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01 |
|
中医入门课:一:验方活学活用 |
本书收录了周忠海医师多年来创研的实用临床验方, 以及专注“三因五证”用药法的“无方之方”。书中所录验方规范简洁, 量大超群, 效果显著, 更因著者最擅“重剂分服法”, 从而令其方效独具特色, 真正实现了“一方多用、一方多病”的诊疗效果。书中所述医案达200余则, 不仅有详细的诊治过程、用方用药、药效反馈, 还以著者最擅长的“446辨证”法对医案进行了剖析详解。 |
周忠海, 郭妍君主编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 |
58 |
0 |
荐购
|
| 1402 |
|
中医入门课:二:青龙虎啸汤与回阳救命汤 |
本书中收录了周忠海医师利用青龙虎啸汤和回阳救命汤两个临床常用验方, 实现“一方多用、一方多病”的诊疗效果。书中所述医案不仅有详细的诊治过程、用方用药、药效反馈, 还以著者最擅长的“446辨证”法对医案进行了剖析详解, 力求让读者真正看懂并学会选方用药。研读医案时, 若能善于归纳总结, 学习效果必将事半功倍。著者秉承一贯的求实、有效风格, 立足于临床, 以实效为核心, 还原了著者在中医临床实践过程中的真实风貌。 |
周忠海, 陈启鹏主编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 |
58 |
0 |
荐购
|
| 1403 |
|
中医学应用与研究 |
本教材既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系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也采用数字化教学的模式,把慕课、金课、题库的内容合理利用, 让本门课程反映出国内外课程改革和学科建设的最新成果与最高水平,可促使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帮助学生培养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 从而为适应新世纪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 培养具有高综合素质的西医、中西医结合学人才, 所以可将新的教材向全国综合大学医学院校或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生推广使用。 |
范恒, 胡德胜主编 |
科学出版社 |
R2 |
158 |
0 |
荐购
|
| 1404 |
|
龚廷贤先生的中医必修课 |
本书内容: 龚廷贤 (1522-1619), 字子才, 号云林山人, 又称悟真子, 乃明代著名医家。龚廷贤先生出生在江西金溪, 其父龚信亦为知名医师, 著有《古今医鉴》八卷。先生自幼习医, 后随父学习, 并在太医院任职, 于1593年, 成功治愈鲁王张妃之顽疾, 被誉为“天下医之魁首”, 并获得“医林状元”的称号。先生寿至九十八岁, 在明代实属罕见, 足见其医术及修养造诣之精深。先生之传人戴笠、王宁宇等人东渡日本, 在日本获得极高声誉, 并将先生之医学成就发扬光大, 以至在日本, 先生被誉为“第二仲景”。 |
(美) 林大栋著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 |
45 |
0 |
荐购
|
| 1405 |
|
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 |
本书分12章, 较系统、较全面、较准确地就医学科研思路与方法的基本方法和所遇到的诸多问题, 从规范化、标准化方面, 作了较详尽的阐述。中医药科研研究的基本程序、中医药科研思维方式、中医药科研选题、科研设计的原则、科研设计的要素、中医药科研设计的常用方法、动物实验研究、中医临床研究、中药研究、中医药文献研究、中医药科研论文的写作、中医药科研课题的申报与实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同时增加新安医学学术流派研究范式及十大皖药研究经验。以能够指导研究生和医学科技工作者如何掌握医学科学研究全过程和医学论文撰写及其注意事项。 |
胡建鹏主编 |
科学出版社 |
R2-3 |
108 |
0 |
荐购
|
| 1406 |
|
医学指南捷径六书 |
本书共六卷, 包括《〈内经〉正脉》《雷公四要纲领发微》《病机药性歌赋》《诸证要方歌括》《二十四方》《评秘济世三十六方》六种子书。六书各有重点, 从不同角度表述了徐春甫对讲修医学的看法。本书为普及性医学丛书, 内容虽然浅近, 但却非常实用, 充分表述了徐氏的许多临床诊疗见解。内容涉及诊断、辨证、病机、药性等多方面的知识。《〈内经〉正脉》: 讲述的是脉诊。之所以冠《内经》之名, 是因为徐氏认为脉学当以《内经》为本。 |
(明) 徐春甫著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52 |
138 |
0 |
荐购
|
| 1407 |
|
中医治未病实用处方手册 |
本书包含总论、常见症状治未病处方、常见疾病治未病处方三部分, 收录症状和疾病全面覆盖内外科、男女性疾病、急救等方面; 书中所载的对症状和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简便易懂, 可操作性强, 其中包含中药内服、针灸、拔罐等常用治疗方法。书中对症状的表现、诊断、鉴别诊断、病因病机、中医辨证治疗, 常用特色治疗方法、预防调护及注意事项等均进行了详细介绍。 |
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编 |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11-62 |
188 |
0 |
荐购
|
| 1408 |
|
武当中医效验秘方集解 |
本书按照肺系方药、脾胃系方药、心系方药、肝系方药、肾系方药、脑系方药、消渴方药、皮肤系方药、痹证系方药、女科系方药、男科系方药、儿科方药、养生系方药、五官系方药、疫病系方药、其他方药进行讲述。这其中包括本地中医药界一线专家学者源自经典名方的心得, 以及自拟的经验方、效方, 也有民间中医药人士传承的民间秘方、土方, 还有一部分收集整理自武当道教医药文献, 并由专业人士对其做出集解。 |
汪选斌, 施斌, 黄斌主编 |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12 |
88 |
0 |
荐购
|
| 1409 |
|
中医燥病诊治学 |
本书设二十章, 前七章分为概述、病因病机、诊断、常见证候、治疗和研究进展及预防与护理, 以突出中医燥病治病特点、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及其应用。后十三章是常见燥病证治, 本书涵盖了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皮肤科、眼科等病证以常见者为主。燥病的证治每病一般按概述、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辨证论治、护理与调摄、病案举例分述。 |
牛阳, 黎晖主编 |
科学出版社 |
R228 |
180 |
0 |
荐购
|
| 1410 |
|
《脉经》校注 |
本书汇集《内经》《伤寒论》等汉以前典籍中的脉学论说, 阐析脉理、脉法、首次系统归纳24种脉象、对其性状及其主病作出详述, 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 兼有临床指导与古医文献保存价值。本次整理精选了底本和校本, 并对疑难之处进行了注释, 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内容, 推动中医脉学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
(晋) 王叔和撰 |
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41.11 |
69 |
0 |
荐购
|
| 1411 |
|
中医治法学 |
本书分总论和各论, 共二十三章。总论对中医治法学概论、治法纲要和治法通则进行了阐述。各论除传统的八法外, 另设立阴阳五行治法、气血津液治法、脏腑治法、经络治法、外感治法、经典治法、外治法等章, 广泛收集从古至今历代中医书籍中所提出的具体中医治法词条1300余条, 每个词条分出处、溯源、释义、例案、析拓五个部分进行撰写。对于梳理中医治法脉络, 指导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衡先培, 郑峰主编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R242 |
89 |
0 |
荐购
|
| 1412 |
|
穴位贴敷大成 |
本书共4章, 先概要介绍了穴位贴敷疗法起源发展、治病依据、使用范围、用药选穴原则及其基本操作方法, 然后重点介绍了应用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的古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及其他临床常见病证, 其中囊括了数千余条的穴位贴敷经典配方及贴敷的腧穴处方。 |
王富春主编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44.9 |
128 |
0 |
荐购
|
| 1413 |
|
针灸学文化导读 |
本教材重点反映针灸学理论知识的文化属性和科学属性, 体现文化内涵和价值引导; 强化针灸基本理论与传统文化内涵的结合, 重点梳理在经络、腧穴、刺法灸法理论知识背后蕴含的取象比类思想、三才思想、阴阳五行思想、易学文化等古代道家思想和哲学理论, 介绍针灸学在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的发展历程, 以医案、案例等形式展现文化元素在阐释理论渊源和指导临床实践的作用。引领学生在掌握针灸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深入领悟知识背后蕴含的针灸文化内涵, 形成”基础知识-文化内涵-临床应用-文化延展”的教育教学脉络。 |
陈跃来主编 |
科学出版社 |
R245 |
49 |
0 |
荐购
|
| 1414 |
|
中国穴位埋线流派及名家名方名术精华 |
本书主要介绍了我国穴位埋线技术的历史性突破和飞跃。一次性针具的发明是传统穴位埋线疗法的第一次飞跃, 高分子聚合物线体的普及应用是第二次飞跃, 线体对折旋转埋线术是第三次飞跃。穴位埋线疗法在三次飞跃的过程中, 凸显出了多项专利针具和操作技术, 涌现出了经典特效的埋线配穴和处方, 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 治愈了数以万计的人民群众, 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本书还介绍了中国穴位埋线老中青的名家、名方、名术的精华内容, 以便于埋线从业者、爱好者学习和借鉴, 共同进步。 |
杨才德, 徐龙, 范乾等主编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R245.9 |
98 |
0 |
荐购
|
| 1415 |
|
中风病针灸治疗和康复 |
本书以简明、实用、直观为特色, 以针灸优势病种和适宜技术为主, 突出针灸独特的经络理论、输穴配伍、处方进退和技法应用临床内容。本书系统论述了中风病的针灸治疗与康复。首先对中风病的中医发病及治疗进行梳理, 并从现代临床角度详述了中风病的分类、诊断标准和分期标准。其次, 汇总常用的针灸治疗器具和操作方法。在针灸治疗方面, 强调中风“四大主症”“后遗症”及“治未病”三个层面, 详述各个层面的针灸治疗核心。最后强调中风病的居家康复要点。 |
孔尧其, 陆寿康编著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R246.6 |
79 |
0 |
荐购
|
| 1416 |
|
方炜煌医道医案集萃 |
本书全面介绍方炜煌习医、行医历程, 系统总结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经验方, 全面展示了其临证思维及学术观点在疾病治疗及养生保健方面的具体运用, 阐述了其相关成就。本书是安徽省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新安方氏通法流派工作室”建设成果之一。本书收集、整理新安方氏医家方炜煌在治疗中医外科、内科、儿科、妇科、针灸推拿科、骨伤科及治未病等科常见病的有效案例。 |
方霞 ... [等] 编著 |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R249.7 |
58 |
0 |
荐购
|
| 1417 |
|
澄江医论 |
本书收录了庄履严、姜礼、吴达、缪问、吴士瑛、柳宝诒、方仁渊、吴文涵、曹颖甫等在内的24位医家的医论, 主要节选自医家著作, 部分内容来自近代报刊。本书旨在通过对医家医论的系统梳理, 为研究和总结澄江医派学术思想提供文献与理论支撑。本次整理将繁体字竖排改为简体字横排, 加现代标点符号。对其中的异体字、古今字及通假字等径改为现代通行字体, 对药物名称径改为现代同行名称。 |
花海兵, 刘文清主编 |
学苑出版社 |
R249.7 |
196 |
0 |
荐购
|
| 1418 |
|
澄江医话 |
本书收录了柳宝怡、方仁渊等澄江地区著名医家的医论, 其资料来源以近代报纸杂志所登载的文章为主, 间有从澄江医家著作中摘出。本书以医家为纲, 每位医家之前均有生平简介, 每篇文章之后均标注出处。内容相互补充, 以弥补其他书中相关内容中存在理法方药不全的情况, 更便于读者了解学习。 |
花海兵, 王家豪主编 |
学苑出版社 |
R249.7 |
108 |
0 |
荐购
|
| 1419 |
|
澄江医案 |
本书收录了江阴龙砂地区戚云门、王钟岳、姜学山等9位医家, 以及吴达、柳宝诒、缪岐、方仁渊、曹颖甫、薛文元、郭柏良、章巨膺、高思敬、醉樵等医家的医案, 其中大部分医案已有点校本出版。本书旨在系统汇编澄江历代名家医案, 为澄江医派的传承与临床研究提供文献基础。不同于一般的古籍专著的点校, 本次整理以近代报刊登载的医家医案为主要底本, 将繁体字竖排改为简体字横排, 加现代标点符号。对底本中的异体字、古今字及通假字等径改为现代通行字体, 对底本中药物名称径改为现代同行名称。 |
花海兵, 严峥主编 |
学苑出版社 |
R249.7 |
288 |
0 |
荐购
|
| 1420 |
|
胡兰贵内科临证秘笺 |
本书内容由基础理论、医案思辨临证秘笺、参师囊诊、名医大家参师囊诊、医籍学习参悟五部分构成。基础理论部分阐述了中医内科简要的历史沿革和常用的治疗方法。医案思辨临证秘笺部分, 第一节为概述, 第二节到第九节为脏腑病证, 按其体系分为外感病证、肺病证、心脑病证、脾胃肠病证、肝胆病证、肾膀胱病证、气血津液病证和经络肢体病证; 第十节为内科临证思路-汤方辨证。医案思辨临证秘笺部分, 分别为感冒、发热、咳嗽、喘证、汗证、头痛、眩晕、喉痹、心悸、痞满、腹痛、胁痛、便秘、痿病、癃闭、痹证、虚劳、郁证, 均有该病证的典型医案构成。参师襄诊部分为胡兰贵教授跟随名家学医的心得汇总。名医大家参师囊诊部分为胡兰贵教材学习临床前辈大师课堂笔记。医籍学习参悟部分为胡兰贵教授结合临床总结学习中医经典心得。 |
胡兰贵, 胡娜编著 |
科学出版社 |
R25 |
118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