|
| 913 |
|
枕上随笔 |
本书中记录了作者在枕上的所思所想、生活感悟与随感杂谈。章衣萍以细腻的笔触、随性的文风, 写下了对人生百态的观察与思考。从日常琐事到世间情感, 从自然景观到文化艺术, 内容丰富多样。这些随笔犹如夜空中的繁星, 看似随意, 却闪烁着作者的智慧与才情。它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诗意的内心世界, 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宁静, 一同品味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
章衣萍著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I266 |
85 |
0 |
荐购
|
| 914 |
|
人生有何意义 |
本书为胡适作品散文集, 由三十五篇作品组成, 具体包括《人生问题》《为什么读书》等作品, 其中《人生有何意义》作为书名。整本书从人生的基本问题, 延伸到个人提升的途径, 再到社会文化层面的思考, 胡适他以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语言, 为人们在迷茫中寻找前行的道路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
胡适著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I266 |
85 |
0 |
荐购
|
| 915 |
|
寄海滨故人 |
本书是石评梅的作品合集,由三十三篇作品组成, 具体包括《最后的一幕》《狂风暴雨之夜》《肠断心碎泪成冰》等作品。其中《无限相思无限恨》作为书名。《无限相思无限恨》是一篇情感真挚且深沉的散文作品, 文章围绕着作者内心深切的情感体验展开, 描绘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其中的“恨”可能并非真正的怨恨, 而是对命运弄人、美好消逝的无奈与慨叹。《最后的一幕》展现了某个令人难忘的诀别场景, 充满了无奈与哀伤。《狂风暴雨之夜》以恶劣的天气为背景, 烘托出紧张而又压抑的氛围, 暗示着人物内心的波澜。《肠断心碎泪成冰》则直白地表达了极致的悲痛, 让人仿佛能感受到作者那破碎的心。 |
石评梅著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I266 |
85 |
0 |
荐购
|
| 916 |
|
济南的冬天 |
本书是老舍先生的经典散文合集。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老舍先生作品的精髓, 本选集对老舍先生的部分优秀散文作品进行了筛选和整理, 收录了《春风》《想北平》《相片》《抬头见喜》《猫》《我的母亲》《五月的青岛》《北京的春节》《吊济南》《趵突泉的欣赏》等老舍先生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散文篇目。老舍先生的散文细节平凡, 文章自然, 却皆是从心底流淌出的文字; 而他的幽默又轻松俏皮, 充满智慧, 可称为中国文人幽默中的一个典范。他的思想、智慧和才华, 值得让人不断去阅读、挖掘和研究。 |
老舍编 |
朝华出版社 |
I266 |
39.8 |
0 |
荐购
|
| 917 |
|
翡冷翠山居闲话 |
本书是一篇富有田园牧歌情调的“诗化”小品散文, 全文以与隐含的读者“你”交谈“闲话”的口吻和叙述方式展开了写景和抒情--亲切自然, 又带有些急于让“你”与之共享、与之“众乐乐”的迫不及待。 |
徐志摩著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I266 |
85 |
0 |
荐购
|
| 918 |
|
落花生 |
本书是一篇叙事散文, 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散文借物喻人, 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 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花香雾气中的梦》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美好的意境, 象征着人们心中的憧憬与幻想。《补破衣的老妇人》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与坚韧品质。《疲倦的母亲》则深刻刻画了母亲的辛劳与奉献。这些作品风格各异, 却都体现了许地山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刻感悟。 |
许地山著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I266 |
85 |
0 |
荐购
|
| 919 |
|
诗人的修养 |
本书是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撰写的一篇重要文论, 主要探讨诗人应具备的素质与修养, 强调诗歌创作中情感的真实性、艺术的创新性以及诗人的社会责任。刘半农的观点与胡适、鲁迅等人的主张相呼应, 共同推动了现代诗歌的转型, 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这篇文章至今仍被视为理解五四时期文学观念的重要文本, 其强调的“真实”“创新”“责任”等理念, 对当代诗歌创作仍具启发意义。 |
刘半农著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I266 |
85 |
0 |
荐购
|
| 920 |
|
伦敦杂记 |
本书记录了他在伦敦的所见所闻。书中描绘了伦敦的城市风貌、名胜古迹、文化氛围。朱自清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 展现了伦敦的古老与现代、宁静与繁华。他描写了伦敦的公园、博物馆、教堂等, 让读者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深厚文化底蕴。同时, 也通过对伦敦人的生活细节的描写, 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这本书是一部充满诗意和人文关怀的游记, 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伦敦。 |
朱自清著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I266 |
85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