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01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教学实践路径与理论探索 |
本书聚焦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中华优秀文化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 从理论构建、实践路径到成效反思, 系统探索了文化育人与学科教学的协同创新机制。全书以“英语+思政”教学理念为核心, 旨在通过英语课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家国情怀,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方案。本书阐释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及其教育价值, 结合小学英语教学的语言习得目标与核心素养要求, 提出文化融入的理论框架。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 生动呈现了文化融入课堂的具体实践, 同时构建了多维评价体系, 从文化意识、语言能力、价值观等多角度设计评价标准, 结合自评、互评与信息化工具, 实现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的统一。 |
杨美榕著 |
海峡文艺出版社 |
K203 |
58 |
0 |
荐购
|
| 1702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 |
本书稿系天津市“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青年重点课题“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观研究”的研究成果, 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跨学科主题学习相结合,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书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 阐明其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及与学科知识的互动关系。通过系统的梳理, 探讨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 强调其在跨学科学习资源的文化育人功能以及对学生跨学科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在研究过程中, 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对学科间壁垒的融通、意识的延展和认同的促进, 探讨教师在传统文化与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角色及面临的挑战。 |
郭子超著 |
天津教育出版社 |
K203 |
68 |
0 |
荐购
|
| 1703 |
|
江河回望:中国文化与人生价值 |
本书分为三章, 第一章从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出发, 追溯了中国文化如何在江河的滋养下孕育出独特的价值体系, 又如何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不断调整与融合。作者特别关注“人”的历史, 通过广泛深入挖掘考古材料, 去关注古代真正意义上普通人的生活细节。第二章, 他的治学眼界跳脱出传统国史研究, 从世界看中国, 探讨中国在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时, 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 揭示中国文化在在当下乃至未来世界, 必将扮演举足轻重乃至决定全局的角色, 并强调人文学科建设的重要性。第三章在全球多文化参照下, 剖析中国文化中对人生价值的探索历程, 当代中国人应如何在传统文化资源中追求生命意义。 |
(美) 许倬云著 |
中信出版社 |
K203 |
78 |
0 |
荐购
|
| 1704 |
|
道心惟微:中国大一统王朝的战略文化与历史启示 |
本书从历史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从文化角度解读中国古代对外行为, 选取秦、西汉、东汉、隋、唐等五个大一统王朝作为研究对象, 研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性。 |
朱中博著 |
当代世界出版社 |
K203 |
98 |
0 |
荐购
|
| 1705 |
|
在文化的映照下 |
本书倡导“文化语文”的教学主张, 探索“有‘文化’的语文和有‘语文’的文化”, 积极挖掘语文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通过课程、教学、活动等方式渗透、浸润语文课程中传递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让学生热爱中华文化, 找到民族精神的根脉, 获得文化力量和文化自信。本书分四个篇章阐述, 第一章“时光里: 书本里的文化印迹”; 第二章“阅读里: 精神里的文化追寻”; 第三章“课程里: 课堂里的文化生根”; 第四章“活动里: 赏读里的文化传承”。 |
丁雄鹰著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K203 |
68 |
0 |
荐购
|
| 1706 |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
本书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展开, 其内容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生基础、发展历程、内部融合和外部交汇、类型与特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教育、科技、体育、医学、礼仪、服饰、歌谣、旅游、交通等方面, 使用对象主要为职业类院校学生。编者在吸收近年采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各个学科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全面而简明的介绍。主要包括中国古代哲学、科技、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社会心理、民间风俗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
张建锋主编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K203 |
52 |
0 |
荐购
|
| 1707 |
|
我的反省与思考 |
本书是从作者已发表的学术成果中精选出的43篇论文及评论文章汇集而成的个人文集, 它分为学术观点、学术研究及艺术评论等三个方面的论题, 也是作者对几十年来从事学术研究的总结与思考, 体现了作者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等的 探索。本书既有田野调查, 也有个案分析。展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 也彰显了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田青著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K203-53 |
95 |
0 |
荐购
|
| 1708 |
|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第四辑 |
本书是国际文化研究的第四辑, 旨在体现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 内容包括论文、译文和学术书评等, 包含“语言学、翻译研究”“汉学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专题”“中国文化研究”等内容。 |
梁燕主编 |
国文出版社 |
K203-53 |
68 |
0 |
荐购
|
| 1709 |
|
史记·货殖列传新铨 |
本书内容讲述《货殖列传》是《史记》中比较专门的一篇, 讲得是社会种种情形, 且一一说明原理, 人物上起春秋, 下至汉代; 地理北到燕代, 南至海南。潘吟阁说, 读中国书而未读《史记》, 可算未曾读书; 读《史记》而未读《货殖传》, 可算未读《史记》。潘吟阁是民国时期的教育家和经济学家, 他对本篇的诠释, 少了书生气, 多了经世致用。但注释本传时, 多用白话, 夹杂文言, 算是作者兴之所至的一种表达方式。今天人阅读起来毫无障碍, 符合一本通俗类的历史普及读物。注者紧扣《货殖列传》“篇首冠老子之说, 以自然注意笼罩一切经济主义”的主题, 从其中发明《货殖列传》的条理性, 将这篇“奇文”的层次、脉络彰明, 努力“使阅者展卷了然, 可以不加思索, 尽知本传意义”。 |
潘吟阁著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K204.2 |
38 |
0 |
荐购
|
| 1710 |
|
史记·货殖列传:外三种 |
本书记叙的是专门从事“货殖”活动的杰出人物的类传, 是反映司马迁经济思想和物质观的重要篇章。“货殖”是指谋求“滋生资货财利”以致富, 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 从中生财求利, 包括各种手工业以及农、牧、渔、矿山、冶炼等行业在内的经营。这在以往的史书中是从来没有过的, 因此被史学界赞誉为: “历史思想及于经济, 是书盖为创举。”除《史记·货殖列传》外, 本书另收录《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资治通鉴·汉纪》(节选有关汉代经济发展的史料内容) 三种关于汉代经济、财政政策得失等方面的史料, 内容包括汉代货币的发行和流通、农家副业的经营, 以及桑弘羊推行的平准、均输、盐铁专卖等富国经济政策等, 以求呈现汉代经济发展的全貌。 |
(西汉) 司马迁等著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K204.2 |
49.8 |
0 |
荐购
|
| 1711 |
|
史记的文化发掘:中国早期史学的人类学探索 |
本书为著名秦汉史学者王子今从人类学角度研究《史记》的学术专著, 系统研究《史记》的文化内涵, 发掘中国早期史学的文化特质, 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司马迁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作者以秦汉历史为主干, 以《史记》篇章为枝, 从历史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 深入挖掘《史记》中的社会文化意蕴, 详细阐述了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文化特征。同时还论述了司马迁的历史观与生死观。对于读者了解《史记》及司马迁其人都大有裨益。 |
王子今著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K204.2 |
169 |
0 |
荐购
|
| 1712 |
|
运河历代奏疏 |
本书依据山东运河盛衰强弱的时段, 选择了元、明、清三代有代表性的奏章、铭记和策论作为重点进行整理; 资料来源真实可靠, 侧重收录官修典籍中的篇目, 特别是历代官方史料; 为使读者全面阅读, 整理了部分简介和作品概要作为附篇。 |
董运启, 董新园编著 |
济南出版社 |
K206.5 |
59 |
0 |
荐购
|
| 1713 |
|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十三卷 2024 |
本书收录专题论文六组18篇, 学术探讨2篇, 书评4篇, 文章共计24篇, 涵盖生命史学、身份与社会、女性与社会、婚姻家庭、丧葬研究、地方社会等多个主题。本书稿所收论文选题范围广阔, 涵盖领域多样, 尤其在生命史学、女性与社会等领域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史领域的最新进展, 学术价值尤高。如王涛锴以晚清俞樾的生平、交游与治学为例, 探讨士人疾病的生命意义, 论述细腻; 黄鲁前通过细致考辨, 提出新泰周家庄东周墓地中所埋葬的女性应是军中未被编入战斗序列的后勤人员, 并认为这与“男外女内”性别观念流行有关。 |
常建华主编 |
天津古籍出版社 |
K207 |
99 |
0 |
荐购
|
| 1714 |
|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十四卷 2025 |
本书收录来自中国社会史领域的专题论文、研究综述与书评22篇, 属于学术著述类图书。内容涵盖生命史学、民间信仰、士人社会等多个主题。具体言之, 如封磊、高勤浩将嘉庆朝刑科题本与方志的互证, 探讨清中叶四川底层民众的生命、生计与生活; 邵育欣以河北安平圣姑庙碑记为中心, 考察了圣姑故事所见冀中地区文化与社会变迁, 逄博以阮元幕友为中心, 考察了访碑运动与乾嘉士人的人生境遇, 各篇论文俱有特色。书评部分则评论了高彦颐《砚史: 清初社会的工匠与士人》、毛立平《清代下层女性研究: 以南部县、巴县档案为中心》等四部著作。本书反映了当前中国社会史领域的最新进展, 有助于追踪学术热点, 增强学者互动, 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
常建华主编 |
天津古籍出版社 |
K207 |
99 |
0 |
荐购
|
| 1715 |
|
史记里的谜:司马迁未言明的历史真相 |
本书分“传说篇”“商代篇”“西周篇”“春秋”“战国篇”“秦汉篇”六大部分, 共120篇。作者熟读《史记》, 善于捕捉这些疑案的关键线索, 并针对相关问题, 依据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 结合文献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民族学、神话学等知识, 将《史记》中涉及的早期中国历史的疑点进行解读, 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每篇文章1000-1500字, 短小精悍, 但信息量大、知识点密集。本书对于读者了解早期中国历史, 辅助阅读《史记》有很大帮助, 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
林屋著 |
天地出版社 |
K207 |
68 |
0 |
荐购
|
| 1716 |
|
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第三十期 |
本书分设汉学论坛、文明传播、文献天地、汉学人物、马可·波罗研究、艺术史苑、研究综览等栏目, 侧重介绍国际汉学界在中国传统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 收录相关专业的新近研究成果, 涵盖中国文学、文献、历史、考古、艺术、中西交流等多个领域。编辑委员会主任为北京大学历史系荣新江教授, 委员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多家高校和学术机构。主编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刘玉才教授。集刊分设汉学论坛、文明传播、文献天地、汉学人物、马可·波罗研究、艺术史苑、研究综览等栏目, 作者大都是所在领域卓有成就的国内外一线学者或者研究生, 文章多具有原创性, 能够启发相关问题的研究, 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出版价值。 |
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编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K207.8-53 |
98 |
0 |
荐购
|
| 1717 |
|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二十九辑 |
本书以学术研究论文为主, 内容主要为域外汉籍中有关语言、文学、历史、思想研究的学术论文及译作等。本辑作为《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汉籍与“汉文化圈”专号》, 设置有中古的多元文化、日本汉籍研究、中古正史与域外校雠、海东文献与文化、突厥回鹘史、西方汉籍文献、学术书评、学术访谈等栏目, 收录了关于域外汉籍与汉学的21篇文章, 如《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影响: 隋朝与宋朝的建立》《不得其门而入--欧美关于中国书法研究的论著概况》《北魏史研究中的墓志线索--以洼添庆文<墓志运用与北魏史研究>为中心》《安史之乱后唐与回鹘关系新论--以新出回纥王子移禄啜墓志为中心的考察》《一帖兰亭只为卿--吉川忠夫<王羲之: 六朝贵族的世界>的历史场景》等。 |
童岭编 |
中华书局 |
K207.8-55 |
128 |
0 |
荐购
|
| 1718 |
|
《国语补音》研究 |
本书除摘要、绪论和余论外, 共四章, 内容包括: 《国语补音》版本校异、《国语补音》内容考辨、《国语补音》音切分析、《国语补音》价值概说。 |
赵暾 ... [等] 著 |
四川民族出版社 |
K225.04 |
22 |
0 |
荐购
|
| 1719 |
|
秦汉史 |
本书的主要内容选自范文澜《中国通史》和翦伯赞的《秦汉史》中的秦汉史部分。范文澜和翦伯赞从唯物主义史学的基本理论出发, 对秦汉两个王朝的主要事功、政治和党祸、经济生活、农民起义、改革变法等内容, 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 力图为广大读者建构一个有关秦汉时期的较为全面的历史知识框架。为便于广大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知识, 本书编者特地从数百位中外名家图册画作、名家书法碑帖、官方古籍以及中外博物馆的海量藏品当中选取了与正文内容贴合的精美图片, 并且配上图注内容, 为读者开辟一个多方面、多角度了解相关历史知识的新途径, 延伸知识脉络, 增加阅读兴趣, 提升审美情趣。 |
范文澜, 翦伯赞著 |
华文出版社 |
K232 |
85 |
0 |
荐购
|
| 1720 |
|
两晋南北朝史 |
本书从唯物主义史学的基本理论出发, 对两晋时期的主要历程、重要制度、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内容, 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 力图为广大读者建构一个有关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较为全面的历史知识框架。本书编者特地从各种带有插图的古籍、中外博物馆的藏品当中选取了与正文内容贴合的精美图片, 并且配上图注内容, 为读者开辟一个了解相关历史知识的新途径, 增加阅读兴趣, 提升审美情趣。 |
范文澜著 |
华文出版社 |
K235 |
68 |
0 |
荐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