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21 |
|
深度学习视域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研究 |
本书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元认知理论和活动理论,从系统设计的角度研究深度学习视域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从教师和学生两要素入手探讨如何为深度学习视域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保障,并从深度学习视域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评价的取向与标准、原则与方法以及操作程序三个方面对促进深度学习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效果评价进行全面探讨。 |
李文方著 |
郑州大学出版社 |
H319.3 |
58 |
0 |
荐购
|
| 1422 |
|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 |
本书针对我国研究生英语学术论文写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以实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为编写标准,结合ESP和EAP领域的研究成果,以英语学术论文的宏观语篇结构(如论文的整体语步模式以及各组成部分的语步模式)和微观语言特征(如常用词汇、句型、立场态度表达、推断语、精简句子方法、拓展句子方法等)为主线,结合真实案例,予以分析阐释,旨在帮助使用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其次,本书采用“自下而上”的编写理念,突出实践性,借助语料库知识,从中检索、提炼出英语科技论文中常用的词汇、短语和句型,其中大部分都是首创,可以为使用者提供丰富的英语学术写作资源和参考语料。第三,本书注重功能意义。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并非仅仅是英语语言的问题,更是英语和汉语的双语言、双文化和有效交际问题,因此。 |
王淑雯主编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H319.36 |
68 |
0 |
荐购
|
| 1423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写作教学研究 |
本书不仅涵盖了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写作教学,还探讨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并提供了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英语写作课程设计。此外,书中还讨论了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和素材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以及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和发展。这是一本旨在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同时提升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专业书籍。 |
康建著 |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
H319.36 |
88 |
0 |
荐购
|
| 1424 |
|
用英语讲中国金句:微课版 |
本书从家国天下、流行经典、习语、中华传统美德、四书五经、汉代六朝诗、唐诗、宋词等领域中精挑细选出具代表性的金句,并将其精准翻译成英文。这些金句历经岁月沉淀,言简意赅却蕴含着磅礴的力量,每一句都宛如一颗璀璨的精神火种,在中英双语的碰撞交融中,完美呈现出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
白阳明编著 |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
H319.4 |
49.9 |
0 |
荐购
|
| 1425 |
|
赖世雄美语入门口语 |
本书稿是一本专为渴望学好日常会话的入门读者精心打造的实用书籍。书中精心收录了50篇实用会话和短文,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简单地询问日期、时间,还是校园里同学与老师充满趣味的交流互动,都一一囊括在内。它巧妙地将多种常见生活情景融入其中,以这些生动的情境会话为载体,自然而然地引出一个个口语教学重点,让读者在具体的场景里,轻松掌握最地道的说话方式,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交流环境中,逐步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
赖世雄编著 |
中国宇航出版社 |
H319.9 |
49.8 |
0 |
荐购
|
| 1426 |
|
当代文学理论公共性问题研究 |
本稿为国家社科基金类结项成果。本稿以当代文学理论公共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既以公共性为视域理解当代文学活动的性质特点、结构功能乃至发展走向等,又以公共性为价值立场对文学理论知识生产进行批判性反思。作者认为,文艺公共性是国家与社会出现相对分离才可能有的文艺公共领域所具有的文艺特性与功能。换言之,它是现代社会中的文艺才有的特性和功能。其主要的特性就是私人性、批判性和公开性等。它重要的功能则是培养公共领域或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既而调节个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以达到相互之间的良性平衡。 |
肖明华著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0 |
129 |
0 |
荐购
|
| 1427 |
|
当代比较文学:第十五辑 |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跨学科研究:狄金森的诗学与博物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研究;文学理论研究;学术访谈;经典与阐释;回忆与纪念;书评;跨文化系列讲座年度汇总。 |
陈戎女主编 |
华夏出版社有限公司 |
I0-03 |
58 |
0 |
荐购
|
| 1428 |
|
成为作家 |
本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训练双重人格、进行写作练习、阅读与模仿等方式提升写作技巧。同时,强调了原创性的重要性,鼓励挖掘个人独特视角。书中还介绍了如何利用无意识的力量激发创造力,并提供了实用的写作建议。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逐步克服写作中的困难,发挥自己的写作潜力,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作家。 |
(美)多萝西娅·布兰德著 |
北京日报出版社 |
I04 |
59 |
0 |
荐购
|
| 1429 |
|
游戏写作入门 |
全书由三部分10个章节组成:第一部分(1-2章)系统介绍了游戏的起源、产业化进程及设计制作流程;第二部分(3-8章)进入游戏写作的核心,分析了剧情设计元素、何为游戏叙事并确立了游戏写作者的定位。着眼于“一个游戏的诞生”,以“故事”设计与起点,紧扣研发流程,依次从故事策划案、世界观设定、故事设计、角色设计、文本创作与管理这几个部分进行专题讲解并提供了详尽的实操案例与制作模板,一步一步“演示”与引导游戏剧情的设计与制作;第三部分(9-10章)作为游戏设计的延续和高阶价值实现,追加“游戏IP开发与改编”与“游戏走出去”两个章节,试图用从业者思维将游戏写作从产业角度拔高,为其提供一条能够使游戏剧情真正产品化、精品化、全球化的商业化路径。 |
徐倩倩,方钰铃,许道军著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I04 |
68 |
0 |
荐购
|
| 1430 |
|
电影编剧方法与实例 |
本书从创意萌芽到剧本成型,涵盖了剧本创作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包括创意构思、结构布置、视点选择、情节创设、人物塑造等,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编剧知识体系,对编剧艺术形成全面理性的认知。同时,本书通过对课程体系的精心梳理与重构,结合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完成了从理论到教学实践的一次重要改革。 |
刘倩,周子渝,陈矿主编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I053.5 |
66 |
0 |
荐购
|
| 1431 |
|
影视文学创作 |
全书嵌入案例拉片与项目化练习,贯穿知识、能力、素养三维目标,帮助读者在打牢经典范式创作功底的同时,把握产业链需求与技术前沿,成为兼具叙事力与创新力的影视创作者。 |
郑炀,钟芝红主编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I053.5 |
68 |
0 |
荐购
|
| 1432 |
|
文学批评的“当下性”研究:从生命政治到外部情感 |
文学批评传统上仍然致力于从认知、审美、伦理等分化性层面阐释“文学性”,但如何对三者进行一种精确的综合,并与文学批评的“当下性”关联起来,实际关系到文学批评如何在其历史演进的过程中,重新确立自身价值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批评思想为指导,以本雅明的文学批评为转折点,以门槛、见证、情感为关键索引,本研究将以莎士比亚的城市文学为范例,探查文学批评的“当下性”所蕴含的从生命政治到外部情感的文化地平,以及这一文化地平对生命政治的纠偏功能,以期重新为文学批评的整全性价值提供证明。 |
丁鹏飞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06 |
68 |
0 |
荐购
|
| 1433 |
|
文学批评导论:理论与实践 |
本书主要介绍新批评、叙事学、心理学、生态主义等现当代主要文学批评理论,对每一流派的理论渊源和背景、主要代表人物以及关键概念进行梳理,同时考察其适用范围、研究对象及方法论。每一章节的理论介绍部分力求深入浅出,提纲挈领。在批评实践部分,结合经典文学作品展开深入探讨,为每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提供了1-2个具体的案例分析,让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关照文学文本,系统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技能,提升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
黄伟珍著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I06 |
60 |
0 |
荐购
|
| 1434 |
|
批评批评家 |
本书汇集了现代派主将艾略特对文学批评、人文教育以及古典文学等的深刻见解。艾略特指出,文学批评不仅是对作品的评价,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求批评家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具体讨论了但丁、庞德等人的作品,分析他们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强调了古典文学对于个人思想塑造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及接受真正的教育的重要性。 |
(英)托·斯·艾略特(T.S.Eliot)著 |
上海译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I06-53 |
72 |
0 |
荐购
|
| 1435 |
|
现当代德语文学与中国 |
本书由上下两篇组成。上篇“德语现当代文学对中国的接受”重点勾勒二十世纪德语文学经典作家和重要流派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化用情况,主要运用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从考据入手,注意对一手德文文献的发掘、提炼,注重对新研究成果的跟踪和吸纳,有效填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空白,对国内外已颇具规模的布莱希特、卡夫卡、黑塞与中国文化关系的传统研究作出有力修正和补充。下篇“德语现当代文学在中国的接受”主要呈现现当代德语国家文学文化部分代表人物、著述和流派在中国的研究、译介和接受情况,通过比较新颖的研究视角向中国学界推介高难度现当代德语文学经典作家作品或流派,如穆齐尔、德布林、托马斯·曼、格拉斯及表现主义、流亡文学等,但并不止步于此,而是力求跨学科的创新整合,从德语文学出发适度拓展到对德语国家社会历史文化的复合研究,如对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的批判、对德国女性主义运动的梳理以及对德国电影的历史巡礼等。 |
罗炜著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I106 |
88 |
0 |
荐购
|
| 1436 |
|
后现代文学伦理学中外比较 |
本书从后现代伦理学的视角出发,系统对比了中外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伦理思想。全书分八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后现代文学伦理学的研究方法与背景,揭示了中外文学作品中的伦理思想。第二章比较沃尔曼与余华的作品,探讨他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他者伦理思想,关注弱者与受苦者,主张建立伦理共同体。第三章对比金弗索尔与阿来的生态伦理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四章分析艾米斯与迟子健的环境伦理思想,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和生态意识,强调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第五章研究鲍尔斯与王晋康在基因伦理领域的贡献,主张基因技术的合理应用与伦理管控。第六章讨论伯杰与阎连科的生命伦理思想,揭示对身体权利与他者责任的后现代医学伦理观。第七章比较冯内古特与莫言的作品,探讨后现代正义观与生态整体思想,强调尊重差异和生态社会建设。第八章的结语总结了中外后现代作家对伦理思想的探索,倡导打破现代性中心主义,尊重自然与他者,推动可持续发展。 |
陈世丹主编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I106 |
89 |
0 |
荐购
|
| 1437 |
|
全球人文视域下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
书稿分三个部分,收入三十多篇外国文学研究论文,由受业于王宁教授的学者撰写,反映了在全球化时代和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背景下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的重点学术课题和代表性科研成果。论文绝大多数都发表于学术期刊或是正式出版著作的一部分,涉及外国文学研究、文艺理论、翻译与跨学科研究等。 |
何成洲,生安锋主编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I106-53 |
128 |
0 |
荐购
|
| 1438 |
|
中外文学论稿 |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了中国先秦两汉文学和外国文学的一些代表性作品。上编共收入五篇文章,主要是借助比较文学的方法论对先秦两汉文学,文化研究方面的一些难题作出解析。如“从思维模式与认识范型看《诗经》比兴的本质”一文,作者以福柯的认识型理论和人类学的原始思维理论为依据,通过与世界早期诗歌话语体系的比较,对《诗经》中“比”“兴”的话语模式作出了新的阐释。下编为外国文学研究。基本上以作者的博士论文美国作家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的诗歌为研究中心,研究19世纪美国文学的建构的问题。 |
张艳萍著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I106-53 |
62 |
0 |
荐购
|
| 1439 |
|
共识的必要 |
本书是当代著名学者赵柏田撰写的文学评论集,该书中的篇目往往以人物、事件或相关文学、社会现象等读者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以讲故事的方式串联史料展开论述,描述了中外著名作家、学者们之间的交往,以及作者对他们作品的理解和评价,如伍尔夫与凯恩斯,纳博科夫和埃德蒙威尔逊等,赵柏田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将他们之间的故事以及与之相关的书籍做了生动的评介,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广泛的阅读经验以及对中外作家的独特见解。 |
赵柏田著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I106-53 |
68 |
0 |
荐购
|
| 1440 |
|
诗人与诗歌 |
本书围绕西方广受欢迎的作家作品,精心拣择极富启发性的批评杰作,编辑出版上千种名家批评文集,以帮助读者增进文学鉴赏力。本书收录了布鲁姆对五十六位文学史中极具影响力的诗人及其作品的精当评述。从14世纪的彼特拉克到20世纪后期的安妮·卡森等英美诗人,再到普希金、波德莱尔、兰波、聂鲁达等其他语种诗人,布鲁姆精细梳理了西方诗歌传统,展现了诗人与世界的对话。布鲁姆在多角度的分析介绍中融入了弗洛伊德和诺斯替思想,始终贯穿着“影响的焦虑”概念,强调后辈诗人与前驱者之间竞争性的关系,是诗歌鉴赏的极佳指南。 |
(美)哈罗德·布鲁姆(HaroldBloom)著 |
译林出版社 |
I106.2 |
98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