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1 |
|
思复堂文集 |
本书收传、记、论等文百余篇, 对明清之际的史事、人物有丰富的记载。且其行文取法《左》、《国》、班、马, “洪炉鼓铸, 自成一家”, 深为后世史家推许。《思复堂文集》保存了大量明清之际的人物传记, 是研究南明史与明清之际士大夫生活的重要材料。此外, 邵廷采生长于浙东地区, 对浙东学术的流变、浙东明遗民的抗清运动非常熟悉, 《思复堂文集》中也保留了很多这方面的材料, 历来为学者推重。另外, 邵氏文笔精彩, 吸收了《左传》《史记》的笔法而自成一家, 使得《思复堂文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清) 邵廷采撰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K248.06-53 |
88 |
0 |
荐购
|
| 1022 |
|
没有光环的英雄:东北革命根据地农村参战军人战斗生活故事 |
本书是东北籍老战士们的真实记录。通过作者的多年走访, 足迹踏遍了白山黑水的150多个村屯, 采访了200多位复员回乡的老战士。记录了他们浴血奋战、英勇不屈、百折不挠动人故事, 谱写了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通过本书的真实记录, 还原了战争年代的真实场景。与此同时在本书中也弘扬了一种发人奋进的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 为共和国江山红旗飘扬的浴血奋战精神, 是被人们称之为“最可爱的人”那代人坚贞的理想信念的精神, 是能够体现中华民族骄傲并能激励新一代的精神。 |
肖殿昌编著 |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K269.3 |
68 |
0 |
荐购
|
| 1023 |
|
营居盛乐:拓跋鲜卑在代北的都邑与军镇 |
本书以盛乐为中心, 展开描述了北魏如何在六镇启程, 从地方性政权走向地域国家, 进而成为中原政权的过程。东汉中晚期, 鲜卑自东向西进入蒙古高原, 于公元258年抵达盛乐 (今呼和浩特平原大黑河流域)。自此拓跋鲜卑长期以盛乐为根据地, 不断发展壮大。盛乐-阴山这一独特的地理区域, 为拓跋鲜卑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非常优越的环境, 而“营居盛乐”的漫长历程则使拓跋鲜卑完成了从游牧部落向地方政权的转变。 |
张文平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K289 |
118 |
0 |
荐购
|
| 1024 |
|
黑龙江原住民女真近代文化艺术研究 |
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黑龙江原住民女真历史文化遗产系列丛书第二辑, 女真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不断演变、发展, 沉淀成了一项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近代以来, 后人对这项文化遗产不断地进行挖掘、整理甚至是再创作, 使其仍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本书从音乐与歌唱、舞蹈与灵动美术、书法与图腾艺术三个方面对女真近代文化艺术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现, 每个方面均结合其文化艺术的典型示例, 多角度分析其特色及其产生的影响, 让人们感受到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强大生命力及其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
马骥, 朱晓琪, 韩伟江著 |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K289 |
78 |
0 |
荐购
|
| 1025 |
|
闽越国史 |
本书即以地下出土和考古发现的实物为基础, 结合史籍文献中的有关资料, 对闽越国时期闽越人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系统考证和研究, 揭示闽越国文明实况, 建构第一部闽越国专史。全书既是对有关考古发掘、学术研究成果的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 也对探讨福建文明发展史乃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形成, 揭示其多样性并深入推进中华文明的溯源阐释, 从源头、根脉之中挖掘具有福建精神特质的特色文化资源等, 均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
杨琮著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K289 |
268 |
0 |
荐购
|
| 1026 |
|
镇村志编纂实务指南 |
本书共设9个部分: 第一部分方志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志书编纂工作流程, 第三部分篇目设置, 第四部分资料搜集与整理, 第五部分志稿编写, 第六部分其他体裁编写, 第七部分总纂与统稿, 第八部分装帧出版, 第九部分附录。组织省内知名专家和镇村志主编供稿, 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市县指导处统稿完成。 |
江苏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编著 |
南京出版社 |
K290-62 |
86 |
0 |
荐购
|
| 1027 |
|
延庆简史 |
本书是一部讲述延庆历史的普及性读物, 内容涵盖延庆地区从石器时代至今的地质变化、民族迁移、文明发展及古往今来发生在延庆境内的历史。作品以十九章的篇幅图文并茂地阐释延庆的历史文化。延庆的历史可追溯至中新元古代, 历经海陆变迁、燕山运动, 造就独特山川地貌, 还孕育硅化木地质奇观与恐龙足迹化石。自燕昭王置上谷郡始, 秦汉属之, 魏晋南北朝地位渐升, 辽代成皇家巡幸重地与冶铁基地, 元代达鼎盛, 为“两都枢纽”。 |
《延庆简史》编委会编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K291.3 |
188 |
0 |
荐购
|
| 1028 |
|
京津冀学刊:第1辑 |
本书主要栏目包括: 特稿、学术前沿、《红楼梦》研究、京津冀研究、北京学、天津学、畿辅学、文献整理、口述历史、图书评论、学术综述、青年园地等。 |
赵建忠, 苗怀明主编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K292-53 |
128 |
0 |
荐购
|
| 1029 |
|
千年革新话邺城 |
本书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遗产几大方面展开, 以文配图, 力求将邺城丰厚历史文化底蕴中的革新精神呈现给读者, 以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
黄晓丽, 袁敬利, 王健编著 |
大有书局 |
K292.24 |
65 |
0 |
荐购
|
| 1030 |
|
逊清奉天残留特权研究 |
本书重点考察的是, 清季至九一八事变爆发这一帝制到共和关键转变时段内, 清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特权在昔日王朝“陪都”奉天残存演变的历程, 以及与历届中央政府、地方军阀、列强势力的互动情况。这段帝制余绪既体现了新政权对旧政权的削夺和抱残守缺者的无效顽抗, 国民“正统”观念的历史转折, 更突显出央地、南北多重格局下军阀、政党派系间的角逐和日、俄、美等列强的居间操弄。尽管民国前期政权更迭频仍, 但不断压缩清室在奉天地区行使特权的空间, 以此应对侵略危机、维护国家主权, 是央地各级政府一以贯之的定则。 |
刘灿著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K293.11 |
128 |
0 |
荐购
|
| 1031 |
|
明清张掖方志辑校 |
本书是明清时期张掖地区方志书辑校本, 包括《陕西行都司志辑校》《全陕边政考辑校》《甘州府志辑校》三部志书。主要是对上述三部志书进行整理、校勘, 并分段标点, 查缺补遗, 改正其中的讹误; 对繁难词语和典故等进行了详细注释; 对方志中的异体字、俗体字进行了规范处理。该书将有助于发挥地方文献在社会发展中“存史、资治、教化”作用, 对于研究张掖地方历史、丰富地方历史文献库、发挥旧志史料价值、弘扬地域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
张鸿清辑校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K294.23 |
680 |
0 |
荐购
|
| 1032 |
|
天水简史 |
本书是一本讲述天水历史故事的书, 计20万字, 配插图片70幅。起自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8万年的狼叫屲遗址, 截止1949年天水解放, 精选此区间内各个时期能够代表天水历史特质的重大事件、著名人物、精品文物等100例予以讲述。有述有议, 以述为主, 行文严谨, 简明扼要。每一章下加无标题小序, 言说某一时段的历史大势, 以弥补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的缺憾。 |
刘雁翔著 |
兰州大学出版社 |
K294.23 |
78 |
0 |
荐购
|
| 1033 |
|
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二〇二四年第二輯 (總第二十二輯) |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 以刊登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西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历史、语言、考古、地理、宗教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主要宗旨, 发表具有原创性的学术研究论文、书评和研究综述等, 以期推动国内学界在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方面的进步。 |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編 |
中国藏学出版社 |
K294.5-55 |
132 |
0 |
荐购
|
| 1034 |
|
岔道口村志 |
本书是一部以客观真实的历史视角,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反映岔道口村千年变化与发展的纪实作品。该志书略古祥今, 既有对历史人物画圣张择端的叙述, 也有对解放前村民生活的反映。本书符合志书的写法, 主要记叙了1949年后, 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 岔道口村从互助组、初级社、人民公社, 到村集体成立东升集团的艰苦创业历程。既有对建置隶属、地理环境、居民人口、村庄建设、教育文化体育卫生、党政群团、兵事纪略、民俗的记录, 又有各界人物的简介, 将史与志融为了一体。 |
《岔道口村志》编纂委员会编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K295.25 |
167 |
0 |
荐购
|
| 1035 |
|
讲不完的宿迁事:三 |
本书是在“宿迁史志”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作品的集结, 立足打造了解宿迁市情、地情的窗口, 阐释宿迁地域特色文化的载体。设置“城市名片”“地名溯源”“历史街区·新盛街特辑”“城镇档案”“红色印记”“民风民俗”“人物长廊”“文萃拾遗”8个栏目, 精挑细选了深受读者喜爱的70余篇文章, 展现了宿迁的千姿百态、历史悠久与深厚底蕴, 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 有助于进一步传播宿迁声音, 讲好宿迁故事。 |
中共宿迁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宿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著 |
南京出版社 |
K295.33 |
68 |
0 |
荐购
|
| 1036 |
|
档案中的徐州 |
本书通过丰富的档案资料, 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 展现了徐州从古代至近代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脉络。本书分为多个章节, 内容涵盖徐州的地方志编纂、行政区划沿革、民间契约与土地制度等。书中收录了大量原始档案的影印件, 如清代《徐州府志》《铜山县志》、民国时期的土地契约等, 兼具史料价值与学术意义。徐州作为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和文化名城, 其档案资料不仅反映了地方社会的治理与变迁, 也记录了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徐州角色。 |
徐州市档案馆, 徐州市档案学会编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K295.33 |
168 |
0 |
荐购
|
| 1037 |
|
五龙汇阊 |
本书聚焦阊门历史文化街区, 通过对阊门历史文化的梳理和解读, 综合运用史料分析、现场踏勘与口述历史等手段, 旨在展现阊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前世今生, 探寻苏州这座古老城市的文化基因, 唤醒人们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意识, 激发人们对古城未来的无限想象。 |
苏州名城保护集团《五龙汇阊》编纂委员会编著 |
古吴轩出版社 |
K295.34 |
160 |
0 |
荐购
|
| 1038 |
|
兴南村志 |
本书通过村情概览、居民生活、党政群团、农业生产、村庄建设、社会事业、乡村治理、乡风风情、人物荣誉、艺文辑录等10篇45目的文字, 全面客观地记述了兴南村的历史现状, 它为人们从更深的层次上认识兴南、了解兴南提供了一扇极好的窗口, 着重展示了兴南村人民把握机遇, 开拓进取, 创新拼搏的精神。 |
盐城市响水县南河镇兴南村志编纂委员会编著 |
南京出版社 |
K295.35 |
86 |
0 |
荐购
|
| 1039 |
|
(万历) 绍兴府志 |
本书五十卷, 明萧良榦修, 明张元忭、孙鑛纂。明万历十五年刻本。半叶十行行二十字, 小字双行同, 白口, 单鱼尾, 左右双边, 有图。书前有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郡人赵锦元撰叙, 郡人张元忭撰叙。卷一为疆域志, 卷二为城池志, 卷三为署廨志, 卷四至卷八为山川志, 卷九、十为古迹志, 卷十一为物产志, 卷十二为风俗志, 卷十三为灾祥志, 卷十四、十五为田赋志, 卷十六、十七为水利志, 卷十八为学校志, 卷十九至二十二为祠祀志, 卷二三、二四为武备志, 卷二五至二九为职官志, 卷三〇至三四为选举志, 卷三五至四九为人物志, 卷五〇为历代修志序。 |
(明) 萧良榦修 |
中华书局 |
K295.53 |
2800 |
0 |
荐购
|
| 1040 |
|
慈城之春:慈城镇历史文化与旅游开发 |
本书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 上篇侧重于对底蕴至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梳理介绍, 并从原始文化、儒学文化、浙东文化、外来文化、非遗文化等多方面论述了其对慈城发展的影响; 下篇则是论述当地的取得的发展成效, 概述古城保护、新城建设、旅游开发等方面的惊人变化。 |
宁波市江北区史志中心 (档案馆) 编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K295.55 |
128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