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1 |
|
城市品牌评价:理论前沿、标准解读与案例分析 |
品牌是人们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一种信任。品牌已是一种商品综合品质的体现和代表,当人们想到某一品牌的同时总会和时尚、文化、价值联想到一起。当品牌文化被市场认可并接受后,品牌才产生其市场价值。本书是城市品牌和企业(能源、汽车等)品牌的经验总结、思想交流,并探究品牌价值提升策略和品牌国际化路径,也是作者部分高端访谈以及品牌政策的汇编。 |
解树江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292 |
59 |
0 |
荐购
|
| 642 |
|
这样做物业管理最有效 |
本书为管理类图书,从物业工作实际出发,介绍物业管理标准化管理制度与规定,同时将完善成熟的管理表格呈现给读者,实用性强。 |
文华编 |
企业管理出版社 |
F293.33 |
38 |
0 |
荐购
|
| 643 |
|
房产销售快速成交50招 |
本书内容包括:房产销售中遇到的问题,房产销售的技巧、房产销售的基本知识、房产销售的口才等。 |
华英雄著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F293.35 |
35 |
0 |
荐购
|
| 644 |
|
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管理理论及机制设计 |
本书对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研究背景及理论进展进行综述评析,阐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基本内涵和属性特征,界定弱循环一强循环、正向循环一逆向循环、有利循环一有害循环链接认知体系。 |
穆献中[等]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299.21 |
88 |
0 |
荐购
|
| 645 |
|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多维福利实证研究 |
本研究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多维福利是否得以改善作为探讨的核心内容。研究按照“提出问题——理论梳理——作用机制——质量测度——实证分析——综合检验——对策建议”的研究框架展开研究。旨在新发展理念的统领下,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综合测度,从多维福利层面展开实证研究。基于国民福利、公平、可行能力的研究视角,构建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以及人的发展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深入剖析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多维福利。在理论分析方面,以新型城镇化与福利理论的交集为切入点。在作用机理构建上,基于相关理论探寻新型城镇化发展通过哪些关键因素发挥其多维福利效应,架构本文的分析框架。在质量测度与实证检验上,结合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并利用2008-2017年的相关数据分别基于国民福利的视角、公平视角、可行能力的视角实证分析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多维福利,并进行综合检验。最后,结合各区域特殊区情,探寻能够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福利水平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
赵娜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299.21 |
98 |
0 |
荐购
|
| 646 |
|
我国特大城市效率的评价与提升研究:基于增长边界政策导向趋紧的视角 |
本书分析了我国推进城市增长边界试点工作的背景,梳理了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关于城市增长边界的内涵概念、评价测度、政策效果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选取了北京、沈阳、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厦门、郑州、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等作为城市增长边界划定试点的特大城市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梳理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些特大城市的发展历程,其次,对这些特大城市整体的经济运行、产业发展、人口规模、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站位和全国其他城市进行对比的角度,分析了特大城市的投入产出情况。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将城市视为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将土地要素作为约束条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的静态效率分析模型和动态效率分析模型,分别对2006年以来城市增长边界政策导向趋紧下,我国推进城市增长边界试点的13个特大城市的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我国特大城市提升运行效率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而从提高我国特大城市产业发展效率、空间利用效率、生态建设效率和城市提高效率的智慧化支撑等角度我国特大城市提高效率的路径设计和实施策略。 |
王新涛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299.21 |
78 |
0 |
荐购
|
| 647 |
|
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 |
|
叶裕民著 |
商务印书馆 |
F299.21 |
17 |
0 |
荐购
|
| 648 |
|
我国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 |
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进程协调发展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时代,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以新的视角认识城市建设,使它能够成为推动城市产业发展的杠杆,已成为我们共同面对的新问题。本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书采取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第二章总结了产业结构演进、城市化结构理论及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互动的作用机制,并辅以国外的案例为佐证;第三章描述了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轨迹、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结构的变迁,重点分析了工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动;第四章进一步分析了产业结构演变引起城市空间地域结构由单中心模式向多中心模式转变、促进中心市区多功能城区形成、构建郊区空间结构基本框架;第五章从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要求出发,整理分析了国际大都市产业结构演变的背景和总体特征,并通过对典型城市的案例比较分析,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应对之策;第六章是结语。 |
李春生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299.21 |
78 |
0 |
荐购
|
| 649 |
|
中国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差异研究 |
本书界定了城镇化质量的内涵与外延,构建城镇化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省域尺度和城市群尺度城镇化质量的时空分异与空间关联特征,量化城镇化质量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探索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的成因,提出了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思路与对策。 |
王裕瑾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299.21 |
58 |
0 |
荐购
|
| 650 |
|
中国道路与新城镇化 |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城镇化的制度创新课题,“十二五”规划中,也把城镇化作为拉动内需的主要动力。这是因为中国经过十余年高速城市化过程之后,由单纯的“城市化”向“城镇化”转向,已成为发展的必然。本书的研究主题为中国的新城镇化问题。全书收录的论文十余篇,内容涵盖农业产业化、人口流动、养老保险、城市经营、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等问题。 |
厉以宁主编 |
商务印书馆 |
F299.21 |
39.8 |
0 |
荐购
|
| 651 |
|
高质量城镇化公共投资支持 |
本书内容包括:绪论;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投资的制度变迁与供给演化;高质量城镇化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与综合制度;公共投资对高质量城镇化发展的支持机理等。 |
晏朝飞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299.21 |
68 |
0 |
荐购
|
| 652 |
|
我国城市群运行效率的综合测度与高质量发展研究 |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本书重点研究和回答了四个问题:第一,我国城市群的运行效率究竟怎样?第二,影响城市群运行效率的关键因子是什么?第三,提升城市群运行效率应从哪些方面着手?第四,怎样促进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在研究和回答四个问题的过程中,旨在通过科学建立我国城市群运行效率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分析我国城市群运行效率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提升我国城市群运行效率,应遵循“和谐、共生、协同、高效”思路理念,坚持统筹推进、优势互补、链式整合、集约高效的基本原则,并提出构建“五大网络”、推动“两个优化”、构建“四大体系”耦合联动的提升路径,在丰富完善我国城市群发展理论的同时,为新时期政府决策部门制定城镇化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政策、明确发展思路和发展重点等提供重要参考和有益借鉴。 |
杨兰桥主编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299.21 |
78 |
0 |
荐购
|
| 653 |
|
粮食主产区城市发展规模适度性研究:高质量新型城镇化的视角 |
粮食主产区涵盖全国13个省区,面积占全国的40%,人口占全国的58%。粮食主产区城市发展是全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经济导向的城市发展观念,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作为人类栖息地的城市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和综合效益提升。在粮食主产区的城市化进程中,因忽视规模适度性,已显现出耕地侵占严重、耕地撂荒、粮食安全受到一定威胁、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发展水平与城镇化不协调等问题。研究粮食主产区城市的适度发展规模,选择符合其特色的发展路径,在稳粮强农原则下,有序推动其适度发展是必须面对和解答的现实课题,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提高发展质量的题中要义。本书提出栖息地导向的城市发展,按照生态学原理对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书中遵循“理论分析 综合评价 规模测度 影响因素确定 未来发展预测 实证检验 路径选择”的研究思路,着力于构建粮食主产区城市发展规模适度性分析框架和测度方法体系,为确定其适度发展规模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证分析。 |
法玉琦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299.21 |
66 |
0 |
荐购
|
| 654 |
|
城市管理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 |
本书集研究性、资料性、权成性、前沿性和代表性为一体,力图系统、全面地反映城市管理学最新理论前沿和重大实践成果,图景式地勾勒行政管理理论成长足迹和实践创新经验,为理论工作者提供一份视野宽广、脉络清晰的思想“沙盘”;为实务工作者提供一份实用有效、生动活泼的经验总结;为学习研究者提供一份简明清晰、取舍得当的选题指南。 |
王伟,谭善勇主编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299.22 |
98 |
0 |
荐购
|
| 655 |
|
现代城市建设与运营管理问题研究 |
本书围绕建设高品质城市目标,聚焦城市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利用大量数据资料对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现代城市公共服务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对城市社区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对城市社区进行了深入研究,最后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
盛见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299.23 |
78 |
0 |
荐购
|
| 656 |
|
沿海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时空模式 |
本书内容包括:国内外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研究进展、城市土地利用研究的基本方法与理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分析测算模型、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动力机制、城市居住区位选择机理与居住空间扩展模式等。 |
刘盛和,陈田,张文忠等著 |
商务印书馆 |
F299.232 |
35 |
0 |
荐购
|
| 657 |
|
中国城市住房金融化论 |
本文基于金融危机后住房市场的变化,认为住房市场向住房金融化阶段演进。提出“三级住房金融化”概念,“双重融资循环机制”,串联起地方政府、金融系统和住房供需双方新阶段行为逻辑特征和相互关系。特别的,提出了在这一机制运行下的“一个定理,三个推论”,认为住房市场在这一过程中承担了债务产生和吸纳的作用,所产生的债务的负面效应却被全社会共同且不均等地分摊。基于此判断,本文继续提出了“债务驱动型住房价格上涨假说”“负债—投资发散和收敛模型”“居民储蓄—住房资本转化”假说等三个理论假说,并基于不同尺度的经验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假说得到了有力论证。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还深入分析了住房金融化时代后住房市场结构的转变,特别是转向住房租赁市场的可行性和现阶段的约束条件。 |
李嘉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299.233.38 |
98 |
0 |
荐购
|
| 658 |
|
金融因素与房地产价格变化研究 |
本书基于金融学、房地产经济学和空间经济学相关理论,首先深入剖析了我国金融制度改革、货币数量、银行贷款、实际利率等金融因素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机理和作用大小,然后系统揭示了我国房地产市场引致的金融风险内在作用机理,以及房地产金融风险在各个部门间和不同区域各省/市间的地理空间传染机制和效应。 |
刘丰云著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F299.233.5 |
49 |
0 |
荐购
|
| 659 |
|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融资评价与优化对策研究 |
本书聚焦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投融资问题,在系统分析“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融资相关研究进展、模式及影响因素、现状与风险的基础上,展开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融资的评估及结果分析,并提出了投融资的优化策略和建议,对于支持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及沿线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肖翔著 |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
F299.24 |
59 |
0 |
荐购
|
| 660 |
|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实践 |
自20世纪80年代初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基础设施作为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被中国高速发展的浪潮不断推动向前,其间所逐渐呈现出的中国的经验、知识、思想和智慧,正日益引起外部世界特别是广大非洲国家的关注。全书编纂围绕主要建设项目内容,分章节逐一展开,其主旨思想为从全球视野上将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本土经验与知识加以总结,进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各国朋友了解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历程与成就,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并为其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帮助,以便趋利避害,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邱欣编著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F299.24 |
30 |
0 |
荐购
|